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瘟疫(合參)

按儺為古禮。疫之由來尚矣。奈何仲景傷寒。書非全璧。止言溫病熱病。並無片言及疫。是以後人無善治之法。惟近世喻嘉言、吳又可、張景岳輩。可謂論切治詳。發前人所未發。但景岳宜於汗。又可宜於下。嘉言又宜於芳香逐穢。夫三子皆名家。何治法之懸絕若此。要知三子之治法皆當。

顧其所治之疫。各有不同耳。景岳所論之疫。即六淫之邪。非時之氣。其感同於傷寒。故每以傷寒並提。而以汗為主。欲盡汗法之妙。景岳書。精切無遺。又可所論之疫。是熱淫之氣。從口鼻吸入。伏於膜原。膜原為半表半裡之界。其邪非汗所能達。故有不可強汗峻汗之戒。

白話文:

儺是古代的禮儀,瘟疫的由來早已有之。然而,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並非完美無缺,書中只談及溫病熱病,卻沒有任何關於瘟疫的記載。因此後人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直到近代,喻嘉言、吳又可、張景岳等人,才算得上是精通論述,治療詳盡,他們揭示了前人未曾提及的內容。但是,張景岳偏重於汗法,吳又可則偏重於下法,喻嘉言則偏重於芳香逐穢之法。這三位都是醫學大家,為何治療方法如此迥異?

關鍵在於他們所治療的瘟疫類型不同。張景岳所論述的瘟疫,是六淫之邪,非時之氣,其感邪方式與傷寒相似,因此他常常將傷寒與瘟疫並提,並以汗法為主,力求發揮汗法之精妙。張景岳的著作精緻細膩,毫無遺漏。吳又可所論述的瘟疫,是熱淫之氣,從口鼻吸入,潛伏於膜原,而膜原是半表半裡的交界處,瘟邪無法透過汗法到達。因此,吳又可特別強調不可強汗峻汗。

附胃最近。入里尤速。故有急下屢下之法。欲究疫邪傳變之情。惟又可論最為詳盡。然又可所論之疫。是四時之常疫。即俗名時氣症也。若嘉言所論之疫。乃由於兵荒之後。因病致死。病氣屍氣混合天地不正之氣。更兼春夏溫熱暑濕之邪交結互蒸。人在氣交中。無隙可避。由是沿門闔境。

傳染無休。而為兩間之大疫。其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表非里。汗之不解。下之仍留。故以芳香逐穢為主。而以解毒兼之。是三子之治。各合其宜。不得執此而議彼也。茲於是症。亦參三法為治。而分為兩途。蓋汗與下。即同傷寒表裡之治。而逐穢解毒一法。

白話文:

瘟疫容易侵犯胃部,进入人体内部速度很快。因此,古人有急下和反复下泻的方法来治疗。想要深入了解疫邪传播变化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然而,先前讨论的疫病,只是四时常见的瘟病,也就是俗称的时气病。而嘉言所论的瘟疫,则是由于战乱之后,因病致死,病气、尸气与天地不正之气混合在一起,再加上春夏温热暑湿之邪气交织互蒸,人们身处其中,无处可躲。因此,瘟疫蔓延开来,传染无休止,成为两间的大疫。其污秽之气,都从口鼻吸入,直达体内,流布三焦,既非表证也非里证,汗出无法缓解,泻下也无法排出。所以,治疗方法以芳香辟秽为主,并辅以解毒,这是三种治疗方法,各有其适用情况,不可拘泥于一种方法而忽略其他。针对这种情况,也要参酌三种方法治疗,并分为两条路径。因为汗法和下法,与伤寒表里之证的治疗方法类似,而逐秽解毒则是另外一种方法。

乃疫邪匿伏三焦。非表非里之治也。分列於左。治疫之大法得矣。

邵評:景岳所論疫症。是三時感冒。非其時而有其氣。名為三時寒疫。邪由肌毒而入。故同傷寒治而先用汗法。若又可所論疫症。是濕溫痧暑熱邪。從口鼻吸受。伏於膜原。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為脾胃半表半裡之界。邪伏於此。入胃最速。邪既在胃。故以下法為治。此是溫熱濕濁之邪襲入六經。

而傳陽明胃腑是四時之常疫。即濕溫嵐瘴時氣之症。與毒癘天行瘟疫之病自是兩種。截然不同。景岳所言。是即受溫熱。邪已入胃。故景岳主汗。而又可主下也。此二者可從足經。同傷寒論治。分為一途。至嘉言所論。是真瘟疫大病。乃天地不正之氣。惡毒瘴癘。合病氣口氣。

白話文:

這是瘟疫的邪氣潛伏在三焦,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裡證,應該用分開治療的方式。這樣就掌握了治療瘟疫的大原則了。

景嶽所說瘟疫,指的是三時感冒,在非該季節出現了該季節的氣候,稱為三時寒疫。邪氣是由肌膚毒素入侵引起的,所以跟傷寒一樣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若又可所說瘟疫,指的是濕溫、痧、暑熱邪氣,從口鼻吸入,潛伏在膜原。膜原指的是脾胃以膜相連,是脾胃半表半裡的界線。邪氣潛伏在此,很快就會進入胃部。邪氣已經在胃裡,所以要用下法來治療。這是溫熱、濕濁邪氣侵入六經。

而傳染陽明胃腑的,是四季常發生的瘟疫,也就是濕溫、瘴氣等時令疾病。這跟毒癘、天行瘟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景嶽所說的是,已經受到溫熱邪氣侵襲,邪氣已經進入了胃部,所以他主張發汗,若又可主張瀉下。這兩種治療方法可以從足經,參照傷寒論來治療,分為一個方向。至於嘉言所說,那是真正的瘟疫大病,是天地不正之氣,惡毒瘴癘,結合了病氣和口氣。

