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腹滿

腹屬陰屬裡。故陽明裡症是腹滿。三陰俱有腹滿。太陽汗後腹滿。脾胃不和也。二陳湯加厚朴和之。陽明潮熱腹滿。燥矢也。下之。身黃小水不利腹滿。濕熱也。茵陳蒿湯。

邵評:腹滿有汗後脾胃不和之虛滿。有燥矢濕熱二症之實滿。當分因施治。

太陰腹滿。有虛寒。如腹滿時痛。食不下。吐利交作是也。理中湯加厚朴。有實熱。如腹滿大痛。咽乾便秘。或發黃。或暴下赤黃。此脾家實熱。為轉屬陽明。宜承氣加減。(合參準繩金鑑)

邵評:腹滿有虛寒。是太陰本症。宜溫中。有實熱。是太陰轉屬陽明。宜下之。

白話文:

腹滿

腹部屬於陰屬裡,所以陽明經的裡證會出現腹部脹滿。三個陰經(少陰、厥陰、太陰)都可能導致腹部脹滿。太陽經出汗後也可能出現腹部脹滿。脾胃不和也會造成腹部脹滿,可以用二陳湯加厚朴來調理。陽明經的潮熱伴隨腹部脹滿,這是燥熱引起的便秘,需要瀉下治療。身體發黃、小便不利、腹部脹滿,這是濕熱引起的,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

邵氏評注:腹部脹滿,有汗後脾胃不和引起的虛弱性脹滿,也有燥熱、濕熱兩種實證引起的脹滿。治療時應該根據病因採取不同的方法。

太陰經的腹部脹滿,可能是虛寒引起的,例如腹部脹滿伴隨疼痛、吃不下東西、嘔吐腹瀉交替出現,這時可以用理中湯加厚朴治療。如果是有實熱引起的,例如腹部脹滿伴隨劇烈疼痛、咽喉乾燥、便秘,或者發黃,或者突然腹瀉排出赤黃色大便,這是脾經實熱,轉屬陽明經,應該用承氣湯加減治療。(參考《準繩金鑑》)

邵氏評注:腹部脹滿,如果是虛寒,是太陰經的本症,應該溫中;如果是實熱,是太陰經轉屬陽明經,應該瀉下治療。

2.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太陽無腹痛。少陽有脅痛而無腹痛。陽明裡症有腹痛。三陰俱有腹痛。當分部位。中脘痛屬脾。脈沉遲者內寒。理中湯。陽脈澀。陰脈弦。小建中湯。

邵評:三陽惟陽明。有腹痛。三陰俱有腹痛。須分部位。當察其所痛之因。分別施治。

少腹痛屬厥陰界分。四肢逆冷。小便清白。是冷結膀胱。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溫之。如不厥冷。小便自利者。是血蓄膀胱。宜桃仁承氣湯。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五苓散。大小便俱不利者。是水熱蓄積。八正散。

邵評:少腹痛有血蓄、水蓄、水與熱俱蓄三因分別。治法甚精。惟桃仁承氣之大黃。宜用醋炒。

若大實。小腹滿痛。或繞臍攻痛。不大便。脈實者。承氣湯。

邵評:胃腑熱實。燥屎作痛。故用下法。

發熱口渴。脈弦洪而腹痛者。屬脾熱。芍藥黃芩湯。腹痛欲吐利。煩躁飽悶者。防痧毒。當刺委中、少商等穴。(合參準繩金鑑)

邵評:痧穢內滯。氣閉作痛。治宜芳香開泄。

按腹痛有虛實。按之痛甚屬實。按之痛減屬虛。有寒熱。自下逆攻而上者。火也。自上奔迫於下者。寒也。又傷寒腹痛。以涼水試之。其痛稍可者。熱也。轉甚者。寒也。

邵評:辨明虛實寒熱痛勢之不同。甚精。

又評:試辨寒熱之法亦當。

白話文:

腹痛

邪氣入侵體內,與正氣互相搏鬥,就會引起腹痛。因此太陽經循行部位不會腹痛,少陽經循行部位會有脅痛但不會腹痛,陽明經內在的病症則會腹痛,而三陰經循行部位都會腹痛。診斷時需區分疼痛部位,胃脘部疼痛屬於脾經病變。脈象沉遲者,屬於內寒,宜用理中湯;陽脈澀滯、陰脈弦緊者,宜用小建中湯。

三陽經中只有陽明經會有腹痛,三陰經則都會腹痛,但需區分疼痛的部位,並觀察疼痛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少腹部疼痛屬於厥陰經範圍,伴隨四肢冰冷、小便清澈者,是寒邪凝滯膀胱,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溫中散寒;若沒有四肢冰冷,小便通暢者,是血瘀阻滯膀胱,宜用桃仁承氣湯;若小便不利者,是水液停滯膀胱,宜用五苓散;大小便都不通暢者,是水熱互結,宜用八正散。

