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6)
卷三 (6)
1. 痞滿(新法葉案)
按: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人誤認為傳入陽明,而以治陽明法治之也。傷寒誤治成痞,五瀉心法已盡,但此外尚有暑、濕、痰、食、痧穢、凝結成痞者,亦宜兼參。
如膈悶心煩,痞滿而喘急者,熱痰內閉也,宜梔豉湯,加川鬱金、栝蔞仁、枳實、杏仁之類,開之宣之。
邵評:此痰熱內結於肺之正法。
如脘中痞悶,而兼頭脹目黃,脈象濡澀者,此暑濕伏邪凝滯胸中也,宜清疏中宮。
川連、枳實、半夏、厚朴、鬱金、草蔻、滑石粉、茯苓皮之類。
邵評:此暑邪挾濕凝滯肺胃之正法。
如脘中痞悶,身熱口渴,舌苔白燥者,此暑邪阻於氣分也,宜滑石粉、川鬱金、枳實、橘紅、黃芩、知母、桔梗、竹茹之類,以清氣分之熱,痞自開矣。
邵評:此暑熱入於肺衛之正法。
如脘痞滿悶,舌苔白膩,脈濡緩,口不渴者,此濕邪阻於氣分也,法宜開泄,用二陳湯去甘草,加茅朮、白蔻、鬱金、枳實、厚朴、杏仁、通草之屬,以開濕結,痞滿自除。若觸穢暑,兼挾食滯,脘中痞滿,飽悶嘔惡,腹中板痛,亦宜清疏中宮,如廣藿梗、川鬱金、川連、枳實、白蔻、厚朴、木香汁、生楂肉、萊菔子之類。
邵評:此暑濕挾食,滯伏中宮,中上二焦,又吸穢濁,阻滯氣機之正法。
若穢暑挾食,結於下焦,二便不通,胸腹脹滿,痛楚難忍者,非枳實、大黃、承氣輩不除。
邵評:此暑穢食滯,結於下焦之正法。
若怒動肝火,或怒後加餐,而成痞滿,或結於左脅之下,舌黃口渴,脈弦數,或兼脅痛吞酸,左金、加川鬱金、枳實之類主之。
邵評:此肝火挾食,阻滯氣機而成痞滿之正法。
若暑濕之邪未清,誤投補劑,以致胸膈脹滿,脘中痞悶硬痛,幾成結胸者,亦宜瀉心法治之,如二陳、枳實、厚朴、川連、楂肉、鬱金、萊菔子、木香汁之類。
邵評:此暑濕未清,誤用補藥,與邪相結,幾成重病之正法。
白話文:
痞滿(新法葉案)
胃部位於心臟下方,心下痞滿就是胃部痞滿。治療不說瀉胃,而說瀉心,是擔心人們誤以為是陽明經病症,而用治療陽明經的方法來治療。傷寒治療錯誤導致痞滿,五瀉心法已用盡,但除此之外,還有暑、濕、痰、食、痧穢等因素凝結成痞滿的,也需要參考。
如果感到膈肌悶脹、心煩意亂、痞滿且呼吸急促,這是熱痰阻塞於內,宜用梔豉湯,再加入川鬱金、栝蔞仁、枳實、杏仁等藥物,以疏通宣泄。
(邵氏評註:這是痰熱阻塞於肺的正治方法。)
如果脘部痞悶,同時伴有頭脹、目黃、脈象濡澀,這是暑濕邪氣伏藏凝滯於胸中,宜清疏中焦。
藥物包括川連、枳實、半夏、厚朴、鬱金、草蔻、滑石粉、茯苓皮等。
(邵氏評註:這是暑邪夾濕凝滯肺胃的正治方法。)
如果脘部痞悶,身體發熱口渴,舌苔白燥,這是暑邪阻滯於氣分,宜用滑石粉、川鬱金、枳實、橘紅、黃芩、知母、桔梗、竹茹等藥物,以清泄氣分的熱邪,痞滿自然會消除。
(邵氏評註:這是暑熱侵入肺衛的正治方法。)
如果脘部痞滿悶脹,舌苔白膩,脈象濡緩,不口渴,這是濕邪阻滯於氣分,宜開泄。可用二陳湯去甘草,再加茅朮、白蔻、鬱金、枳實、厚朴、杏仁、通草等藥物,以開通濕邪的阻塞,痞滿自然會消除。如果觸犯穢濁暑邪,又兼夾食滯,脘部痞滿,飽脹嘔惡,腹部板狀疼痛,也宜清疏中焦,藥物如廣藿香、川鬱金、川連、枳實、白蔻、厚朴、木香汁、生山楂肉、萊菔子等。
(邵氏評註:這是暑濕夾雜食積,滯留在中焦及上焦,又吸入穢濁之氣,阻滯氣機的正治方法。)
