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3)
卷二 (3)
1. 太陰本病述古
邵評:下利為太陰本症。自利因脾實。穢盡則愈。自利因臟寒者。四逆輩溫之。此自利因太陽誤下。而邪入太陰。則腹滿時痛。當加芍藥。大實痛者。當加大黃矣。然下後脈弱。則胃氣亦弱。當小其制而減用之。雖然。下利腹痛。熱邪為患。故用芍藥。若陰寒腹痛。非芍藥所宜。
仲景與大黃並提。勿得輕視。若誤下太陽。熱邪陷入太陰。是陽經注入之症。分虛實治之。
白話文:
邵氏評論:腹瀉是太陰(脾經)的本症。如果腹瀉是因為脾胃積實導致的,等到穢濁之氣排盡就會痊癒。如果腹瀉是因為臟腑寒冷造成的,就要用四逆湯之類溫熱的藥方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錯誤地使用瀉下藥攻治太陽經(膀胱經),導致邪氣入侵太陰經,就會出現腹部脹滿、時痛的症狀,這時應該加入芍藥。如果病情嚴重,腹痛劇烈,就要加大黃的用量。但是,如果瀉下之後脈象虛弱,表示胃氣也虛弱了,就要減少大黃的劑量。總之,如果腹瀉腹痛是熱邪作祟,就應該使用芍藥;但如果腹痛是因為陰寒引起的,則不適合使用芍藥。
張仲景很重視大黃,不可輕視它。如果因為錯誤地瀉下太陽經,導致熱邪侵入太陰經,這是陽經之邪侵入陰經的病症,治療時要區分虛實,對症下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