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三陰總辨

撰傷寒書者,每於三陰或熱或寒之故,都模糊過去。即有傳經、直中之分,亦非仲景本旨。此處不明,何以臨症?用陳鄙見,質諸高明。

一、三陰:有陽經注入之邪,有本經自感之邪。注入之邪,則傳變不一,陽主動也;自感之邪,則在本經,陰主靜也。

邵評:傳經、自受,是邪入三陰之兩大法門。

一、三陰:世都以傳經、直中分兩門。傳經悉指為熱,直中悉指為寒。此說似是,而實有未盡者。夫傳經,即邪從三陽經傳入;直中,即本經自受之風寒也。蓋邪之傳入三陰,熱症固多,而寒症亦間有;本經中寒,固無熱症,而中風亦能發熱,未可以此分寒熱了之。其症細述於左。

邵評:不可以傳經、自受分其寒熱者,以陰經寒邪不能發熱,陰經風邪亦有發熱也。

一、邪從陽經注入三陰,則或為熱症,或為寒症。如邪入太陽,先作鬱熱,以次傳入陰經,則為熱症;或邪在太陽不及鬱熱,即入少陰,而現少陰形證,則為寒症;或太陽之邪即入少陰,而仍帶太陽標病,則為先寒後熱之症;或太陽之邪不傳陽明、少陽,便入三陰,隨其人之體質虛實、臟腑寒熱,則從陰化為寒症,從陽化為熱症。或風溫之邪從三陽入陰經,則無不為熱症。凡三陰篇內所稱轉屬陽明,而用承氣等湯,皆陽經傳入之熱症也。

邵評:邪入三陰或寒或熱之故,分別詳明。

一、三陰自受之邪,各有中風、中寒之症。三陰中風,則能發熱,以風屬陽邪故也;三陰中寒,則不能發熱,以寒屬陰邪故也。即少陰有反熱之症,亦必帶太陽標病而然。後人但知傳入三陰為傷寒,不知三陰自感,亦傷寒也。故於本經中風發熱,便誤認為傳經標病;以本臟中寒無熱,即指為直中陰症。詎知桂枝湯為表之裡藥,固能兼治三陰自感之風邪;而理中、四逆等湯,本治三陰自感之寒邪也耶?蓋風寒六氣之傷人,或入於陽,或入於陰,原無一定;但值何經之虛而治之,不得專以太陽為受邪之始也。故三陰固有陽經注入之症,亦有本經自感之症,均屬傷寒,不必另立名目也。茲於三陰經中無直中之條,非略也,正不敢蛇足耳。

邵評:三陰自受寒邪,不能發熱;三陰自受風邪,亦能發熱。不可因其有熱,誤認為陽經傳入之熱症也。惟三陰自受風邪,宜桂枝湯和表;自受寒邪,用理中、四逆溫里。

一、三陰自受之邪,論中有可歷指而見者。如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此太陰中風也;如太陰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此太陰中寒之症也。如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此即少陰中風欲愈之脈也;至於少陰中寒,宜汗者,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溫者,附子、四逆等湯是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此即厥陰中風欲愈之脈也;厥陰中寒,即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是也。閱少陰、厥陰篇內,止有中風欲愈之脈,並無未愈之證治者,必有闕文也。

白話文:

三陰總辨

撰寫《傷寒論》的人,常常對三陰經的寒熱病因含糊帶過,即使區分了經絡傳變和本經受邪,也不是張仲景的本意。這部分內容不明確,臨證時該如何應用?因此,我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懇請各位高明指正。

首先,三陰經的病邪,有來自陽經傳入的,也有本經自身感受的。陽經傳入的邪氣,其傳變情況不一,因為陽氣主活動;本經感受的邪氣,則停留在本經,因為陰氣主靜。

(邵評:經絡傳變和自身感受,是邪氣侵入三陰經的兩種主要途徑。)

其次,世人普遍將三陰經的病證分為經絡傳變和本經受邪兩類,認為經絡傳變都是熱證,本經受邪都是寒證。這種說法表面上看似合理,實際上並不全面。所謂經絡傳變,是指邪氣從三陽經傳入;所謂本經受邪,是指本經自身感受風寒。邪氣傳入三陰經,熱證固然多見,但寒證也偶爾出現;本經受寒,的確沒有熱證,但感受風邪也能發熱,不能單憑此點來區分寒熱。其具體症狀詳述如下:

