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5)

1. 霹靂湯

太陽蓄血發狂,則小腹硬痛,小便自利為辨。陽明蓄血發狂,則喜忘,大便黑為辨。(此如狂症)

邵評:蓄血如狂之症,有太陽陽明兩經之分,以見症辨之;此如狂症,蓄血如狂,分別太陽陽明。

狂言、目反、直視,腎絕也。不治。

白話文:

霹靂湯

太陽經脈淤血導致發狂,症狀是小腹硬痛,小便通暢;陽明經脈淤血導致發狂,症狀是喜忘,大便黑色。這些都屬於狂症的範疇。

邵氏評注:淤血導致的狂症,分屬太陽經和陽明經兩種情況,需根據症狀區分。這與狂症相似,都是淤血導致的發狂,但需區分是太陽經還是陽明經的問題。

若患者胡言亂語,眼睛反白眼直視,腎氣衰竭,則病情嚴重,無法治療。

2. 煩躁

(合參準繩金鑑來蘇集)

金鑑云: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煩擾於內,躁動於外也。

邵評:躁則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知之;煩則心中懊憹,外無見象,惟病人自知。故煩擾於內而病輕,躁動於外而病重。

獨煩不躁者,屬熱;獨躁不煩者,屬寒。煩躁同見,在太陽屬熱,在少陰屬寒。

邵評:煩為陽而出於心,躁屬陰而出於腎。

煩主心,躁主腎;煩屬陽,躁屬陰。

煩者,心中煩亂不寧,欲起不安,欲睡不穩之狀,即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之證也。

邵評:邪火內擾則煩。脘中憒憒無奈,懊惱難過;欲吐不得吐,欲眠不得眠;心煩意亂,不能自主。病人自知其苦,外無形象可見也。

如火踞心包,上焦不清而煩者,左寸脈必躁動,舌燥尖紅;當以梔子豉湯,加川連、翹心、淡竹葉、鉤藤鉤之類主之。

邵評:火熱從肺衛而傳心包,邪在上焦清虛之部,故煩亂不安。左寸主心包脈位,邪盛則躁動。舌燥尖紅,邪火伏於膈間,逼近心包,而津液受灼也。用梔子豉湯以除膈間之邪,加味以清心包之火。此治邪伏膈中,火逼心包而煩之正法。大汗後虛煩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兼痰者,溫膽湯加減。

邵評:汗後正虛,邪火留伏,故心虛煩。用此湯養正生津,而化邪熱。若兼有痰者,滌痰化邪。此治汗後正虛,邪伏而煩之正法。

虛煩不得眠,脈虛細;宜養心,十味溫膽湯及酸棗仁湯之類。

邵評:病後心虛氣弱,痰熱留伏膽經,故虛煩不得眠。治以養正清心,宣泄肝膽痰熱伏邪。此方治心虛氣弱,痰火留伏肝膽而煩之正法。

有表證,不得汗而煩者,取汗即愈。若不得汗,心中煩悶不安,恐有痧疹,須細察之。以上五條論煩。

邵評:表有邪而不得汗,氣鬱而煩悶。汗出則氣通,邪達而煩愈。如發汗而不得汗,心中煩悶轉增者,此邪伏不宣,欲發痧疹之兆,當留心細察之。

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臥水中;此陰極發躁,為外熱內寒,病屬少陰。其舌不拘何色,必胖大嬌嫩;其脈必細數躁動,或洪大而空;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湯冷服,不若八味飲或參附熟地濃煎冷服。

邵評:陰火上浮則躁,其症倏起倏臥,一刻不安,揚手擲足,揭去衣被,躁擾不寧,煩亂如狂。此等形症,旁人皆得見之,非比心煩之不外顯也。此陰寒極盛,陽不附陰而上越,陰火外浮,真元欲脫之兆。病在少陰,故躁屬於腎也。此陰盛格陽,陽浮欲散,故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方以回陽,冷服以開其拒格,令人陰亦不充。故宜六味滋陰,桂附回陽。此治陰盛格陽,虛陽浮越而發躁之正法。