少腹部疼痛的成因有血瘀、水停、水熱互結三種,治療方法非常精確,只是桃仁承氣湯中的大黃宜用醋炒。

如果腹部脹滿疼痛,或繞臍劇烈疼痛,且不大便,脈象實者,宜用承氣湯。

胃腸積熱,燥屎導致疼痛,故採用通下法治療。

發熱口渴,脈象弦數有力且腹痛者,屬於脾胃積熱,宜用芍藥黃芩湯;腹痛伴隨嘔吐、腹瀉,煩躁、胸悶者,屬於痧氣阻滯,宜用針刺委中、少商等穴位。

痧氣內阻,氣機閉塞導致疼痛,治療宜用芳香化濕、開結之法。

腹痛分虛實,按壓疼痛加劇者屬實證,按壓疼痛減輕者屬虛證;疼痛伴隨寒熱,疼痛由下而上者屬熱證,疼痛由上而下者屬寒證;另外,傷寒引起的腹痛,用涼水試探,疼痛減輕者屬熱證,疼痛加劇者屬寒證。

辨明虛實、寒熱、疼痛程度的不同,非常精確。

判斷寒熱的方法也十分恰當。

3. 發黃

傷寒發黃,惟陽明太陰兩經有之。陽明病,應遍身有汗,今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者,瘀熱在裡,內外無從發泄也。發汗已,身目皆黃者,大發濕家汗,風去濕不去也。發汗已,太陰病,身當發黃,因小便不利,濕土為熱所蒸,而黃色外現也。若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者,瘀血發黃也。

邵評:以小便利不利,分發黃蓄血,是已。惟膽汁入血為膽黃,其症治尚須補入。治法,陽明發黃,乃胃家移熱於脾,必二便俱秘,茵陳蒿湯。太陰發黃,是脾家濕熱,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茵陳五苓散。

邵評:發黃有太陰陽明濕熱虛實之不同。若發黃而二便俱秘者,乃陽明胃實,移熱於脾,故宜用下。若發黃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太陰脾濕蒸熱,故宜清利。

若發黃,汗出身冷,脈沉遲者,陰黃也。茵陳五苓加乾薑(參準繩)

邵評:寒濕留滯而成陰黃,故宜溫通。若更陽虛,可用茵陳四逆湯。

金鑑云,表實無汗發黃者,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裡實不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無表裡症而熱甚者,宜梔子柏皮湯清之。大便溏,小便不利,發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之。陰證發黃者,宜茵陳四逆湯溫之。環口黧黑,冷汗者,陰黃死症也。身體枯燥如煙煤者,陽黃死症也。

邵評:發黃有汗下清利溫五種治法。治黃之法,不外是矣。陰黃陽絕,陽黃陰涸,均是死症。

白話文:

發黃

傷寒導致的黃疸,只出現在陽明經和太陰經。陽明經的病症,應該全身出汗,但現在只有頭上出汗,小便不利,心裡煩悶,身體一定會發黃,這是因為瘀熱停留在體內,內外都無法宣洩。已經發汗了,身體和眼睛都發黃,這是因為大量發汗導致濕氣未除。已經發汗了,太陰經的病症,身體也會發黃,這是因為小便不利,濕土被熱氣蒸騰,而導致黃色顯現出來。如果小便通暢,但小腹硬脹,這是瘀血導致的黃疸。

邵氏評述:以小便通暢與否來區分黃疸是蓄血還是其他原因,這是正確的。膽汁進入血液導致的黃疸(膽黃),其症狀和治療方法還需要補充說明。治療方法:陽明經引起的黃疸,是胃經的熱邪傳到了脾經,必然大小便都祕結,要用茵陳蒿湯。太陰經引起的黃疸,是脾經濕熱,必然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要用茵陳五苓散。

邵氏評述:黃疸有太陰、陽明經濕熱虛實不同的情況。如果發黃而且大小便都祕結,這是陽明經胃實,熱邪移到了脾經,所以應該使用下瀉的方法。如果發黃而且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這是太陰經脾濕蒸熱,所以應該使用清利的方法。

如果發黃,出汗後身體發冷,脈象沉遲,這是陰黃。用茵陳五苓散加乾薑(參照相關醫籍)。

邵氏評述:寒濕停滯導致陰黃,所以應該溫通。如果還有陽虛,可以用茵陳四逆湯。

《金匱要略》說,外感實證沒有出汗而發黃的,要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裡實小便不通的,要用茵陳蒿湯瀉下。沒有表裡症狀而熱邪很重的,要用梔子柏皮湯清熱。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發黃的,要用茵陳五苓散利水。陰證引起的黃疸,要用茵陳四逆湯溫陽。嘴唇發黑,出冷汗,這是陰黃的死症。身體乾燥像煤灰一樣,這是陽黃的死症。

邵氏評述:黃疸的治療方法有發汗、下瀉、清利、溫通五種。治療黃疸的方法,不外乎這些。陰黃陽氣衰竭,陽黃陰液枯竭,都是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