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三陰總辨

邵評:此論三陰自受風寒脈症治法,分別精細。

一、三陰篇內,惟少陰有大承氣急下三症。而太陰厥陰篇內,並無承氣之條。奈何後人反稱邪在厥陰,三承氣選用?夫承氣,本陽明胃藥。少陰用承氣者,蓋因腎水一虧,胃土燥實,病已轉屬陽明,故急下以存陰液。仲景述厥陰病云:「下之利不止。」此厥陰忌下之明戒也。焉有邪在厥陰,反用承氣之理?聖訓具在,是非自見。

邵評:論三陰熱邪結實,可用承氣攻下之法;否則切不可用之理,分別甚精。

白話文:

邵評:這段文字討論了三陰經(少陰、太陰、厥陰)在感受風寒後的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分析得非常精細。

一、在三陰篇章中,只有少陰病有使用大承氣湯來緊急瀉下的三種情況。而太陰和厥陰篇章中,並沒有提到使用承氣湯的條文。但後人反而說邪氣在厥陰經時,可以使用三承氣湯。要知道,承氣湯本來是治療陽明胃腸燥熱的藥。少陰病會用到承氣湯,是因為腎水虧虛導致胃土乾燥堅硬,病況已經轉變成陽明病的症狀,所以才需要緊急瀉下,以保存陰液。仲景在講述厥陰病時說過,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會導致腹瀉不止,這明白地告誡我們厥陰病是禁止使用瀉下藥的。怎麼會出現邪氣在厥陰時,反而使用承氣湯的道理呢?聖人的教誨明白記載在這裡,是非對錯自然顯而易見。

邵評:這段文字論述了三陰經如果出現熱邪結實的情況,可以使用承氣湯攻下的方法,否則絕對不能使用。分析非常精闢。

2. 太陰總要述古

理中湯。桂枝湯。五苓散。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三物白散。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

白話文:

理中湯、桂枝湯、五苓散、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三物白散、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這些都是古方。

3. 太陰本病述古

腹滿,腹痛,發黃,吐利。

太陰濕土所主。仲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自利不渴等症,為太陰病。乃濕土自病,非陽經注入之症也。其脈必沉而細。無論外受寒邪,內傷生冷,總以溫中散寒為主,理中湯主之。

邵評:太陰受邪有二端:一因外受風寒,一因內傷冷食,與他經不同也。自受寒邪,治宜溫中。

若太陰中風,其脈尺寸俱浮,其症四肢煩疼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其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也。

太陰腹滿而痛,自利不渴者,因於寒。咽乾而渴者,因於熱。因於寒,濕土自病,宜理中溫之。因於熱,病必關於陽明,或暴煩下利,或發黃便硬。此脾家熱,即屬胃家之熱,為轉屬陽明之症。宜從陽明治。

邵評:同是滿痛自利,著眼渴與不渴。不渴自受寒邪,故宜溫。渴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脾胃相連,故病關陽明。太陰熱邪轉屬胃腑,故可從陽明治。此太陰滿痛自利,以渴不渴辨寒熱,最為要訣。

傷寒脈浮而緩,身不發熱,手足自溫者,太陰也。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蓋寒濕傷於肌肉,不能外越皮膚,故發黃。若小便利,則濕氣下輸膀胱,便不發黃。設小水不利,當用五苓散利之。若寒濕傷於太陰之表,可從小便而出。若濕熱傷於太陰之裡,又當從大便而出。

故至七八日,暴煩下利,雖日十餘行,不必治之。以脾家實,所積腐穢,行盡自止矣。蓋不須溫,亦不須下也。

邵評:太陰熱邪暴煩,是裡陽陡發。下利雖多,正是脾家穢積之去路。去盡則自止。此條是太陰濕熱,故脈浮緩。治當利小便。若七八日暴煩下利,有陽氣來復,脾家所有積穢,下盡自止。不須用溫與下也。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四逆輩。

邵評:太陰自受寒邪,氣機下注,故有下利之兆。自利因於寒濕,故不渴。治當溫臟祛寒。

惡寒脈微而複利。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邵評:惡寒而脈微下利,陽虛而陰勝也。此為陰寒下利。用四逆湯溫里,人參補虛,最為精當。

下利十餘行,脈反實者死。此脾氣虛,而邪氣盛故也。

太陰腹滿時痛,誤下之,胸下結硬,而成寒實結胸,無熱症者,與三白小陷胸湯。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如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三白小陷胸湯即三物白散。)

邵評:腹滿時痛,太陰寒邪。誤與寒藥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與熱實結胸不同。故用溫通一法。無熱症者,不四肢煩疼也。

若太陽誤下,續得自利,脈弱腹滿而痛。此太陽之熱邪,陷於太陰之裡也。腹滿時痛為虛。宜桂枝加芍藥湯。腹滿大痛為實。宜桂枝加大黃湯。然脈弱,則胃氣亦弱,故云:設當用大黃、芍藥者,宜減之。

白話文:

太陰本病述古

腹部脹滿、疼痛,皮膚發黃,嘔吐腹瀉。

這是太陰經(脾胃)濕土之氣病變。張仲景認為,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振、時而腹痛、腹瀉但口不渴等症狀,屬於太陰病,是濕土本身生病,而非陽經病邪入侵所致。其脈象必定沉細。不論是外感寒邪,還是內傷生冷,總以溫中散寒為主要治療方法,理中湯是主要的方劑。

