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吐利

按太陰腹痛吐利。一屬寒濕。六脈沉細。舌潤不渴。是也。宜理中、二陳、藿、樸之類。溫中散寒。一屬濕熱。舌燥口渴。小便短赤。是也。宜二陳、二苓、枳實、厚朴、川連之類。清熱利濕。

邵評:太陰腹痛吐利二症。有寒濕濕熱二因。宜溫宜清。治法不同。必須詳辨。

白話文:

吐利

太陰經的腹部疼痛伴隨嘔吐腹瀉,一種原因是寒濕,脈象沉細,舌頭濕潤不渴,這就是寒濕證。應該服用理中丸、二陳湯、藿香正氣散、厚朴之類的溫中散寒藥物。另一種原因是濕熱,舌頭乾燥口渴,小便短少顏色赤紅,這就是濕熱證。應該服用二陳湯、二苓散、枳實、厚朴、川連之類的清熱利濕藥物。

邵氏評註:太陰經的腹部疼痛伴隨嘔吐腹瀉這兩種症狀,有寒濕和濕熱兩種病因,治療方法應當溫和或清熱,治療方法不同,必須仔細辨別。

2. 太陰新法

東南之地。水潦歸焉。居其處者。多蒙濕邪之害。然閩廣濕勝。江浙則濕熱相兼。感之為病。內應太陰。以太陰濕土所主也。今將太陰本病傳經。並列於下。病無遁形矣。

凡見腹痛。吐利交作。脘悶不食。六脈沉細。或伏。舌苔黑滑。或白滑。口不渴飲。此太陰感寒本病也。當以理中湯為主治。兼外感加蘇葉。脹滿加厚朴。有食加青、陳、楂、曲之類。吐多加丁香、藿梗。瀉多加木香、木瓜。(太陰感寒)

邵評:此太陰感寒之正法。

有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燥渴飲。或大便泄瀉。小水不利。或二便俱秘。此濕熱內結於太陰。急宜開之。須半夏、赤苓、厚朴、草蔻、川連、通草、廣皮、滑石之類。如便秘不瀉。加枳實、大黃行之。此即轉屬陽明也。(濕熱內結)

邵評:此濕熱內結之正法。

如發熱不已。頭重身痛。大便順。小便澀。脘滿不飢。舌苔白膩。脈象沉細而緩者。此濕邪內著。太陰受病也。宜二陳、茅朮、厚朴、豬苓、澤瀉、茵陳、米仁、姜皮之類。濕邪去。熱自退矣。汗多加桂枝、秦艽。汗少加紫蘇。(濕邪內著)

若發熱一身盡痛。而兼四肢微腫者。此風濕流注手足也。宜二陳。加米仁、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薑黃之類。足脛紅腫。合二妙。(風濕流注)

凡傷寒熱甚不解。但頭汗出。腹滿溺澀。目黃口渴。舌苔黃膩。此濕熱鬱於太陰。欲發黃也。急用茵陳二苓、枳實、厚朴、黃柏、梔子、茅朮、秦艽、車前、澤瀉等。利之清之。二便俱秘。小腹脹滿者。此轉屬陽明也。宜茵陳蒿湯。(濕熱發黃)

凡遇傷寒發熱之症。已經解表清裡。俱不應。但看舌苔白滑黏膩。脘悶噁心。口不渴飲。雖熱不欲去衣被者。此外感風濕之邪。著於太陰肌軀之表。其病尚在氣分。宜解肌法。用桂枝。秦艽、紫蘇、半夏、苓皮、姜皮、厚朴、廣皮之類、微微汗之。則風濕俱去矣。(肌表風濕)

邵評:此肌表風濕之正法。若一身盡痛。可再加羌、防、白芷。

若外感濕邪。又兼內傷生冷。以致寒熱泄瀉者。太無神朮散加減妙。(內外寒濕)

以上諸條。皆太陰本經自病。

若邪從陽經傳入太陰。則熱愈深。毒愈甚。舌見純黃純黑。唇齒焦燥。目黃面赤。腹大熱。或晡熱。手足不欲暖蓋。小便赤澀。舌無芒刺者。熱毒暴下也。舌起芒刺者。大便不通也。三陰無竅。俱借陽明為出路。故兼見陽明證者為輕。大便通者。只宜清裡解毒。大便不通者。

兼導之清之。清裡解毒。如犀角、芩連、梔翹、銀花、人中黃之類。導下。如枳實、厚朴、檳榔、大黃之類。(陽邪傳入太陰熱症)

若由失表失清。以致毒邪凝結於裡。陷於太陰。每有發為五癍者。其症反脈靜身涼。有似邪退正復之象。但看舌苔純黃中見黑點。純黑中見紅點。或黑苔聚於中心。此皆生癍之驗也。火重者癍必紅。毒深者癍反白。若藍癍。則食毒俱足。胃將爛矣。紫癍發於少腹章門之間。毒傳於腎也。

白話文:

太陰新法

東南地區,水患頻仍,當地居民多受濕邪侵害。福建、廣東濕氣較重,江浙則濕熱並存。感受濕邪而生病,內應太陰經,因太陰經主濕土。以下列出太陰經本病及傳經病症,病症皆可見之。

