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吐蛔

胃氣虛寒,素有內寒之人。復感寒邪。當溫中散寒。若大發其汗。胃中谷氣化汗外達。則胃氣轉餒。蛔失穀氣以養。則不安而上逆。仲景云。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是也。故凡傷寒吐蛔。雖有大熱。忌用寒涼。乃大凶之兆。急用理中湯去甘草。加椒梅主之。蓋蛔聞甘而起。遇酸而伏。見苦則安也。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以上述古)

邵評:中陽虛而受寒。宜溫中散寒為治。反大汗之。則胃陽益傷。不能化穀氣以養蛔。則蛔上逆。而從口出也。蓋陽虛而有寒邪。復發汗以傷其陽。則胃陽虛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湯法溫之。

肝邪犯胃,按吐蛔。仲景列於厥陰篇內。則為肝邪犯胃可知。凡傷寒如見寒熱。乾嘔。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濁沫。或吐酸苦黃綠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屬厥陰乘犯陽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連、桂枝、烏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吳萸、(鹽水炒)黃芩、茯苓之類。如泄肝和胃不效。

乃胃中虛空若谷。客氣逆犯上衝。須鎮逆安胃。宜人參、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烏梅肉、川楝子之類。

邵評:厥陰屬肝木。為至陰之經。陰極則陽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傳入厥陰。深沉之至邪。每挾木火內燔。勢必順陽明而犯胃。傷耗陰津胃液。而見症如此。治宜泄厥陰以安陽明為法。

邪陷厥陰,傷寒暑濕溫熱之邪。上阻氣分。則身熱耳聾。入於營分。則舌絳神昏。治法當清解心營肺衛。如連翹、淡竹葉、滑石粉、川貝母、天竺黃、鮮菖蒲、炒竹茹、綠豆皮之類。以清上焦。若身熱不解。口渴胸痞。耳聾乾嘔。吐蛔拒納。此暑濕內蒸。其邪漸結厥陰之界。乃險症也。宜川連、半夏、枳實、菖蒲、茯苓、黃芩、乾薑。苦辛以開內結。

邵評:溫熱暑濕之邪。從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氣分。或漸入營。與傷寒見症不同。治法亦異。當宗河間三焦立法。分心營肺衛論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入里。可以治同傷寒。故治溫暑與傷寒。始異而終同也。惟藥味宜輕清。宣泄上焦。滌痰化熱。

邪結氣分,如吐蛔與飲。脘悶口渴。舌苔白中帶黃。此濕熱結於氣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陳加乾薑、川連。(以上參葉案)

邵評:此痰飲挾濕熱。結於陽明氣分。胃熱氣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熱。則舌苔白中帶黃。邪內結。則脘悶。用二陳以化痰。姜連以開痞達邪。

白話文:

吐蛔

胃氣虛寒,體質原本就怕冷的人,又受寒邪侵襲,應該溫暖腹部驅散寒邪。如果大量出汗,胃裡的營養精氣隨著汗液排出,則胃氣會變得虛弱,蛔蟲失去了營養供給,就會不安而逆行向上,導致嘔吐。張仲景說:「病人本來就寒,又大量出汗,胃裡發冷,必然會吐蛔蟲」,這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凡是傷寒導致吐蛔蟲,即使有明顯發熱,也忌用寒涼藥物,這是非常凶險的徵兆,應立即使用理中湯去除甘草,再加入花椒和烏梅治療。因為蛔蟲聞到甜味就會動,遇到酸味就會伏藏,遇到苦味則會安靜。蛔蟲嘔吐不止者會死亡,吐蛔蟲後不能吃東西者也會死亡。(以上為古籍記載)

邵氏評注:中焦陽氣虛弱又受寒邪侵襲,應該溫暖腹部驅散寒邪治療。反而大量出汗,則會進一步損傷胃部的陽氣,無法將營養精氣轉化來供給蛔蟲,就會導致蛔蟲逆行向上,從口中吐出。因為陽氣虛弱又受寒邪侵襲,再大量出汗損傷陽氣,就會導致胃陽虛弱,胃裡發冷,所以要用花椒、烏梅、理中湯的方法溫暖它。

肝臟邪氣犯胃,導致嘔吐蛔蟲,張仲景在厥陰篇中列出,可知是肝臟邪氣犯胃。凡是傷寒,如果出現寒熱交替、乾嘔、胸悶、胸部有壓迫感,或者嘔吐痰涎濁沫,或者嘔吐酸苦黃綠的液體,或者嘔吐蛔蟲和排出蛔蟲,都屬於厥陰邪氣侵犯陽明經,治療應當疏泄肝氣,調和胃氣,例如川連、桂枝、烏梅、川椒(炒黑)、生白芍、吳茱萸(鹽水炒)、黃芩、茯苓等。如果疏泄肝氣和胃氣無效,

那就是胃中空虛如同山谷,外邪逆犯向上衝擊,需要鎮逆安胃,應用人參、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烏梅肉、川楝子等。

邵氏評注:厥陰經屬肝木,是陰經中最陰的經脈,陰極則陽生,木中含有相火。凡是病邪侵入厥陰經,是極其深重的邪氣,往往夾雜著木火內燔,勢必順著陽明經而犯胃,損傷陰液和胃液,而出現上述症狀。治療應當疏泄厥陰以安撫陽明經。

邪氣陷於厥陰,傷寒、暑濕、溫熱等邪氣,在上焦氣分阻滯,就會出現發熱、耳聾;進入營分,就會出現舌紅、神志昏迷。治療應當清解心、營、肺、衛,例如連翹、淡竹葉、滑石粉、川貝母、天竺黃、鮮菖蒲、炒竹茹、綠豆皮等,以清熱上焦。如果發熱不退,口渴、胸悶、耳聾、乾嘔、吐蛔蟲、飲食不下,這是暑濕內蒸,邪氣漸漸凝聚在厥陰經的範圍,這是險症,應當使用川連、半夏、枳實、菖蒲、茯苓、黃芩、乾薑,用苦辛之味來疏通內部阻滯。

邵氏評注:溫熱暑濕之邪,從口鼻吸入,始於上焦氣分,或者逐漸進入營分,與傷寒的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異。應當遵循河間派三焦的立法,分心、營、肺、衛論治。上焦的邪氣不解,蔓延到中下焦而入里,可以與治療傷寒相同。所以治療溫暑與傷寒,開始不同,最終相同。只是藥味宜輕清,宣泄上焦,滌痰化熱。

邪氣結聚在氣分,如吐蛔蟲和飲水,脘腹脹滿、口渴、舌苔白中帶黃,這是濕熱結聚在氣分,胃中不和而導致蛔蟲逆行。應當使用二陳湯加乾薑、川連。(以上參照葉案)

邵氏評注:這是痰飲夾雜濕熱,結聚在陽明氣分,胃熱氣逆,而蛔蟲向上嘔出。胃中有痰熱,則舌苔白中帶黃。邪氣內結,則脘腹脹滿。用二陳湯化痰,用乾薑、川連開通痞塞,達邪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