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傷寒類症

內經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蓋六氣為病。皆能發熱。故善治傷寒者。必能窮究六淫之氣。凡溫熱暑濕疫癘之類傷寒者。無不一一辨晰明白。而施治各當。要知能治類症。即是能治傷寒。以類症實居傷寒之八九也。今將類症治法列於後。庶幾溫熱暑濕之症。不致混入傷寒正病之治。其於傷寒。思過半矣。

邵評:傷寒症。邪從肌表而入。先表后里。從六經辨症。用足經藥辛溫表散。溫熱暑疫。邪由口鼻吸受。宗三焦認症。從手經用藥。忌用足經辛溫藥。如此。溫暑與傷寒。方不相混。

2. 風溫(參葉案)

凡天時晴燥。溫風過暖。感其氣者。即是風溫之邪。陽氣熏灼。先傷上焦。其為病也。身熱汗出。頭脹咳嗽。喉痛聲濁。治宜辛涼輕劑解之。大忌辛溫汗散。古人治風溫。有葳蕤湯知母葛根湯。內有麻黃羌活等藥。皆不可用。

風溫吸入。先傷太陰肺分。右寸脈獨大。肺氣不舒。身痛胸悶。頭脹咳嗽。發熱口渴。或發痧疹。主治在太陰氣分。梔豉、桑杏、蔞皮、牛蒡連翹薄荷、枯芩、桔梗桑葉之類。清之解之。痰嗽加貝母。聲濁不揚加兜鈴。火盛脈洪加石膏。咽痛加射干。飽悶加川鬱金枳殼。乾咳喉燥。加花粉、蔗漿、梨汁。咽喉鎖痛。加萊菔汁。

邵評:溫邪由肺而入於胃。熱傷肺胃之津。病在上中二焦。故用大清肺胃熱邪。生津潤燥為主。治上中二焦之良法。

如發熱口糜氣穢者。此溫邪劫傷肺胃之津也。宜生地、石膏、知母、麥冬、花粉、釵斛、梨皮之類主之。

如肺脹喘急。胸痛氣穢者。此溫邪傷肺。欲釀內癰也。急用活水蘆根桃仁、苡仁、栝蔞皮、冬瓜子、空沙參、黑元參、連翹之類清之。

邵評:熱邪蘊於肺。鬱結不宣。氣痰滯血瘀。欲釀肺癰。故見胸疼喘急。痰氣穢臭之症。用千金葦莖湯。宣肺痹而行血降氣。加味以清化肺熱為治。

此手太陰輕症也。若手少陰厥陰二經。當於溫熱症內合參之。

邵評:以上邪初在肺。其勢尚輕。若肺邪不解。傳入心營及心包絡經。則入里而病重矣。後溫熱症內所列各條。治法相通。當合參之。

3. 溫熱

(春溫冬溫熱病同治參葉案)

煩勞多欲之人。陰精久耗。適遇冬月非時之暖。感而即病者。冬溫也。春時木火司令。天道溫暖。新邪引動。溫從內發者。春溫也。夏令炎熱。感之即病。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熱病也。大抵溫熱之症。陰精內耗。強陽無制。新邪一觸。則燎原之勢。直從里發。故初起即見壯熱煩渴。口乾舌燥等症。而主治以存津液為要旨。

凡遇傷寒過經不解。或發汗不徹。反致昏劇者。皆溫熱誤治之證也。前陽明少陽條內。已見大意。而茲專以手三陰立言。治宜互參。

邵評: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陰虧是溫病之原。故治溫熱病。以保陰存津為首務。若春溫夏熱二症。亦俱有之。冬月受邪。伏藏不發。至春時天暖。外感時邪。引動伏邪而發病者。名為伏氣春溫。若其人內無伏邪。春天感受溫邪而即病者。此即發之春溫也。夏令受熱而即病者。

此即發之熱病也。內有伏邪。春令不發。至夏至後壯熱而病者。此伏氣所發之熱病也。如此辨症。方可明晰。內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熱。溫病發出之途自少陽。熱病發出之病由陽明。溫病主以黃芩湯。熱病主以白虎湯。至於傷寒延久。

邪已化熱。與溫熱治法相通。所謂傷寒與溫熱。始異而終同也。

又評:伏氣所發之溫熱病。與感而即發之溫熱病。見症稍異。伏氣之病。其邪從里而達於外。表上無邪。故初起即熱。無一毫惡寒之象。即發之溫病。邪由肺受。肺主皮毛。故初起微寒。繼即純熱不已。如此辨認。庶無錯誤。

