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3)

1. 奔豚述古

(註釋參古方選注)

奔豚者。病從腹中有氣攻上。一如江豕以臀憤起而攻也。閱傷寒論。凡傷寒發奔豚者二。一曰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一曰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邵評:針處被寒。寒從針孔而入也。核起而赤者。針處紅腫如核。寒氣所郁也。心氣因寒而內虛。腎虛因寒而上逆。發為奔豚。氣從少腹衝心。寒邪挾水氣凌心也。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與加桂湯以泄上逆之氣。若臍下悸者。心氣不足。腎水乘火而上克也。腎氣上衝。名曰奔豚。

白話文:

奔豚者,病從腹中有氣攻上。一如江豕以臀憤起而攻也。

奔豚是一種病症,病因是腹中氣往上衝。就像江豚用屁股憤怒地衝起來攻擊一樣。

閱傷寒論。凡傷寒發奔豚者二。

參考《傷寒論》,傷寒病發作奔豚的情況有兩種:

一曰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第一種情況,是因針灸後出汗,針灸處受寒,出現紅腫如核,必定會發作奔豚。氣從小腹往上衝擊心臟,這時要在紅腫處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一曰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第二種情況,是發汗後,患者臍下悸動,將要發作奔豚。這時應該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邵評:針處被寒。寒從針孔而入也。核起而赤者。針處紅腫如核。寒氣所鬱也。心氣因寒而內虛。腎虛因寒而上逆。發為奔豚。氣從少腹衝心。寒邪挾水氣凌心也。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與加桂湯以泄上逆之氣。若臍下悸者。心氣不足。腎水乘火而上克也。腎氣上衝。名曰奔豚。

邵氏評註:針灸處受寒,寒氣從針孔侵入。紅腫如核,是寒氣鬱積所致。心氣因寒而虛弱,腎氣因寒而上逆,最終導致奔豚。氣從小腹往上衝擊心臟,是寒邪夾帶水氣侵犯心臟。在紅腫處灸一壯,可以阻止寒邪再次侵入。服用加桂湯可以泄去上逆之氣。如果臍下悸動,則是心氣不足,腎水乘著心火往上攻擊,腎氣上衝,稱為奔豚。

蓋腎為水臟。豚為水畜也。茯苓以泄水。桂枝伐腎邪。以保心氣。甘棗培土以制水也。因奔豚者。豚為水畜。奔則昂首疾馳。酷肖水勢上干之象。然悸在臍下。其水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發也。當先其時而治之。

按此二症。一屬少陰寒氣凌心。故用桂枝加桂。溫腎散寒。病由外召寒邪。仍從太陽表治。惟加桂枝兩數。便可以溫少陰。而泄陰邪矣。一屬水邪上逆。故重用茯苓以制水邪。桂枝保心氣以御水凌。甘草大棗補脾土以制水泛。取甘爛水者。不欲其助水性也。傷寒奔豚。惟此二方為主治。

白話文:

腎臟主水,豬是水性動物。茯苓能利水,桂枝能祛除腎臟的邪氣,以保護心氣。甘草和大棗滋養脾土以制水。奔豚症的患者,因為豬是水性動物,奔跑時昂首疾馳,酷似水勢上漲的現象。然而心悸發生在臍下,水邪還在下焦,想要發作奔豚,尚未發作。應該趁早治療。

這兩種病症,一種是少陰寒氣侵犯心臟,所以用桂枝加桂,溫腎散寒。病症是由於外感寒邪,所以從太陽經表證治療。只加幾味桂枝,就能溫暖少陰經,祛除陰邪。另一種是水邪上逆,所以大量使用茯苓以制水邪,桂枝保護心氣以抵抗水邪的侵襲,甘草和大棗補脾土以制水泛,選用甘草的目的是因為它能利水,不想要它助長水性。傷寒引起的奔豚症,只有這兩種方劑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而汗後臍下悸。作奔豚之症尤多。定當以苓桂甘棗湯為治。若夫金匱要略中所載奔豚湯。方用半夏、生薑、(散結)芍藥、甘草、(安中氣)芎歸、(和心氣)黃芩、(瀉火)生葛、(欲降先升)甘李根皮。(大寒折衝逆之氣)此治因驚恐而得奔豚者。其為病也。聚散靡常。

