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痞(述古註釋參來蘇集)

此熱在三焦。故用三黃泄熱。惡寒汗出。又慮亡陽。故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附子別煮取汁者。取三黃之氣輕。取附子之力重也。

傷寒汗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

邵評:汗解之後。胃中不和。既不能運行真氣。又不能消化飲食。症見心下痞硬。乾嘔食臭。是中焦不和。不能消穀。故令人噫噯。脅下有水氣。腹鳴下利。是土虛不制水。而水邪為患。實則胃氣不和。是太陽之餘熱。挾陰寒之水氣。內侵而處其中也。故以瀉心開痞。主生薑散水。

胃藏津液。發汗則津液亡。故胃不和而成痞。生薑能生髮胃中升騰之氣。故名湯。佐以人參、甘棗。則益胃氣以生津液。乾薑、半夏破陰以導陽。芩連瀉陽以交陰。通方破滯宣陽。亦瀉心之義。

邵評:觀此條。可見痞症不皆由誤下而成。有汗後津液干。脾胃氣虛。陰陽不得升降而成痞者。用生薑瀉心湯。以開痞清濕熱。兼助脾胃之氣也。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邵評:發汗吐下。火邪已去。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心氣大虛。表寒乘虛結於心下。心氣不降而上出於口也。乃中虛胃弱而不和。痰氣上逆之症。用此湯補中和胃而止虛逆。方中旋覆花味鹹。咸以軟堅。行水下氣。代赭味苦質重而降逆氣。半夏、生薑辛溫而消痰行水。參、甘、大棗甘溫補中而和胃氣也。

此因三法後。心氣虛。不可復用瀉心。故制此湯以散結消痞。

白話文:

這篇文字討論的是中醫裡「痞」證的病因和治療。

文中指出,某些「痞」證是因為三焦有熱,所以用三黃瀉熱;但同時又伴隨惡寒汗出,擔心陽氣不足,因此加入附子溫經。附子另煮取汁,是為了讓三黃的藥性輕柔,而附子的藥性強勁。

汗解之後,如果胃不和,出現心下痞硬、乾嘔、食物臭味、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痢等症狀,則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邵氏評注認為,這是因為汗解後,胃氣不和,無法運化氣血和消化食物,造成中焦不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乾嘔;而脅下水氣、腹鳴下痢,則是脾土虛弱不能制水,水邪作祟。實質上是太陽經的餘熱夾雜陰寒水氣入侵所致,所以用生薑瀉心湯瀉心開痞,利水。生薑能促進胃氣升騰;人參、甘草、大棗則益氣生津;乾薑、半夏破陰導陽;黃芩、黃連瀉陽交陰,整體通利,達到瀉心開痞的目的。

邵氏又指出,痞證並非都由錯誤下藥造成,也可能是汗後津液不足,脾胃氣虛,陰陽失調所致,此時也可用生薑瀉心湯開痞清濕熱,並扶助脾胃。

如果傷寒發汗、吐瀉後,仍然心下痞硬、噫氣不止,則用旋覆花代赭石湯治療。邵氏評注認為,此時火邪已去,但心下痞硬、噫氣不止,是因為心氣大虛,表寒乘虛而入,心氣不能下降而上逆於口,是中虛胃弱,痰氣上逆所致。此方補中和胃,止虛逆;旋覆花軟堅行水下氣;代赭石降逆氣;半夏、生薑消痰行水;人參、甘草、大棗補中和胃。

總而言之,文中指出,如果上述治療後,仍有心氣虛弱的情況,就不能再使用瀉心湯,而應該改用其他方劑來散結消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