交結互蒸。人受其氣。由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最多閉結。故用芳香逐穢。解毒開化之法。此毒厲疫邪。與前二症各殊。不同傷寒治法。分逐穢解毒。合行一途。為兩大法門也。瘟疫大病。別有一種厲毒之氣。極易傳染。故每病一家長幼相似。甚則沿門闔境。傳染不休也。

三子論治不同。各有其症。當隨症審察。合宜而用。不可拘執一說也。

長幼傳染。眾人一般。此疫氣流行。俗名時氣是也。乃天地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然有兼六淫者。有不兼六淫者。有入足經而為表裡者。有入手經而忌汗下者。當分途而治。其辨在舌。

邵評: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此四時之常氣也。大疫發時。或挾寒。或挾暑。所謂兼六淫也。總之。純是癘疫為病。當分邪從肌表而受。則入足經。可用下汗法。邪由口鼻而受。則入手經。宜宗三焦立法。從心營肺衛施治。忌用汗下。凡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疫邪由表達里也。宜汗下法。

白話文:

交結在一起互相蒸騰,人體吸入這種氣,從口鼻進入,直通中道,流布於三焦,最容易阻塞凝結。因此要使用芳香之物驅除穢氣,以解毒開化的方法來治療。這種毒厲疫邪與前兩種疾病截然不同,不能用傷寒的治療方法,要分開驅除穢氣、解毒,合在一起行進一條道路,這便是兩個主要的治療方法。瘟疫這種大病,另有一種厲毒之氣,非常容易傳染,所以常是一家人從大人到小孩都患病,嚴重的話更會沿著門戶、整個地區傳播,不斷蔓延。

三位醫家論述治療方法各不相同,每種都有其症狀,應當根據症狀審慎觀察,用適合的方法治療,不可拘泥於某一種說法。

大人小孩都傳染,眾人患病一樣,這是疫氣流行,俗稱時氣。這是天地間的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然而,有的患者同時兼有六淫之邪,有的則沒有兼有六淫之邪;有的從足經入侵而表裡俱病,有的從手經入侵而忌諱汗下法。應當分別治療,辨別的關鍵在於舌頭。

邵氏評論: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之邪,這是四季的常氣。大疫發作時,有時夾雜寒氣,有時夾雜暑氣,這就是所謂的兼有六淫。總之,純粹是癘疫造成的疾病,應當分開情況:邪氣從肌表侵入,則入足經,可用下汗法;邪氣從口鼻侵入,則入手經,宜遵循三焦的立法,從心營肺衛施治,忌用汗下法。凡是舌苔由白轉黃,由黃轉黑者,疫邪由表達里,宜用汗下法。

邵評:邪在表則舌白。入里則舌黃。入腑熱深則舌黑。邪在足經。分表裡而用汗下之法。

舌苔由白而變鮮紅者。疫邪由衛及營。不入足經而入手經也。忌汗下。宜逐穢解毒。清泄營分。(新法)

邵評:邪在肺衛則舌白。入心營則舌紅。傳入心包。則鮮紅起刺。邪在手經。宗心衛。辨明上中下三焦而施治。忌用足經汗下之法。

白話文:

邵氏說:邪氣在表層,舌頭就會是白色的。邪氣進入裡層,舌頭就會是黃色的。邪氣進入腑臟深處,熱氣很深,舌頭就會是黑色的。邪氣在足經,根據表裡分層,用發汗和下瀉的方法治療。

舌苔由白轉變為鮮紅色,是疫氣從衛氣進入營氣,不進入足經而進入手經,忌用發汗,應當用逐穢解毒、清泄營氣的方法治療。這是新方法。

邵氏說:邪氣在肺衛,舌頭就會是白色的。邪氣進入心營,舌頭就會是紅色的。邪氣傳入心包,舌頭就會鮮紅並且出現刺點。邪氣在手經,與心衛相關,要辨明上中下三焦而施治,忌用足經的發汗方法。

2. 疫邪兼六氣入足經從表裡汗下

初起頭疼發熱惡寒。舌苔白而薄者。邪在表也。敗毒散散之。微汗而解。如未解。鼻乾口渴。耳聾脅痛。舌苔白中帶黃。此陽明少陽見症。須解肌法。柴葛、連翹、防風、薄荷、牛蒡、黃芩、木通之類。如再不解。須看有無癍疹。或見心煩膈悶。足冷耳聾。身痛如束。或咳或嘔。

寸關沉伏。或躁動。便是發癍之候。須提透之。以癍盡為度。脈伏心煩。謂之欲癍。煩止人靜。肌膚中無隱隱之點。始為癍盡。癍已出而口乾。脈洪滑者。宜化癍解毒為主。當以癍疹門參看。

白話文:

初期頭疼發熱惡寒,舌苔白而薄,屬於表邪入侵。

可以服用敗毒散來散邪,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若未解,出現鼻乾口渴、耳聾脅痛、舌苔白中帶黃,這是陽明少陽經受邪氣的症狀,需要解肌發汗。

可以使用柴葛、連翹、防風、薄荷、牛蒡、黃芩、木通等藥物。

寸關脈沉伏,或者患者躁動不安,就是將要發疹的徵兆,需要提氣透邪,以疹子消失為止。

脈象沉伏,心煩意亂,稱為「欲癍」。煩躁消失,患者平靜下來,皮膚上沒有隱隱約約的疹點,纔算是疹子消失。

疹子已經出現,但口乾舌燥,脈象洪大滑利,則以化解疹毒為主要目標。

可以參考癍疹門的相關知識。

邵評:邪入於裡。則發癍疹。疹出於肺。癍發於胃。將發癍疹。尚未外透。欲出不出之際。故見症如此。若癍毒滯氣。則脈沉伏。伏邪外出。則脈躁動。亦一定之脈理。已汗而熱不解。氣口脈弦滑。飽悶噁心。必是胃中宿食為患。消導為主。如生楂肉、麥芽、枳實、連翹、青皮、萊菔子等涼疏之。