手太陰氣分,凡溫邪入肺。症見頭疼。惡寒發熱。口燥舌乾。脈數。胸滿氣喘。治宜辛涼輕劑。梔豉、橘紅、桑杏、連翹薄荷、枳桔、黃芩之類。嗽加前胡蘇子、象貝、羚羊角之類。

邵評:此受而即發之溫熱病。首先入肺。肺主皮毛而在表。故見表症。宜辛涼輕清。以宣泄上焦肺衛之邪。

手少陰營分,溫邪吸入。由衛及營者。其舌先白後絳也。或竟入營分。則舌必絳赤。或紅中兼微白。夜煩不寐。神呆譫語。宜犀角尖、鮮生地、淡竹葉、麥冬、連翹、石菖蒲、川斛、丹皮之類。兼痰者。加川貝母、天竺黃之類。

邵評:此承上條由衛而入營。亦受而即病之溫症也。白苔邪在肺衛。絳苔邪入心營。自衛入營。故舌先白後絳。絳。深紅色也。紅中兼微白。氣分之邪未盡也。若熱擾心營。則神蒙不能自主。上條邪在肺衛。其病尚淺。此條由衛及營。邪氣自外入內。其病較深。下條溫邪傳入心包絡中。

痰潮內閉。其病尤深。此皆受而即病之溫熱症。宗心營肺衛主治。故以宣營清熱達邪一法。

手厥陰內閉,如溫邪傳於膻中。即干心包絡。痰潮內閉。則神昏譫語。舌苔純紅起刺。此重症也。急宜清心開閉。用犀角、連翹、川貝、天竺黃、川鬱金、石菖蒲、淨銀花、鉤藤鉤、西黃之類主之。

邵評:膻中為心之宮城。邪入於此。干犯心包。熱逼心中。挾痰濁互結。致神昏譫語。而邪陷內閉。內閉則外脫。正不勝邪之候也。宜清心化痰。開閉達邪之法。再加芳香宣竅之品。如紫雪至寶丹之類尤妙。

以上三條。感而即發之溫熱。病邪由口鼻吸受。先入肺衛。由肺傳入心營。甚至逆傳入心包。自外入內。一層遞深一層。三條當合參之。

溫邪劫液,如發熱不退。爍干胃中津液。以致口糜氣穢。當用甘露飲玉女煎之類。

邵評:熱久陰傷。灼干胃液。不拘伏氣溫熱。與受而即發之溫熱。俱有此候。口糜氣穢。陰虛火旺也。二方滋陰液以清胃火為治。

熱久煩渴少氣。竹葉石膏湯效。兼脘中痞悶不飢。加半夏

邵評:中虛胃熱而作虛煩。用養正清胃除煩降火為治。

足厥陰液涸,若溫邪誤治。邪必深入厥陰。神昏音澀。舌絳裂紋。欲寐不寐。午間煩躁。形象畏冷。心中如焚。此正氣久虛。陰液已涸。宜復脈湯加減。如生地、麥冬、炙草、白芍阿膠、丹皮、梨汁之類。

邵評:溫熱誤治。邪入極深。陷於肝經。肝屬木而有火。木火內燔。陰液枯涸。液涸風動。故見症如此。故用滋陰以清肝火為治。

邪氣血分,風溫之邪。入於營分不解。以致舌赤音低。神呆潮熱。脈數左甚。或發丹疹。此邪過營。已及血分也。夫心主血。邪乾血分。漸成內閉。風藥燥血。固宜大禁。即苦寒直走腸胃。亦非溫邪逆入膻中心主所宜。須犀角、元參、鮮生地、川鬱金、菖蒲、丹皮、銀花、西黃之類主之。

邵評:邪初入肺則在衛。不解。則入氣分。氣分不解。則傳心營。營不解。則入下焦血分矣。邪在血分。入里極深。中焦俱病。陰液受戕。每多液涸內閉之候。宜救陰達邪清營涼血治之。至於膻中。是包絡所居。在於上焦。用藥宜清輕而忌重濁。此種藥味。治邪入心包之劑。若入血分。當用地黃、阿膠、復脈湯。方是血分治法。

氣血兩傷,若感溫邪。治不中窾。熱毒內燔。必至氣血兩傷。如脈左數右大。煩渴口糜。舌赤唇焦。是也。宜玉女煎。

邵評:溫邪誤治。熱入陽明。灼傷少陰陰液。此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病在中下二焦也。宜滋腎陰。以清胃火。

邪結上焦,溫邪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先受。氣血與熱邪混處膠固。必致清竅不利。凡寒熱後。頤頷腫脹。咽喉疼痛。牙關緊閉。脈左小右搏指者。皆邪結上焦所致也。當照疫症施治。宜連翹、牛蒡射干馬勃滑石、銀花、赤芍、薄荷、夏枯草、人中黃之類選用。

邵評:溫熱疫毒。口鼻吸受。蘊結上焦。不得宣散。發為大頭風毒、頤腫、咽痛等症。此溫邪兼風毒而成。治宜清熱解毒之法。

胃中不和,若熱退後。不飢不納者。此胃氣不和也。宜香豉、山梔、半夏、枳實陳皮等和之。

邵評:熱退而餘邪不淨。胃氣不和。故不飢不納。當清化餘邪。以和胃氣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