凡是腹部疼痛、嘔吐腹瀉交替出現、脘腹脹悶不想吃東西、脈象沉細或隱伏、舌苔黑滑或白滑、不渴不飲,這是太陰經感受寒邪的本病,應以理中湯為主方,外感者加蘇葉,脹滿者加厚朴,有食積者加青皮、陳皮、山楂、麥芽之類,嘔吐多者加丁香、藿香梗,腹瀉多者加木香、木瓜。(太陰感寒)

邵氏評:這是太陰感寒的正確治療方法。

腹部疼痛痞塊、嘔吐不進食、舌燥口渴、或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二便都祕結,這是濕熱之邪鬱結於太陰經,需急於疏通,需用半夏、赤苓、厚朴、草蔻、川黃連、通草、廣皮、滑石等藥。如果便秘不瀉,再加枳實、大黃以利通。(濕熱內結)

邵氏評:這是濕熱內結的正確治療方法。

如果持續發熱、頭重身痛、大便通暢、小便澀滯、脘腹脹滿不飢、舌苔白膩、脈象沉細而緩,這是濕邪內侵,太陰經受病,宜用二陳湯、蒼朮、厚朴、豬苓、澤瀉、茵陳蒿、薏苡仁、生姜皮等藥。濕邪去除,熱自退。汗多者加桂枝、秦艽;汗少者加紫蘇。(濕邪內著)

如果發熱全身疼痛,並伴有四肢輕微腫脹,這是風濕之邪侵犯手足,宜用二陳湯,加薏苡仁、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薑黃等藥。足脛紅腫者,再加二妙散。(風濕流注)

凡是傷寒發熱久治不愈,只有頭部出汗,腹部脹滿小便澀滯,目黃口渴,舌苔黃膩,這是濕熱鬱積於太陰經,將要發黃,急用茵陳二苓湯,加枳實、厚朴、黃柏、梔子、蒼朮、秦艽、車前子、澤瀉等藥,以利水清熱。如果二便都祕結,小腹脹滿,這是轉屬陽明經,宜用茵陳蒿湯。(濕熱發黃)

凡遇傷寒發熱,已經解表清裡,但仍不見效,只是舌苔白滑黏膩,脘腹脹悶噁心,口不渴,雖然發熱但不願脫衣被,這是外感風濕之邪,侵犯太陰經肌膚的表層,病邪仍在氣分,宜用解肌法,用桂枝、秦艽、紫蘇、半夏、茯苓皮、生姜皮、厚朴、廣皮等藥,微微發汗,則風濕之邪即可去除。(肌表風濕)

邵氏評:這是肌表風濕的正確治療方法。如果全身疼痛,可以再加羌活、防己、白芷。

如果外感濕邪,又兼內傷生冷,導致寒熱腹瀉,可用吳茱萸湯加減。(內外寒濕)

以上諸條,都是太陰經本經自病。

如果邪氣從陽經傳入太陰經,則熱毒更深,舌苔純黃或純黑,唇齒乾燥,目黃面赤,腹部灼熱,或午後發熱,手足不願蓋被,小便赤澀,舌苔無芒刺者,是熱毒下注;舌苔起芒刺者,是大便不通。三陰經無竅,皆藉陽明經為出口,所以兼見陽明經證候者病情較輕,大便通暢者,只宜清熱解毒;大便不通者,則需兼用通腑之藥,以清熱解毒。清熱解毒藥如犀角、黃芩、黃連、梔子、翹搖、金銀花、茵陳蒿等;通腑藥如枳實、厚朴、檳榔、大黃等。(陽邪傳入太陰熱症)

如果因為失於解表清熱,導致毒邪鬱結於裡,陷於太陰經,常會發為斑疹。其症反而是脈象平和、身體涼爽,好像邪退正復的樣子,但看舌苔,純黃中見黑點,純黑中見紅點,或黑苔聚於舌苔中央,這些都是將要發斑的徵象。火毒重的斑疹顏色鮮紅,毒邪深的斑疹反而發白;如果是藍色斑疹,則表示食毒俱足,胃將要潰爛;紫色斑疹發於少腹章門之間,毒邪傳於腎臟;黃色斑疹發於手足唇口之上,毒邪歸於脾臟。這些都是危急的病症,治療方法也只有清解毒火,宣通氣血,用犀角、連翹、赤芍藥、金銀花、川黃連、茵陳蒿、栝樓皮、牛蒡子、檳榔、山楂肉、僵蠶、水牛角刺等藥,內外兼治。如果面色蒼白,目睛青黑,則陽氣下陷,已經是不治之症,此藥不可再用;如果見身上汗出津津,則元氣已泄,其死更速。因為病邪傳入內裡,雖然病在太陰經,但是三陰經與之同病,所依靠的只有肺經而已。肺氣開則面紅,肺氣閉則面色蒼白,如果面色發黃,則膽氣已絕;如果全身發黃,則脾氣已絕。病在三陰經,臨證者,尤應仔細觀察。(陽邪內陷太陰斑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