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痙(合參)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邵評:痙病風邪在表。則身熱惡寒。痙為風強。筋脈受之。則口噤項強。反張強直也。頭熱足寒。面目赤。頭動搖者。風為陽邪。挾濕上行。風濕化熱而上淫也。此痙病之形症也。蓋因風濕熱邪。乘虛而入於筋之故也。

又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但陽主動。陰主靜。是當以強直而安靜者主濕。強直而搐搦者主風。千金方謂濕熱入於腎中亦為痙。小兒癇熱盛亦為痙。王海藏謂反張太陽痙也。低頭視。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痙也。一目或左或右斜視。

一手一足搐搦。少陽痙也。太陽固屬風寒。陽明少陽。亦風火熱之內作。皆當以存陰驅熱為治。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邵評:痙脈按之緊如弦。邪氣堅實也。直上下行。陽邪盛也。上條揭痙之主症。此條揭痙之主脈。

痙脈沉而細者。為難治。

邵評:脈細則易亡陰。痙病見之則難治。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邵評:無汗為表實。反惡寒者。風邪挾寒也。以其表實有寒。故曰剛痙。若汗出為表虛。不惡寒者。風變而外傷筋脈也。以其表虛自汗。故曰柔痙。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此剛痙無汗反惡寒主方)

邵評:邪在太陽陽明之界。熱並胸中。津不布而無汗。肺不行水而小便少。熱氣上衝於胸。則口噤不得語。馴至面赤頭搖。項背強直之症。此欲作剛痙。用葛根湯治。表實無汗之痙也。因葛根湯。即桂枝加麻葛。風邪挾寒而表實。此湯為治剛痙無汗者之正法。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柔痙。栝蔞桂枝湯主之。(此柔痙汗出不惡寒主方,𠘧𠘧即頸項強之貌)

邵評:太陽病者。太陽一經之症悉具也。脈沉遲。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風淫於外。汗出而消傷於內。用桂枝去風。加栝蔞根。兼滋其內也。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初病在太陽僅背項強直若不早治則轉入陽明而病更劇腳攣齒介者以陽明之脈起於腳而絡於齒也承氣是下其熱非下其食也)

邵評: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陽明之筋起於足。結於跗。陽明之脈入齒中。挾口環唇。循喉下膈。陽明熱極。故見是諸症。用大承氣滌其熱以救其陰。亦急下存陰之治也。乃治陽明熱盛之痙。用大承氣湯。然可與二字甚活。臨症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邵評:發汗太多。津液傷而不涵養筋脈。故致痙。此為液虧致痙。病由內虛所致。

邵評:風病應肝而主筋。妄下傷胃液。液不養筋而痙。復汗以耗其陰。陰液燥則拘急也。此條因妄下而傷陰致痙。亦內虛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以上述金匱法)

邵評:瘡家身痛。是營虛筋脈失養。故戒發汗。汗之則津液越出。筋虛燥。亦攣急而為痙矣。此瘡家發痙。亦由液耗而內虛使然。

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其勢勇猛。故曰剛痙。又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其勢弱軟。故名柔痙。柯韻伯以痙之屬風者。不因風而因熱。屬濕者。不因濕而因燥。雖似太鑿。然戒人不可以劫液之品治痙。實屬良工苦心。

邵評:一由火熱內盛。熱極化風而成痙。一由濕熱挾風內灼。傷陰化燥而成痙。痙雖因於風濕外邪。其傷陰劫液之藥。總當慎用。

愚按痓症。即痙症也。其因有二。一屬風濕之邪。合而為痙。即內經所云屬風屬濕是也。一屬過表汗多。耗其津液而成痙。即仲景所云發汗太多。因致痓是也。分屬之。則治法庶無悖謬。

邵評:痙症有外邪內傷虛實二因。若外著風濕之邪。入於筋脈而成痙者。此實症也。可用金匱諸方治之。若汗下誤施。產後亡血。津液傷耗。筋脈失養而痙者。此內傷虛症也。宜滋液熄風和絡治之。

如太陽未曾表汗而發痙。明系風濕之邪混擾於太陽。風濕相持而不解。則濕熱交併。留滯經絡。營衛不和。津液不行。筋脈失所養而作也。此是傷寒類症。非傷寒變症也。其證背反張。頭搖。口噤。項強。拘急。轉側艱難。身熱足冷。當審其風濕甚者。則有汗而為柔痙。風寒甚者。

則無汗而為剛痙。金匱法以栝蔞桂枝湯治太陽柔痙。以葛根湯治太陽剛痙。以大承氣湯治陽明剛痙。金鑑法。均以小續命湯為主治。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表實去參附。加二活。裡實去參附。加硝黃。

邵評: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未經表汗而發痙。此是外邪實症。可用金匱諸方治。若傷寒過表。汗多而成痙。乃是傷寒變症。治分兩途。蓋汗多則血液乾枯。筋無所養。而痙作也。非濕非風。不得妄施前藥。故凡傷寒汗下後。癰疽潰膿後。婦人新產後。而見身體角弓反張。手足攣搐者。

都是氣血大虧。液不榮筋所致。治法匯。均以八珍湯加枸杞、川斷、鉤藤、桂枝主之。以養筋脈。不可純作風治。柯韻伯以復脈湯治痙。救陰液也。

邵評:過表汗多。陰液傷耗。筋脈失養而成痙。此是誤治後變症。並無風濕外邪。與上條之內因邪致痙者。有虛實之不同。故宜分途施治。上條邪實發痙。故用驅風散邪之方。此因誤治傷津血枯。而筋脈拘急。非風非濕。是為虛痙。治當滋液養營。熄風和絡為主。切忌驅風散邪之劑也。

若汗下後。潰瘍。及新產後。三者皆傷耗血。血虛生風。筋失滋養。以致反張攣搐等症。是虛痙也。治用氣血兩調。和絡化風之法。乃陰虛致痙之正治也。至於復脈救陰。陰回則虛風自熄。痙亦止矣。此陰液虧乏。血不營筋而痙。是內傷虛痙。與上條外感實痙不同。滋液養正治法最合。

按過汗表虛成痙。汗出不止者。桂枝湯加歸、耆、人參。產後血虛成痙。歸耆建中湯。潰瘍去膿血過多。為風所襲成痙者。八珍湯加黃耆、桂枝、川羌、防風

邵評:此承上條汗後潰瘍新產三症而言。過汗不止。則表虛液脫。陽不附陰而痙。養營固衛治之。產後血虛。血不營筋而痙。調營補氣治之。潰瘍之後。氣血兩傷。外風乘虛而入於經脈。則成痙。宜氣血兩補。略佐化風治之。此與上條。均誤治後變症而成虛痙。

又評:金匱論痙病十二條。曰風曰寒曰熱曰濕。皆是正傷寒之痙。及小兒癇熱盛之痙。相去霄壤。其所用之藥。皆麻、桂、葛根。若溫熱暑疫之痙。亦誤以此等方治之。其害甚於操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