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厥陰總要述古

當歸四逆湯。桂枝湯。白頭翁湯。烏梅丸。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刺期門,四逆散,白虎湯

白話文:

厥陰總要述古:當歸四逆湯、桂枝湯、白頭翁湯、烏梅丸、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以及刺期門穴、四逆散、白虎湯。

2. 厥陰本病述古

氣上衝心。吐蛔。厥。下利。少腹滿。囊縮。

仲景述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皆厥陰自病之熱症。並非傷寒傳經之熱邪。蓋厥陰內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虧也。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肝火乘心也。飢不欲食。食即吐蛔。風木剋土。胃中空虛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賊。不禁再利也。不得以傷寒正病視之。

邵評:此厥陰病之總綱。總而言之。太陰厥陰。皆以里症為提綱。太陰主寒。厥陰主熱。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厥陰為陰中之陽。兩陰交盡。名曰厥陰。其脈絡於少陽。厥陰熱症。皆少陽相火化合耳。

凡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此寒傷厥陰之經。但當溫散其表。不可遽溫其里。當歸四逆湯主之。蓋厥陰相火所寄。臟氣本熱。寒邪止得外傷於經。而不內傷於臟。故止用桂枝以解外邪。當歸以和肝血。細辛以散寒。大棗以和營。通草以通陰陽。則表邪散而營衛行。手足溫而脈自不絕矣。若其人素有寒邪。加吳茱萸以溫本臟之寒。

邵評:以傷寒邪傷厥陰之經。未傷於臟。陽虛血弱。用此方行營衛而散表邪。最效。

論曰。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脈不浮為未愈。按此止有欲愈未愈之脈。並無未愈之證治。不能無闕文之憾。要不出乎桂枝湯為主治。

邵評:厥陰中風。以脈辨病之欲愈未愈。亦是診病之一法。

風中厥陰本經。脈微浮。風邪外出。故欲愈也。不浮而沉。則風邪入里。木鬱不舒。則下克脾土。必變熱利下重。渴欲飲水之症。宜白頭翁湯主之。白頭翁、秦皮以平風。黃柏、黃連以清火。是苦以堅之也。若厥陰久痢不止。當用烏梅丸酸以收之。

邵評:此厥陰陽邪下陷。協熱下利之正法,。

厥陰寒格。醫復吐下之。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此寒格於下。拒熱於上。故格拒不納。芩連以清上熱。乾薑以開寒格。因誤治以虛中氣。故用人參助乾薑。以壯胃陽而開陰格。

邵評:寒熱相阻。則為格症。用此湯開其寒熱之格拒。而兼補裡虛也。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邵評:腹滿譫語。由於肝火木旺。脾家有熱。脈浮緊者為弦。弦乃肝脈。脈症是肝邪乘脾之候。肝木侮土。理尚順直。故曰縱。刺期門者。瀉肝邪也。

按腹滿譫語。為太陰陽明裡症。脈浮而緊。為太陽陽明表脈。何以辨其為厥陰。脈法曰。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內經謂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曰肝氣甚則多言。是腹滿由於肝火。而譫語乃肝旺所發也。肝木侮脾。故曰縱。厥陰忌汗下。故刺期門以泄之。

傷寒發汗。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

白話文:

厥陰本病述古

氣往上衝擊心臟,嘔吐蛔蟲,四肢厥冷,下痢,小腹脹滿,陰囊收縮。

張仲景論述厥陰病症:消渴(糖尿病)、氣往上衝擊心臟、心口疼痛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瀉下不止。這些都是厥陰本身的熱證,並不是傷寒傳變的熱邪。因為厥陰臟腑內藏有相火,消渴是相火盛而津液虧損;氣往上衝擊心臟,心口疼痛灼熱,是肝火犯心;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是風木克土,胃氣虛弱;瀉下不止,是土受木邪侵犯,無法止瀉。不可用治療傷寒的正治方法來處理。

邵氏評注:這是厥陰病的總綱。總而言之,太陰、厥陰都以裡症為主要症狀。太陰主寒,厥陰主熱。太陰是陰中之至陰,厥陰是陰中之陽,兩陰交盡,稱為厥陰。厥陰與少陽相通,厥陰的熱症,都是少陽相火造成的。

凡是傷寒引起的四肢厥冷,脈象細弱欲絕的,這是寒邪傷及厥陰經脈,只需溫散表邪,不可急於溫裡,當歸四逆湯主治。因為厥陰相火寄於臟腑,臟腑本就溫熱,寒邪只傷及經脈,而不傷及臟腑,所以只用桂枝解表邪,當歸和血,細辛散寒,大棗益氣,通草通利陰陽,如此表邪散,營衛通暢,手腳溫暖,脈象自然就會恢復正常。如果患者素有寒邪,則再加吳茱萸溫補臟腑之寒。

邵氏評注:傷寒邪氣侵犯厥陰經脈,但尚未傷及臟腑,陽氣虛弱,血氣不足,用此方可以調和營衛,散解表邪,療效最佳。

論述:厥陰中風,脈象微浮,表示病情將要好轉;脈象不浮,則表示病情尚未好轉。這段論述只提及了病情好轉與否的脈象,而沒有提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略有遺憾,但總體還是以桂枝湯為主要治療方法。

邵氏評注:厥陰中風,從脈象辨別病情好轉與否,也是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

風邪侵犯厥陰經脈,脈象微浮,風邪外出,所以病情將要好轉;脈象不浮而沉,則風邪入裡,肝氣鬱結不舒,則下焦克伐脾土,必然會轉化為熱證,出現下痢、便溏、口渴欲飲水的症狀,宜用白頭翁湯治療。白頭翁、秦皮平肝熄風;黃柏、黃連清熱瀉火,苦寒收斂。若厥陰久痢不止,則用烏梅丸酸澀收斂止瀉。

邵氏評注:這是治療厥陰陽邪下陷,以及熱證下痢的正確方法。

厥陰寒邪凝滯,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結果食入即吐,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這是寒邪凝滯在下焦,阻礙了陽氣上升,所以食入不能消化吸收,黃連、黃芩清瀉上焦之熱,乾薑溫散寒邪,因為誤治導致中氣虛弱,所以用人參輔助乾薑,以增強胃陽,開通寒邪阻滯。

邵氏評注:寒熱相阻,則為格拒之證,用此方可以開通寒熱的阻滯,同時兼顧補益裡虛。

傷寒腹脹神志不清,寸口脈浮緊,這是肝氣犯脾,稱為“縱”,應刺期門穴。

邵氏評注:腹脹神志不清,是由於肝火旺盛,脾胃積熱,脈象浮緊,即弦脈,弦脈是肝脈,脈症顯示是肝邪犯脾。肝木侮土,病機直白,故稱為“縱”,刺期門穴,是瀉肝邪。

分析:腹脹神志不清,是太陰陽明裡症,脈象浮緊,是太陽陽明表脈,為什麼判斷為厥陰?脈法中,脈象浮緊稱為弦脈,《內經》說所有腹脹都屬於熱證,又說肝氣盛則多言,所以腹脹是由於肝火,神志不清是肝氣旺盛造成的。肝木侮脾,故稱為“縱”。厥陰忌汗下,所以刺期門穴瀉肝。

傷寒發汗後,仍然惡寒,口渴欲飲水,腹必脹滿,這是肝氣犯肺,稱為“橫”,應刺期門穴,汗出,小便通利,病情將要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