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6)

1. 煩躁

邵評:此水虧火旺。水不得制火而煩躁。較上條陰盛格陽陰極發躁之症似輕。上條滋陰回陽。此是壯水制火。

凡心煩懊憹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均非虛寒。當作熱治。大便不秘者。只以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主治。無論三法前。三法後。皆可用也。

邵評:但煩而不躁。懊憹不眠。此是陽經熱邪。而非虛寒症也。若大便不秘。其邪熱在於膈間。未入胃腑。宜清上中二焦無形之熱。邪清則煩自止矣。此治陽經熱邪但煩不躁之正法。

若煩躁同見。太陽有不得汗出而煩躁。大青龍症是也。少陰有吐利手足厥冷之煩躁。四逆輩症是也。又有誤下復汗之煩躁。晝不得眠。夜則安靜。乾薑附子湯主之是也。

邵評:太陽風寒。表間無汗。陽熱內擾而煩躁。此陽盛也。大青龍、麻桂以發汗。石膏以清熱除煩也。若少陰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而煩躁。此陰虛陽浮。不相交戀。欲外亡也。四逆以回陽。參苓以滋陰。下後復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不得眠。陽虛而邪據也。

夜則安靜、陰不虛也。獨任乾薑、附子二味。以急回其陽。可知煩躁同見。有陽經陰經之各殊。虛實表裡之不同。

若獨躁不煩。而同三陰症見。便是陰寒之躁。宜四逆理中等湯主治。然煩躁見於三陽者多生。見於三陰者多死。

邵評:躁本屬陰。獨躁不煩。且同三陰症見。是純陰無陽之候。非大劑溫中扶陽不可。若煩躁見於三陽。陽經熱實。邪退自安。故多生。見於三陰。陰竭陽浮散脫之象。故多死。

白話文:

煩躁

邵氏評註:這種情況是體內陰液不足,陽氣過盛。陰液無法制約陽氣,所以導致煩躁。比起之前提到的陰盛格陽、陰極發躁的症狀,這相對輕微。之前那種情況要滋陰回陽,而這種情況則需增強陰液來制約陽氣。

凡是心煩意亂、睡不着覺,但沒有伴隨躁動的,都不是虛寒的症狀,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如果大便不秘,可以用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治療。無論是在這些方劑之前使用,或是在之後使用,都是可以的。

邵氏評註:如果只是煩悶而不躁動,心煩意亂、睡不着覺,這是陽經有熱邪,而不是虛寒的症狀。如果大便不秘,說明熱邪在上焦和中焦,還沒有進入胃腑,應該清除上中二焦的無形之熱。邪氣清除,煩悶自然就會停止。這是治療陽經熱邪導致單純煩悶而不躁動的正確方法。

如果煩躁同時出現,太陽經有汗出不暢而煩躁的,是大青龍湯的證候;少陰經有嘔吐腹瀉、手足厥冷而煩躁的,是四逆湯類的證候;還有因為誤用瀉下藥導致再次出汗而煩躁,白天睡不着,晚上卻能安靜睡覺的,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邵氏評註:太陽經風寒表證,體表無汗,陽熱內擾而煩躁,這是陽氣過盛。大青龍湯、麻桂藥物用來發汗,石膏來清熱除煩。如果是少陰病,上吐下瀉,手足厥冷而煩躁,這是陰虛陽浮,陰陽不相協調,快要死亡的徵兆。四逆湯用來回陽,參苓白朮散用來滋陰。瀉下後再次出汗,汗出後陽氣將要脫失,所以煩躁;白天睡不着,是陽虛而邪氣侵犯;晚上卻能安靜,是因為陰氣不虛。單獨使用乾薑、附子兩味藥,迅速回陽。由此可知,煩躁同時出現,陽經陰經的表現各有不同,虛實表裡也有差異。

如果只有躁動沒有煩悶,而且同時出現三陰經的症狀,那就是陰寒引起的躁動,宜用四逆湯類的方劑治療。然而,煩躁出現在三陽經的多半能活,出現在三陰經的多半會死。

邵氏評註:躁動本屬陰,單純躁動沒有煩悶,並且同時出現三陰經的症狀,這是純陰無陽的徵兆,非用大劑量的溫中補陽藥物不可。如果煩躁出現在三陽經,是陽經熱盛,邪氣退去則自愈,所以多能活;出現在三陰經,是陰竭陽浮、將要散脫的徵象,所以多半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