如果穢濁暑邪夾雜食積,結聚在下焦,大小便不通,胸腹脹滿,疼痛難忍,非用枳實、大黃、承氣湯類藥物不可。
(邵氏評註:這是暑穢食積結聚在下焦的正治方法。)
如果因怒動肝火,或發怒後進食,而導致痞滿,或結聚在左脅下,舌苔黃膩口渴,脈象弦數,或兼有脅痛、吞酸等症狀,可用左金丸,再加川鬱金、枳實等藥物治療。
(邵氏評註:這是肝火夾雜食積,阻滯氣機導致痞滿的正治方法。)
如果暑濕邪氣未清,誤服補藥,導致胸膈脹滿,脘部痞悶堅硬疼痛,幾乎形成結胸,也宜用瀉心法治療,藥物如二陳湯、枳實、厚朴、川連、山楂肉、鬱金、萊菔子、木香汁等。
(邵氏評註:這是暑濕邪氣未清,誤用補藥,與邪氣相結合,幾乎發展成重症的正治方法。)
2. 結胸(述古)
傷寒病發於陰,下之太早,則成痞硬。病發於陽,下之太早,則成結胸。均為表邪乘虛入里而成。硬滿,按之不痛者為痞滿,屬虛邪;硬滿,按之大痛者為結胸,實邪也。因熱入有淺深,故結胸分大小。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者,為大結胸;其脈沉緊,其症但頭汗出,項強如痙。此由太陽失表而誤下,邪入胃中,與不得化汗之水氣相結而成也。
夫太陽寒水之氣結於陽明,當以大陷胸湯猛烈之劑,竟從陽明攻陷。大黃陷熱結,甘遂攻水結;佐以芒硝之咸,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使其引入硬滿之處,軟堅破積,導去熱邪。
邵評:此推原結胸與痞之故。「下之太早」一句,是此二症之關鍵。病發於陰,誤下而熱不得散,則為痞硬;病發於陽,誤下而熱邪內陷,則為結胸。所以然者,病邪在經,本當發散,而反下之,裡氣則虛,邪氣因入,而與飲相搏為病也。但痞滿而按之不痛者,乃無形熱結,故曰虛邪;硬滿而按之大痛者,乃有形之邪熱,結於胸中,故曰實邪。若大結胸邪入深,故硬痛從心下至小腹;小結胸邪入淺,故痛只在心下。此明所以成結胸與痞之因,結胸有大小之分,痞與結胸有虛實之別。
誤下而邪內入,水邪結於胸脅,熱邪入於腸胃,為熱實結胸,以致心下小腹痛不可按。脈沉為邪入里,緊為水氣內結;但頭汗出,是水熱內結而氣上蒸也。熱與水結,胸膈緊實,上連於項,但仰而不能俯,如痙狀也。如此脈症,由於太陽經病失表而誤下,熱入內實,與水相結。水結於內,則熱不能散;熱實於內,則水不能行。故用大陷胸湯,甘遂以直攻其水;硝黃以大下其熱也。
又評:此脈症不異於寒實結胸,故審其為病發於陽,誤下熱入者,方可用大陷胸湯。若不誤下,則熱不入;熱不入,則水不結。若胸脅無水氣,則邪入陽明而成胃實之症,不作結胸矣。此因誤下熱入,太陽之邪隨熱陷入,與水相結,而成熱實結胸。心下至小腹痛滿而不可按,其脈又沉緊,似是大承氣症。然滿痛雖至小腹,而尚未離心下,是水熱互結,與陽明之燥屎不同,故用甘遂破飲,而不宜枳樸之散氣也。若誤用承氣,水結不散,其變不可勝言矣。且大結胸著重在熱實,外雖無熱,內有大熱也。太陽誤下成熱實結胸,太陰誤下成寒實結胸。所謂病發於陽,誤下熱入而成結胸也。
如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為小結胸;其脈浮滑。是水與熱邪凝結痰飲,留於胸膈脈絡間也。故用小陷胸湯,以陷中焦脈絡之邪,使從無形之氣而散。栝蔞生於蔓草,故能入絡,以陷膈上之痰;半夏成於陰月,故能通陰,以散結氣;黃連以陷胸中之熱,熱解痰開,其結自散。