若脈弦滑。潮熱。譫語。臍腹脹痛。舌苔漸漸黃厚燥刺者。乃燥矢在腸胃中也。大柴、承氣。看微甚下之。更衣舌潤為愈。

邵評:食停胃中。未化糟粕。尚在胃之上脘。宜消化其食滯。切忌早用攻下。食滯已化。而成燥屎。故用攻下。與前半條停食未化者。治法不同。大宜著眼。如表已解。尚身熱脈浮。小便不利者。是熱結膀胱也。五苓去朮。合六一利之。

白話文:

邪氣入侵內部,就會發疹,疹子出於肺,斑點則發於胃。當要發疹子,但還沒完全透出時,就會出現這種症狀。如果斑毒停滯在體內,脈象就會沉伏;邪氣要外出,脈象就會躁動,這是固定的脈理。如果已經出汗但熱度不退,脈象弦滑,而且感到飽脹、噁心,一定是胃中有宿食積存,需要以消導為主,可以使用生楂肉、麥芽、枳實、連翹、青皮、萊菔子等涼疏的藥物。

如果脈象弦滑,伴隨潮熱、譫語、臍腹脹痛,舌苔逐漸變得黃厚乾燥刺痛,就是腸胃中有燥屎堆積。可以使用大柴、承氣湯,根據症狀的輕重來決定用量,讓它稍微下瀉即可。等到衣服濕潤,舌頭也變得濕潤,就表示病好了。

食滯停留在胃中,沒有消化成糟粕,還在胃的上脘部位,應該要消食化滯,切忌過早使用攻下藥物。如果食滯已經消化,變成燥屎,就應該使用攻下藥物。這兩種情況治療方法不同,必須要特別注意。如果表症已經解除,但身體依然發熱,脈象浮,小便不利,就是熱結在膀胱。可以將五苓散去澤瀉,加入六一散來治療。

邵評:身熱脈浮。其脈仍在太陽經。表解而小便不利。邪入太陽之府。而熱結膀胱也。宜宣化膀胱熱結而利水。如表已解。餘熱未淨。其人如狂不甚。小腹堅痛。而小便自利者。乃血蓄膀胱也。桃仁承氣加減。

邵評:上條熱與水結。此條血蓄膀胱。如狂。而小腹硬痛。血蓄下焦之徵。辨熱結與蓄血。在小便之利與不利。熱結膀胱。小便不利。血蓄膀胱。小便自利。用桃仁承氣破其蓄血。正治也。

若無表裡症。但熱而瀉。或寒熱而瀉者。此濕邪在於氣分也。小柴合五苓主之。渴者去桂留芩。不渴去芩留桂。疫邪必兼濕者。以當濕熱司令之時也。(以上諸條同傷寒施治)

白話文:

邵評:身體發熱,脈象浮起。這脈象還在太陽經,表明表證已經解除,但小便不暢。邪氣入侵太陽經的府,導致熱邪結聚在膀胱。應當宣化膀胱的熱邪結聚,利水消腫。如果表證已經解除,餘熱尚未淨盡,患者神志恍惚,似狂非狂,小腹堅硬疼痛,小便自利,這就屬於血瘀蓄積在膀胱。應該用桃仁承氣湯加減治療。

邵評:上面一條是熱邪和水邪結聚,這一條是血瘀蓄積膀胱。患者神志恍惚,似狂非狂,小腹堅硬疼痛,這是血瘀積聚在下焦的徵兆。辨別熱邪結聚和血瘀積聚,關鍵在於小便是否通暢。熱邪結聚膀胱,小便不暢;血瘀積聚膀胱,小便自利。用桃仁承氣湯破除蓄血,是正治之法。

如果沒有表裡證,只是單純發熱而腹瀉,或寒熱交替而腹瀉,這說明濕邪停留在氣分。可以用小柴胡湯合五苓散治療。如果患者口渴,就去除桂枝,保留黃芩;如果患者不渴,就去除黃芩,保留桂枝。疫邪必兼夾濕邪,因為現在正值濕熱流行的時節。(以上各條的治療方法都和傷寒論中所述一致)

邵評:但熱而瀉。濕熱在裡。寒熱而瀉。里濕而表有微邪也。用小柴胡以和解其表裡之寒熱。以五苓滲其里濕。渴為有熱。故去桂留芩。不渴為無熱。故去芩留桂。至疫病每發於四五六七月。正在夏天濕熱當權之令。故多挾濕。

疫癘熱毒鬱極。則發黃。二便俱秘。若投茵陳五苓。小水必不能利。須茵陳蒿湯。加黃柏。則小便利而黃退矣。

邵評:熱鬱發黃。二便俱秘。陽分實熱發黃也。用茵陳五苓以利膀胱。無益也。當用茵陳蒿湯。以瀉陽明之實熱。二便通利。黃自退矣。

白話文:

如果患者發熱並且腹瀉,可能是因為濕熱內蘊。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寒熱交替和腹瀉,則可能是裡濕外寒,體表有輕微邪氣。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表裡寒熱,用五苓散來滲利裡濕。如果患者口渴,說明體內有熱,所以應該去掉桂枝,保留黃芩;如果患者不渴,說明體內沒有熱,所以應該去掉黃芩,保留桂枝。疫病常常發生在農曆的四、五、六、七月,正好是夏天濕熱盛行的季節,所以疫病多半夾雜濕氣。

