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2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4)

1. 瘥後諸病新法

瘥後盜汗,傷寒瘥後。餘熱盜汗不止者。陰虛有火也。當歸六黃湯加減。無熱惡寒。而盜汗不止者。陽虛也。黃耆建中湯加減。

邵評:陰虧火盛。內蒸燔灼。津液外泄也。育陰瀉火固表為治。

自汗不止者。陽虛也。玉屏風加牡蠣、龍骨收之。

邵評:衛陽虛弱。不能固護腠理。表虛而自汗出也。實表固澀之法。此方極驗。

瘥後妄言,凡傷寒熱病。每有身涼熱退之後。其人如癡。言語謬妄者。此心神虛散不復所致。但當調養氣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復。妄言自止。

邵評:病退而妄言人癡。自是心神虛散。但痰火餘邪。內伏包絡肝膽諸經。亦有此症。當辨別論治。

瘥後吐涎沫,此土虛不能攝水也。六君加益智仁攝之。若其稠飲。自下焦漾漾而起。溢出口中者。此腎氣不納。濁陰上泛也。宜都氣飲。加胡桃、補骨以納之。或少佐熟附以收之。或佐白朮以制之。

邵評:涎沫者。寒飲也。其人胃有寒飲。病後脾虛。土不制水。水飲上逆而吐也。病屬脾胃。尚在中焦。治以溫胃和脾滌飲之法。若從下焦泛上而出者。是腎陽大虛。陰濁上干。是腎水上泛之症。急當溫納腎陽。鎮逆制水主治。

解後下血,傷寒解後。復有下血者。乃失汗之餘邪也。當清之。生地、丹皮、地榆、川斷、槐米、魁芍、薏苡仁、黑荊芥之類治之。自愈。

邵評:病解下血。由於初起失汗。邪不外達而內入。陽邪熱盛。熱傷陰絡。而血下溢也。治以清營涼血和絡之法。

瘥後頤毒,頤毒因汗下清解未盡。其邪結於少陽陽明二經。發於兩頤者。陽明部位也。發於耳之左右者。少陽部位也。宜連翹敗毒散。消散之。如二活、荊防、連翹、赤芍、牛蒡、桔梗、土貝、蒺藜、薄荷、銀花、甘草之類。少陽加柴胡。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緩則成膿。如元氣虛者。

須兼歸耆補托。潰膿後。當大補氣血為主。然發於陽明者易治。發於少陽者難治。

邵評:陽明多氣多血。且為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傳變。故易治。少陽屬膽。膽為清淨之腑。受邪則難治。

瘥後酒復,傷寒身涼後。因飲酒復熱。以酒性熱有火。能助餘邪故也。必兼煩悶乾嘔。口燥不納等症。急用川連、葛花、連翹、生梔、枳實、烏梅、銀花等解之。

邵評:餘邪未盡。得酒以助其濕火。胃熱氣升而復病也。宜清熱和胃治之。

瘥後食復,傷寒熱退之後。胃氣尚虛。餘邪未盡。若納穀太驟。則運化不及。餘邪假食滯而復作也。仍發熱頭痛。煩悶不納。宜枳實梔子豉湯。加生楂肉、麥芽、連翹、萊菔子等涼疏之。無火。舌潤。不渴者。調中湯亦可。

瘥後勞復,傷寒瘥後。元氣未復。餘邪未清。稍加勞動。其熱復作。即多語、梳頭、洗面、更衣之類。皆能致復。既經復熱。必有餘火餘邪結於中。所以仲景主以枳實梔子豉湯。蓋豆豉撤表邪。梔子清裡熱。枳實開胸中餘邪之結。凡治勞復。當以此方為主。如兼嘔惡痞滿。加半夏、竹茹。

白話文:

瘥後諸病新法

痊癒後盜汗:傷寒痊癒後,餘熱導致盜汗不止,是陰虛有火,應服用當歸六黃湯加減。若無發熱惡寒,而盜汗不止,則是陽虛,應服用黃耆建中湯加減。

邵氏評註:陰虛火盛,內熱灼傷,津液外泄,治療應滋陰瀉火、固表。

自汗不止:陽虛,應服用玉屏風散加牡蠣、龍骨以收斂汗液。

邵氏評註:衛陽虛弱,無法保護肌膚腠理,導致表虛自汗,應採用固表澀汗的方法,此方效果極佳。

痊癒後妄言:傷寒熱病痊癒後,病人神志恍惚,言語錯亂,這是心神虛散所致,只需調養氣血,兼顧治療心神即可,神志恢復後,妄言自然停止。

邵氏評註:病癒後妄言痴呆,是心神虛散所致,但痰火餘邪滯留在包絡、肝膽等經脈,也可能導致此症,需辨證論治。

痊癒後吐涎沫:這是脾土虛弱,不能攝納水液所致,應服用六君湯加益智仁以收斂。若涎沫稠厚,從下焦湧出,則是腎氣不足,濁陰上泛,宜服用都氣飲,加胡桃、補骨脂以收斂,或少加熟附子收斂,或加白朮制約。

邵氏評註:涎沫是寒飲,病人胃中有寒飲,病後脾虛,脾土不能制約水液,水飲上逆而吐,病在脾胃,仍在中焦,治療應溫胃和脾,消除水飲。若從下焦湧出,是腎陽大虛,陰濁上逆,是腎水上泛,應溫補腎陽,鎮逆制水。

痊癒後下血:傷寒痊癒後,再次下血,是汗出不足,餘邪內留所致,應清熱止血。用生地、丹皮、地榆、川斷、槐米、赤芍、薏苡仁、黑荊芥等藥物治療,即可自愈。

邵氏評註:病癒後下血,由於初期汗出不足,邪氣未達體表而內入,陽邪熱盛,熱傷陰絡,導致出血,治療應清營涼血、和絡。

痊癒後頷癰(頤毒):頷癰是汗出不暢,餘邪鬱結於少陽、陽明二經,發於兩頰者屬陽明,發於耳旁者屬少陽,應服用連翹敗毒散以消散。如用金銀花、荊防、連翹、赤芍、牛蒡子、桔梗、土貝母、蒺藜、薄荷、甘草等藥物,少陽證加柴胡。此症初期應及時消散,否則會化膿。若元氣虛弱,需加黃耆補益。膿瘍潰破後,應大補氣血。陽明經發病較易治癒,少陽經發病較難治癒。

邵氏評註:陽明經氣血充足,又是中土,萬物所歸,不易傳變,所以容易治癒;少陽屬膽,膽為清淨之腑,受邪則難治。

痊癒後飲酒復發:傷寒痊癒後,飲酒又復發,因為酒性溫熱,助長餘邪。必伴隨煩悶、乾嘔、口燥納差等症狀,應急用川連、葛花、連翹、生梔子、枳實、烏梅、金銀花等藥物解毒。

邵氏評註:餘邪未盡,飲酒助長濕熱,胃熱氣升而復病,應清熱和胃治療。

痊癒後飲食復發:傷寒熱退後,胃氣虛弱,餘邪未盡,若飲食過量,則運化不及,餘邪乘虛而入,再次發病,又發熱頭痛、煩悶、納差,應服用枳實梔子豉湯,加生山楂、麥芽、連翹、萊菔子等藥物以清熱疏利。若無發熱,舌苔潤澤,不口渴,則可服用調中湯。

痊癒後勞動復發:傷寒痊癒後,元氣未復,餘邪未清,稍加勞動,則熱邪復發,例如說話太多、梳頭、洗臉、更衣等,都能導致復發。復發後,必有餘邪餘熱鬱結於內,所以張仲景主張服用枳實梔子豉湯,豆豉解表邪,梔子清裡熱,枳實疏通胸中鬱結的餘邪。治療勞動復發,應以枳實梔子豉湯為主方,若伴隨嘔惡、痞滿,應加半夏、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