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2)

1. 痙(合參)

邵評:風病應肝而主筋,妄下傷胃液,液不養筋而痙;復汗以耗其陰,陰液燥則拘急也。此條因妄下而傷陰致痙,亦內虛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以上述金匱法)

邵評:瘡家身痛,是營虛筋脈失養,故戒發汗。汗之則津液越出,筋虛燥,亦攣急而為痙矣。此瘡家發痙,亦由液耗而內虛使然。

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其勢勇猛,故曰剛痙。」又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其勢弱軟,故名柔痙。」柯韻伯以痙之屬風者,不因風而因熱;屬濕者,不因濕而因燥。雖似太鑿,然戒人不可以劫液之品治痙,實屬良工苦心。

邵評:一由火熱內盛,熱極化風而成痙;一由濕熱挾風內灼,傷陰化燥而成痙。痙雖因於風濕外邪,其傷陰劫液之藥,總當慎用。

愚按痓症,即痙症也。其因有二:一屬風濕之邪,合而為痙,即《內經》所云「屬風屬濕」是也;一屬過表汗多,耗其津液而成痙,即仲景所云「發汗太多,因致痓」是也。分屬之,則治法庶無悖謬。

邵評:痙症有外邪、內傷虛實二因。若外著風濕之邪,入於筋脈而成痙者,此實症也,可用金匱諸方治之。若汗下誤施、產後亡血,津液傷耗,筋脈失養而痙者,此內傷虛症也,宜滋液熄風和絡治之。

如太陽未曾表汗而發痙,明系風濕之邪混擾於太陽。風濕相持而不解,則濕熱交併,留滯經絡,營衛不和,津液不行,筋脈失所養而作也。此是傷寒類症,非傷寒變症也。其證背反張、頭搖、口噤、項強、拘急、轉側艱難、身熱足冷。當審其風濕甚者,則有汗而為柔痙;風寒甚者,則無汗而為剛痙。金匱法:以栝蔞桂枝湯治太陽柔痙,以葛根湯治太陽剛痙,以大承氣湯治陽明剛痙。《金鑑》法,均以小續命湯為主治。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表實去參附,加二活;裡實去參附,加硝黃。

邵評: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未經表汗而發痙,此是外邪實症,可用金匱諸方治。若傷寒過表,汗多而成痙,乃是傷寒變症,治分兩途。蓋汗多則血液乾枯,筋無所養,而痙作也;非濕非風,不得妄施前藥。故凡傷寒汗下後、癰疽潰膿後、婦人新產後,而見身體角弓反張、手足攣搐者,都是氣血大虧,液不榮筋所致。治法匯:均以八珍湯加枸杞、川斷、鉤藤、桂枝主之,以養筋脈;不可純作風治。柯韻伯以復脈湯治痙,救陰液也。

邵評:過表汗多,陰液傷耗,筋脈失養而成痙。此是誤治後變症,並無風濕外邪。與上條之內因邪致痙者,有虛實之不同,故宜分途施治。上條邪實發痙,故用驅風散邪之方。此因誤治傷津血枯,而筋脈拘急,非風非濕,是為虛痙。治當滋液養營、熄風和絡為主,切忌驅風散邪之劑也。

若汗下後、潰瘍及新產後,三者皆傷耗血,血虛生風,筋失滋養,以致反張攣搐等症,是虛痙也。治用氣血兩調、和絡化風之法,乃陰虛致痙之正治也。至於復脈救陰,陰回則虛風自熄,痙亦止矣。此陰液虧乏,血不營筋而痙,是內傷虛痙,與上條外感實痙不同,滋液養正治法最合。

白話文:

痙(合參)

邵氏評述:風病侵犯肝臟,主導筋脈。錯誤使用瀉下藥傷了胃液,胃液不足以滋養筋脈而導致痙攣。再次發汗耗損陰氣,陰液乾燥則筋脈拘急。此條論述因錯誤瀉下傷陰而致痙,也是內虛。

瘡瘍患者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痙攣。(以上皆引自《金匱要略》)

