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8)
卷三 (8)
1. 發狂(合參準繩金鑑)
經曰。邪入於陽則狂。又曰。重陽則狂。狂為陽盛也。傷寒熱毒在胃。並於心。至於發狂。邪熱極矣。
邵評:陽邪入於陽經。故曰重陽。陽盛則狂也。若邪熱內伏胃中。火毒上熏。蒙擾心包靈氣。則神不自知而發狂。
狂之發。少臥。不飢。妄言笑。妄起止。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甚則逾垣上屋。皆獨陽亢極使然。非吐下不能已。
邵評:此是陽明實火上升。神蒙不清。吐之下之。其熱外泄。則狂自止。
凡胃中熱極乘心。則神昏發狂。經云。重陽則狂者。謂熱入於陽。則狂亂也。表實無汗。三黃石膏湯。裡實不便。大承氣湯。無表裡症。白虎合解毒湯。
白話文:
經曰。邪入於陽則狂。又曰。重陽則狂。狂為陽盛也。傷寒熱毒在胃。並於心。至於發狂。邪熱極矣。
經書上說,邪氣入侵陽經就會導致狂躁。又說,陽氣過盛也會導致狂躁。狂躁是陽氣過盛的表現。傷寒病的熱毒在胃裡,並且影響到心臟,最終導致發狂,說明邪熱已經達到極點。
邵評:陽邪入於陽經。故曰重陽。陽盛則狂也。若邪熱內伏胃中。火毒上燻。蒙擾心包靈氣。則神不自知而發狂。
邵氏評註:陽氣受邪氣入侵陽經,所以稱作重陽。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狂躁。如果邪熱潛伏在胃中,火毒向上燻蒸,矇蔽心包的靈氣,就會神志不清而發狂。
狂之發。少臥。不飢。妄言笑。妄起止。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甚則逾垣上屋。皆獨陽亢極使然。非吐下不能已。
狂躁發作時,患者睡眠減少,不感到飢餓,胡言亂語,行為舉止失常,脫掉衣服就跑,爬上高處唱歌,嚴重者甚至翻牆上房,這些都是單純陽氣亢盛所致,必須用吐下法才能止住。
邵評:此是陽明實火上升。神蒙不清。吐之下之。其熱外泄。則狂自止。
邵氏評註:這是陽明經實火上炎,神志矇蔽不清,要用吐下法,將熱氣排泄出去,狂躁就會自然停止。
凡胃中熱極乘心。則神昏發狂。經雲。重陽則狂者。謂熱入於陽。則狂亂也。表實無汗。三黃石膏湯。裡實不便。大承氣湯。無表裡症。白虎合解毒湯。
總之,胃中熱氣過盛影響到心臟,就會神志昏迷發狂。經書上說「重陽則狂」,指的是熱氣入侵陽經,就會導致狂躁。如果患者外感實熱無汗,可以服用三黃石膏湯;內實便祕,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沒有明顯的表裡症狀,可以服用白虎合解毒湯。
邵評:太陽表熱不得外泄。鬱而發狂。當清解表裡熱邪。陽明胃熱不得下泄。燥屎內蒸而狂者。治宜下之。陽明經熱。胃火內燔而狂者。治以清解胃熱。
病人煩躁狂走。妄言叫罵。面赤咽痛。鼻如煙煤。或身斑如錦。或下利赤黃。此陽毒也。三黃湯、大黃散主之。
陽毒發狂。逾垣上屋者。霹靂湯。調下鵲石散二錢。或用人中黃三錢。開水下。或水調瓜蒂末吐痰。(以上皆實症治法)
邵評:火毒內燔。挾痰上灼。矇蔽清靈。如醉如癡。宜大清其毒火。或吐其痰熱。以上皆實症治法。
白話文:
邵評:
太陽表熱不得外泄,鬱而發狂。當清解表裡熱邪。
(意思是:太陽經的熱氣無法往外散發,鬱積在體內,導致發狂。應該用藥物來清除表裏之熱。)
陽明胃熱不得下泄,燥屎內蒸而狂者。治宜下之。
