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吳又可法(摘要)

凡瘟疫如見舌苔白如粉者,其邪已入膜原,汗之必不解。當用達原飲,以透膜原之邪。看兼何經,加入引經表藥: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苔薄而不厚,脈不甚數者,感之輕也,可從汗解。如感之重者,舌苔必厚,脈必數,縱服藥,邪必內陷。但看舌苔漸漸黃燥。

此邪漸入於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若脈洪長而數,汗大出,此邪適離膜原,初入陽明,白虎證也。舌上純黃燥刺,又兼里症,此邪已入胃腑,承氣湯選用。

邵評:邪從口鼻而入,直行中道,而入膜原,故舌苔白如敷粉。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乃脾胃之半表半裡,附近於胃。疫邪先入膜原,最易陷入於胃。如從表達,亦從三陽經外出,故加三陽引經藥。

疫症有兩三日即離膜原者,有一旬半月不傳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厭厭聶聶,至五六日,陡然勢張者。

疫邪為病,有從戰汗解者,有從自汗盜汗不解者,有無汗竟歸於胃者,有胃氣壅抑,必從下後而得戰汗解者,有汗解未盡,越三四日復熱者,有發黃因下而復熱發癍者,有竟從發癍而愈者,有里症急,雖得癍,不愈者。

疫毒甚者,日有三變。初起一二日,舌苔白如粉,早服達原飲一服。午後舌變黃色,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毒邪傳裡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躁稍減,傍晚復加煩躁大熱,通舌變黑刺,鼻生煙煤,此毒邪最重,復合聚於胃,急用承氣湯下之。至夜半熱退,次早苔刺如失,此數日之法。

一日行之,因其毒盛變速,故用藥不得不緊。設用緩藥,必無救矣。每見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類也。

邵評:下後稍緩,至夜復熱,其勢更甚。熱而成實,灼傷肺胃津液,故舌黑刺而鼻菸煤。邪毒甚也。熱實胃腑,故用承氣急下之,使邪毒從下而解。若一日數變,用藥亦一日行數日之法。蓋病變極速,治法亦急,所謂急病急攻也。失治則液涸邪秘而死。

疫病失下,自利純臭水,晝夜十數行,口燥、唇乾、舌裂,腹滿硬痛,此熱結旁流也,急以承氣下之,以去宿垢,其利自止。若胃熱失下,鬱而為黃,熱更不減,搏血為瘀。故經氣不為熱瘀郁,不致發黃。熱邪不幹血分,不致蓄血。若同受其邪,則發黃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發黃也。

但蓄血一行,熱隨血走,黃隨熱泄。故治黃茵陳蒿湯。治蓄血桃仁承氣湯,去桂枝、甘草,加丹皮、歸尾、赤芍。

邵評:胃中熱鬱不得泄越,則發黃。熱甚血瘀,則蓄血。此邪熱入於中下兩焦所致。至辨發黃與蓄血,當察其小便。若小便不利,則熱鬱膀胱而發黃。若小便自利,則熱瘀血分而蓄血。如此辨治,萬無一失。治黃,滲濕清熱而通下。治蓄血,消瘀清熱而破血。

白話文:

吳又可法(摘要)

瘟疫患者若舌苔白如粉末,邪氣已入侵膜原(脾胃交界處),即使發汗也無法痊癒,應服用達原飲,以透出膜原的邪氣。需觀察兼犯哪條經絡,再加入引經藥物,例如兼犯太陽經則加羌活,陽明經則加葛根,少陽經則加柴胡。如果舌苔薄而不厚,脈象不快速,則病情較輕,可透過發汗來治療。但若病情嚴重,舌苔必然厚重,脈象必然快速,即使服藥,邪氣也會內陷。此時若見舌苔逐漸變黃乾燥,表示邪氣漸漸進入胃部,需在原方中加大黃瀉下。若脈象洪大而快速,汗出很多,表示邪氣剛離開膜原,初入陽明經,屬白虎證。若舌苔純黃乾燥並伴有裡症(內臟症狀),表示邪氣已入胃腑,應選用承氣湯。

邪氣由口鼻進入,直達中焦,進入膜原,故舌苔白如敷粉。膜原是指脾胃以膜相連的部位,是脾胃的半表半裡,靠近胃部。疫邪先入膜原,最容易侵入胃部。若從表證治療,亦需從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經)疏通邪氣,故需加入三陽引經藥物。

疫症有的兩三天就離開膜原,有的十天半個月才傳播;有的初期染病四五天渾身不適,到五六天病情突然加重。

疫邪致病,有的通過發汗痊癒,有的自汗盜汗卻無法痊癒,有的無汗而邪氣最終進入胃部;有的胃氣壅塞,必須瀉下後才能發汗痊癒;有的發汗後未痊癒,三四天後又發熱;有的發黃是因為瀉下後又發熱長斑;有的最終透過長斑而痊癒;有的裡症急迫,即使長斑也無法痊癒。

疫毒嚴重者,一天可有三次變化。初期一兩天,舌苔白如粉末,早服用達原飲一劑,下午舌苔變黃,胸膈滿悶疼痛,口渴煩躁,此為毒邪入裡。此時在原方中加大黃瀉下。煩躁稍減,傍晚又加劇煩躁大熱,舌苔變黑刺,鼻孔流出黑鼻涕,此為毒邪最重,聚集於胃部,需緊急使用承氣湯瀉下。到半夜熱退,次日早晨舌苔如同脫落一般。此為數日之法的快速版本。

因為毒邪盛行變化迅速,所以用藥必須緊迫。若使用緩和的藥物,必然無救。常有瘟疫患者二三天就死亡的,都是這種情況。

瀉下後稍有好轉,但夜裡又發熱,病情加重,熱邪轉為實證,灼傷肺胃津液,故舌苔黑刺,鼻孔流出黑鼻涕,邪毒甚重。熱邪實滯胃腑,故需急用承氣湯瀉下,使邪毒從下而解。若一天內病情變化多次,用藥也需一日行數日之法,因為病情變化極快,治療也必須迅速,所謂急病急攻。若延誤治療,則津液枯竭,邪氣閉阻而死亡。

疫病若未瀉下,出現自行腹瀉,排出臭穢的液體,晝夜十幾次,口乾、唇乾、舌裂,腹部脹滿堅硬疼痛,這是熱邪結聚旁流。需緊急使用承氣湯瀉下,去除宿垢,腹瀉自然停止。若胃熱未瀉下,鬱積而導致發黃,熱邪不減,搏傷血液而形成瘀血,所以經氣若沒有熱邪瘀血鬱積,就不會發黃;熱邪不傷及血液,就不會蓄血。若同時受到邪氣侵犯,則會發黃並伴有蓄血,而不是蓄血導致發黃。

蓄血的治療,熱邪隨血運行,黃色隨熱邪排出,所以治療發黃用茵陳蒿湯,治療蓄血用去桂枝、甘草,加丹皮、川歸尾、赤芍的桃仁承氣湯。

胃中熱邪鬱積不得疏泄,就會發黃;熱邪嚴重,血液瘀滯,就會蓄血。這是邪熱侵入中下兩焦所致。要區分發黃和蓄血,需觀察小便。若小便不利,則熱邪鬱結膀胱而發黃;若小便通利,則熱邪瘀阻血分而蓄血。這樣辨證治療,萬無一失。治療發黃,需滲濕清熱並通利大便;治療蓄血,需消瘀清熱並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