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27)
卷三 (27)
1. 停飲(述古)
飲,即水也。傷寒停飲症最多;每見於太陽、少陰。臨症者都忽此,因備述之,以便查閱。
如太陽中風,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水停於胸中,故水入不能容也。
邵評:太陽中風,表未解也;渴則風熱而傳裡;渴欲飲水,水氣不行,而反上逆,則吐,是為水逆。必其人素有水氣,邪水內結。用五苓散導水泄熱,的是正法。
又評:水逆者,其人必素有水氣,中宮之陽氣不宣,邪水凝結於內,水飲拒絕於外。既不外輸元府而為汗,又不上輸於口舌而渴飲,亦不下輸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水逆所由名也。
如誤下之,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此治痞而痞不解,反渴,亦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水停心下,則津液不得上升,故渴。
邵評:下後成痞,與瀉心湯而痞不解,心下有水氣,飲邪內蓄,熱結膀胱,氣不輸化,因反上逆,故見渴而躁煩,小便不利等症。與五苓散利水泄熱,使小便利,則痞與消渴俱止矣。
如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此小便不利,渴而能消水者,水蓄膀胱也。脈浮身熱,病在太陽也。故用五苓微汗以利水則愈。
邵評:脈浮微熱,表未盡除也;渴而消水,小便反不利,是水氣與熱邪內結膀胱而未散也。與五苓散導水泄熱,內有桂枝,兼治其表,而微汗之。蓋此小便不利,渴而能消水者,水蓄膀胱也。脈浮身熱,病在太陽也。故用五苓微汗以利水,則愈。
凡服五苓,多飲暖水取汗者,欲其散達營衛,表裡俱解也。
邵評:暖水可多服;則水逆者,是冷水。水能制火而潤土。水土合和,則氣化流通。同五苓散解表泄熱,而病自愈也。然水亦不可恣飲,少少與之,胃和則愈。如多飲,必致水氣為患,而有悸、喘等病矣。
太陽中風,其人漐漐汗出,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惡寒者,此表解,內有蓄水也。十棗湯攻之。(以上諸條皆太陽熱邪停水)
邵評:此外中風邪,內有懸飲之症。其人汗出、頭痛,似乎表症。然不惡寒發熱,心下痞硬而滿,牽引脅下而痛,乾嘔、短氣等症,是表邪已解,心下之水氣濕熱泛溢,上攻於腦,而頭痛汗出也。既知其表之風邪已解,而里之水氣淫溢,用十棗湯攻其飲而下其氣。此治懸飲內踞,水蕩三焦之正法。然必審其表邪已解,然後可攻其飲。
太陽傷寒,表不解,發熱、無汗,乾嘔而咳,或渴,或利,或喘,或小便不利者,此心下有水氣也。宜小青龍湯,外散寒邪,內散寒飲。
邵評:發熱、無汗,是表不解;乾嘔而咳,是水氣為患。飲寒相摶,逆於肺胃之間也。飲之為病,隨氣升降。水氣下而不上,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喘或噎。留而不行,則小便不利。表寒與水飲,內外合邪。用小青龍湯,以兩解表裡之邪。立加減法,以治或然之症也。
白話文:
停飲(述古)
飲,就是水。傷寒停飲的症狀很多,常見於太陽經和少陰經,但臨症的人常常忽略這一點,因此詳細敘述以便查閱。
例如太陽中風,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進去就吐出來,稱為水逆,用五苓散治療。這是因為水停留在胸中,所以水喝進去就不能容納。
邵氏評註:太陽中風,表證尚未解除。口渴是因為風熱之邪傳入裡,口渴想喝水,但水氣運行不暢,反而逆行向上,所以嘔吐,這就是水逆。必定是患者原本就體內有水氣,邪氣與水氣在體內凝結,用五苓散引導水液排出,洩去體內熱邪,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又評:水逆者,患者必定原本就體內有水氣,中焦的陽氣不能宣通,邪氣與水液凝結在體內,水飲被阻滯在外,既不能外輸到體表成為汗液,也不能上輸到口舌而口渴飲水,也不能下輸到膀胱而小便不利,這就是水逆名稱的由來。
例如誤用下瀉藥後出現心下痞滿,服用瀉心湯後痞滿症狀仍未解除,患者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則可用五苓散治療。
這是治療痞滿症狀而痞滿未解,反而口渴,也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所致,並非真正的痞滿。水停留在心下,則津液無法上升,所以口渴。
邵氏評註:下瀉藥服用後導致痞滿,服用瀉心湯後痞滿症狀仍未解除,心下有水氣,飲邪積聚於內,熱邪阻塞膀胱,氣機不能運行轉化,因此反而出現口渴、煩躁不安、小便不利等症狀。用五苓散利水洩熱,使小便通暢,則痞滿和消渴都會同時痊癒。
例如脈象浮弱,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可用五苓散治療。這是小便不利,口渴卻能喝下水,表示水液蓄積在膀胱。脈象浮弱,身體發熱,疾病在太陽經,所以用五苓散微微發汗以利水,則疾病就會痊癒。
邵氏評註:脈象浮弱,微熱,表證尚未完全消除。口渴卻能喝下水,小便反而不利,這是水氣和熱邪在膀胱內凝結而未散。用五苓散引導水液排出,洩去體內熱邪,其中含有桂枝,兼顧治療表證,而微微發汗。因為這種小便不利,口渴卻能喝下水的情況,是水液蓄積在膀胱。脈象浮弱,身體發熱,疾病在太陽經,所以用五苓散微微發汗以利水,則疾病就會痊癒。
凡服用五苓散,多喝溫水以求發汗,目的是使藥力到達營衛二氣,表裡之邪皆能解除。
邵氏評註:溫水可以多喝,因為水逆是因冷水引起。水能制火而潤土,水土相和,則氣機運行通暢。配合五苓散解表洩熱,疾病自然痊癒。但是水也不可過量飲用,少量多次給予,胃氣調和則病癒。如果喝太多水,必定會導致水氣成患,而出現心悸氣喘等疾病。
太陽中風,患者汗出很多,頭痛,心下痞滿,硬滿牽引脅肋下疼痛,乾嘔氣短,汗出惡寒,這是表證已解,內有水液停滯。用十棗湯攻治。(以上各條都是太陽經熱邪停滯水液)
邵氏評註:這是太陽經風邪,內有停飲的症狀。患者汗出頭痛,看起來像是表證,但不惡寒發熱,心下痞滿堅硬,牽引脅肋下疼痛,乾嘔氣短等症狀,表示表邪已經解除,心下的水氣濕熱泛溢,上攻於腦,所以頭痛汗出。既知表邪已解,而裡有水氣泛濫,用十棗湯攻治停飲,瀉下其氣。這是治療停飲內踞,水液停滯三焦的正確方法。但是必須確定表邪已經解除,然後才能攻治停飲。
太陽傷寒,表證未解,發熱無汗,乾嘔咳嗽,或者口渴,或者大便溏瀉,或者喘息,或者小便不利,這是心下有水氣,宜用小青龍湯,外散寒邪,內散寒飲。
邵氏評註:發熱無汗,是表證未解。乾嘔咳嗽,是水氣作祟。寒飲互相搏結,逆於肺胃之間。飲邪為病,隨氣升降,水氣向下而不上,則或口渴或大便溏瀉;向上而不下,則或喘息或呃逆;停留而不行,則小便不利。表寒與水飲,內外合邪,用小青龍湯,以同時解除表裡之邪,加減用藥,以治療各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