邵氏評注:太陰經受邪有兩種情況:一是外受風寒,一是內傷生冷,這與其他經脈不同。如果受寒邪,治療應當溫中散寒。

如果太陰經中風,脈象寸口、尺脈都浮,症狀為四肢煩躁疼痛,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如果脈象陽氣微弱,陰氣凝滯而脈象較長,則預示病情將要痊癒。

太陰經腹部脹滿疼痛,腹瀉但不口渴,是因寒邪引起的;如果口乾渴,則是因熱邪引起的。因寒邪引起的,是濕土本身生病,宜用理中湯溫中;因熱邪引起的,病邪必定涉及陽明經,可能出現煩躁、嚴重腹瀉,或者皮膚發黃、大便乾燥,這是脾胃積熱,也就是胃熱,屬於熱邪轉屬陽明經的症狀,應當從陽明經治療。

邵氏評注:同樣是腹部脹滿疼痛、腹瀉,關鍵在於口渴與否。不口渴,是自受寒邪,因此宜溫中;口渴,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經,脾胃相連,所以病邪也涉及陽明經。太陰經的熱邪轉移到胃腑,所以可以從陽明經治療。因此,對於太陰經腹部脹滿疼痛、腹瀉的病人,辨別口渴與否來判斷寒熱,是最重要的訣竅。

傷寒病脈象浮緩,身體不發熱,手腳溫暖,這是太陰經病證。太陰經病症應該皮膚發黃,但如果小便通利,就不能發黃,這是因為寒濕之邪侵犯肌肉,不能外達皮膚,所以不能發黃;如果小便通利,則濕邪下輸膀胱,就不會發黃。如果小便不利,就應該用五苓散利尿。如果寒濕侵犯太陰經的表層,可以通過小便排出;如果濕熱侵犯太陰經的裡層,則應該通過大便排出。

因此,如果到了七八天,突然出現煩躁和嚴重腹瀉,即使一天十多次,也不必治療,因為這是脾胃積聚的腐敗之物排出,排盡了就會自然停止,既不需要溫中,也不需要瀉下。

邵氏評注:太陰經熱邪引起的突然煩躁和腹瀉,是裡面的陽氣突然發作,雖然腹瀉很多,但這是脾胃積聚的污穢之物排出的通道,排盡了就會自然停止。這段論述是關於太陰經濕熱的,所以脈象浮緩,治療應當利小便。如果七八天突然出現煩躁和嚴重腹瀉,這是陽氣復甦的表現,脾胃裡積聚的污穢之物排盡了就會停止,不需要溫中和瀉下。

傷寒病四五天,腹部疼痛,如果氣機下移到少腹部,這是將要腹瀉的徵兆。腹瀉但不口渴屬於太陰經病證,因為臟腑有寒邪。應該溫中散寒,使用四逆湯類藥物。

邵氏評注:太陰經自受寒邪,氣機下注,所以有腹瀉的徵兆。腹瀉是因寒濕引起的,所以不口渴,治療應該溫暖臟腑,祛除寒邪。

惡寒、脈象微弱而腹瀉,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

邵氏評注:惡寒、脈象微弱而腹瀉,是陽氣虛弱,陰寒盛極。這是陰寒引起的腹瀉,用四逆湯溫暖裡寒,人參補益虛弱,最為精確。

腹瀉十多次,脈象反而洪大有力,這是危重症狀,預示死亡,這是因為脾氣虛弱,而邪氣盛的緣故。

太陰經腹部脹滿時而疼痛,誤用瀉下藥,胸下結塊堅硬,形成寒實結胸,沒有熱症,用三白小陷胸湯(即三物白散)。病邪在膈膜以上,必定嘔吐;在膈膜以下,必定腹瀉。如果腹瀉不多,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不止,喝一杯冷粥。

邵氏評注:腹部脹滿時而疼痛,是太陰經寒邪,誤用寒涼瀉下藥,寒邪與寒藥相結,形成寒實結胸,與熱實結胸不同,所以用溫通的方法。沒有熱症,就是沒有四肢煩躁疼痛。

如果太陽經病誤用瀉下藥,繼而腹瀉,脈象虛弱,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太陽經的熱邪侵入太陰經的裡層。腹部脹滿時而疼痛是虛證,宜用桂枝加芍藥湯;腹部脹滿劇烈疼痛是實證,宜用桂枝加大黃湯。但是脈象虛弱,則胃氣也虛弱,所以說,如果需要用大黃、芍藥,應該減量。

邵氏評注:腹瀉是太陰經的本症,腹瀉是因脾胃實證,污穢排出就痊癒;腹瀉是因臟腑寒冷,用四逆湯類藥物溫中。這次腹瀉是因為太陽經誤用瀉下藥,邪氣入侵太陰經,所以腹部脹滿時而疼痛,應該加用芍藥;如果實證疼痛劇烈,應該加大黃。但是瀉下後脈象虛弱,則胃氣也虛弱,應該減少藥量。雖然腹瀉腹痛,熱邪是病因,所以用芍藥;如果是陰寒腹痛,則不適用芍藥。

張仲景用大黃治療,不可輕視。如果太陽經誤用瀉下藥,熱邪陷入太陰經,這是陽經病邪入侵的症狀,根據虛實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