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2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8)

1. 三陰寒痧辨

乾霍亂。昏神不語。六脈沉伏。是否兼火當清者。是否兼寒當溫者。但察其唇齒舌苔之燥潤以別之。

乾霍亂。大痛難忍。大汗大渴。舌黃燥刺。用黃連絞水服之。汗止者生。汗不止者死。

霍亂髮燥,地漿水冷服之。

絞腸痛,蕎麥湯冷服之。

嘔吐不休。環頭蘆稷湯冷服之。

霍亂腹痛。行氣逐穢藥不效者。飛鹽點湯冷服之。

探吐法,以陰陽水對衝。先以刀燒紅。置鹽一撮於刀上。即以熱鹽沖水中。和勻。令病人飲之。居密室中。以布袱拴緊其腹。將鵝羽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如醒時切不可與粥飲。與之立死。不可與熱湯。與之則心閉而死。

白話文:

三陰寒痧辨

霍亂導致昏迷不語,脈象沉弱,要判斷是否伴有內熱需要清熱,或伴有寒邪需要溫暖。觀察唇齒舌苔的乾濕來區分。

嚴重霍亂,疼痛難忍,大量出汗且口渴,舌頭乾燥發黃並有刺痛感,可用黃連水煎服,汗止則生,汗不止則死。

霍亂伴發熱乾燥,可服用冷的地漿水。

腸絞痛,可服用冷的蕎麥湯。

嘔吐不止,可服用冷的環頭蘆稷湯。

霍亂腹痛,服用理氣消積藥物無效者,可服用冷的飛鹽點湯。

探吐法,使用陰陽水對衝。先燒紅刀子,放一小撮鹽在刀子上,用熱鹽沖入水中,混合均勻,讓病人喝下。將病人置於密室,用布包裹腹部,用鵝毛探吐,能吐出來則生,吐不出來則死。清醒後絕對不能給予粥或熱湯,否則會立刻死亡或心臟閉塞而死。

2. 晚發(參葉案)

晚發者。夏受暑濕之邪。留伏於裡。至秋新邪引動而發也。其症與瘧疾相似。但寒熱模糊。脈象沉滯。舌苔黏膩。脘痞煩悶。午後更熱。天明汗解。或無汗。清晨稍解。此暑濕之邪。留著於裡。最難驟愈。治法不外三焦主治。在上焦。則舌苔白膩。頭脹身痛。肢疼胸悶。咽乾溺澀等症。

當泄氣分之熱。宜連翹、杏仁、滑石、薄荷、橘紅、通草、半夏、桔梗。熱邪重。加黃芩、蘆根。濕邪重。加白蔻、厚朴。在中焦。則舌苔微黃黏膩。痞悶胸滿。或目黃舌白。口渴溺赤。宜濕熱兼治。用瀉心法。半夏、陳皮、赤苓、枳實、川連、通草之類。若濕邪重。則脾陽受傷。

目黃腹脹。小溲不利。或大便不實。又宜溫中去濕。如茅朮、厚朴、二苓、澤瀉、木香、木瓜之類。濕甚。加乾薑。濕熱結於下焦氣分。必兼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宜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砂、茵陳、澤瀉之類。桂苓甘露飲亦可。若暑濕之邪。入於營分。則口渴。

心煩。舌赤。宜清營分之邪。犀角、鮮地、菖蒲、元參、連翹、銀花之類。若舌苔中黃邊絳。齒燥唇焦。脈左數右大。此暑邪內燔。氣血兩傷也。玉女煎。

白話文:

晚發的疾病,是因為夏天感受暑濕之邪,停留在體內,到了秋天,新的邪氣引動舊邪而發病。症狀與瘧疾相似,但寒熱不明顯,脈象沉滯,舌苔黏膩,胸悶煩躁,午後發熱更甚,天亮後汗解或無汗,清晨症狀稍輕。這是暑濕之邪停留在體內,最難快速痊癒。治療方法主要針對三焦。

如果邪氣在上焦,則舌苔白膩,頭脹頭痛,肢體疼痛,胸悶,咽喉乾燥,小便澀痛等。此時應瀉去氣分之熱,可用連翹、杏仁、滑石、薄荷、橘紅、通草、半夏、桔梗。若熱邪重,加黃芩、蘆根;若濕邪重,加白蔻、厚朴。

如果邪氣在中焦,則舌苔微黃黏膩,胸悶腹脹,或眼睛發黃、舌苔發白,口渴,小便赤紅。此時應兼治濕熱,用瀉心湯類方劑,例如半夏、陳皮、赤茯苓、枳實、川連、通草等。若濕邪重,則脾陽受損,眼睛發黃,腹部脹滿,小便不利,或大便不通,則需溫中除濕,可用蒼朮、厚朴、茯苓、澤瀉、木香、木瓜等。濕邪很重時,加乾薑。

如果濕熱邪氣結在小腸氣分,則必定伴有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可用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滑石、晚蠶砂、茵陳、澤瀉等。桂苓甘露飲也可使用。

如果暑濕之邪侵入營分,則口渴、心煩、舌紅,應清解營分之邪,可用犀角、鮮生地、菖蒲、元參、連翹、金銀花等。

如果舌苔中間黃,邊緣紅,牙齒乾燥,嘴唇焦裂,左脈數而右脈大,這是暑邪內燔,氣血兩傷,可用玉女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