(意思是:陽明經的胃熱無法向下排泄,燥熱的糞便在體內積聚,導致發狂。應該用瀉下藥物治療。)
陽明經熱,胃火內燔而狂者。治以清解胃熱。
(意思是:陽明經發熱,胃火灼熱體內導致發狂。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
病人煩躁狂走,妄言叫罵,面赤咽痛,鼻如煙煤,或身斑如錦,或下利赤黃。此陽毒也。三黃湯、大黃散主之。
(意思是:病人煩躁不安,狂躁亂跑,胡言亂語,大聲叫罵,面紅耳赤,咽喉疼痛,鼻腔如同煙灰一樣黑,身上可能出現斑點,或者拉肚子,大便呈黃色。這是陽毒的表現。可以用三黃湯和大黃散來治療。)
陽毒發狂,逾垣上屋者。霹靂湯。調下鵲石散二錢。或用人中黃三錢,開水下。或水調瓜蒂末吐痰。(以上皆實症治法)
(意思是:陽毒發狂,甚至爬牆上房。可以用霹靂湯,並服用鵲石散兩錢。或者服用人中黃三錢,用開水送服。也可以用瓜蒂末用水調和後,用來催吐痰液。 以上都是針對實症的治療方法。)
邵評:
火毒內燔,挾痰上灼,矇蔽清靈,如醉如癡。宜大清其毒火,或吐其痰熱。以上皆實症治法。
(意思是:火毒在體內灼燒,夾帶着痰液向上灼熱,矇蔽了清靈之氣,讓人如同醉酒一般癡呆。應該用藥大清毒火,或者催吐痰熱。以上都是針對實症的治療方法。)
2. 霹靂湯
取糞坑中青磚。用火中燒紅取出。投入水中。水沸畢。取水飲之。治狂亂有勞心過度。曲運神思。以致神昏狂亂。語言謬妄。外無表裡實症見者。當治其心與包絡之火。如川連、辰砂、菖蒲、鉤藤、茯神、小草、天竺黃、琥珀、金箔、半夏、竹茹之類酌用。
邵評:勞傷心營。則心血耗散。神思不能收斂。心火亢甚。或挾痰濁上升。蔽其清靈之氣。以致昏妄似狂。此非外邪致病。無表裡實症見象。由於內傷神明。當清心與心包之火。佐以滌痰安神為治。與上之實熱發狂不同也。
白話文:
從糞坑中取出一塊青磚,用火燒紅後取出,投入水中,水沸騰後取水飲用,可治療因勞心過度、思慮過度而導致的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此症狀並無外在的表裡實症,應當治療心火和心包之火。可選用川連、辰砂、菖蒲、鉤藤、茯神、小草、天竺黃、琥珀、金箔、半夏、竹茹等藥材,根據情況酌情使用。
有陰虛挾感。微見躁煩。醫誤認為陽明。用犀角、葛根等升提藥。以致虛火上冒。目赤顴紅。唇燥口渴。反發躁狂。有似陽症。但兩足厥冷。舌形紫色。六脈洪大而空。或細而數。當以左歸飲或六味參麥之類主之。
邵評:少陰水虧。感受溫熱。外邪入於陰經。乃水虧火盛之症。醫者誤用升散。提之透之。陰愈傷而火愈盛。虛火上冒而無制。現此假熱之象。而反躁狂。此是水虧不能制火。虛火上浮。故脈沉細數。或見洪大。重按則空而似無。虛陽上擾。用壯水制火之法治之。陰旺則浮火自平。
白話文:
患者本就腎陰不足,又感受了溫熱之邪,外邪侵入陰經,導致陰虛火旺。醫生錯誤地使用升散藥物,妄圖提氣透邪,反而加重了陰虛,火勢更加旺盛。虛火上炎失去控制,表現出假熱的症狀,並出現躁狂。這是因為腎陰不足無法制約心火,虛火上浮,所以脈象沉細數,或表現為洪大,重按則空虛無力。虛陽擾動,應當使用滋陰補腎、壯水制火的方法治療。腎陰充足,浮火自然會平息。
有少陰症。陰極似陽。發躁發狂。赤身裸體。揚手擲足。欲坐臥水中。此為陰狂。外症與陽狂相似。當以脈為辨。其脈必洪大而空。或細數而躁。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其舌必淡紅而胖嫩。或微白而圓厚。當以人參八味飲冷服之。凡陰狂。外貌似熱。捫之肌肉。則冷逼手。
