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11)

卷三 (11)

22. 吐蛔

胃氣虛寒,素有內寒之人。復感寒邪。當溫中散寒。若大發其汗。胃中谷氣化汗外達。則胃氣轉餒。蛔失穀氣以養。則不安而上逆。仲景云。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是也。故凡傷寒吐蛔。雖有大熱。忌用寒涼。乃大凶之兆。急用理中湯甘草。加椒梅主之。蓋蛔聞甘而起。遇酸而伏。見苦則安也。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以上述古)

邵評:中陽虛而受寒。宜溫中散寒為治。反大汗之。則胃陽益傷。不能化穀氣以養蛔。則蛔上逆。而從口出也。蓋陽虛而有寒邪。復發汗以傷其陽。則胃陽虛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湯法溫之。

肝邪犯胃,按吐蛔。仲景列於厥陰篇內。則為肝邪犯胃可知。凡傷寒如見寒熱。乾嘔。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濁沫。或吐酸苦黃綠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屬厥陰乘犯陽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連、桂枝烏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吳萸、(鹽水炒)黃芩茯苓之類。如泄肝和胃不效。

乃胃中虛空若谷。客氣逆犯上衝。須鎮逆安胃。宜人參、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烏梅肉、川楝子之類。

邵評:厥陰屬肝木。為至陰之經。陰極則陽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傳入厥陰。深沉之至邪。每挾木火內燔。勢必順陽明而犯胃。傷耗陰津胃液。而見症如此。治宜泄厥陰以安陽明為法。

邪陷厥陰,傷寒暑濕溫熱之邪。上阻氣分。則身熱耳聾。入於營分。則舌絳神昏。治法當清解心營肺衛。如連翹淡竹葉滑石粉川貝母、天竺黃、鮮菖蒲、炒竹茹綠豆皮之類。以清上焦。若身熱不解。口渴胸痞。耳聾乾嘔。吐蛔拒納。此暑濕內蒸。其邪漸結厥陰之界。乃險症也。宜川連、半夏、枳實、菖蒲、茯苓、黃芩、乾薑。苦辛以開內結。

邵評:溫熱暑濕之邪。從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氣分。或漸入營。與傷寒見症不同。治法亦異。當宗河間三焦立法。分心營肺衛論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入里。可以治同傷寒。故治溫暑與傷寒。始異而終同也。惟藥味宜輕清。宣泄上焦。滌痰化熱。

邪結氣分,如吐蛔與飲。脘悶口渴。舌苔白中帶黃。此濕熱結於氣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陳加乾薑、川連。(以上參葉案)

邵評:此痰飲挾濕熱。結於陽明氣分。胃熱氣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熱。則舌苔白中帶黃。邪內結。則脘悶。用二陳以化痰。姜連以開痞達邪。

23. 噫噯(述古)

經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大抵此症。傷寒汗吐下後。或大病後多有。蓋汗下後。邪氣雖解。胃氣弱而不和。三焦失職。清不能升。濁不能降。是以餘邪留連於胃。噯酸作飽。胸脘不爽。仲景所謂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是也。治以旋覆代赭湯。所以宣陽氣而鎮陰逆。陽氣宣達。則陰邪不得阻格。升降順。痞硬散。而噫氣自除矣。

邵評:中陽虛弱。寒氣入胃。寒挾胃氣上逆。升而不降。氣從喉出有聲。為噫氣也。

噯氣者。因氣抑遏不宣。上逆作聲而噯氣。每有飽食之後而作者。可知其因於胃氣鬱滯也。二症不同。噫氣為虛。噯氣為實。當分別施治。惟噫氣每於汗下或大病後見者。是中虛胃弱。氣機不和。餘邪留伏。清濁升降。不得自如。氣逆為噫也。若胃有停滯。而挾肝火。則噯酸飽悶。濁凝氣滯。則心氣痞硬而噫氣。此方補中通陽。軟堅開痞。而鎮濁逆。的是良法。

若濕飲內傷。陰濁聚胃。以致胃陽受傷。濁陰上犯。噫氣噯酸。中焦格拒。治宜安益胃陽。以鎮陰逆。人參半夏茯苓乾薑旋覆花代赭石主之。(此條參葉案)

邵評:濕飲陰濁內聚。胃陽虛弱失運。氣逆不降。中脘格拒而噫氣。乃陽虛濁逆之症也。當以開痞鎮逆。通補陽明為治。

24. 呃逆(新法兼參葉案)

呃逆者。聲自下逆上。俗名呃忒是也。不拘傷寒雜症皆有。所因不一。治法各宜隨症施治。

邵評:呃逆一症。有虛實寒熱之因。中焦下焦之別。是氣升上逆之病。外感內傷。均有此症。當辨因分症施治。

陽虛陰逆,有因寒涼太過。胃中虛冷。濁陰上逆。以致呃逆嘔吐。或腹痛下利。兩脈微弱。治宜理陽驅陰。人參附子丁香柿蒂茯苓乾薑、吳萸主之。若兼吐黃綠苦水。胃虛陰濁上干也。去附子。加代赭、椒梅。