第二段

疫癘熱毒鬱極。則發黃。二便俱祕。若投茵陳五苓。小水必不能利。須茵陳蒿湯。加黃柏。則小便利而黃退矣。

疫病的熱毒鬱結到極點,就會導致皮膚發黃,大小便都便祕。如果使用茵陳五苓散,小便肯定不能通暢。必須要使用茵陳蒿湯,加入黃柏,才能使小便通暢,黃疸消退。

第三段

邵評:熱鬱發黃。二便俱祕。陽分實熱發黃也。用茵陳五苓以利膀胱。無益也。當用茵陳蒿湯。以瀉陽明之實熱。二便通利。黃自退矣。

邵師評述:熱毒鬱結導致皮膚發黃,大小便都便祕,這是陽氣分佈的部位實熱導致的黃疸。使用茵陳五苓散來利尿,是沒有效果的。應該使用茵陳蒿湯,瀉掉陽明經的實熱,大小便通暢了,黃疸自然會消退。

亦有發黃兼發癍者。無非熱毒鬱結所致。宜犀角、連翹、赤芍、梔子、茵陳、黃柏、牛蒡、薄荷、銀花之類主之。

瘟疫發於春夏之間。必熱症為多。如初起即大熱大渴。目赤唇焦。煩躁不寧。六脈洪滑。舌苔燥黃焦刺。急用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汗之。取汗在於速。一服無汗。即再進之。得汗熱退為愈。若延至四五日。毒遍三焦。表裡俱病。用三黃石膏湯。加連翹、銀花。表裡兼解之。其妙在麻黃石膏二味。不可去一。此方通解三焦表裡。治疫最妙。

白話文:

有些病人會出現皮膚發黃且長斑的情況,這都是因為體內熱毒鬱結造成的。可以用犀角、連翹、赤芍、梔子、茵陳、黃柏、牛蒡、薄荷、銀花等藥物來治療。

瘟疫通常發生在春夏季節,多為熱症。如果一開始就出現高燒、口渴、眼紅、嘴脣乾燥、焦躁不安、脈搏洪大而滑、舌苔乾燥發黃且有刺痛感,應立即使用三黃石膏湯,去掉黃柏,加入連翹幫助發汗。發汗要快,如果喝了一劑藥沒有出汗,就馬上再喝一劑。出汗後熱退即可痊癒。如果拖延到四五天,毒氣遍佈三焦,表裡都病了,可以用三黃石膏湯,加入連翹、銀花,同時解表和解裡。這個方子最妙的地方在於含有麻黃石膏這兩種藥物,不可缺少任何一種。這個方子能通解三焦表裡,是治療瘟疫最有效的藥方。

邵評:疫必兼濕。故致發黃。熱毒鬱結。則黃而發癍矣。用清熱滲濕。宣透癍毒為治。若外受瘟疫。表裡俱病。火熱大盛之時。身雖大熱。而無汗泄。此表氣外郁。內熱不得發泄。故目赤唇焦而煩渴。表裡熱盛。則六脈洪滑。火盛灼津。則舌苔燥黃焦刺。此皆熱鬱不宣之象。

此方清內火而宣散表熱。表有汗出。則內之火熱亦隨汗而外泄矣。此表裡熱甚兩清之法也。倘遷延不治。上中下三焦俱受毒邪。表裡三焦均病。必用此大劑以兩解之。

如見目赤唇焦。舌黃燥刺。大熱煩渴。汗出津津。此陽明血熱火盛。切忌風藥升散。宜涼膈散加石膏。

白話文:

邵評認為,瘟疫必定伴隨濕氣,因此導致發黃。熱毒鬱結在體內,就會出現黃色斑點。治療方法應該清熱滲濕,宣透斑毒。如果受到外來的瘟疫侵襲,表裡都病了,體內火熱非常旺盛,雖然身體很熱,但卻沒有汗水排出,這是因為表面的氣機鬱結,內部的熱氣無法發泄,所以眼睛紅、嘴唇乾裂、感到口渴。表裡熱盛,脈搏就會洪大滑利;火熱灼傷津液,舌苔就會乾燥、發黃、粗糙。這些都是熱氣鬱結不宣的表現。

這個方子可以清內火,同時宣散表面的熱氣。如果表面有汗水排出,內部的火熱也會隨著汗水一起排出,這就是清熱解表,表裡同時治療的方法。如果拖延不治,上中下三焦都會受到毒邪侵襲,表裡三焦都生病,就必須使用這個大劑量藥方來同時解毒。

如果出現眼睛紅、嘴唇乾裂、舌頭黃燥粗糙、發熱口渴、出汗不暢,這是陽明經血熱火旺盛的表現,要避免使用風藥升散,應該用涼膈散加上石膏治療。

邵評:見症裡熱極盛之候。與上條似同。上條無汗。是表郁內火。汗出津津。是邪入陽明而熱盛。故用涼膈散。加石膏以解陽明。

大都疫癘初起。宜辛涼解散。次則和解解毒。必里症全具。脈實口燥。心下堅滿。方可攻下。若胃中飲食未化。雖芩連、栝蔞。尚宜緩進。況硝黃乎。如用寒涼。食為寒凝結而不散。必變結胸。(以上諸條照溫熱施治)

邵評:初起邪在肺衛。故宜辛涼解散。若肺邪入陽明之府。則里症發現。脈實堅滿。口燥。均是裡實之症。故可攻下。倘飲食停滯。未化糟粕。早用寒涼。寒藥與食互結。防成結胸。況攻下乎。必待其食化糟粕。結於腸中。方可用下耳。寒涼切忌早用。恐其凝結不化。

白話文:

