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下利(新法)

其勢稍緩者。宜黃芩湯加川連、銀花、丹皮之屬清之。血利加丹參、槐米、川斷。

邵評:火熱疫毒。盛於腸胃。急用苦寒清下治之。

如遇傷寒疫症。下利如豆汁魚腦之色。脈象沉濡。舌白如粉。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濕毒聚於腸胃也。宜茅朮、厚朴、廣皮、二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之類。滲之和之。

邵評:此濕溫症而兼疫毒也。宜清滲濕邪治之。此方頗合。

如下利雜色。六脈沉遲。舌潤無苔。或紫色而光。口不渴飲。腸胃並連。直出無關閉者。此脾腎虛寒。關閘不闔。元氣下泄之證也。急投胃關煎。合桃花湯。兼從手陽明以堵截之。或桃花湯重加人參以截之。

邵評:腎陽虧乏。虛寒下利。滑脫無度。溫澀下焦為治。

如見外熱內煩。舌燥口渴。脘中痞悶。或痛或嘔。而利不止者。中焦濕熱也。當用瀉心法。芩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之類。

邵評:濕熱痞結中焦。脘悶嘔痛。不食下利。似是噤口痢症。防其閉結。用開痞泄邪之法。卻是正治。

凡下利。舌苔遍地白厚。如雪花者。臟結也。不治。

邵評:陽虛體濕。濁陰凝結於中。苔厚如雪花者。邪結已深也。純陰無陽。故不治。

凡三陰下利。小便不利者。津液竭也。不可妄利小便。

邵評:陰經下利。而小便不利。陰津虧乏也。如妄利之。陰氣竭絕而津涸矣。

白話文:

下痢(新法)

腹瀉症狀較輕緩時,宜用黃芩湯,再加入川連、金銀花、丹皮等藥物清熱解毒。若腹瀉帶血,則需加丹參、槐米、川斷等藥物止血。

邵氏評注:此為火熱疫毒盛行於腸胃,需急用苦寒藥物清熱瀉下治療。

若遇傷寒疫症,腹瀉如豆汁或魚腦狀,脈象沉弱濕潤,舌苔白如粉末,小便不利,卻不口渴,則為濕毒積聚於腸胃。宜用茅根、蒼朮、厚朴、廣皮、二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等藥物,以利水滲濕、調和脾胃。

邵氏評注:此為濕溫病兼夾疫毒,宜清熱滲濕邪氣治療,此方甚為合適。

若腹瀉糞便顏色混雜,六脈沉遲,舌頭濕潤無苔,或舌苔紫暗發亮,不口渴,腸胃蠕動異常,瀉下不止,則為脾腎陽虛,氣關不固,元氣下泄。應急用胃關煎,配合桃花湯,並從手陽明經絡入手以截斷瀉下。或在桃花湯中加重人參用量以止瀉。

邵氏評注:腎陽不足,虛寒導致腹瀉,瀉下不止,需溫腎澀腸止瀉。

若見外感發熱,內心煩躁,舌燥口渴,胃脘部痞悶,或疼痛或嘔吐,而腹瀉不止,則為中焦濕熱。當採用瀉心湯法,使用黃芩、川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等藥物。

邵氏評注:濕熱阻滯中焦,胃脘痞悶疼痛,不思飲食,腹瀉不止,類似噤口痢,需開通痞塞,瀉邪氣,此為正治之法。

凡腹瀉,舌苔遍佈厚白,如雪花樣,為臟腑氣血凝滯,此症不宜治療。

邵氏評注:陽虛體濕,濁陰凝聚於臟腑,舌苔厚白如雪花,邪氣已深,屬純陰無陽之證,故不可治療。

凡三陰經證候導致的腹瀉,小便不利者,為津液耗竭,不可再妄用利尿藥物。

邵氏評注:陰經證候導致的腹瀉,小便不利,陰津虧虛,若再使用利尿藥,則陰氣耗竭,津液更加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