邵評:寒涼傷中。胃陽虛弱。濁陰上逆。氣不下降。而呃逆嘔吐也。當用溫胃通陽。以泄濁陰。

肝木犯胃,氣逆呃忒。脈小舌白。厥逆寒戰。此肝氣犯胃。用鎮肝安胃法。人參、半夏、茯苓、乾薑、丁香、柿蒂、代赭石、炒川椒、炒粳米。

邵評:中虛胃弱。肝木乘虛上逆。胃氣不降而呃忒。胃陽虛而有寒。故舌白寒戰。肝氣上升則厥也。宜以溫胃泄肝鎮逆為治。

肺鬱氣逆,面冷頻呃。咽中不爽。此肺氣膹郁。病在上焦。宜開氣分之痹。俾清陽得舒。胸次方能開達。薑汁炙枇杷葉川貝母、川鬱金、香豉、桔梗通草竹茹之類主之。

邵評:氣鬱於肺。不得下降。清陽痹阻而頻呃。治以宣肺開氣。肺氣宣行。則諸氣流通而下降。呃自止矣。宜以輕清開提肺氣。宣泄上焦為治。

陰飲上逆,攻伐太過。胃中陽虛。飲濁上逆為呃。舌苔白潤。治宜溫通。半夏、茯苓、丁香、柿蒂、吳萸、薑汁之類。如生薑半夏湯丁香柿蒂湯、茱萸理中湯。皆可選用。

邵評:攻伐多是寒涼。以傷中陽。陽虛。則伏飲上逆。而作呃忒也。舌白潤。寒飲苔也。宜溫胃陽以散寒飲為治。

胃虛有熱,如呃逆而渴。舌苔微黃。此胃虛有火。虛火上逆而呃也。宜橘皮竹茹湯。或溫膽湯。去枳實。加薑汁炙枇杷葉。如胃中有痰飲。脈沉而弦。宜橘皮半夏生薑湯

邵評:胃虛。內有伏火。故口渴而舌苔微黃。虛火上逆。胃氣不得下降而作呃也。

治以清降胃火一法。此與上條同是胃病。有寒熱之不同。用藥有溫清之別。上條陽虛欲逆。故用溫通。此條胃虛有火。故宜清降。當合參之。如痰飲脈沉而弦。弦為飲而沉為在裡也。用滌飲和胃之法。

肝火上逆,如呃逆。舌黃而渴。左脈弦數。此肝火上逆為呃也。宜川連、吳萸、黑梔、代赭、枇杷葉、半夏、茯苓之類降之。

邵評:肝火上升。胃逆不降而呃。舌黃而渴。肝火灼胃也。左脈弦。肝之本象。數則肝火乘胃而逆也。治以平肝清火。和胃降逆之法。

中焦虛冷,如脾胃虛寒。寒氣格逆而呃者。脈來濡緩。右關軟大。舌嫩不渴。宜理中湯。加丁香溫之。

邵評:中虛寒氣上逆。格拒於中。胃氣不降而呃逆也。故用溫中扶陽之法。

下焦陽虛,凡呃逆起自下焦。渾身振動者。乃屬下焦虛寒。陽氣竭而呃也。宜理陰煎。加丁香、五味、胡桃肉以納之。或都氣飲。加熟附、胡桃、丁香以納之。不已則死。

邵評:呃逆自下焦而來。肝腎大虛。氣不攝納。由丹田而沖逆。故渾身振動。此元海無根。虛脫之候。宜攝納下焦肝腎治之。

陰火沖逆,如六脈細數。面赤顴紅而呃者。陰火上逆也。都氣飲。加胡桃肉、柿蒂以納之。

邵評:陰火升逆。當用滋腎丸大補陰丸壯腎水而滋陰火。

格陽呃逆,若高年命門火衰。虛陽上逆而呃者。必面赤戴陽。足冷下利。六脈微弱。宜熟附都氣飲。加人參、丁香、胡桃肉、紫石英之類。納以鎮之。(以上三症五味須重用)

邵評:命火衰微。陰寒內伏。阻格虛陽。上逆而作呃。陰盛格陽也。宜用回陽鎮納之法。

胃陰虛餒,有發汗太過。胃中津液枯涸。以致呃逆嘔吐。宜金水六君煎。加北參、麥冬、丁香、柿蒂。和中以生津液。汗出不已。加五味。

邵評:汗多而胃陰受傷。津液虧耗。胃氣上逆而呃者。宜養陰生津以和胃。若汗多。則津液益虛。用五味以斂之。

中脘食滯,凡呃逆脘痛。胸中脹滿者。食滯為呃也。宜二陳加楂肉、厚朴、枳實、麥芽木香汁、萊菔子之類。疏之和之。

邵評:食滯脘中。氣機阻遏。升不得降而為呃者。此胃實也。故用運中消滯開氣之劑。

幽門濁逆,傷寒表解之後。大小便不通。呃逆作嘔。此糟粕未化。與邪結於幽門。幽門之氣不化。則州都閉。傳道失。二便不行。惡氣上衝於胃。故作呃逆也。宜利幽門。利幽湯主之。若大便秘結。少腹硬痛而作呃逆者。承氣湯主之。(此條出傷寒第一書)

邵評:表解後津液受劫。邪濁內結腸腑。二便不通。氣上衝至胃。則呃逆作嘔。所謂下既不通。必反於上也。幽門在下焦。邪結於此則便閉。故必通其幽門。大便通行。則濁熱下出。而呃逆自止矣。此亦實呃也。若便閉硬痛。此腸胃有燥屎而呃逆也。用承氣湯攻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