作止無定。腹痛沖逆。發則為熱。退則為寒。乃心中熱邪凝結而成。與傷寒水氣寒邪作奔豚者迥異。不可混治。

白話文:

當人出汗之後,臍下悸動,容易出現奔豚症。這種情況,應該用苓桂甘棗湯來治療。

至於金匱要略中所記載的奔豚湯,方劑中使用半夏、生薑(散結)、芍藥、甘草(安中氣)、芎歸(和心氣)、黃芩(瀉火)、生葛(欲降先升)、甘李根皮(大寒折衝逆之氣),是用來治療因驚恐而導致奔豚的。這種病症,聚散不定,發作時沒有規律,腹痛衝逆,發作時則熱,退卻時則寒,乃是心火熱邪凝結而成,與傷寒水氣寒邪引起的奔豚症截然不同,不可混淆治療。

邵評:此言雜病亦有奔豚者。與上傷寒之奔豚不同。由於肝邪內發。上犯於心。肝膽相火內郁。是奔豚之屬於熱者。較寒水上凌逆心而作奔豚者。大相逕庭矣。蓋傷寒之奔豚因於寒。以桂枝為主藥。雜病之奔豚由火熱。當宗金匱方為主。

王晉三先生曰。奔豚氣有三。犯肺之奔豚屬心火。犯心之奔豚屬腎寒。臍下悸。欲作奔豚。屬水邪。證自分途。治亦各異。

邵評:心火克肺金。由於火熱。宜金匱方治之。腎寒克心火。由於寒。用桂枝加桂法。腎水上逆凌心。由於水氣。用苓桂甘棗方。

白話文:

邵評

這段話說的是雜病中也有奔豚症,跟上傷寒的奔豚症不同。這是因為肝邪內發,上犯於心,肝膽相火內鬱,屬於熱性奔豚。跟寒水上凌逆心而引起的奔豚症,差異很大。因為傷寒奔豚是由寒氣引起,以桂枝為主藥治療;而雜病奔豚是由火熱引起,應該以金匱方為主。

王晉三先生曰

奔豚之氣有三種。犯肺的奔豚屬於心火,犯心的奔豚屬於腎寒,臍下悸動,欲作奔豚,則屬於水邪。證狀各不相同,治療也各有區別。

邵評

心火剋制肺金,由於火熱,宜用金匱方治療。腎寒剋制心火,由於寒氣,要用桂枝加桂法。腎水上逆凌心,由於水氣,要用苓桂甘棗方。

2. 動氣(新法參景岳全書)

動氣者。築築然動於臍旁上下左右。甚者連及虛里心脅。而渾身振動也。此病由於妄汗妄下。氣血大虧。以致腎氣不納。鼓動於下而作也。或由其人少陰素虧。因病而發。恆見於瘦薄虛弱之人。方書都以理中湯去白朮、加肉桂、倍茯苓治之。以伐腎邪。恐未切當。蓋奔豚屬水邪。而動氣屬腎虛。不若八味飲加五味、胡桃。直培根本。以收納腎氣。多服自效。

邵評:動氣由於土虛不能制水。水氣凝結而成。腎中虛氣。逆乘土位也。若虛里穴。在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大虛之症。治當大補。蓋由妄汗妄下。傷其正氣。其人腎氣本虛。素有動氣在於上焦。因之而發。腎真不納。治以補腎納氣為主。理中湯補脾土。去白朮。嫌滯氣也。

白話文:

動氣症狀表現為:腹部臍旁上下左右有築築的跳動感,嚴重者甚至會波及虛裏、心脅,全身都出現振動。這個病症的起因可能是由於過度出汗或腹瀉,導致氣血虧虛,腎氣無法收納,從而造成下腹部的鼓動。也可能因為患者天生少陰虛弱,在患病後引發動氣。這種病症常見於瘦弱虛弱的人。