邵氏評論:看到這種症狀,就是裡熱極度旺盛的狀態,跟上一條類似。上一條沒有汗,說明表層鬱結,內有熱火。而現在有汗,說明邪氣已經入侵陽明經,導致熱盛。所以要使用涼膈散,再加石膏來解陽明經的熱。

大多數疫病剛開始的時候,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散邪氣。接著就要用和解的藥物來解毒。一定要等到裡證全部出現,脈象實,口乾,心下堅滿,纔可以攻下。如果胃裡的食物還沒消化,即使是黃芩、黃連、栝蔞,也要慢慢服用,更何況硝石、黃連呢?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食物就會因為寒涼而凝結在一起無法散開,很容易變成結胸。 (以上各條都要參照溫熱病的治療方法)

邵氏評論:疫病剛開始的時候,邪氣在肺衛,所以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散邪氣。如果肺部的邪氣入侵陽明經的府,就會出現裡證,脈象實而堅滿,口乾,都是裡實的症狀,所以可以用攻下的藥物。假如飲食停滯,沒有消化成糟粕,就早早使用寒涼的藥物,寒藥和食物會相互凝結在一起,容易變成結胸,更何況是攻下的藥物呢?一定要等食物消化成糟粕,結在腸道裡,纔可以服用攻下藥物。寒涼的藥物切忌早用,以免凝結不化。

疫病當分天時寒暄燥濕。病者虛實勞逸。因事制宜。不可執泥。如久旱天時多燥。熱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劑。天久霪雨。濕令大行。脾土受傷。民多寒疫。或兼瀉痢。宜滲濕和脾。忌用潤劑。

邵評:天時寒濕。病多寒疫寒濕。天時暄燥。病多溫疫濕熱。須分別治之。蓋天時旱燥。陽亢熱盛。故多熱疫。熱則宜清火而忌溫燥。天久陰雨。寒濕流行。脾土受傷。故多寒疫寒濕。宜溫燥而忌清潤。二者治法大異。最當分辨。春當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感此非時之寒為寒疫。

宜太無神朮散。加羌活、紫蘇、溫散之。或藿香正氣散加減亦可。從正傷寒治。此條寒疫。

白話文:

流行病的發生要根據天氣的寒熱、燥濕來區分,患者的虛實、勞逸也需要考量,根據情況對症下藥,不可一成不變。例如,久旱天氣乾燥,容易流行熱疫,就應該清熱解毒,忌用燥熱的藥物。如果長期下雨,濕氣重,脾胃受損,容易出現寒疫,甚至伴隨腹瀉痢疾,則應利濕健脾,忌用滋潤的藥物。

邵評:應暖熱而反寒涼。是非時不正之氣。人受其氣而病者。為時行寒疫。治以溫散為主。忌用寒涼潤藥。

秋應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感此非時之暖為溫疫。宜犀角、連翹、黃芩、薄荷、銀花、牛蒡之類清解之。宜從溫熱症治。

邵評:應寒涼而反溫熱。是非時之溫氣。人受之而為冬溫秋燥之症。即為瘟疫。治宜辛涼清解。大忌溫燥。

疫症先從頤頷腫起者。陽明熱邪也。腫於耳之前後者。少陽風熱也。並宜辛涼散之。二活、荊防、連翹、黃芩、薄荷、元參、牛蒡、桔梗、犀角水汗之。陽明加升麻。少陽加柴胡、鉤藤。解散後。加清火解毒之品。淨銀花、人中黃之類。

白話文:

邵氏認為,春天應該溫暖而反倒寒冷,這是時令不正的氣候。人受到這種氣候的影響而生病,就是時行寒疫。治療應該以溫散為主,忌用寒涼滋潤的藥物。

秋天應該涼爽而反倒炎熱,冬天應該寒冷而反倒溫暖。受到這種反常溫暖氣候的影響,就會出現溫疫,應該使用犀角、連翹、黃芩、薄荷、銀花、牛蒡等清解之藥,治療方法應遵循溫熱病的治療原則。

邵氏認為,應該寒冷而反倒溫暖,這是時令不正的溫氣。人受到這種氣候的影響就會出現冬溫秋燥的症狀,也就是瘟疫。治療應該以辛涼清解為主,絕對不能使用溫燥的藥物。

瘟疫一開始從下巴腫起,這是陽明熱邪。如果腫在耳朵的前後,這是少陽風熱。兩種情況都應該用辛涼的藥物散之。可以用羌活、荊防、連翹、黃芩、薄荷、元參、牛蒡、桔梗、犀角等藥物促進汗出。陽明熱邪者,還要加升麻。少陽風熱者,還要加柴胡、鉤藤。散邪後,再加入清火解毒的藥物,例如金銀花、人中黃等。

邵評:風火熱毒之邪。故宜辛涼清散。風邪解而火毒未清。故宜清化火毒。此從表裡法施治。

時毒從頤腫者。名鸕鷀瘟。耳下項與咽中腫脹。聲不出者。名蝦蟆瘟。皆風熱不正之氣干於上焦所致。治宜散邪清熱。不可一味寒涼。邵評:頤與耳下項咽中。俱是上焦部位。邪從口鼻吸受。先入肺胃。宗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必先清解宣散。以泄其邪。如一味寒涼。則鬱遏邪熱。恐其傳裡內陷。不可不慎。

疫症有兼咽喉腫痛者。必辛散為主。不可驟用寒涼。反閉其邪。宜荊防敗毒散。加桔梗、射干、馬勃、牛蒡之類。

白話文:

邵氏評註

風、火、熱、毒等邪氣侵襲人體,應該使用辛涼清散的藥物來治療。如果風邪已解但火毒未清,則需使用清化火毒的藥物。此乃從表裡法施治。

時毒

從下巴腫脹者,稱為鸕鷀瘟;耳下、脖子和咽喉腫脹,聲音沙啞不能發聲者,稱為蝦蟆瘟。這些病症都是風熱不正之氣侵犯上焦所致。治療應以散邪清熱為主,不可一味寒涼。

邵氏評註

下巴、耳下、脖子和咽喉,都是上焦部位。邪氣從口鼻吸入,先入肺胃,屬於三焦病症。治療應從手經入手,先清解宣散,以泄去邪氣。如果一味寒涼,則會鬱遏邪熱,恐其傳入內部,不可不慎。

疫症

若兼有咽喉腫痛,必須以辛散之藥為主,不可貿然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反倒閉塞邪氣。建議使用荊防敗毒散,並加入桔梗、射干、馬勃、牛蒡等藥材。

邵評:咽喉亦屬上焦。邪入肺中。先宜辛散。早用寒涼。防其逼邪內陷。最當謹慎。冬應寒而反溫。感之多咽喉腫痛。寸關脈浮洪而數。舌燥唇乾。宜甘桔湯。加牛蒡、薄荷、防風、射干、連翹、黃芩、銀花、犀角水之類涼解之。以升陰消陽。

邵評:冬時不正之氣。人受之而即發者。為冬溫。溫邪入肺。則咽喉腫痛。溫邪在上焦。則寸關脈洪數。陽邪傷陰。則唇舌乾燥。法宜提透辛散。清解上焦邪熱。夏應熱而反涼。感之。邪伏於少陰之經。每多咽痛。或兼泄瀉。舌潤不渴。寸口脈沉而小。宜甘桔湯。加半夏、天蟲、陳皮、桂枝、射干、防風、姜皮之類溫散之。以助陽消陰。

白話文:

邵氏評論道:咽喉也屬於上焦(指胸腔上部)。邪氣侵入肺部,首先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來驅散邪氣,早點使用寒涼的藥物,防止邪氣逼迫內陷,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可疏忽。冬天應該寒冷而反倒溫暖,容易感受溫邪,多會出現咽喉腫痛,寸關脈浮而洪大且脈搏頻數,舌頭乾燥,嘴脣乾裂,宜用甘桔湯,再加上牛蒡、薄荷、防風、射干、連翹、黃芩、銀花、犀角水等涼性藥物來解毒清熱,以升提陰氣,消散陽邪。

邵評:冬時不正之氣。人受之而即發者。為冬溫。溫邪入肺。則咽喉腫痛。溫邪在上焦。則寸關脈洪數。陽邪傷陰。則脣舌乾燥。法宜提透辛散。清解上焦邪熱。夏應熱而反涼。感之。邪伏於少陰之經。每多咽痛。或兼泄瀉。舌潤不渴。寸口脈沉而小。宜甘桔湯。加半夏、天蟲、陳皮、桂枝、射干、防風、姜皮之類溫散之。以助陽消陰。

邵氏評論道:冬天時出現不正之氣,人體感受後馬上發病,稱為冬溫。溫邪侵入肺部,就會導致咽喉腫痛。溫邪在上焦,就會出現寸關脈洪大且脈搏頻數。陽邪傷了陰氣,就會出現嘴脣舌頭乾燥。治療方法應當使用辛散的藥物,向上提透,清解上焦的邪熱。夏天應該炎熱而反倒寒冷,容易感受寒邪,邪氣會潛伏在少陰經,常常出現咽喉疼痛,可能伴隨腹瀉,舌頭潤濕不渴,寸口脈沉而細小,宜用甘桔湯,再加上半夏、天蟲、陳皮、桂枝、射干、防風、姜皮等溫散藥物,以幫助陽氣消散陰邪。

邵評:不正之氣。乃夏令陰邪。人感其邪。伏於少陰腎中。陰火上升。則咽痛。寒濕之邪內入。則泄瀉。陰邪傷陽。則舌潤不渴。邪郁其陽。則脈沉小。宜清腎中陰火而透邪。以辛溫藥散之。

大頭天行,初起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大腫。目不能開。或咽喉不利。俗名大頭傷寒是也。東垣謂陽明邪熱太甚。挾少陽木火而生。陽明濕熱甚為腫。少陽木火盛則痛。陽明之邪。首大腫。少陽之邪。腫於耳之前後也。治法不宜藥峻。峻則藥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

其死尤速。當少與。時時呷之。方用酒製芩連、人中黃以解毒。荊防、薄荷以去風。連翹、天蟲、桔梗、牛蒡以散結。頭痛惡寒無汗。加二活以散寒。陽明引經。加升麻、犀角水。少陽引經。加柴胡、花粉、普濟消毒飲妙。十餘日表症仍在者。亦用荊防、薄荷微散之。

白話文:

邵氏評述:不正之氣,指的是夏天的陰邪之氣。人體受到這種邪氣侵襲,就會潛伏在少陰腎經,造成陰火上升,導致咽喉疼痛。寒濕之氣入侵體內,就會引起腹瀉。陰邪傷及陽氣,則舌頭潤濕而不渴。邪氣鬱積在陽氣之中,就會脈象沉細。應該清解腎經中的陰火,並透散邪氣。可用辛溫藥物來疏散它。

大頭天行,初期症狀是畏寒發熱,身體沉重。接著頭面部會腫大,眼睛睜不開,或咽喉不適。俗稱大頭傷寒。東垣大師認為這是陽明經邪熱過盛,夾雜著少陽經的木火而發病。陽明經濕熱過盛則腫脹,少陽經木火旺盛則疼痛。陽明經的邪氣,主要表現為頭部腫大;少陽經的邪氣,則表現為耳朵周圍腫脹。治療方法不宜用藥過猛,藥性太強反而會超過疾病本身,導致上熱未除,又出現中寒的情況。

