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10)
卷三 (10)
1. 下利(述古)
邵評:此三陰自受寒邪而下利之正法。
三陰熱邪下利。太陰有暴煩下利,腹滿大痛,咽乾而渴之症。少陰有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之症。俱是轉屬陽明,宜承氣輩主之。少陰又有四逆,泄利下重,小便不利,腹中痛之症,亦屬熱邪,宜四逆散。厥陰熱利下重,渴欲飲水,脈弦而數。此風木熱邪乘脾,白頭翁湯主之。
邵評: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熱灼津傷,轉屬陽明,而成胃實見症。皆熱實之象,故可用下法。若少陰熱並陽明之症:少陰經中熱極,則迫其水下流,而腎水燥;燥則腸中之物更堅,故利清水。色純青者,腎弱而肝反侮之也。心下痛為實,口乾燥為熱,用大承氣急下燥屎以存津也。
至於四逆,四肢逆冷也,陽氣不達於四肢,故逆冷。泄利下重,是陽邪下陷入陰,陽內而陰反外,陰陽脈氣不順接也。小便不利腹痛,水氣為患也。用四逆散和解表裡之邪。惟熱邪傳入厥陰,為協熱下利,熱利下重,乃濕熱穢氣鬱遏於下焦廣腸,故魄門重滯,雖利而難出也。
渴欲飲水者,以里有熱;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弦為肝脈,數則裡熱也。用白頭翁辛淡以除邪氣;連柏苦寒以清熱;秦皮苦涼性澀,入厥陰而止利也。
又評:少陰四逆者,四肢厥冷也。此非熱厥,乃太陽初受寒邪,便入少陰之症。少陰為陰樞,邪氣居之,可進可退,故其病每多或然之症。因取四味以散四逆之邪,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
凡厥陰病,先發厥,後發熱,不退者,必便膿血也。脈數有力,從陽治;脈沉無力,從陰治。
邵評:熱不退者,陽邪盛也。陽盛則傷陰絡,故知必便膿血也。便血而脈數有力者,宜滋陰清熱,從陽治之。脈沉無力者,當溫中和營,從陰治之。
白話文:
下利(述古)
邵氏評述:這三陰經受寒邪而導致腹瀉的正確治療方法。
三陰經熱邪引起的腹瀉,症狀各異:太陰經的腹瀉表現為突然發作,腹瀉不止,腹部脹滿疼痛,口乾咽燥;少陰經的腹瀉則表現為自行腹瀉,排出清澈的青色水樣便,心下部疼痛,口乾;這些情況最終都會轉化為陽明經證候,因此應該使用承氣湯類方劑治療。少陰經還有一種情況,即四肢厥冷、泄瀉下墜、小便不利、腹部疼痛,也屬於熱邪,應使用四逆散治療。厥陰經的熱邪腹瀉,表現為下墜感明顯,口渴想喝水,脈象弦數,這是風木熱邪侵犯脾胃,應使用白頭翁湯治療。
邵氏評述:陽經的熱邪傳入太陰經,熱邪灼傷津液,轉化為陽明經的實證,都是熱邪實證的表現,因此可以用下法治療。如果少陰經的熱邪與陽明經的證候同時出現,少陰經的熱邪達到極點,就會迫使體液下流,導致腎水不足,而腎水不足則會使腸道內容物更加乾燥,所以才會出現清澈的青色水樣便,這是腎虛而肝氣反過來侵犯脾胃的結果。心下部疼痛是實證,口乾是熱證,因此使用大承氣湯急下燥屎,以保留津液。
至於四肢厥冷(四逆),是因為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所以四肢冰冷。泄瀉下墜是因為陽邪下陷陰經,陽氣內陷而陰氣外浮,陰陽脈氣不能順利溝通。小便不利、腹部疼痛,是水氣造成的疾病。因此,使用四逆散來調和表裡邪氣。只有當熱邪傳入厥陰經,才會有協同熱邪引起的腹瀉,下墜感明顯的腹瀉,是濕熱穢濁之氣鬱結在下焦的大腸,因此魄門(肛門)阻塞,雖然腹瀉但排便困難。
口渴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邪,傳經的邪氣侵犯了厥陰經。脈象弦細是肝脈的表現,脈象數則是裡熱的表現。使用白頭翁辛涼以去除邪氣,連翹苦寒以清熱,秦皮苦寒澀,入厥陰經以止瀉。