白話文:
結胸(述古)
傷寒病若發病於陰,下瀉過早,就會形成痞硬;若發病於陽,下瀉過早,就會形成結胸。這兩種情況都是表邪乘虛而入裡造成的。腹部硬滿,按壓不痛的,稱為痞滿,屬虛邪;腹部硬滿,按壓劇痛的,稱為結胸,屬實邪。由於熱邪入侵的深淺不同,所以結胸又分大小。從心窩到小腹部硬滿疼痛,無法按壓的,是大結胸,脈象沉緊,症狀只有頭部冒汗,項部僵硬像痙攣一樣。這是因為太陽經病失於表而誤用下瀉方法,邪氣進入胃中,與不能化為汗液的水氣相結而成的。太陽經的寒水之氣結聚在陽明經,應該用大陷胸湯這種猛烈的藥劑,從陽明經攻破積聚。大黃瀉熱結,甘遂攻水結,輔以芒硝的鹹味,制約大黃、甘遂的苦味,使其藥力不直瀉下去,而是引導藥力進入硬滿的地方,軟堅散結,驅除熱邪。
邵氏評論:這段文字闡述了結胸和痞的病因,下瀉過早這句話是這兩種病症的關鍵。病發於陰,誤用下瀉法,熱邪不能散發,就形成痞硬;病發於陽,誤用下瀉法,熱邪內陷,就形成結胸。原因是病邪在經絡上,本應發散,卻反而下瀉,導致裡氣虛弱,邪氣乘虛而入,與水飲相搏而發病。只有腹部脹滿,按壓不痛的,是無形的熱邪凝聚,所以稱之為虛邪;腹部脹滿,按壓劇痛的,是有形的邪熱凝聚在胸中,所以稱之為實邪。大結胸邪氣入侵較深,所以硬痛從心窩延伸到小腹部;小結胸邪氣入侵較淺,所以疼痛只在心窩部位。這就說明了結胸和痞的成因,結胸有大小之分,痞和結胸有虛實之別。誤用下瀉法使邪氣內入,水邪凝聚在胸脅,熱邪侵入腸胃,形成熱實性結胸,導致心窩和小腹部疼痛難忍,無法按壓。脈象沉是邪氣入裡,脈象緊是水氣內結,只有頭部出汗,是水熱內結而氣往上蒸騰的表現。熱與水凝聚,胸膈緊實,向上連接著項部,只能仰頭,不能低頭,像痙攣一樣。這種脈症是因為太陽經病失於表而誤用下瀉法,熱邪內陷成實邪,與水氣相結。水氣內結,熱邪不能散發;熱邪內實,水氣不能運行。所以用大陷胸湯,用甘遂直接攻破水邪,用芒硝瀉下熱邪。
另有評論:這種脈症與寒實性結胸並無二致,所以要仔細判斷是發病於陽,誤用下瀉法導致熱邪內陷,才能使用大陷胸湯。如果沒有誤用下瀉法,熱邪就不會內陷,熱邪不內陷,水氣就不會凝聚。如果胸脅沒有水氣,邪氣入陽明經就會形成胃實證,而不會形成結胸。這是因為誤用下瀉法導致熱邪內陷,太陽經的邪氣隨著熱邪內陷,與水氣相結,形成熱實性結胸,從心窩到小腹部疼痛脹滿,無法按壓,脈象沉緊,類似大承氣湯的證候。但是,雖然疼痛脹滿到小腹部,卻沒有離開心窩,這是水熱互結,與陽明經的燥屎不同,所以用甘遂攻破水飲,而不宜用枳實、厚樸等散氣藥。如果誤用承氣湯,水氣不能散開,其變化就不可預料了。而且大結胸著重在熱實,外雖無熱象,內部卻有很大的熱邪。太陽經誤用下瀉法,形成熱實性結胸;太陰經誤用下瀉法,形成寒實性結胸。所謂病發於陽,誤用下瀉法導致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
如果只在心窩部位,沒有波及胸腹,按壓感覺疼痛,不很硬的,是小結胸,脈象浮滑,是水氣和熱邪凝結為痰飲,停留在胸膈和經絡之間。所以用小陷胸湯,以瀉去中焦經絡的邪氣,使之從無形的氣機而散開。栝樓生長在蔓草中,所以能進入經絡,以瀉去膈上的痰飲;半夏形成於陰月,所以能通利陰氣,以散結氣;黃連以瀉去胸中的熱邪。熱邪消除,痰飲開散,結塊自然會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