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4)

1. 發狂(合參準繩金鑑)

經曰。邪入於陽則狂。又曰。重陽則狂。狂為陽盛也。傷寒熱毒在胃。並於心。至於發狂。邪熱極矣。

邵評:陽邪入於陽經。故曰重陽。陽盛則狂也。若邪熱內伏胃中。火毒上熏。蒙擾心包靈氣。則神不自知而發狂。

狂之發。少臥。不飢。妄言笑。妄起止。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甚則逾垣上屋。皆獨陽亢極使然。非吐下不能已。

邵評:此是陽明實火上升。神蒙不清。吐之下之。其熱外泄。則狂自止。

凡胃中熱極乘心。則神昏發狂。經云。重陽則狂者。謂熱入於陽。則狂亂也。表實無汗。三黃石膏湯。裡實不便。大承氣湯。無表裡症。白虎合解毒湯。

邵評:太陽表熱不得外泄。鬱而發狂。當清解表裡熱邪。陽明胃熱不得下泄。燥屎內蒸而狂者。治宜下之。陽明經熱。胃火內燔而狂者。治以清解胃熱。

病人煩躁狂走。妄言叫罵。面赤咽痛。鼻如煙煤。或身斑如錦。或下利赤黃。此陽毒也。三黃湯、大黃散主之。

陽毒發狂。逾垣上屋者。霹靂湯。調下鵲石散二錢。或用人中黃三錢。開水下。或水調瓜蒂末吐痰。(以上皆實症治法)

邵評:火毒內燔。挾痰上灼。矇蔽清靈。如醉如癡。宜大清其毒火。或吐其痰熱。以上皆實症治法。

白話文:

發狂(合參準繩金鑑)

經書記載,邪氣入侵陽經就會發狂,陽氣過盛也會發狂,狂症是陽氣過盛的表現。傷寒引起的熱毒停留在胃部,並侵犯心臟,最終導致發狂,說明邪熱已經非常嚴重。

邵氏評註:陽邪侵入陽經,所以稱為「重陽」。陽氣過盛就會發狂。如果邪熱隱伏在胃中,火毒上升熏蒸,蒙蔽心包的清氣,則神志不清醒而發狂。

發狂的症狀包括:睡眠少、不飢餓、胡言亂語、胡亂行動、脫衣奔跑、登高唱歌,嚴重者甚至翻牆上屋,這些都是單純陽氣亢盛到極點造成的,只有使用吐瀉的方法才能治療。

邵氏評註:這是陽明經實熱上升,神志不清的表現,應當使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將體內的熱邪排出體外,狂症就能自行停止。

凡是胃中熱邪極盛侵犯心臟,就會導致神志昏迷而發狂。經書上說「重陽則狂」,是指熱邪侵入陽經,就會導致狂亂。如果患者外感表實無汗,則使用三黃石膏湯;如果裡實不通便,則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沒有表裡證候,則使用白虎加解毒湯。

邵氏評註:太陽經表熱無法排出體外,鬱積而導致發狂,應當清解表裡熱邪;陽明經胃熱無法排出,燥屎內積蒸迫而導致發狂,則應當使用瀉下法治療;陽明經熱邪,胃火內燔而導致發狂,則應當使用清解胃熱的方法治療。

患者煩躁狂奔,胡言亂語,面紅咽痛,鼻孔像煙灰一樣黑,或身上出現斑點像錦繡一樣,或大便稀溏赤黃,這是陽毒的表現,應當使用三黃湯、大黃散治療。

陽毒導致發狂,甚至翻牆上屋的,則使用霹靂湯,並加入調下的鵲石散二錢,或使用人中黃三錢,用開水送服,或用水調和瓜蒂末催吐痰液。(以上都是實證的治療方法)

邵氏評註:火毒內燔,夾雜痰液上灼,蒙蔽心神,像喝醉酒一樣神志不清,應當大力清除毒火,或吐出痰熱。(以上都是實證的治療方法)

2. 霹靂湯

取糞坑中青磚。用火中燒紅取出。投入水中。水沸畢。取水飲之。治狂亂有勞心過度。曲運神思。以致神昏狂亂。語言謬妄。外無表裡實症見者。當治其心與包絡之火。如川連、辰砂、菖蒲、鉤藤、茯神、小草、天竺黃、琥珀、金箔、半夏、竹茹之類酌用。

邵評:勞傷心營。則心血耗散。神思不能收斂。心火亢甚。或挾痰濁上升。蔽其清靈之氣。以致昏妄似狂。此非外邪致病。無表裡實症見象。由於內傷神明。當清心與心包之火。佐以滌痰安神為治。與上之實熱發狂不同也。

有陰虛挾感。微見躁煩。醫誤認為陽明。用犀角、葛根等升提藥。以致虛火上冒。目赤顴紅。唇燥口渴。反發躁狂。有似陽症。但兩足厥冷。舌形紫色。六脈洪大而空。或細而數。當以左歸飲或六味參麥之類主之。

邵評:少陰水虧。感受溫熱。外邪入於陰經。乃水虧火盛之症。醫者誤用升散。提之透之。陰愈傷而火愈盛。虛火上冒而無制。現此假熱之象。而反躁狂。此是水虧不能制火。虛火上浮。故脈沉細數。或見洪大。重按則空而似無。虛陽上擾。用壯水制火之法治之。陰旺則浮火自平。

有少陰症。陰極似陽。發躁發狂。赤身裸體。揚手擲足。欲坐臥水中。此為陰狂。外症與陽狂相似。當以脈為辨。其脈必洪大而空。或細數而躁。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其舌必淡紅而胖嫩。或微白而圓厚。當以人參八味飲冷服之。凡陰狂。外貌似熱。捫之肌肉。則冷逼手。