這種情況死亡速度非常快,應該少量多次服用藥物,並經常含服藥汁。方劑可以使用酒製黃芩、連翹、人中黃來解毒,荊防、薄荷來祛風,連翹、天蟲、桔梗、牛蒡來散結。如果頭痛畏寒無汗,可以加二活來散寒。陽明經引經藥物可以加升麻、犀角水。少陽經引經藥物可以加柴胡、花粉,以及普濟消毒飲。如果十多天后表症仍然存在,可以用荊防、薄荷稍微散散邪氣。

邵評:風溫時毒。中於頭部清空之所。故名大頭瘟。病因風火濕痰。邪熱由表而入於少陽陽明二經。以陽明行身前而循首面。少陽行身側。出於耳之前後。邪在最上。藥宜輕清宣解上焦。若用重濁之味。則入中下。而過病所矣。但天行時毒。必以解毒為先。風溫之邪。故必去風。

邪結則腫痛。故當散結。寒鬱於表。則無汗頭痛而惡寒。當疏表散寒。此方治大頭天行極妙。若日數雖多。尚有表症。仍宜表散。

胃氣虛者。於春夏初晴。感山谷蒸氣。面腫發寒熱者。先用平胃散。加羌活、荊防、桔梗、藿香之類以散之。次加芩連清熱。蓋山嵐、瘴氣、濁霧。皆濕熱也。嶺南人中之即死者。緣內多毒蛇所吐之氣故耳。

白話文:

邵評指出,風溫時毒侵入頭部空虛的地方,所以叫做大頭瘟。病因是風、火、濕、痰,邪熱從體表進入少陽、陽明二經。陽明經走行身體前方,循行頭面,少陽經走行身體側面,從耳朵前後來到頭部。邪氣在最上,所以用藥要輕清宣解上焦,如果用重濁的藥物,就會進入中下焦,反而錯過了病灶。但是天行時毒,必須先解毒,風溫之邪,就必須去風。

邪氣凝聚就會腫痛,所以要散結。寒氣鬱結在體表,就會無汗頭痛,並且畏寒,要疏散表寒。這個方子治療大頭天行極為有效。如果病程較長,仍然有表症,就要繼續用表散藥物。

胃氣虛弱的人,在春夏初晴的時候,接觸山谷蒸氣,面部腫脹,發寒熱,先要服用平胃散,加入羌活、荊防、桔梗、藿香等藥物散邪氣,然後再加入黃芩、黃連清熱。因為山嵐、瘴氣、濁霧,都是濕熱之氣。嶺南地區的人接觸到這些氣息就死亡,是因為其中有很多毒蛇吐出的毒氣。

邵評:胃虛而邪入中焦。感瘴氣濕熱之邪。入於陽明。法宜運中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

歲荒普患者。不宜峻劑。宜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為主。

有已汗而熱不解。身漬漬汗出。右關脈大無力。舌苔白嫩。四肢倦怠者。此中氣素弱。汗後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汗止身涼而愈。升柴須蜜炙。(以上參治法匯)

邵評:忍飢而脾胃中虛。邪乘虛入。宜調中散邪。亦中焦病也。若汗出而餘熱不退。是虛熱也。脈舌見症。俱是虛象。法宜扶正散邪。此正虛挾邪之治法。

疫邪傳裡。毒攻腸胃。臍腹大痛。下利鮮血。或黑臭水。小便不利。身熱大渴。六脈洪數。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當急治之。宜鮮生地二兩。生大黃五錢。淨銀花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丹皮、赤芍各錢半。生甘草五分。清之下之。

白話文:

邵評

胃氣虛弱,使邪氣入侵中焦。感染了瘴氣濕熱之邪,侵入陽明經。治療方法應以運化中焦、祛除瘴氣為主,並宣散中焦和上焦的邪氣。

歲荒普患者

因為饑荒,百姓普遍體弱,不宜使用峻猛的藥物,應該以扶正祛邪為主,以調理脾胃為先。

有已汗而熱不解,身漬漬汗出,右關脈大無力,舌苔白嫩,四肢倦怠者

這說明患者中氣原本虛弱,汗出後出現虛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汗止身涼後即痊癒。升麻和柴胡需用蜜炙。

邵評

忍飢挨餓,脾胃虛弱,邪氣乘虛而入。可以使用[調中散]來驅散邪氣。這也是中焦病。如果汗出後餘熱不退,就是虛熱。脈象和舌苔都呈現虛象,治療方法應以扶正散邪為主。這是正氣虛弱挾帶邪氣的治療方法。

疫邪傳裡,毒攻腸胃,臍腹大痛,下利鮮血,或黑臭水,小便不利,身熱大渴,六脈洪數,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

這是疫邪入侵,毒氣攻伐腸胃所致,病情危急,應立即治療。可以使用鮮生地二兩,生大黃五錢,淨銀花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丹皮、赤芍各錢半,生甘草五分,清熱瀉下。

邵氏評論

胃虛弱導致邪氣侵入中焦,感染了瘴氣濕熱,進入了陽明經。治療應以調理脾胃、祛除瘴氣為主,同時宣散中焦和上焦的邪氣。

對於饑荒時期的病人

他們普遍體弱,不適合使用猛烈的藥物,應該以扶正祛邪為主,重點調理脾胃。

如果病人已經出汗但熱度不退,不停地出汗,右關脈無力,舌苔白而潤,四肢乏力

這是中氣虛弱導致的虛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汗止身涼後即可痊癒。升麻和柴胡需要用蜜炙。