一些醫書記載用理中湯去白朮、加肉桂、倍茯苓來治療動氣,目的是為了伐腎邪。但我認為這種方法並不恰當。因為奔豚病屬於水邪,而動氣則屬於腎虛。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八味飲,再加入五味子、胡桃,直接滋補腎氣,收納腎氣。長期服用即可見效。

動氣的病因是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氣,導致水氣凝結,腎氣虛弱逆流到脾土的位置。虛裏穴位於乳房下方,動氣會使衣服隨著身體的跳動而晃動,這是宗氣泄漏的表現。動氣屬於大虛之症,治療應以大補為主。

由於患者過度出汗或腹瀉,損傷了正氣,加上原本腎氣虛弱,所以容易出現動氣。由於腎氣不能收納,治療以補腎納氣為主。理中湯補脾土,去除白朮是因為白朮會阻滯氣機。

加桂、苓。泄水以伐腎邪。然動氣一症。是腎氣虧乏。氣少收納。非腎中水邪上逆。與奔豚不同。宜補腎氣。不宜伐腎邪。故用八味飲以補腎真。加五味子、胡桃。斂納腎氣為治。

又評:奔豚與動氣。其因各異。辨治極當。

凡傷寒至發動氣。必腎氣大虧。水火併衰。其見證。六脈遲軟。舌潤不渴。臍腹冷如冰。暖爐晝夜不捨。飽則動緩。飢則動甚。於此可知其虛。非大劑八味多服不除。寒甚。加炮姜。若止少陰水虧。動氣亦不甚。必有舌乾口渴脈數可憑。宜都氣飲。加胡桃肉以納之。左歸飲加減亦可。

白話文:

加入桂枝、茯苓,可以泄去水濕以去除腎臟的邪氣。但「動氣」症狀是由於腎氣不足,氣虛不能收納,而非腎臟的水邪上逆,與奔豚症不同。因此應該補腎氣,不宜去除腎臟的邪氣。所以用八味飲補腎氣,再加入五味子、胡桃,收斂納腎氣來治療。

奔豚與動氣,病因不同,辨證論治非常重要。

凡是傷寒發展到出現「動氣」症狀,一定是腎氣大虧,水火兩虧。其表現為:六脈遲緩軟弱,舌苔潤滑不渴,臍腹冰涼,需要晝夜不停地用暖爐取暖,飽食則活動緩慢,飢餓則活動加劇。由此可知其虛弱,必須服用大量的八味飲才能治癒。如果寒邪很重,可以加炮姜。如果只是少陰水虧,動氣也不嚴重,一定會有舌乾口渴、脈數等症狀,可以用都氣飲,加入胡桃肉以收納腎氣。左歸飲加減服用也可以。

邵評:陰虧虛熱見症。脈象與陽虛者。自是不同。都氣飲、六味丸加五味子。以補陰納氣壯水之劑。此言傷寒之發動氣者。

雜症虛。亦發動氣。宜照本病施治。如怯弱痢疾之類。

邵評:雜症之有動氣。總由脾腎兩虛。參合其所患之本病。而辨別治之。

白話文:

邵評

陰虛內熱的症狀,脈象與陽虛者不同。宜用都氣飲、六味丸加上五味子,以補益陰氣、收納元氣、壯水之劑。這是說傷寒發動氣的症狀。

雜症虛

也是發動氣的表現,可以依照本病的治療方法來處理。例如怯弱、痢疾等症狀。

邵評

雜症中出現動氣,大多是由於脾腎兩虛,配合其所患的本病,進行辨證論治。

3. 戰振慄(合參準繩金鑑)