邵評:此與上條對勘。上條水虧火旺。此條陰盛陽微。少陰寒邪。陰多陽少。陽不戀陰而外浮上越。陰寒格拒於中。見此躁擾虛狂之象。外假熱而內真寒。故必以脈辨之。脈見洪大。按之則空。或細數且躁。此是假熱之徵據。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此是陽脫之候。舌色淡紅微白。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少陰症,雖然表現出陽氣旺盛的症狀,例如躁動、狂妄、赤裸、亂動四肢、想坐在水中等等,但其實這是陰氣過盛導致的陰狂。外在症狀和陽狂類似,必須依靠脈象來區分。陰狂的脈象通常是洪大而空,或細小而急促,或是手足冰冷,六脈沉微。舌頭呈現淡紅色且肥嫩,或略帶白色且圓厚。這時應該服用人參八味飲,用冷水服用。總之,陰狂雖然表面看起來像發熱,但觸摸肌肉就會感覺到冰冷,必須透過脈象來辨別。
舌本胖嫩圓厚。症屬陰寒格拒。虛陽浮越。頃刻欲散之兆。燈將絕而復明之義也。用六味以滋陰。桂附以回陽。其妙在冷服。上焦之假熱。以假冷之藥制之。內伏之真寒。以真熱之性除之。陽回寒化。其病自愈。此與上條之水虧火旺。用純陰壯水之品。兩相合參。其陰陽虛實之不同。
有如此者。
又有病發於少陰。不當正汗。醫見惡寒發熱。誤以太陽法強汗之。汗遂漏不止。其人亡陽。故狂。與陰極發狂相同。當興建中湯。去飴糖、生薑加人參、黃耆、熟附、龍骨收之。(以上虛症治法)
白話文:
舌頭根部肥厚柔軟,圓潤飽滿。
這種症狀屬於陰寒格拒,虛陽浮越,隨時都有可能消散的徵兆,就像燈火將要熄滅卻又重新燃起一樣。
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滋陰,桂枝附子回陽。
奇妙的是,這些藥物需要冷服。因為患者上焦存在假熱,需要用寒性的藥物來抑制它,而內伏的真寒,則要用真熱的藥性來驅除。陽氣回升,寒氣化解,疾病自然會痊癒。
這與之前提到的水虧火旺,用純陰之品壯水的治療方法相呼應。
兩者結合參照,就能分辨出陰陽虛實的差異。
還有另一種情況,
病發於少陰,不適合出汗。醫生看見病人惡寒發熱,誤以為是太陽病,用強汗的方法治療,結果導致汗液過度流失,患者亡陽而狂,與陰極發狂的表現相同。應該服用建中湯,去除飴糖和生薑,加入人參、黃耆、熟附子、龍骨收斂。 (以上都是針對虛症的治療方法)
邵評:病在少陰。邪已入里。法不當汗。醫者誤用太陽發汗之藥。汗漏不止。陽隨汗脫。而躁擾似狂。此虛陽外散。陽不戀陰而欲脫。故用建中湯。加參附以回陽。龍骨、黃耆以斂攝之。
又評:誤發少陰之汗。陽隨汗脫。而發躁狂。蓋此數條。虛症發躁似狂。非狂之症也。
太陽蓄血發狂。則小腹硬痛。小便自利為辨。陽明蓄血發狂。則喜忘。大便黑為辨。(此如狂症)
邵評:蓄血如狂之症。有太陽陽明兩經之分。以見症辨之。此如狂症。蓄血如狂。分別太陽陽明。
狂言。目反。直視。腎絕也。不治。
白話文:
邵師傅評說:病人患病在少陰經,邪氣已經深入內裏。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但醫生誤用了太陽經的發汗藥物,導致汗液流失不止,陽氣隨著汗液外泄,病人變得躁動不安,像是發狂一樣。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而外散,陽氣不再依附陰氣而想要逃脫。所以要用建中湯,加入人參、附子來回補陽氣,再用龍骨、黃耆來收斂固攝。
