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二 (10)
卷二 (10)
1. 少陰新法
按,少陰為生死之關。故仲景歷言死證。然於傳經熱邪,若兼陽明,猶可養陰退陽;自感寒邪,正氣未潰,猶可溫腎散寒,均非死證。凡看傷寒熱病,診得六脈沉細,似寐非寐,皆屬少陰見象,宜兼少陰以治。如兼咳嗽,邪在肺腎之間;如兼泄瀉,邪在脾腎之間;如兼昏昧,邪在心腎之間。
此病不在三陽,而在手足三陰,是為三陰兼症,不得因身熱,概以三陽經藥治之。
凡診傷寒熱病,微見惡寒,發熱不已,咳嗽不渴,六脈沉細,身靜蜷臥,舌苔微白兼紅,或淡紅而潤,此肺腎虛寒而感外邪也。宜桂枝湯,加陳皮、杏仁、川羌、半夏、山藥、茯苓之類,微汗之。如不應,急當以金水六君煎,加杏仁、生薑、胡桃、蘇葉之類投之,無不取效。(肺腎虛寒挾感)
如初起發熱惡寒,大便泄瀉,舌苔白嫩,而兼少陰脈症者,此寒邪客於脾腎之間。宜溫中散寒,如桂枝、紫蘇、廣皮、厚朴、山藥、焦曲、乾薑、茯苓、甘草之類溫散之。(脾腎俱寒挾感)
若初起惡寒發熱,口渴唇燥,舌苔嫩紅而干,或絳底浮白,或兼咳嗽,或兼煩躁,六脈弦數無力,或浮洪無力,此陰虛水虧而挾外感也。陰虛於下,則陽亢於上,故見躁煩。勿以陽明火症治之。亦宜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羌活之類,滋養陰液以汗之。
如兼嘔惡,當留半夏,加竹茹,以和胃。如兼咳嗽,加旋覆花、甜杏仁以降氣。如經汗表,升提太過,以致虛火上冒,目赤顴紅,大渴煩躁,嘔惡不納者,亦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代赭之類,養陰鎮逆,汗多合生脈。(陰虛有火挾感)
如陰虛有火,而挾外感,以致頭疼惡寒,發熱不止,因口燥渴,而食生冷,遂致泄瀉,舌苔微白,兼淡紅,舌形雖濕而干;此脾本虛寒,因津液少而渴,故一食生冷,即見泄瀉。治宜和脾以益少陰,如生地、丹皮、茯苓、山藥、廣皮、釵斛、苡仁、甘草、蓮肉等主之。兼表症者,加蔥白、豆豉,或羌活、葛根亦可。如表症已除,而但發熱口渴,兼便溏者,前藥加糯米炒麥冬、沙參以生津液,自然渴解熱止。(脾寒腎熱挾感)
如初起吐利,止後發熱,脈沉細,手足冷,舌形紫絳無苔者,此少陰症也。勿以霍亂治之。舌潤不渴,當以金水六君煎,加丁沉溫以和之。舌燥口渴,亦以金水六君,加麥冬、(糯米粉炒)北參,益陰和中,以生津液。如吐瀉傷津,口大渴,而小水不利者,急以左歸飲,加參、麥、歸、芍,斂陰生津,自然渴解便利。若妄利小便則死矣。(少陰病起吐利)
邵評:此少陰吐利之正法,分溫中、滋液、斂陰生津三則,治法極精。
如初起發熱,神呆不語,六脈沉細短數,似寐非寐,或煩躁狂言,此邪在心腎之間,或因受驚,痰乘包絡。治宜清心豁痰,如茯神、小草、菖蒲、天竺黃、川貝、丹參、麥冬、鉤丁、薄荷、辰砂之類,以清包絡之痰,神自清矣。如舌形絳燥,口渴唇乾,六脈沉數,前方,宜加生地、丹皮、淡竹葉之類,以清心包之火。如大便秘結,不妨加犀角數分。(心腎熱邪)
白話文:
少陰新法
少陰是生死攸關的部位,所以仲景詳細記載了少陰病死的徵兆。然而,如果少陰病是因傳經熱邪,又兼陽明症狀,仍然可以採取滋陰退陽的治療方法;如果是感受寒邪,正氣未損,則可以溫腎散寒,這些都不是死證。凡是診斷傷寒熱病,發現六脈沉細,病人似睡非睡,都屬於少陰病的表現,應該加入少陰病的治療方法。例如,伴隨咳嗽,邪氣在肺腎之間;伴隨泄瀉,邪氣在脾腎之間;伴隨昏昧,邪氣在心腎之間。