若少陰煩躁同見,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脈細而數,手足微厥,躁擾不寧者,又當滋少陰之陰,左歸固本之類主之。

白話文:

煩躁

《金鑑》記載,身體因熱而活動不安,稱為躁;心因熱而煩擾不安,稱為煩。煩擾在內,躁動在外。

邵氏評論:躁,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皆知;煩,心中懊惱,外無表現,只有病人自己知道。所以,煩擾於內則病輕,躁動於外則病重。

單獨出現煩而不躁,屬熱;單獨出現躁而不煩,屬寒;煩躁同時出現,在太陽經屬熱,在少陰經屬寒。

邵氏評論:煩屬陽,出自心;躁屬陰,出自腎。煩主心,躁主腎,煩屬陽,躁屬陰。

煩是指心中煩亂不安,想動卻動不了,想睡卻睡不好,反覆顛倒,心中懊惱的症狀。

邵氏評論:邪火內擾則煩,胃脘部悶悶的,懊惱難受,想吐吐不出來,想睡睡不著,心煩意亂,無法自主,病人自己知道痛苦,外觀無明顯症狀。

如同火燒心包,上焦不清而煩躁者,左寸脈必躁動,舌燥尖紅,應以梔子豉湯,加入川連、翹心、淡竹葉、鉤藤等藥物治療。

邵氏評論:火熱從肺衛傳到心包,邪氣在上焦清虛部位,所以煩亂不安。左寸脈診斷心包,邪氣盛則脈躁動,舌燥尖紅是邪火伏於膈間,逼近心包,津液受灼傷的表現。用梔子豉湯去除膈間邪氣,加味藥清心包之火。這是治療邪氣伏於膈中,火逼心包而導致煩躁的正確方法。大汗之後虛煩者,用竹葉石膏湯;兼有痰者,溫膽湯加減。

邵氏評論:汗後正氣虛弱,邪火留滯,所以心虛煩躁。用此湯養護正氣,生津液,化解邪熱。若兼有痰,則需滌痰化邪。這是治療汗後正氣虛弱,邪氣留滯而導致煩躁的正確方法。

虛煩睡不好,脈象虛細,宜養心,用十味溫膽湯及酸棗仁湯等。

邵氏評論:病後心虛氣弱,痰熱留滯膽經,所以虛煩睡不好。治療以養護正氣,清心,宣泄肝膽痰熱伏邪。這是治療心虛氣弱,痰火留滯肝膽而導致煩躁的正確方法。

有表證,不出汗而煩躁者,出汗即愈。若不出汗,心中煩悶不安,可能會有痧疹,須仔細觀察。以上五條論述煩躁。

邵氏評論:表證有邪氣,不出汗,氣鬱而煩悶,汗出則氣通,邪氣排出,煩躁則愈。如果發汗卻不出汗,心中煩悶加重,這是邪氣伏而不宣,將要發痧疹的徵兆,應仔細觀察。

躁是指身體手足躁擾不安,或裸體不願穿衣,或想坐臥水中,這是陰極而發躁,屬於外熱內寒,病在少陰經,舌頭顏色不限,但必胖大嬌嫩,脈象必細數躁動,或洪大而空,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古人用四逆湯等溫熱藥冷服,不如八味飲或參附熟地濃煎冷服。

邵氏評論:陰火上浮則躁,症狀忽起忽臥,一刻不安,揚手擲足,掀開衣被,躁擾不安。

煩亂如狂,這種症狀旁人都看得見,不同於心煩不外顯。這是陰寒極盛,陽氣不附陰而上越,陰火外浮,真元將脫的徵兆,病在少陰經,所以躁屬腎。這是陰盛格陽,陽氣浮越欲散,所以古人用四逆湯等回陽,冷服以開其拒格。但冷服會使陰液不充,所以宜六味地黃丸滋陰,桂枝附子湯回陽。這是治療陰盛格陽,虛陽浮越而發躁的正確方法。

如果少陰經同時出現煩躁,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脈細而數,手足微厥,躁擾不安,又當滋養少陰之陰,用左歸丸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