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疫邪吸穢濁入手經宜逐穢解毒

六氣之外。另有一種癘氣。乃天地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傷寒六經。可汗可下也。嘉言先生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下焦如瀆。決而逐之。並以解毒兼之。營衛既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此喻氏心法也。

葉天士先生謂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如喉啞喉痛口糜舌燥者。先入於肺也。漸至神昏舌絳者。邪由肺系干於心包絡也。故初病喉痛舌燥。最怕竅閉神昏。先生立法。清解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之類。兼服至寶丹。以有靈之物內通心竅。

白話文:

除了六氣之外,還有一種癘氣,是天地間污穢之氣,會從口鼻吸入,直達身體的中間,流遍三焦,和傷寒六經不同,不能用發汗或瀉下之法。嘉言先生認為驅除癘氣是最重要的,上焦像霧氣,要向上驅散;中焦像泡泡,要疏通驅散;下焦像溝渠,要疏通引流,同時也要解毒。營衛通暢之後,乘勢追趕並拔除病邪,不要讓它潛藏滋長。這就是喻氏心法。

葉天士先生認為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的心肺最先受到侵犯,例如喉嚨啞啞、喉嚨痛、嘴巴糜爛、舌頭乾燥等症狀,都是病邪先入於肺。漸漸地,出現神志昏迷、舌頭發紅等症狀,就是病邪由肺系侵犯到心包絡。因此,初病時出現喉嚨痛、舌頭乾燥,最怕出現竅閉、神志昏迷。先生用藥時,在清解病邪的同時,一定會佐以芳香之物,宣通竅道、驅除污穢,例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等藥物。同時服用至寶丹,用有靈氣的藥物來疏通心竅。

搜剔幽微。又謂吸入疫邪。三焦均受。由衛及營。久則血分漸瘀。邪與三焦相溷。愈熱愈結。理宜鹹苦大制之法。然恐性速。直走下焦。仍用輕揚理上。加金汁、銀花露之類。此又先生法中之妙法也。

邵評:邪由口鼻吸受。其氣先入肺衛。次者遞傳心營。甚至逆傳心包。從上焦而及中下二焦。當從心營肺衛。宗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若自肺而入陽明胃中經腑者。可同傷寒用足經藥施治。凡溫熱暑疫等症。皆當如是。所謂與傷寒治法始異而終同也。惟治疫之法。當分清上中下三焦。用芳香逐穢解毒開泄之劑。是第一要旨。

又評:凡病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邪入心營肺衛。尚在上焦。至入於血分。則邪干下焦矣。故曰三焦相溷。若直走下焦。與包絡中結邪不相干涉。故仍主輕揚清上。而佐以鹹苦之味。兩相兼顧。此疫邪入手經。與前列之症不同也。

白話文:

細察病症的深層原因,又說這是吸入了疫邪,導致三焦都受到影響。邪氣從衛氣傳到營氣,時間久了,血分就會逐漸瘀阻。邪氣與三焦混合在一起,越熱越凝結。理應以鹹苦藥性來大力控制。但擔心藥性太快,直接往下焦走,所以仍然要用輕揚的藥性理順上焦,並加入金汁、銀花露之類的藥物。這是先生醫術中很巧妙的治療方法。

邵氏評曰:邪氣是由口鼻吸入的,其氣先進入肺衛,然後傳到心營,甚至逆行傳到心包。從上焦一直傳到中下二焦。應該以心營肺衛為重點,以三焦為立法依據,從手經施治。如果邪氣從肺部進入陽明胃中經腑,則可以像治療傷寒一樣,用足經藥物治療。凡是溫熱暑疫等疾病,都應該如此。這就是說,治療疫病的方法,雖然一開始和治療傷寒的方法不同,但最終目的是相同的。只是治療疫病,要分清楚上中下三焦,用芳香、逐穢、解毒、開泄的藥物,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又評曰:凡是病在衛氣,之後就說氣分病;病在營氣,之後就說血分病。邪氣入侵心營肺衛,還在上焦,一旦進入血分,邪氣就會影響下焦。所以說三焦混在一起。如果邪氣直接往下焦走,與包絡中結聚的邪氣無關,所以仍然以輕揚的藥性理順上焦,輔以鹹苦的藥性,兩者兼顧。這是疫邪入侵手經,和前面列舉的病症不同的原因。

疫邪入上焦,如口糜、丹疹、喉啞、咽痛。舌苔紅中間白。或白中兼紅。此邪在肺與包絡也。宜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川鬱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之類。