又評:誤發少陰之汗。陽隨汗脫。而發躁狂。蓋此數條。虛症發躁似狂。非狂之症也。
又說:誤用發汗藥使少陰經的陽氣外泄,陽氣隨著汗液流失,導致病人躁動狂躁。這幾條都是由於虛弱引起的躁狂,不是真正的狂症。
太陽蓄血發狂。則小腹硬痛。小便自利為辨。陽明蓄血發狂。則喜忘。大便黑為辨。(此如狂症)
太陽經蓄積血熱而發狂,則小腹會硬痛,小便自利(小便次數頻繁,尿量多)作為辨別。陽明經蓄積血熱而發狂,則會喜忘,大便黑為辨別。(這些纔是真正的狂症)
邵評:蓄血如狂之症。有太陽陽明兩經之分。以見症辨之。此如狂症。蓄血如狂。分別太陽陽明。
邵師傅評說:血熱積聚而發狂的症狀,分為太陽經和陽明經兩種,需要根據患者的表現來辨別。這些纔是真正的狂症,血熱積聚而發狂,需要區分是太陽經還是陽明經。
狂言。目反。直視。腎絕也。不治。
病人胡言亂語,眼珠反白,直直地盯着看,這是腎氣衰竭,無藥可救。
3. 煩躁
(合參準繩金鑑來蘇集)
金鑑云。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煩擾於內。躁動於外也。
邵評:躁則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知之。煩則心中懊憹。外無見象。惟病人自知。故煩擾於內而病輕。躁動於外而病重。
獨煩不躁者。屬熱。獨躁不煩者。屬寒。煩躁同見。在太陽屬熱。在少陰屬寒。
邵評:煩為陽而出於心。躁屬陰而出於腎。
煩主心。躁主腎。煩屬陽。躁屬陰。
煩者心中煩亂不寧。欲起不安。欲睡不穩之狀。即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之證也。
邵評:邪火內擾則煩。脘中憒憒無奈。懊惱難過。欲吐不得吐。欲眠不得眠。心煩意亂。不能自主。病人自知其苦。外無形象可見也。
白話文:
《金鑑》中說,身體因熱而活動不安,稱為躁;心因熱而煩擾不安,稱為煩。煩擾在內心,躁動在表面。
邵氏評註:躁則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知之。煩則心中懊惱,外無見象,惟病人自知。所以,煩擾於內而病輕,躁動於外而病重。
單獨出現煩而不躁,屬於熱症。單獨出現躁而不煩,屬於寒症。煩躁同時出現,在太陽經則屬熱症,在少陰經則屬寒症。
邵氏評註:煩為陽氣而由心而發,躁為陰氣而由腎而發。
煩主心,躁主腎。煩屬陽,躁屬陰。
煩是指心中煩亂不安,想要起身卻又不安,想要睡覺卻又睡不穩的狀態,反覆顛倒,心中懊惱的症狀。
邵氏評註:邪火內擾則煩,脘中悶悶不適,懊惱難過,想吐吐不出來,想睡睡不著,心煩意亂,無法自主。病人自己知道其痛苦,但外觀上沒有表現出來。
如火踞心包。上焦不清而煩者。左寸脈必躁動。舌燥尖紅。當以梔子豉湯。加川連、翹心、竹葉、鉤藤鉤之類主之。
邵評:火熱從肺衛而傳心包。邪在上焦清虛之部。故煩亂不安。左寸主心包脈位。邪盛則躁動。舌燥尖紅。邪火伏於膈間。逼近心包。而津液受灼也。用梔子豉湯以除膈間之邪。加味以清心包之火。此治邪伏膈中。火逼心包而煩之正法。大汗後虛煩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兼痰者。溫膽湯加減。
白話文:
就像火燒著心包一樣,上焦不清暢,因此感到煩躁不安。左寸脈必定跳動頻繁。舌頭乾燥,舌尖發紅。應該服用梔子豉湯,並加入川連、翹心、竹葉、鉤藤等藥物治療。
