《傷寒指掌》~ 卷四 (20)
卷四 (20)
1. 暑證(中暍同合參)
邵評:暑濕合邪。暑輕濕重。注於下焦。而結在氣分。則少腹硬滿。氣不宣運。故大便不下。然小水亦未必流利。舌苔白而微兼黃色。濕多暑少之徵也。濕阻氣機。二便不利。與傷寒液涸便結者大異。治以滲濕開氣之法。下焦鬱結之邪開化。則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動暑,行人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為中暍。暍即暑也。其證頭痛發躁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亦動。乃天熱外傷元氣。宜益氣清暑為治。按仲景云。太陽中熱。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之。夫元氣為熱邪所傷。以致大熱大渴。汗出不已。
故以人參益氣。石膏清暑。乃至精至當之法。何後人以東垣清暑益氣湯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耆朮之閉。寧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脈散加石膏。可以代之。然形氣壯實者。只服六一散亦解。東垣此湯。乃治暑月濕熱傷氣。脾胃受病之緩症也。若以之治中暑。則謬矣。
靜暑,靜處高堂大廈之中。雖無暑氣。然偶或冒暑應接。亦能中暑。如迎賓送客。觀荷曝書之類。偶觸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樓。熱氣外逼。即靜處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當以正暑治之。
陰暑,按方書以大順散治陰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陰寒也。然大順散藥經炒熟。重用甘草。雖有杏仁下氣。皆主甘溫守中。並無散寒破結之能。即內傷生冷。外受陰寒。亦非所宜。至若無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閣。過於貪涼。感冒微風。以致寒熱無汗。或頭疼惡寒發熱。是周身陽氣為寒所遏也。
當從傷寒治。輕輕溫散可也。蘇薄、藿樸之類。如恣食瓜果。內傷生冷。以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者。此即太陰中寒也。理中加藿香、厚朴主之。
陽暑,此即動暑。見前。(以上合參治法匯葉案暑症全書)
暑風,暑月病人忽然手足搐攣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渴易栝蔞。瀉不止加蒼朮。轉筋加木瓜。
勢重者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亦有先病熱。服表藥後。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亦暑氣也。以寒涼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暑瘵,盛暑之月。火能爍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甚。勞熱躁擾。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膈中煩擾不寧。即童稚老夫。間有此病。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清暑涼血。如荷葉汁、鮮生地、元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象貝之類。
暑瘍,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熱旦止。若夏月間。有患頭面外項赤腫。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步履。人皆疑為瘡毒。但頭痛內躁。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毒異。宜清暑解毒。如川連、石膏之類。暑毒一解。其腫自消。亦無膿血也。
白話文:
暑證(中暑同合參)
邵氏評述:暑濕之邪相合,暑邪輕微,濕邪較重,侵入下焦,停滯於氣分,則少腹脹滿,氣機阻滯不通,故大便不通,但小便不一定不暢。舌苔白色略帶黃色,這是濕邪重於暑邪的表現。濕邪阻礙氣機,二便不利,與傷寒引起的津液枯竭、大便秘結大不相同。治療應採用滲濕開氣的方法,下焦鬱結之邪得以疏通,則二便通暢,邪氣自然消散。
中暑,多見於行人、農夫,在烈日下勞作而發病。其症狀為頭痛、煩躁、惡熱、皮膚摸起來很熱、口渴欲飲、汗出如注、氣短乏力。這是因天熱外邪損傷元氣所致,宜益氣清暑治療。按《傷寒論》所云:「太陽中熱,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治。由於元氣受熱邪損傷,導致大熱大渴、汗出不止,所以用人參益氣,石膏清暑,此乃精確之法。後世有人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代替,我擔心暑邪正盛,升麻的升散之性、蒼朮的收斂之性,豈不助長邪氣,加重病情?唯有生脈散加石膏可以替代。但體格強壯者,單服六一散也能解暑。東垣清暑益氣湯,是治療暑濕熱傷氣、脾胃受損的緩慢性疾病。若用它治療中暑,則謬矣。
靜暑,指在室內高堂大廈等處,雖然沒有直接受到暑氣,但偶爾接觸暑邪也可中暑,例如迎賓送客、賞荷看書等,偶然觸犯暑邪。即使在斗室低樓等處,熱氣逼人,即使在室內,也能吸入暑邪,都應當用治療正暑的方法處理。
陰暑,古方書用大順散治療陰暑,但這並非暑邪,而是暑天感受的陰寒之邪。大順散的藥物經炒制,重用甘草,雖然有杏仁降氣,但都偏於甘溫和緩,並無散寒破結的作用。即內傷生冷,外受陰寒,也不適用。至於無病之人,在避暑山莊水閣等處過度貪涼,感受微風,導致寒熱無汗,或頭痛惡寒發熱,這是周身陽氣被寒邪所遏制。
應當從傷寒論治,輕輕溫散即可。蘇葉、藿香、厚朴等藥物適用。如果恣意食用瓜果,內傷生冷,導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這是太陰中寒,理中湯加藿香、厚朴主治。
陽暑,即動暑,詳見前文。(以上合參治法匯葉案暑症全書)
暑風,暑天病人突然手足抽搐,是暑風。香薷飲加羌活、防風;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口渴加栝蔞實;瀉不止加蒼朮;抽筋加木瓜。
病情嚴重者,手足抽搐,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也有先發熱,服用解表藥後,逐漸發展成風證,譫語狂呼亂跑,精力旺盛,也是暑邪所致。不宜用寒涼攻伐,應兼用解散、化痰之法。
暑瘵,盛夏酷暑,火氣能熔化金屬,禁不住吃辛辣酒類,脾胃之火過盛,勞累、煩熱、躁擾,火邪動於心脾,令人咳嗽氣喘,突然吐血、鼻出血,頭昏目眩,胸膈煩悶不安。兒童、老年人偶爾也會患此病,愚昧之人以為是勞瘵,不知這是火邪上犯,並非真陰虧損導致虛勞。宜清暑涼血,例如荷葉汁、鮮生地、玄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牡蠣等。
暑瘍,凡癰疽瘡毒,發熱有時,午後發熱,早晨停止。如果夏月間,患頭面、頸項赤腫,或腿足紅腫,長達數寸,不能行走,人們都懷疑是瘡毒,但頭痛煩躁,晝夜發熱不止,與瘡毒不同。宜清暑解毒,如川連、石膏等。暑毒一解,腫脹自消,也不會有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