邵評:此邪由肺衛而入心營。尚未傳入包絡。包絡有邪。必神昏譫語。如下條之見象也。此是營衛交病。用泄衛透營兩解之劑。

疫邪入膻中,如見舌苔鮮紅。神昏譫語。或發丹疹。或兼喉痛。疫邪逆傳膻中也。非比傷寒客邪。無庸發散。亦非停滯里症。無庸消導。治當清血絡以防內閉。大宜解毒逐穢。宣竅開閉。如犀角、連翹、元參、生地、銀花、人中黃、川鬱金、石菖蒲、西黃、琥珀之類。兼用至寶丹。

白話文:

若疫病入侵上焦,會出現口瘡、疹子、聲音嘶啞、咽喉疼痛等症狀,舌苔呈現紅色中間偏白,或白中帶紅。這說明病邪侵犯了肺部和包絡。可以用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川鬱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等藥物治療。

邵評:這類病邪是由肺衛入侵心營,尚未傳入包絡。包絡若有病邪,必會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就像下條所述的表現。這是營衛同時受病,需用泄衛透營的藥物治療。

若疫病入侵膻中,會出現舌苔鮮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發疹子或伴隨喉嚨疼痛等症狀。這是疫病逆行傳入膻中,與一般傷寒客邪不同,無需發散。也不是停留在腸胃的病症,無需消導。應以清血絡以防內閉為原則,重點在解毒逐穢、宣竅開閉,可以使用犀角、連翹、元參、生地、銀花、人中黃、川鬱金、石菖蒲、西黃、琥珀等藥物。同時可以服用至寶丹。

邵評:此與傷寒表裡之邪大相懸絕。治法大異。此清血絡而開閉宣竅逐穢之法。治溫熱暑疫邪入包絡之要旨。不獨疫症然也。

疫邪遍三焦,疫癘穢邪。從口鼻吸入。分布三焦。久則血分漸瘀。其邪愈深。其熱愈結。當以苦鹹之制。仍是輕揚理上為治。加犀角水、銀花露、白金汁、西瓜翠衣、栝蔞皮、黑元參之類。(以上參葉案)

邵評:邪從上受。先肺衛。次心營。此邪在上焦。至入於血。則邪干下焦矣。故曰邪遍三焦。邪愈深入。則熱結而不能外泄。用鹹苦以清下焦血熱。仍佐輕揚清上之劑。則三焦同治矣。此鹹苦清血之味。余俱輕清上熱。為治疫遍三焦之良法。

白話文:

邵評:此與傷寒表裡之邪大相懸絕。治法大異。此清血絡而開閉宣竅逐穢之法。治溫熱暑疫邪入包絡之要旨。不獨疫症然也。

邵氏評注: 這種病症與傷寒表裡之邪截然不同,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此法是清血脈、開通閉塞、宣通竅道、驅除穢邪之法,是治療溫熱暑疫邪氣侵入包絡的關鍵。不僅僅適用於疫症,其他病症也可用此法。

疫邪遍三焦,疫癘穢邪。從口鼻吸入。分佈三焦。久則血分漸瘀。其邪愈深。其熱愈結。當以苦鹹之制。仍是輕揚理上為治。加犀角水、銀花露、白金汁、西瓜翠衣、栝蔞皮、黑元參之類。(以上參葉案)

病症描述: 疫邪遍佈三焦,疫癘穢邪從口鼻吸入,分佈於三焦。時間久了,血分就會逐漸瘀滯。邪氣越深入,熱結就越嚴重。因此,應該用苦鹹之味來制伏疫邪。同時也要用輕揚的藥物來理上焦。可加入犀角水、銀花露、白金汁、西瓜翠衣、栝蔞皮、黑元參等藥物。(以上藥物請參照葉案)

邵評:邪從上受。先肺衛。次心營。此邪在上焦。至入於血。則邪幹下焦矣。故曰邪遍三焦。邪愈深入。則熱結而不能外泄。用鹹苦以清下焦血熱。仍佐輕揚清上之劑。則三焦同治矣。此鹹苦清血之味。餘俱輕清上熱。為治疫遍三焦之良法。

邵氏評注: 邪氣從上而入,先侵犯肺衛,然後影響心營。此病邪在上焦,最終侵入血分,就會影響下焦。因此,稱為邪氣遍佈三焦。邪氣越深入,熱結越嚴重,就無法外泄。因此,用鹹苦之味來清下焦血熱,同時輔助輕揚清上之藥,就能同時治療三焦。鹹苦清血,其餘藥物清上熱,是治療疫邪遍佈三焦的良方。

2. 吳又可法(摘要)

凡瘟疫如見舌苔白如粉者。其邪已入膜原。汗之必不解。當用達原飲。以透膜原之邪。看兼何經。加入引經表藥。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苔薄而不厚。脈不甚數者。感之輕也。可從汗解。如感之重者。舌苔必厚。脈必數。縱服藥。邪必內陷。但看舌苔漸漸黃燥。

