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二 (9)
卷二 (9)
1. 口燥咽乾
屬熱邪。有實熱宜承氣。有虛熱宜養陰。
邵評:口燥咽乾。屬熱邪。但熱有虛實。治宜分別。
白話文:
口乾舌燥是熱邪引起的。如果是實熱,就應該用承氣湯類的瀉下藥;如果是虛熱,就應該滋陰養陰。
邵氏評註:口乾舌燥屬於熱邪,但熱邪分虛實兩種,治療方法要區分開來。
2. 咽痛
少陰之脈,上貫肝膈,循喉嚨,系舌本,故咽痛獨列少陰篇內。少陰咽痛,屬熱者,有半夏散及湯,又甘草湯、桔梗湯,此散火也;屬寒者,有桂枝乾薑湯,治汗多亡陽也,有通脈四逆湯,治陰盛格陽也。(參準繩)
邵評:咽痛熱症,是虛火上升;寒症有亡陽、格陽二症。
金鑑云:咽痛一症,寒熱皆有,腫痛為熱症,仲景有甘桔、半夏、苦酒、豬膚等湯調治;不腫而痛為寒症,宜四逆湯加桔梗主治也。
邵評:咽痛寒熱俱有,腫者為熱,不腫為寒,治當分別。
白話文:
咽痛
咽喉疼痛是少陰經的病症。少陰經向上經過肝臟和膈肌,沿著喉嚨,連接到舌根,所以咽喉痛單獨列在少陰經的篇章裡。少陰經引起的咽喉痛,如果是熱症,可用半夏散、半夏湯、甘草湯、桔梗湯等,這些藥方都是清熱的。如果是寒症,可用桂枝乾薑湯(治療出汗太多,陽氣不足),或通脈四逆湯(治療陰氣過盛,阻礙陽氣)。
咽喉痛的熱症,是虛火上升造成的;寒症則有陽氣不足和陰氣過盛兩種情況。
咽喉痛寒熱都有可能,腫痛是熱症,仲景醫聖的醫案中,有甘草湯、桔梗湯、半夏湯、苦酒湯、豬膚湯等治療方法。不腫而痛則是寒症,宜用通脈四逆湯加桔梗治療。
總之,咽喉痛的寒熱症狀都存在,腫痛為熱,不腫為寒,治療時必須區別對待。
3. 吐
有寒熱之分。熱者,寸口脈數,發熱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宜五苓散;食入口即吐者,宜二陳湯加薑汁炒連和之。
邵評:吐症寒熱均有。此條熱吐,又有水逆、痰熱格拒二症。
寒者,口不渴而吐,理中去白朮加生薑。(參準繩)
邵評:此治寒吐之正法,亦可加石蓮、丁香。
金鑑云:口不渴,厥而吐,屬寒,宜理中、吳萸輩;渴而得食即吐,屬火,實熱,黃連解毒湯,虛熱,乾薑黃芩黃連湯;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渴,屬水逆,五苓散。
邵評:吐症不渴為寒,渴為熱,熱有虛實之分。
白話文:
嘔吐分寒熱兩種。熱證者,寸口脈搏快速,發熱煩躁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就吐,宜服用五苓散;吃了東西就吐,宜服用二陳湯,並加入以薑汁炒過的連翹。
邵氏評註:嘔吐症狀寒熱都有,這條記載的是熱證嘔吐,還有水逆、痰熱阻礙的兩種證型。
寒證者,口不渴卻嘔吐,宜服用去白術的理中湯加生薑。(參考《準繩》)
邵氏評註:這是治療寒證嘔吐的正確方法,也可以加入石蓮花、丁香。
《金鑑》記載:口不渴,手足厥冷而嘔吐屬於寒證,宜服用理中湯、吳茱萸等方劑;口渴,吃了東西就吐屬於火熱證,實熱證用黃連解毒湯,虛熱證用乾薑、黃芩、黃連湯;口渴想喝水,喝了水又吐,吐了又渴,屬於水逆,宜服用五苓散。
邵氏評註:嘔吐症狀,不渴為寒,口渴為熱;熱證又分虛實兩種。
4. 吐利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亦此湯。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和解其外。宜桂枝湯。
白話文:
少陰病症,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像是快要死了的樣子,應該服用吳茱萸湯。如果只是乾嘔吐出唾液,也用這個湯方。如果嘔吐腹瀉停止了,但身體疼痛持續不癒,就要調和解表,宜用桂枝湯。
5. 下利
少陰病,下利屬於熱者。四症: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
邵評:陽郁不達於四肢,故逆。下重者熱之徵也。此陽邪下陷而入陰中,用四逆散泄熱散邪。
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
邵評:此虛熱下焦有水,治以導水泄熱。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者。大承氣。
邵評:陽明燥實,熱利旁流,故急下以存陰。
下利咽痛。豬膚湯。
邵評:陽邪傳入少陰,虛火上升,治以滋陰泄熱。
少陰病,下利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四逆湯。四肢逆者不治。
少陰病,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湯。
邵評:大汗則亡陽,下利則亡陰。陰陽俱虛,厥冷而利,非清穀。急溫之,陽回而生可望也。
少陰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真武湯。