戰。身抖聳動也。振、亦聳動。比戰稍輕也。慄心內發抖也。振輕而戰重。戰外而慄內也。

邵評:戰者。身體抖搖不定。如交戰之象。有形外見也。振則一身振搖。比戰似輕。亦有形可見也。慄則無形外見。但心內凜凜。似痙抖。比戰振輕。為邪重耳。

戰為正氣勝。故正與邪爭。爭則股慄而戰矣。振為正氣衰。衰則不能爭。故止於振聳耳。慄亦正衰邪勝。不能外戰而內慄也。總之。戰為正氣勝。而慄為邪氣勝。振為正氣衰。而戰為邪氣衰也。三者皆邪正相交。故爭也。

邵評:正氣未虛。而能勝邪。邪正交爭則為戰。戰則邪從汗而解矣。振為正氣虛弱。不能與邪相爭。故不作戰而但振搖耳。慄為正氣虛弱。邪氣正盛。正虛不能勝邪。故不能外戰而內慄也。總之。正勝邪衰。則戰而邪達。振則正氣虛。而邪氣亦不盛。故不作戰。而但振搖。邪不能外解耳。慄為正衰邪旺。正不勝邪。邪氣內擾。正不與邪爭。但心內凜凜而發抖也。

白話文:

戰,是指身體發抖並聳動。 振,也是聳動,但比戰稍微輕一些。 慄,是指內心發抖。 振比戰輕,戰比慄重。 戰是外在的抖動,慄是內心的發抖。

戰,是指身體不停抖動搖晃,就像交戰的樣子,可以明顯看到外在的表現。 振則全身震動,比戰輕微,但也看得出來。 慄則沒有外在表現,只是內心感到寒冷、發抖,像抽筋一樣,比戰和振都要輕,這是因為邪氣比較重。

戰,代表正氣較強,所以正氣與邪氣爭鬥,爭鬥過程中就會發抖而戰。 振,則代表正氣衰弱,不足以與邪氣爭鬥,所以只有發抖而無法戰鬥。 慄則代表正氣衰弱,邪氣較強,正氣無法外戰,只能在內心發抖。 總之,戰代表正氣勝利,慄代表邪氣勝利,振代表正氣衰弱,戰則代表邪氣衰弱。三者都是正邪相交,所以才會有爭鬥。

正氣尚未虛弱,並且能戰勝邪氣,正邪交戰則會出現戰,戰之後邪氣會隨著汗液排出。 振則正氣虛弱,無法與邪氣爭鬥,所以不會戰鬥,只有發抖。 慄則正氣虛弱,邪氣正盛,正氣無法戰勝邪氣,所以無法外戰,只能內心發抖。 總之,正氣強而邪氣弱,則會出現戰,邪氣會隨著汗液排出。振則正氣虛弱,邪氣也不強盛,所以不會戰鬥,只是發抖,邪氣無法排出。慄則正氣衰弱,邪氣旺盛,正氣不敵邪氣,邪氣在體內擾動,正氣不與邪氣爭鬥,只是內心發抖。

此症若生於三法之前。乃邪衰正復之兆。欲作戰慄。汗出而解也。當靜候其戰汗。不可遽投湯藥。若生於三法之後。則為氣血兩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不能主持也。當大補氣血。人參養榮湯主之。身搖不得眠。十味溫膽湯倍人參。

邵評:三法者。汗吐下也。三法之前。正氣未傷。與邪爭勝。邪不勝正。則周身發戰。戰則汗出。邪氣從汗而外解也。發戰之時。宜安舒靜臥。不可擾亂投藥。以阻其邪出之機。若汗吐下之後。正氣已虛。不能送邪外出。營血衰耗。不能滋養筋脈。故但振振動搖。無以自主。而不能作戰也。宜補氣養營治之。

白話文:

如果這種病症出現在汗、吐、下三法之前,表示邪氣衰弱,正氣恢復的徵兆,患者可能會發抖,出汗後便會痊癒。此時應該靜觀其變,不要急著服用湯藥。若是在三法之後出現,則表示氣血雙虛,無法滋養筋骨,導致身體顫抖,無法控制。應該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如人參養榮湯。如果伴隨身體搖晃、失眠的症狀,可以服用十味溫膽湯,並加倍人參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