邵評:此與上條對勘。上條水虧火旺。此條陰盛陽微。少陰寒邪。陰多陽少。陽不戀陰而外浮上越。陰寒格拒於中。見此躁擾虛狂之象。外假熱而內真寒。故必以脈辨之。脈見洪大。按之則空。或細數且躁。此是假熱之徵據。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此是陽脫之候。舌色淡紅微白。

舌本胖嫩圓厚。症屬陰寒格拒。虛陽浮越。頃刻欲散之兆。燈將絕而復明之義也。用六味以滋陰。桂附以回陽。其妙在冷服。上焦之假熱。以假冷之藥制之。內伏之真寒。以真熱之性除之。陽回寒化。其病自愈。此與上條之水虧火旺。用純陰壯水之品。兩相合參。其陰陽虛實之不同。

有如此者。

又有病發於少陰。不當正汗。醫見惡寒發熱。誤以太陽法強汗之。汗遂漏不止。其人亡陽。故狂。與陰極發狂相同。當興建中湯。去飴糖、生薑加人參、黃耆、熟附、龍骨收之。(以上虛症治法)

邵評:病在少陰。邪已入里。法不當汗。醫者誤用太陽發汗之藥。汗漏不止。陽隨汗脫。而躁擾似狂。此虛陽外散。陽不戀陰而欲脫。故用建中湯。加參附以回陽。龍骨、黃耆以斂攝之。

又評:誤發少陰之汗。陽隨汗脫。而發躁狂。蓋此數條。虛症發躁似狂。非狂之症也。

白話文:

霹靂湯

取糞坑中的青磚,用火燒紅後投入水中,水沸後取水飲用。此法治療因勞心過度、思慮過度,導致神志昏迷、狂亂、言語錯亂,且無表裡實證的病人。此病症應治療心與心包絡的火熱。可酌情使用川連、辰砂、菖蒲、鉤藤、茯神、小草、天竺黃、琥珀、金箔、半夏、竹茹等藥材。

邵評:勞傷心營,導致心血耗損,神思無法收斂,心火亢盛,或夾雜痰濁上湧,蒙蔽清靈之氣,以致昏迷妄語,似狂亂之狀。此病非外邪所致,無表裡實證,乃因內傷神明,應清心與心包絡之火,並輔以祛痰安神之法治療。此與實熱發狂不同。

若陰虛夾雜外感,略見躁煩,醫生誤以為是陽明症,使用犀角、葛根等升提之藥,則虛火上炎,出現目赤、顴紅、口唇乾燥、口渴,反而加重躁狂,看似陽證,但兩足厥冷,舌紫,脈洪大而空,或細數,則應以左歸飲或六味地黃丸加減參麥等藥為主治。

邵評:少陰經津液虧損,感受溫熱之邪,外邪入侵陰經,為水虧火盛之症。醫生誤用升散之藥,使陰氣更傷,火氣更盛,虛火上炎而無制約,呈現假熱之象,反而躁狂。這是由於津液虧損,不能制約火氣,虛火上浮,故脈沉細數,或見洪大,重按則空虛無力。虛陽上擾,應採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陰氣充足則浮火自平。

若為少陰症,陰盛似陽,發躁發狂,赤身裸體,揮手踢腳,想坐在或臥在水中,此為陰虛之狂,外證與陽狂相似,應以脈象辨別。脈象必洪大而空,或細數而躁,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舌必淡紅而胖嫩,或微白而圓厚,應以人參八味湯冷服。凡陰狂,外貌似熱,但觸摸肌肉,則冰冷刺手。

邵:此與上條相對照,上條是水虧火旺,此條是陰盛陽微,少陰寒邪,陰多陽少,陽氣不守陰而外浮上逆,陰寒之邪阻滯於內,表現為躁擾虛狂之象,外假熱而內真寒,故必須以脈象辨別。脈洪大,按之則空,或細數而躁,此為假熱之徵;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此為陽氣脫失之候;舌色淡紅微白,舌體胖嫩圓厚,症屬陰寒阻滯,虛陽外浮,將要散脫之兆,如同燈將熄滅而復燃之意。用六味地黃丸滋陰,桂枝附子湯回陽,妙在於冷服。上焦的假熱,用假的寒涼藥物治療;內伏的真寒,用真熱的藥性去除。陽氣回歸,寒邪化解,疾病自然痊癒。此與上條的水虧火旺,使用純陰滋陰之品,兩者互相參照,陰陽虛實的不同。

有這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是少陰病,不當發汗,醫生見惡寒發熱,誤用太陽經療法強行發汗,汗出不止,陽氣耗散,故而狂亂,與陰極發狂相同,應服用建中湯,去掉飴糖、生薑,加入人參、黃耆、熟附子、龍骨收斂。(以上為虛證治療方法)

邵評:病在少陰,邪氣已入裡,方法不當發汗,醫生誤用太陽經發汗之藥,汗出不止,陽氣隨汗液而脫失,而躁擾似狂。這是虛陽外散,陽氣不守陰而將要脫失,故用建中湯,加人參、附子以回陽,龍骨、黃耆以斂攝。

又評:誤發少陰之汗,陽氣隨汗脫失而發躁狂。總之,以上幾種情況,虛證發躁似狂,並非真正的狂症。

太陽經蓄血發狂,則小腹硬痛,小便自利為辨別;陽明經蓄血發狂,則健忘,大便黑為辨別。(此為真正狂症)

邵評:蓄血如狂之症,分屬太陽、陽明兩經,根據症狀辨別。此為真正的狂症,蓄血如狂,分別太陽、陽明經。

狂言、目反、直視,腎氣衰竭,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