邵評:腎中陽虛,復受寒邪,腎火衰而不能化水,致水積下焦。用真武湯,壯元陽以消陰水。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邵評:真陽之氣,被陰寒所迫,不安其處,而遊散於外,故顯假熱之象,而實非熱也。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邵評:陽邪入里,便膿血者,為協熱下利,是白頭翁湯症。此少陰病便膿血而下利,為下焦不約而裡寒也。因桃花湯固下而散寒。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
邵評:用白通湯通陽散寒。姜附之辛溫,破陰固里;蔥白之辛通,入脈引陽也。此方最合。
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後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邵評:白通湯中加人尿膽汁之咸、苦、寒,為反佐。從陰引陽,使不格拒。脈暴出,是無根之陽,發露無遺,故死。脈微續者,被抑之陽,來復有漸,故生。
下利死證。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邵評:此腎氣下絕,無根之陽泛上,神氣散亂,陰陽俱脫,是以死也。
少陰病,自下利,汗出煩躁不得寐者死。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邵評:躁不得寐,則陰陽盡虛,邪氣獨盛,正不勝邪,擾亂不寧,頃刻離散而死。
下利發熱,汗出不止者死。
邵評:下利發熱,陰不內守;汗出陽從外亡。是謂有陰無陽,故死。
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邵評:厥利不止,臟腑氣絕矣;躁不得臥,精神不治矣。微陽不能久留,故死。
下利十餘日,脈反實者死。
邵評:利十餘日,正氣受傷。其脈反實,邪未衰也。正虛邪盛,不克支撐,故死。
白話文:
下利
少陰病導致的腹瀉,屬於熱證。出現四逆、泄瀉、下墜感等四種症狀,使用四逆散治療。
邵氏評註:陽氣鬱結不通達四肢,所以出現四逆。下墜感是熱證的徵兆。這是陽邪下陷進入陰中,用四逆散來泄熱散邪。如果腹瀉持續六七天,伴隨咳嗽、口渴、心煩失眠,則使用豬苓湯治療。
邵氏評註:這是虛熱,下焦積水,治療方法是引導水分排出,泄去體內熱邪。
如果腹瀉排出清水,顏色碧綠,心下疼痛,口乾,則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邵氏評註:這是陽明經燥熱積實,熱邪導致腹瀉,所以要急下以存陰。
如果腹瀉伴隨咽喉疼痛,則使用豬膚湯治療。
邵氏評註:陽邪侵入少陰經,虛火上升,治療方法是滋陰泄熱。
少陰病導致的腹瀉,伴隨惡寒蜷縮,手腳溫暖的,可以治療,使用四逆湯;四肢冰冷的則不能治療。少陰病,脈象浮而遲,表現為表熱裡寒,腹瀉排出清稀的食物殘渣,用四逆湯主治。大量出汗或大量腹瀉,出現厥逆症狀,也用四逆湯治療。
邵氏評註:大量出汗則損傷陽氣,大量腹瀉則損傷陰氣,陰陽都虛弱,出現厥冷和腹瀉,且非清稀的食物殘渣,要緊急溫補,陽氣回升就有希望。
少陰病持續四五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發性腹瀉,這是積有水氣,使用真武湯治療。
邵氏評註:腎臟陽氣虛弱,又受寒邪侵襲,腎火衰弱不能化解水液,導致水液積聚在下焦,使用真武湯,壯大元陽以消除陰寒水氣。
少陰病,腹瀉排出清稀的食物殘渣,裡寒外熱,手腳厥冷,脈象微弱將絕,身體反而不惡寒,面色潮紅,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腹瀉停止脈象不出,則使用通脈四逆湯主治。
邵氏評註:真陽之氣被陰寒所逼迫,不能安於其位,而散佈於外,所以表現出虛假的熱象,而實際上並非熱證。
少陰病二三日到四五天,腹痛,小便不利,腹瀉不止,大便帶膿血,則使用桃花湯主治。
邵氏評註:陽邪入裡,大便帶膿血,是協熱下利,屬於白頭翁湯的病證。這是少陰病,大便帶膿血且腹瀉,是因為下焦失約而裡寒,所以用桃花湯固澀下焦並散寒。
少陰病,腹瀉脈象微弱,使用白通湯治療。
邵氏評註:使用白通湯通陽散寒,生薑附子辛溫,溫補下焦;蔥白辛溫通利,入經引陽,此方最為合適。
腹瀉不止,出現厥逆,無脈,乾嘔煩躁,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主治。服藥後脈象突然有力者死亡,脈象微弱續上者則能活。
邵氏評註:白通湯中加入人尿膽汁的鹹、苦、寒,作為反佐藥,從陰引陽,使陽氣不致被阻礙。脈象突然有力,是沒有根基的陽氣,暴露無遺,所以死亡;脈象微弱續上,是被抑制的陽氣逐漸恢復,所以能活。
腹瀉的死亡徵兆:少陰病,腹瀉停止而頭暈,時時自覺冒汗者死亡。
邵氏評註:這是腎氣衰竭,無根之陽氣上泛,神氣渙散,陰陽俱脫,所以死亡。少陰病,自發性腹瀉,汗出煩躁不得眠者死亡。少陰病,惡寒蜷縮而腹瀉,手腳冰冷者不可治療。
邵氏評註:煩躁不得眠,則陰陽俱虛,邪氣獨盛,正氣不勝邪氣,擾亂不安,很快就會離散而死。腹瀉發熱,汗出不止者死亡。
邵氏評註:腹瀉發熱,陰氣不能內守,汗出陽氣從外散失,這是陽虛陰盛,所以死亡。腹瀉厥逆,煩躁不得臥者死亡。
邵氏評註:厥逆腹瀉不止,臟腑氣機已絕;煩躁不得臥,精神也衰竭了,微弱的陽氣不能久留,所以死亡。腹瀉十多天,脈象反而有力者死亡。
邵氏評註:腹瀉十多天,正氣受損,脈象反而有力,邪氣未衰,正虛邪盛,不能支撐,所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