邵氏評述:熱邪從肺衛傳到心包。邪氣在上焦清虛部位,所以才會感到煩躁不安。左寸脈屬於心包脈位,邪氣盛則脈象跳動頻繁。舌頭乾燥、舌尖發紅,是因為邪火藏在膈間,逼近心包,導致津液被灼傷。使用梔子豉湯去除膈間的邪氣,並加入其他藥物清熱解毒,降火於心包。這是治療邪氣藏在膈間,火燒心包而導致煩躁的正確方法。如果大量出汗後出現虛煩,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如果伴有痰症,可以加減溫膽湯。
邵評:汗後正虛。邪火留伏。故心虛煩。用此湯養正生津。而化邪熱。若兼有痰者。滌痰化邪。此治汗後正虛。邪伏而煩之正法。
虛煩不得眠。脈虛細。宜養心。十味溫膽湯及酸棗仁湯之類。
邵評:病後心虛氣弱。痰熱留伏膽經。故虛煩不得眠。治以養正清心。宣泄肝膽痰熱伏邪。此方治心虛氣弱。痰火留伏肝膽而煩之正法。
有表證。不得汗而煩者。取汗即愈。若不得汗。心中煩悶不安。恐有痧疹。須細察之。以上五條論煩。
邵評:表有邪而不得汗。氣鬱而煩悶。汗出則氣通。邪達而煩愈。如發汗而不得汗。心中煩悶轉增者。此邪伏不宣。欲發痧疹之兆。當留心細察之。
白話文:
出汗後身體虛弱,邪氣留存體內,所以心神不安、煩躁。這個湯藥可以滋養正氣、生津止渴,化解邪熱。如果有痰,還能化痰解邪。這是治療出汗後正氣虛弱、邪氣留存導致煩躁的正確方法。
心神不安、煩躁失眠,脈象虛弱細小,應該滋養心臟。十味溫膽湯和酸棗仁湯之類的藥方都適合。
病後心神虛弱、氣力衰微,痰熱停留在膽經,所以心神不安、煩躁失眠。治療方法是用滋養正氣、清心安神,宣泄肝膽的痰熱邪氣。這是治療心神虛弱、氣力衰微,痰熱停留在肝膽導致煩躁的正確方法。
如果還有表證,不能出汗而煩躁的,只要出汗就會好轉。如果不能出汗,心中煩悶不安,可能會有痧疹,需要仔細觀察。以上五條講述了煩躁的病因和治療方法。
表證有邪氣,不能出汗,氣機鬱結而煩悶。出汗後氣機通暢,邪氣外達,煩躁就會好轉。如果發汗後還不能出汗,心中煩悶加重,這是邪氣留存不宣,可能要發痧疹的徵兆,應該留心仔細觀察。
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臥水中。此陰極發躁。為外熱內寒。病屬少陰。其舌不拘何色。必胖大嬌嫩。其脈必細數躁動。或洪大而空。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湯冷服。不若八味飲或參附熟地濃煎冷服。
邵評:陰火上浮則躁。其症倏起倏臥。一刻不安。揚手擲足。揭去衣被。躁擾不寧。
煩亂如狂。此等形症。旁人皆得見之。非比心煩之不外顯也。此陰寒極盛。陽不附陰而上越。陰火外浮。真元欲脫之兆。病在少陰。故躁屬於腎也。此陰盛格陽。陽浮欲散。故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方以回陽。冷服以開其拒格。令人陰亦不充。故宜六味滋陰。桂附回陽。此治陰盛格陽。虛陽浮越而發躁之正法。
白話文:
躁症的患者,會出現身體手腳煩躁不安的症狀,甚至脫光衣服不願靠近衣物,或者想坐在水中或躺在水中。這是因為陰氣極盛導致的躁動,表現為外熱內寒,屬於少陰病證。舌頭不論什麼顏色,都會顯得肥大、柔軟,脈象則呈現細數而躁動,或洪大而空。同時可能伴隨手腳冰冷,六脈沉細微弱。古人使用四逆湯等溫陽藥物,冷服可以緩解症狀。但比不上八味飲或參附熟地濃煎冷服的效果更好。