此邪漸入於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若脈洪長而數。汗大出。此邪適離膜原。初入陽明。白虎證也。舌上純黃燥刺。又兼里症。此邪已入胃腑。承氣湯選用。

白話文:

凡是瘟疫患者,如果舌苔呈現白色粉末狀,就表示邪氣已經侵入膜原,即使出汗也無法解除病症。這時應該服用達原飲,以透出膜原的邪氣。要觀察患者兼具哪個經脈的病症,並加入引導經脈的藥物。例如,如果兼有太陽經的病症,就加入羌活;如果兼有陽明經的病症,就加入葛根;如果兼有少陽經的病症,就加入柴胡。如果舌苔薄而不厚,脈搏也不很數,就表示感染較輕,可以透過出汗來解除病症。如果感染嚴重,舌苔必定厚重,脈搏必定數快,即使服用藥物,邪氣也會往內侵入。觀察到舌苔逐漸變黃乾燥,就表示邪氣逐漸進入胃部。這時在原方中加入大黃瀉下。如果脈象洪長而數,汗出很多,表示邪氣剛離開膜原,初入陽明經,屬於白虎證。舌苔呈現純黃色乾燥刺痛,並且兼有裡證,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胃腑,應該選擇承氣湯來治療。

邵評:邪從口鼻而入。直行中道。而入膜原。故舌苔白如敷粉。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乃脾胃之半表半裡。附近於胃。疫邪先入膜原。最易陷入於胃。如從表達。亦從三陽經外出。故加三陽引經藥。

疫症有兩三日即離膜原者。有一旬半月不傳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厭厭聶聶。至五六日。陡然勢張者。

疫邪為病。有從戰汗解者。有從自汗盜汗不解者。有無汗竟歸於胃者。有胃氣壅抑。必從下後而得戰汗解者。有汗解未盡。越三四日復熱者。有發黃因下而復熱發癍者。有竟從發癍而愈者。有里症急。雖得癍。不愈者。

疫毒甚者。日有三變。初起一二日。舌苔白如粉。早服達原飲一服。午後舌變黃色。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毒邪傳裡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躁稍減。傍晚復加煩躁大熱。通舌變黑刺。鼻生煙煤。此毒邪最重。復合聚於胃。急用承氣湯下之。至夜半熱退。次早苔刺如失。此數日之法。

白話文:

邵評:邪從口鼻而入。直行中道。而入膜原。故舌苔白如敷粉。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乃脾胃之半表半裡。附近於胃。疫邪先入膜原。最易陷入於胃。如從表達。亦從三陽經外出。故加三陽引經藥。

邵氏評註: 疫病的邪氣,從口鼻進入人體,直線向下走,到達「膜原」。因此患者的舌苔會呈現白色,如同覆蓋了一層粉末。所謂「膜原」,指的是脾臟和胃臟之間的膜狀組織,這個部位既屬於脾胃的外表,又屬於內裡,而且靠近胃部。疫邪首先侵入「膜原」,最容易進一步侵犯胃部。如果疫邪從表面出來,就會沿着三陽經脈散發,因此要加入引導三陽經脈的藥物。

疫症有兩三日即離膜原者。有一旬半月不傳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厭厭聶聶。至五六日。陡然勢張者。

疫病的發展狀況: 有些人感染疫病後,兩三天就能從「膜原」部位排出,恢復健康;有些人則要一週到半個月才能恢復;還有些人一開始感染後,四五天內會感到身體沉重、疲乏,到了五六天病情突然加重,表現得十分嚴重。

疫邪為病。有從戰汗解者。有從自汗盜汗不解者。有無汗竟歸於胃者。有胃氣壅抑。必從下後而得戰汗解者。有汗解未盡。越三四日復熱者。有發黃因下而復熱發癍者。有竟從發癍而愈者。有裏症急。雖得癍。不愈者。

疫病的症狀表現: 疫邪侵入人體後,有的患者會通過發汗來解除病症;有的患者則會出現自汗、盜汗,而且汗出不止;還有的患者完全不發汗,病邪最終侵襲胃部;如果胃氣壅塞,患者通常會從下後部位發汗來解表;有些患者發汗後,病症還沒有完全消除,過三四天又出現發熱;有的患者出現黃疸,之後通過瀉下治療後又發熱長出疹子;還有的患者直接長出疹子後痊癒;有些患者內在病症嚴重,即使出現疹子,也不能痊癒。

疫毒甚者。日有三變。初起一二日。舌苔白如粉。早服達原飲一服。午後舌變黃色。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毒邪傳裡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躁稍減。傍晚復加煩躁大熱。通舌變黑刺。鼻生煙煤。此毒邪最重。復合聚於胃。急用承氣湯下之。至夜半熱退。次早苔刺如失。此數日之法。