邵氏評論

忍飢挨餓導致脾胃虛弱,邪氣乘虛而入。可以使用[調中散]來驅散邪氣。這也是中焦病。如果汗出後餘熱不退,就是虛熱。脈象和舌苔都顯示虛弱,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主。這屬於正氣虛弱挾帶邪氣的治療方法。

如果出現疫邪入侵,毒氣攻伐腸胃,臍腹劇痛,腹瀉鮮血或黑臭水,小便不利,發熱口渴,脈象洪大而數,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

這是疫邪入侵的危重症狀,需要立即治療。可以用鮮生地二兩,生大黃五錢,淨銀花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丹皮、赤芍各錢半,生甘草五分,清熱瀉下。

邵評:此火毒熱邪。直入腸胃而傷血絡之正法。

疫邪傳裡。目赤面紅。六脈洪大。舌黃燥刺。此熱毒傳遍三焦。經絡閉塞。榮衛不通。以致汗不得出。癍不得透。大熱煩渴不解。宜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銀花、牛蒡子。表裡兼解之。俾汗癍並透而解。妙在麻黃、石膏。

邵評:疫邪自表入里。先在陽明氣分。若上中下三焦表裡俱有熱邪。氣血經絡不通。表間抑遏。癍與汗均不外達。熱伏於裡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裡。宣通上中下三焦熱邪。汗出癍透而愈。

白話文:

邵評:此火毒熱邪。直入腸胃而傷血絡之正法。

邵氏評論: 這是火毒熱邪,直接侵入腸胃,傷及血脈正常的運作方式。

疫邪傳裡。目赤面紅。六脈洪大。舌黃燥刺。此熱毒傳遍三焦。經絡閉塞。榮衛不通。以致汗不得出。癍不得透。大熱煩渴不解。宜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銀花、牛蒡子。表裡兼解之。俾汗癍並透而解。妙在麻黃、石膏。

疫病邪氣入侵內裏,表現為眼睛紅赤、臉色發紅、脈象洪大有力、舌苔黃厚乾燥並有刺痛感。 這是熱毒蔓延至全身三焦,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汗液無法排出,疹子無法透出,全身發熱,口渴難忍。宜用三黃石膏湯,去除黃柏,加入連翹、銀花、牛蒡子,既可解表又可清裡,讓汗疹同時透出而解毒。 方中麻黃和石膏的妙用在於能宣通上中下三焦的熱邪。

邵評:疫邪自表入裏。先在陽明氣分。若上中下三焦表裡俱有熱邪。氣血經絡不通。表間抑遏。癍與汗均不外達。熱伏於裡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裡。宣通上中下三焦熱邪。汗出癍透而愈。

邵氏評論: 疫病邪氣從體表入侵內裏,首先影響陽明經氣分。如果上中下三焦的表裡都存在熱邪,氣血經絡不通暢,表面被抑制,疹子和汗液都無法排出,熱邪隱藏在內部灼燒。必須用此方來解表清裡,宣通上中下三焦的熱邪,讓汗液排出,疹子透出而痊癒。

若遇天時亢旱。熱疫流行。毒蘊三焦。目赤舌絳。癍疹丹赤。汗出津津。陽明血熱便閉。宜涼膈散。去芒硝。加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清之。

邵評:天旱熱毒而成疫。三焦均受。邪熱入營。而陽明熱實也。宜清膈間邪熱。此條邪在中上二焦。熱侵營分。而陽明熱實。上條表裡同治。此宗心營肺衛。分三焦治法。

疫邪發於歲荒之後。凡流離饑民。無不一病即死者。由於勞役飢寒。脾胃早傷。雖感微邪。亦不禁也。故治此者。須調補脾胃為主。補中益氣、六君子之類。微加表藥治之。

邵評:中虛受邪。正氣不能勝邪。每多邪陷正脫。故必補正以托邪。正氣充復。邪自外達耳。

白話文:

如果遇到天旱炎熱、瘟疫流行,毒氣積聚在三焦,出現眼睛紅腫、舌頭絳紅、身上出現紅色斑疹、出汗卻口乾舌燥、陽明經熱導致便秘等症狀,應該使用涼膈散,去除芒硝,再加上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等藥物。

凡遇疫症。診得右關脈虛大或軟弱者。即中氣虛也。當補以汗之。補中益氣加羌活、紫蘇。如診得寸軟尺遲者。此營衛兩虛之症也。當以歸耆建中湯加防風汗之。

邵評:此條營衛虛而受邪。

凡治虛症。宜外邪輕可治。若外見重症。而脈虛細無神者死。

邵評: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則死。

凡治虛症。詳於景岳瘟疫門汗、補、溫、清、吐、下六法中。須閱之。(以上諸條系新法前三條實症後三條虛症)

邵評:景岳論治虛症。最為詳細。宜參考之。

白話文:

意思

遇到瘟疫,如果把脈診斷出右關脈虛大或軟弱,就說明患者的中氣不足。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補氣。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紫蘇來治療。

意思

如果把脈診斷出寸脈軟弱,尺脈遲緩,就說明患者的營氣和衛氣都虛弱。應該用歸脾湯加上防風來發汗治療。

意思

邵氏的評語:這條是說營衛虛弱而受到邪氣侵襲的情況。

意思

治療虛證,必須在邪氣輕微的時候才能治癒。如果外在表現出重症,而脈象虛弱細小,沒有神氣,那就會死亡。

意思

邵氏的評語:正氣非常虛弱,無法抵抗邪氣,就會死亡。

意思

治療虛症的方法,在《景嶽全書》的瘟疫門中,關於汗、補、溫、清、吐、下六法有詳細的論述。需要仔細閱讀。以上這些條目,是新法中前三條是實證,後三條是虛證。

意思

邵氏的評語:景嶽對治療虛症的論述是最為詳盡的,應該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