邵氏評論:陰火上浮就會導致躁動不安。這種症狀忽起忽伏,一刻也不得安寧,患者會不停地揮手踢腳,掀開被子,煩躁不安。
躁動不安的程度如同狂亂,這種症狀明顯可見,不像心煩意亂那樣不顯露在外。這是因為陰寒極盛,陽氣無法依附陰氣而上行,陰火外浮,真元欲脫的徵兆。病在少陰,所以躁動屬於腎虛的表現。這是陰盛格陽,陽氣浮動想要散脫的表現,所以古人使用四逆湯等溫陽藥物來回陽,冷服可以打開陽氣被陰氣阻隔的狀態。但冷服也會導致陰氣不足,所以應該同時使用六味地黃丸滋陰,桂附等藥物回陽,這就是治療陰盛格陽、虛陽浮越而導致躁動的正確方法。
若少陰煩躁同見。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脈細而數。手足微厥。躁擾不寧者。又當滋少陰之陰。左歸固本之類主之。
邵評:此水虧火旺。水不得制火而煩躁。較上條陰盛格陽陰極發躁之症似輕。上條滋陰回陽。此是壯水制火。
凡心煩懊憹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均非虛寒。當作熱治。大便不秘者。只以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主治。無論三法前。三法後。皆可用也。
邵評:但煩而不躁。懊憹不眠。此是陽經熱邪。而非虛寒症也。若大便不秘。其邪熱在於膈間。未入胃腑。宜清上中二焦無形之熱。邪清則煩自止矣。此治陽經熱邪但煩不躁之正法。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少陰經的煩躁,伴隨口渴、嘴脣乾燥、舌頭紫色且乾燥、脈搏細而快、手腳微微發涼、躁動不安等症狀,就應該滋養少陰經的陰氣,使用左歸丸、固本湯等藥物來治療。
邵氏評註:這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陽氣過盛,水不能制約火而導致煩躁。這種情況比起上一條陰盛格陽、陰氣極度旺盛而導致煩躁的症狀要輕一些。上一條是滋陰回陽,而這一條則是壯水制火。
凡是出現心煩意亂、睡不著覺,但沒有伴隨煩躁的,都不是虛寒症,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如果大便不祕,可以用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來治療。無論是在使用三種方法之前,還是之後,都可以使用這些藥方。
邵氏評註:只是心煩意亂,睡不著覺,沒有伴隨煩躁,這是陽經熱邪引起的,不是虛寒症。如果大便不祕,說明熱邪在膈間,還沒進入胃腑,應該清上中二焦的無形熱邪,邪氣去除,煩躁自然就會停止。這是治療陽經熱邪導致心煩意亂,但沒有煩躁的正確方法。
若煩躁同見。太陽有不得汗出而煩躁。大青龍症是也。少陰有吐利手足厥冷之煩躁。四逆輩症是也。又有誤下復汗之煩躁。晝不得眠。夜則安靜。乾薑附子湯主之是也。
邵評:太陽風寒。表間無汗。陽熱內擾而煩躁。此陽盛也。大青龍、麻桂以發汗。石膏以清熱除煩也。若少陰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而煩躁。此陰虛陽浮。不相交戀。欲外亡也。四逆以回陽。參苓以滋陰。下後復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不得眠。陽虛而邪據也。