疫毒嚴重時,每天都會出現三次變化: 病症開始的一兩天,舌苔會呈現白色,如同覆蓋了一層粉末。早上服用「達原飲」一劑,下午舌苔會變成黃色,患者感到胸部和膈膜脹痛,口渴且心煩意亂。這是因為疫邪已經侵入內裡。此時要在原方基礎上加用大黃瀉下,心煩意亂的症狀會稍微減輕。到了傍晚,心煩意亂的症狀再次加重,發熱更加嚴重,舌苔變得黑而粗糙,鼻腔分泌物如同煙煤。這是因為疫邪已經發展到最嚴重階段,集中在胃部。此時要立即使用「承氣湯」瀉下,到了半夜發熱會退去。第二天早上,舌苔會變得粗糙,如同消失了一般。這就是治療疫毒嚴重患者的每日變化規律。

一日行之。因其毒盛變速。故用藥不得不緊。設用緩藥。必無救矣。每見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類也。

邵評:下後稍緩。至夜復熱。其勢更甚。熱而成實。灼傷肺胃津液。故舌黑刺而鼻菸煤。邪毒甚也。熱實胃腑。故用承氣急下之。使邪毒從下而解。若一日數變。用藥亦一日行數日之法。蓋病變極速。治法亦急。所謂急病急攻也。失治則液涸邪秘而死。

疫病失下。自利純臭水。晝夜十數行。口燥、唇乾、舌裂。腹滿硬痛。此熱結旁流也。急以承氣下之。以去宿垢。其利自止。若胃熱失下。鬱而為黃。熱更不減。搏血為瘀。故經氣不為熱瘀郁。不致發黃。熱邪不幹血分。不致蓄血。若同受其邪。則發黃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發黃也。

白話文:

一天之內病情就可能變化。因為瘟疫毒性很強,變化迅速,所以用藥必須趕緊,不能拖延。如果使用緩慢的藥物,病人就一定無法救治了。經常看到染上瘟疫兩三天就死的人,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邵氏評註:瀉藥服用後稍微緩解,到了晚上又發熱,而且病情更加嚴重。熱症發展成實症,灼傷了肺胃津液,所以舌頭黑而刺痛,鼻涕像煤煙一樣黑。邪毒非常嚴重。熱症實證累及胃腸,所以要用承氣湯急瀉,讓邪毒從下部排出。如果一天之內病情變化多次,用藥也要一天之內行完幾天的藥量。因為病情的變化非常迅速,治療方法也要迅速,這就是所謂的“急病急攻”。如果治療失誤,就會導致津液耗竭,邪氣鬱結而死亡。

瘟疫患者瀉藥失誤,自行瀉下的都是臭水,一天到晚要拉十幾次,口乾、嘴脣乾裂、舌頭開裂,腹部脹滿堅硬疼痛。這是熱症結聚,導致邪氣四散所致。要趕緊用承氣湯瀉下,清除宿垢,瀉痢自然會停止。如果胃熱瀉下失誤,邪氣鬱積就會導致發黃,而且熱症沒有減輕,熱邪搏擊血液形成瘀血。所以經氣不會因為熱邪和瘀血的鬱積而導致發黃。熱邪不會侵犯血液,也不致於導致蓄血。如果同時受到邪氣的侵犯,就會發黃並且伴隨蓄血,這並不是因為蓄血而導致發黃。

但蓄血一行。熱隨血走。黃隨熱泄。故治黃茵陳蒿湯。治蓄血桃仁承氣湯。去桂枝、甘草。加丹皮、歸尾、赤芍。

邵評:胃中熱鬱不得泄越。則發黃。熱甚血瘀。則蓄血。此邪熱入於中下兩焦所致。至辨發黃與蓄血。當察其小便。若小便不利。則熱鬱膀胱而發黃。若小便自利。則熱瘀血分而蓄血。如此辨治。萬無一失。治黃、滲濕清熱而通下。治蓄血、消瘀清熱而破血。

白話文:

當體內積聚血液時,熱氣會隨著血液流動,導致黃疸。因此治療黃疸用茵陳蒿湯,治療積血用桃仁承氣湯。去除桂枝、甘草,加入丹皮、歸尾、赤芍。

邵氏評論:胃中熱氣鬱結無法排泄,就會導致發黃。熱氣嚴重則會導致血液瘀積,形成積血。這是邪熱入侵中焦和下焦所引起的。要區分發黃和積血,應觀察小便。如果小便不利,說明熱氣鬱結在膀胱,導致發黃。如果小便通暢,說明熱氣瘀積在血分,形成積血。如此辨證論治,就能藥到病除。治療黃疸,要滲濕清熱,並通下;治療積血,要消瘀清熱,並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