此病不在三陽經,而在手足三陰經,是三陰兼症,不能因為病人發熱,就概括地用治療三陽經的藥物。
診斷傷寒熱病時,如果病人略微出現惡寒,發熱不止,咳嗽但不口渴,六脈沉細,身體靜止蜷臥,舌苔微白兼紅,或淡紅而潤,這是肺腎虛寒而感受外邪,應該服用桂枝湯,再加入陳皮、杏仁、川羌、半夏、山藥、茯苓等藥物,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效果不佳,應立即改用金水六君煎,加入杏仁、生薑、胡桃、蘇葉等藥物,一定會有效果。(肺腎虛寒夾雜外感)
如果初期發熱惡寒,大便泄瀉,舌苔白嫩,又兼有少陰脈象,這是寒邪入侵脾腎之間,應該溫中散寒,例如用桂枝、紫蘇、廣皮、厚朴、山藥、焦曲、乾薑、茯苓、甘草等藥物溫散寒邪。(脾腎俱寒夾雜外感)
如果初期惡寒發熱,口渴唇燥,舌苔嫩紅而乾燥,或舌苔絳紅底面浮白,或者伴隨咳嗽、煩躁,六脈弦數無力,或浮洪無力,這是陰虛水虧而夾雜外感。陰虛在下,則陽亢在上,所以出現煩躁,不能用治療陽明熱症的藥物。也應該使用金水六君煎,去掉半夏,加入生地,再加川斛、丹皮、豆豉、羌活等藥物,滋養陰液而使其微微出汗。
如果兼有嘔惡,應該保留半夏,加入竹茹,以和胃;如果兼有咳嗽,加入旋覆花、甜杏仁,以降氣。如果汗出表邪後,升提之氣過度,導致虛火上炎,出現目赤顴紅、大渴煩躁、嘔惡不食等症狀,也應該使用金水六君煎,加入麥冬、代赭等藥物,養陰鎮逆。汗出過多者,再加生脈飲。(陰虛有火夾雜外感)
如果陰虛有火,又夾雜外感,導致頭痛惡寒,發熱不止,因為口乾渴而食用生冷食物,結果導致泄瀉,舌苔微白兼淡紅,舌形雖然濕潤卻乾燥,這是脾本虛寒,因為津液不足而口渴,所以一吃生冷食物就泄瀉。治療應該和脾益少陰,例如使用生地、丹皮、茯苓、山藥、廣皮、川斛、苡仁、甘草、蓮肉等藥物。如果兼有表證,可以加入蔥白、豆豉,或者羌活、葛根。如果表證已經消除,而只是發熱口渴,兼有便溏,前述藥物中加入炒糯米麥冬、沙參,以生津液,自然口渴和發熱就會停止。(脾寒腎熱夾雜外感)
如果初期吐瀉,停止後發熱,脈沉細,手腳冰冷,舌頭紫絳無苔,這是少陰病,不要用治療霍亂的藥物。如果舌頭濕潤不口渴,應該用金水六君煎,加入丁香、沉香溫和脾胃。如果舌頭乾燥口渴,也用金水六君煎,加入麥冬、(糯米粉炒)北參,益陰和中,以生津液。如果吐瀉傷津,口渴嚴重,而小便不利,應立即使用左歸飲,加入人參、麥冬、熟地黃、白芍,斂陰生津,自然口渴和便溏就會好轉。如果妄利小便則會死亡。(少陰病起於吐瀉)
邵評:這是少陰吐瀉的正確方法,分為溫中、滋液、斂陰生津三種,治法極其精妙。
如果初期發熱,神志呆滯不語,六脈沉細短數,似睡非睡,或煩躁胡言亂語,這是邪氣在心腎之間,可能是因為受驚,痰濁阻滯於心包絡,治療應該清心豁痰,例如使用茯神、石菖蒲、菖蒲、天竺黃、川貝母、丹參、麥冬、鉤藤、薄荷、辰砂等藥物,以清利心包絡的痰濁,神志自然會清醒。如果舌頭絳紅乾燥,口渴唇乾,六脈沉數,前方的藥物應該加入生地、丹皮、淡竹葉等藥物,以清心包絡的火。如果大便秘結,可以加入犀角幾分。(心腎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