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3)

1. 痙(合參)

按過汗表虛成痙。汗出不止者。桂枝湯加歸、耆、人參。產後血虛成痙。歸耆建中湯。潰瘍去膿血過多。為風所襲成痙者。八珍湯加黃耆、桂枝、川羌、防風。

邵評:此承上條汗後潰瘍新產三症而言。過汗不止。則表虛液脫。陽不附陰而痙。養營固衛治之。產後血虛。血不營筋而痙。調營補氣治之。潰瘍之後。氣血兩傷。外風乘虛而入於經脈。則成痙。宜氣血兩補。略佐化風治之。此與上條。均誤治後變症而成虛痙。

又評:金匱論痙病十二條。曰風曰寒曰熱曰濕。皆是正傷寒之痙。及小兒癇熱盛之痙。相去霄壤。其所用之藥。皆麻、桂、葛根。若溫熱暑疫之痙。亦誤以此等方治之。其害甚於操刃矣。

白話文:

痙症(綜合參考)

汗多導致表虛而發痙攣。汗不止者,用桂枝湯加當歸、黃耆、人參。產後血虛導致痙攣,用歸耆建中湯。潰瘍後膿血流失過多,或受風寒侵襲導致痙攣,用八珍湯加黃耆、桂枝、川羌、防風。

邵氏評注:以上論述承接前文,針對汗多、潰瘍、產後三種情況下發生的痙攣。汗出不止,則表虛津液耗損,陽氣不能固攝陰液而導致痙攣,治療應以滋養營氣、固護衛氣為主。產後血虛,則血液不足以濡養筋脈而發痙,治療應以調養營氣、補益氣血為主。潰瘍之後,氣血均受損傷,外邪乘虛而侵入經脈,則導致痙攣,治療宜同時補益氣血,並略加疏風解表之藥。這些情況與前文所述,都是因為誤治之後導致病症轉變,形成虛證痙攣。

另評:金匱要略中關於痙病的十二條論述,分別提及風、寒、熱、濕等致病因素,這些都是正邪交爭的傷寒痙攣,以及小兒因熱盛而發生的癇證,與本文所述情況迥然不同。其所用的藥物,多為麻黃、桂枝、葛根等。如果將這些方法用於溫熱病、暑疫導致的痙攣,其危害甚至勝過拿刀亂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