(邵評:不能單憑經絡傳變和本經受邪來區分寒熱,因為陰經寒邪不能發熱,但陰經感受風邪也能發熱。)

再次,邪氣從陽經傳入三陰經,可能出現熱證,也可能出現寒證。例如,邪氣入侵太陽經,先出現鬱熱,然後傳入陰經,則為熱證;或者邪氣在太陽經,沒有出現鬱熱,直接侵入少陰經,表現出少陰經的症狀,則為寒證;或者太陽經的邪氣直接侵入少陰經,但仍帶有太陽經的標證,則為先寒後熱的症狀;或者太陽經的邪氣不經過陽明經和少陽經,直接侵入三陰經,則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臟腑寒熱,從陰性轉化為寒證,從陽性轉化為熱證;或者風溫邪氣從三陽經侵入陰經,無不為熱證。凡是《三陰篇》中提到轉屬陽明,而使用承氣湯等方劑的,都是陽經傳入的熱證。

(邵評:邪氣侵入三陰經,出現寒熱的緣由,已分別詳細說明。)

再次,三陰經自身感受的邪氣,各有感受風邪和感受寒邪的症狀。三陰經感受風邪,能發熱,因為風邪屬陽;三陰經感受寒邪,則不能發熱,因為寒邪屬陰。即使少陰經出現反熱的症狀,也必然帶有太陽經的標證。後人只知道邪氣傳入三陰經是傷寒,卻不知道三陰經自身感受邪氣也是傷寒。因此,當本經感受風邪而發熱時,便誤認為是經絡傳變的標證;當本經感受寒邪而無熱時,便誤認為是本經受邪的寒證。殊不知,《桂枝湯》是治療表證兼裡證的藥方,也能治療三陰經自身感受風邪;而《理中湯》、《四逆湯》等方劑,是治療三陰經自身感受寒邪的。風寒六淫之邪傷人,有的侵入陽經,有的侵入陰經,本無一定之規,只需根據哪條經絡虛弱而治療,不能單純以太陽經為邪氣入侵的起始點。所以,三陰經既有陽經傳入的病證,也有本經自身感受的病證,都屬於傷寒,不必另立名目。至於《三陰經》中沒有本經受邪的條目,並不是遺漏,而是不敢畫蛇添足。

(邵評:三陰經自身感受寒邪,不能發熱;三陰經自身感受風邪,也能發熱。不可因為有熱,就誤認為是陽經傳入的熱證。三陰經自身感受風邪,宜用《桂枝湯》和解表;自身感受寒邪,宜用《理中湯》、《四逆湯》溫裡。)

最後,三陰經自身感受邪氣的論述中,有些是可以明確指出的。例如,太陰病,脈浮者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這是太陰經感受風邪;例如,太陰病,腹滿而嘔吐,自利甚,時時腹痛,這是太陰經感受寒邪的症狀;例如,少陰經感受風邪,脈象陽微陰浮,表示將要痊癒,這是少陰經感受風邪將要痊癒的脈象;至於少陰經感受寒邪,宜發汗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宜溫補的,用《附子四逆湯》等;例如,厥陰經感受風邪,脈象微浮表示將要痊癒,這是厥陰經感受風邪將要痊癒的脈象;厥陰經感受寒邪,則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查看《少陰篇》、《厥陰篇》,只有感受風邪將要痊癒的脈象,而沒有未痊癒的證治,必然有遺漏的文字。

(邵評:這段論述了三陰經自身感受風寒的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分析精細。)

最後,在《三陰篇》中,只有少陰經有大承氣湯急下三種病證,而《太陰篇》、《厥陰篇》中並沒有承氣湯的條目。然而,後人卻說邪氣在厥陰經,也要選用承氣湯。承氣湯原本是治療陽明胃病的藥方,少陰經使用承氣湯,是因為腎水虧損,胃土燥實,病情已轉屬陽明,所以急用承氣湯瀉下以保存陰液。仲景在描述厥陰病時說:「下之利不止」,這是厥陰經忌諱瀉下的明確告誡。怎麼會有邪氣在厥陰經,反而使用承氣湯的道理呢?聖人的教誨就在這裡,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邵評:論述了三陰經熱邪結實,可以使用承氣湯攻下的方法,否則絕對不可使用,區分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