夜則安靜、陰不虛也。獨任乾薑、附子二味。以急回其陽。可知煩躁同見。有陽經陰經之各殊。虛實表裡之不同。
白話文:
如果出現煩躁的症狀,要注意區分原因。
- 若是太陽經病,表現為出不了汗卻感到煩躁,這屬於「大青龍湯」所治的症狀。
- 若是少陰經病,表現為嘔吐、腹瀉、手腳冰冷並且煩躁,這屬於「四逆湯」所治的症狀。
-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錯誤的瀉下藥物導致再次出汗,造成煩躁,白天睡不著,晚上卻安靜。這種情況可以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
太陽經病是風寒犯表,外寒內熱,表層無法出汗,陽氣鬱積而內擾,所以煩躁。這是陽盛的表現。大青龍湯中加入麻黃、桂枝等藥物以發汗,石膏則用來清熱除煩。
若是少陰經病,上吐下瀉,手腳冰冷並伴隨煩躁,這是陰虛陽浮,陰陽不交,陽氣想要外散的表現。四逆湯用來回陽,人參、茯苓等滋陰藥物則用來滋補陰氣。瀉下後再次出汗,表示汗出導致裏陽將要離散,所以感到煩躁。白天睡不著是因為陽虛邪氣入侵,晚上安靜則說明陰氣未虛。
晚上安靜說明陰氣未虛,所以只用乾薑和附子兩味藥,快速回陽。由此可知,煩躁的表現有很多種,陽經、陰經各有不同,虛實表裡也有區別。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講解了中醫辨證論治中,如何根據不同的煩躁症狀來判斷病因和選擇治療方法。
- 首先,作者區分了太陽經病、少陰經病和誤下復汗引起的煩躁。
- 其次,邵評對每種煩躁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說明瞭使用相應的藥物來治療的原理。
- 最後,作者強調了煩躁症狀的複雜性,需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辨證論治。
這段文字充分體現了中醫對疾病的細緻觀察和辯證論治的思想。
若獨躁不煩。而同三陰症見。便是陰寒之躁。宜四逆理中等湯主治。然煩躁見於三陽者多生。見於三陰者多死。
邵評:躁本屬陰。獨躁不煩。且同三陰症見。是純陰無陽之候。非大劑溫中扶陽不可。若煩躁見於三陽。陽經熱實。邪退自安。故多生。見於三陰。陰竭陽浮散脫之象。故多死。
白話文:
如果病人只感到躁動不安,沒有煩躁,而且同時出現了三陰證(即脾、腎、肝三臟的病症),這就是由於陰寒引起的躁動。應該用四逆湯等溫陽理氣的中藥來治療。然而,如果煩躁出現在三陽(即心、肺、小腸三臟)的病症中,通常病人能活下來;如果煩躁出現在三陰的病症中,通常病人會死亡。
邵評
躁動本質上屬於陰虛。單純的躁動不安,沒有煩躁,而且同時出現了三陰證,說明身體處於純陰無陽的狀態。必須用大劑量的溫中扶陽藥來治療。如果煩躁出現在三陽的病症中,表示陽經熱實,邪氣退去後自然會好轉,所以大多能活下來。如果煩躁出現在三陰的病症中,則代表陰氣枯竭,陽氣浮散,身體虛弱,生命垂危,所以大多會死亡。
註
- 三陰:脾、腎、肝
- 三陽:心、肺、小腸
- 四逆湯:溫陽救逆的經典方劑,用於治療陽氣衰微、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
- 溫中扶陽:溫補脾胃,扶助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