再評述:少陰經的四逆證,表現為四肢厥冷,這不是熱邪引起的厥冷,而是太陽經初受寒邪,寒邪直接進入少陰經所致。少陰經是陰經的樞紐,邪氣停留在此,可以進可以退,所以少陰經的疾病症狀變化多端,因此選用四逆散來散解四逆的邪氣,這是少陰經氣分的下法治療。
凡是厥陰經的疾病,先發作厥逆,然後發熱,如果熱邪不退,必然會出現便血的情況。脈象數有力,從陽治;脈象沉細無力,從陰治。
邵氏評述:熱邪不退,是陽邪盛的表現,陽邪盛則會損傷陰液,所以就知道必然會出現便血。便血而脈象數有力,應該滋陰清熱,從陽治;脈象沉細無力,應該溫中和營,從陰治。
2. 下利(新法)
凡傷寒熱邪正盛之時,必在陽明胃經。陽明以胃實為病,故大便不通。然火症往往下黃黑稠黏之物,此熱邪下逼大腸,非痢也。雖通仍作不通論,只用清火解毒以治陽明,其利自止。
邵評:熱結腸胃,下迫大腸而下注。治宜清化火熱。
如傷寒熱症,下痢純清水或黃沫,潮熱腹硬,脈沉滑有力者,此名旁流。因腸中有燥矢阻塞,水漿從旁滲出。病在陽明,非關脾也。導去燥矢,其痢自止。
邵評:所下皆是水沫,吃下之湯水,隨熱下注,腸中有燥屎內結,水從旁流也。下其燥矢,熱退則愈。蓋燥矢在腸,水從旁流,非下不可。
有陽明火症,邪火不殺穀,吃湯下湯,吃水下水,此有陽明實症可據,非若脾腎俱敗者比。亦只清其火邪,其利自止。
邵評:胃中火盛,水穀消化不及,則穀不化。火性急速,不能停留,故一吃即利。此火迫下注,必有實熱見症。實火脈象形於外,與脾腎陽虛火衰,不能消化,下利清穀者,大相天淵。清化胃中邪火,利可自止。
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其症頭疼惡寒發熱,噁心飽悶,腸胃窘迫,而泄痢者,此表裡俱病。法當外散表邪,內消積滯,不在傷寒變病之例。
邵評:表裡交病,外邪內迫而下利。宜疏表和里,兩解治之。如枳、桔、梔、豉加葛根、焦雞金,最妙。
有一種表熱裡寒之症。初起頭痛惡寒發熱,繼即下痢清穀,脈浮而遲,口不渴飲。俗名漏底傷寒是也。良由其人脾胃本虛,一感外邪,即得直入腸胃,不在太少留連。速當溫中散寒,加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甚者加冬朮、乾薑。
邵評:此與上條有輕重虛實之不同。上條表有風邪,而內傷飲食,是表裡俱實。此條表有熱邪,而里則虛寒,是表實裡虛。中陽虧乏,表邪乘虛內入,直走腸胃而下利也。治宜溫運中陽,外散表寒,與上條治法不同。此方治脾胃中虛有寒,表邪入里而下利,的是正法。
若陽邪傳裡,熱邪攻於腸胃,而變下利膿血者,重症也。然亦有寒熱之分。蓋邪至三陰,為日已久,實者則從陽化熱,虛者則從陰化寒矣。如少陰下利,用豬苓湯者,從陽化熱也。用桃花湯者,從陰化寒也。辨症之法:以脈數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
小便赤澀屬熱,清白屬寒。下利腸垢屬熱,鴨溏屬寒。熱利臍下必熱,寒利臍下必寒。熱利當清其腸,寒利當溫其下。
邵評:陽經熱邪傳於裡,有化寒化熱之不同。辨別精明,須熟記之。
凡傷寒疫癘,熱邪傳裡,下利腸垢,或下鮮血,小溺赤澀,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身熱口渴,六脈洪數,臍腹大痛者,此熱毒內攻腸胃也。不治則爛矣。急用大黃、芩連、銀花、丹皮、芍藥、甘草之類,下之清之。繼用鮮生地數兩,代大黃與之,以養陰解毒。若下利腸垢,
白話文:
凡是傷寒導致熱邪盛行的時候,必定在陽明胃經。陽明經以胃實為病,所以大便不通。然而火症往往排出黃黑稠黏的糞便,這是熱邪下逼大腸引起的,並非痢疾。雖然排便了,但仍要按不通暢來處理,只需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陽明經,腹瀉自然會停止。
邵氏評注:熱邪結聚在腸胃,下迫大腸而導致腹瀉。治療應以清化火熱為主。
如果傷寒熱症患者腹瀉排出的是純清水或黃色泡沫,伴有潮熱、腹部堅硬,脈象沉而滑且有力,這叫做旁流。這是因為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阻塞,水分從旁邊滲出來。病在陽明經,與脾臟無關。導出乾燥的糞便,腹瀉自然會停止。
邵氏評注:所排出的都是水和泡沫,喝下去的湯水,隨著熱邪一起下注。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積結,水從旁邊流出。必須排出乾燥的糞便,熱邪退了病也就好了。因為乾燥的糞便阻塞在腸道,水從旁邊流出,不得不排出。
如果陽明經火症患者,邪火不傷及食物,喝湯就拉湯,喝水就拉水,這是陽明經實症的表現,與脾腎俱虛者不同。同樣只要清解火邪,腹瀉自然會停止。
邵氏評注:胃中火盛,水穀消化不及,則食物無法消化,火性急躁,不能停留,所以一吃就拉肚子。這是火邪下注,必定有實熱的症狀。實熱的脈象會表現在體外,與脾腎陽虛火衰,無法消化,腹瀉排出清稀食物者,完全不同。清化胃中邪火,腹瀉就能自止。
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的病症,症狀是頭痛、惡寒發熱、噁心、飽脹、腸胃不適而腹瀉,這是表裡俱病,應當先疏散表邪,再消內部積滯,不在傷寒變證之列。
邵氏評注:表裡同病,外邪內迫導致腹瀉,應該疏通表邪,調和裡氣,兩者兼治。如用枳實、桔梗、梔子、豆豉,再加葛根、焦山楂等,效果最佳。
有一種表熱裡寒的病症,初期頭痛、惡寒發熱,接著腹瀉排出清稀食物,脈象浮而遲,口不渴,俗稱漏底傷寒。這是因為患者脾胃本就虛弱,一受外邪侵襲,就直入腸胃,不在太少停留。應當溫中散寒,服用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等藥物,嚴重者加用白朮、乾薑。
邵氏評注:這與上一種病症有輕重虛實之不同。上一種病症表有風邪,而內傷飲食,是表裡俱實;這種病症表有熱邪,而裡則虛寒,是表實裡虛。中陽不足,表邪乘虛而入,直達腸胃而導致腹瀉。治療應溫運中陽,外散表寒,與上一種病症的治療方法不同。這個方劑治療脾胃虛寒,表邪入裡而導致腹瀉,是正確的方法。
如果陽邪傳入裡,熱邪侵犯腸胃,而導致腹瀉排出膿血,這是重症。但也有寒熱之分,因為邪氣到達三陰經,時間已久,實證則從陽化熱,虛證則從陰化寒。如少陰經腹瀉,用豬苓湯者,是從陽化熱;用桃花湯者,是從陰化寒。辨別病症的方法,以脈象數而有力為熱,脈象緩而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小便赤澀屬熱,小便清白屬寒;腹瀉排出腸垢屬熱,腹瀉排出稀薄如水樣大便屬寒;熱邪引起的腹瀉,臍下必熱;寒邪引起的腹瀉,臍下必寒。熱邪引起的腹瀉,應該清解腸道;寒邪引起的腹瀉,應該溫暖下焦。
邵氏評注:陽經熱邪傳入裡,有化寒化熱的不同。辨別要精明,必須熟記。
凡是傷寒疫病,熱邪傳入裡,腹瀉排出腸垢,或排出鮮血,小便赤澀,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身熱口渴,六脈洪數,臍腹劇痛,這是熱毒侵犯腸胃。不治療就會潰爛,應立即用大黃、黃芩、黃連、金銀花、丹皮、芍藥、甘草等藥物,瀉下清熱。然後用鮮生地數兩代替大黃,以養陰解毒。如果腹瀉排出腸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