邵氏評述:瘡瘍患者身體疼痛,是因為營氣虛弱,筋脈失養,所以禁止發汗。發汗則津液外洩,筋脈虛燥,也會攣急而痙攣。瘡瘍患者發生痙攣,也是因為液體耗損而導致內虛所致。

經書記載:各種突然強直的病症,都屬於風邪,其勢頭勇猛,故稱剛痙;又說,各種痙攣項部強直的病症,都屬於濕邪,其勢頭軟弱,故稱柔痙。柯韻伯認為痙攣屬於風邪者,並非因風而因熱;屬於濕邪者,並非因濕而因燥。雖然此說法看似過於簡潔,但告誡人們不可用耗損津液的藥物治療痙攣,實屬良醫苦心之作。

邵氏評述:一種是由於內熱熾盛,熱極化為風而導致痙攣;一種是由於濕熱夾雜風邪內灼,傷陰化燥而導致痙攣。痙攣雖然由風濕外邪引起,但損傷陰氣耗損津液的藥物,都應謹慎使用。

愚見認為:痓症就是痙攣症,其原因有二:一是由風濕邪氣結合而引起痙攣,即《內經》所說的屬風屬濕;一是由於表證過度發汗,耗損津液而導致痙攣,即張仲景所說的發汗太多而致痓。將其區分開來,則治療方法就不會出現謬誤。

邵氏評述:痙攣症有外邪和內傷、虛實兩種原因。如果外感風濕邪氣,侵入筋脈而導致痙攣,這是實證,可以用《金匱要略》中的諸方治療。如果因為汗下失治、產後失血、津液損傷耗竭,筋脈失養而導致痙攣,這是內傷虛證,應該滋養津液、熄風止痙、調和經絡來治療。

如果太陽經脈沒有發汗而發生痙攣,明顯是風濕邪氣擾亂太陽經脈,風濕相互抵制而不解除,則濕熱交併,停滯經絡,營衛不調,津液運行不暢,筋脈失去滋養而發病。這是傷寒類的病症,不是傷寒的變證。其症狀表現為背部反張,頭搖,口噤,項強,拘急,翻身困難,身體發熱腳冷。應該仔細判斷風濕哪個更盛,如果風濕更盛,則會有汗而為柔痙;如果風寒更盛,則無汗而為剛痙。《金匱要略》的方法是用栝蔞桂枝湯治療太陽經柔痙,用葛根湯治療太陽經剛痙,用大承氣湯治療陽明經剛痙。《金鑑》的方法,多以小續命湯為主治,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表實證去除人參、附子,加用羌活、獨活;裡實證去除人參、附子,加用硝石、黃連。

邵氏評述:風寒濕邪停滯經絡,未經發汗而發生痙攣,這是外邪實證,可以用《金匱要略》中的諸方治療。如果傷寒病症表證過度發汗而導致痙攣,這是傷寒的變證,治療方法要分兩條路。因為發汗太多,則血液乾燥,筋脈失去滋養而痙攣,既不是濕邪也不是風邪,不能亂用之前的藥物。所以,凡是傷寒發汗瀉下之後,癰疽潰膿之後,婦女產後,而出現身體角弓反張、手足攣搐的症狀,都是氣血大虧,津液不能滋養筋脈所致。治療方法都以八珍湯加枸杞、川斷、鉤藤、桂枝為主,以滋養筋脈,不可單純地作為風邪治療。柯韻伯用復脈湯治療痙攣,是為了救治陰液。

邵氏評述:過度發汗,陰液損傷耗竭,筋脈失養而導致痙攣,這是誤治後的變證,沒有風濕外邪。與上條內因邪氣導致痙攣者,有虛實之不同,所以應該分別施治。上條邪氣實證而痙攣,所以用驅風散邪的方劑;此因誤治傷損津液、血液枯竭,而筋脈拘急,不是風邪也不是濕邪,是虛痙,治療應該滋養津液、養護營氣、熄風止痙、調和經絡為主,絕對禁止使用驅風散邪的藥物。

如果汗下之後、潰瘍之後、以及產後,這三種情況都損傷耗竭血液,血虛生風,筋脈失去滋養,以致反張攣搐等症狀,這是虛痙。治療應用氣血雙調、調和經絡、化解風邪的方法,這是陰虛導致痙攣的正確治療方法。至於復脈救治陰氣,陰氣回補則虛風自然熄滅,痙攣也停止了。這是陰液虧乏,血液不能滋養筋脈而痙攣,是內傷虛痙,與上條外感實痙不同,滋養津液、培補正氣的治療方法最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