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先里後表

先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證。下之便愈。後復發熱。反加煩疼。身重脈浮者。宜白虎湯主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參。覆杯即愈。

邵評:瘟疫自口鼻而入。直行中道。伏於膜原。膜原為半表半裡。其邪自內出外。故有先見里症。可先下之。下后里通。邪漸出外。在陽明之經。故見煩熱脈浮身疼重之症。再用白虎湯以清之。不得汗者。正虛液竭。白虎加人參。以扶正達邪。若大汗大下後。表裡之證悉去。

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脈沉細者。此汗出太過。陽氣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證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後陽回自愈。

邵評:汗下之後。表裡之症雖去。而津虧氣弱。不能營養筋骨脈絡。故痛如被杖。用藥宜養營和陽之劑。

又評:瘟疫與傷寒大異。傷寒不可早下。瘟疫有先里後表之症。故可先下。下之裡通而表達。蓋瘟疫之邪自內達外。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治不同法。此瘟疫傷寒分涇渭處也。

白話文:

先里後表是指一開始發燒,症狀逐漸加重,出現裡證(內臟的病症)。服用瀉下藥後病情好轉,但後來又發燒,且伴隨煩躁疼痛、身體沉重、脈搏浮快,這時應該服用白虎湯治療。如果服用白虎湯後仍然不出汗,表示體液耗竭,需要加入人參,很快就能痊癒。

瘟疫從口鼻入侵,直接進入身體中焦,潛伏在膜原(臟腑之間的薄膜)。膜原兼具表裡兩方面的性質,邪氣由內向外發作,所以一開始會出現裡證,可以先使用瀉下藥。瀉下後裡證消除,邪氣逐漸外傳,到達陽明經,因此出現煩熱、脈搏浮快、身體疼痛沉重等症狀,再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毒。如果服用白虎湯後仍然不出汗,說明正氣虛弱,體液耗竭,此時白虎湯中加入人參,可以扶助正氣,驅除邪氣。如果經過大量汗出和瀉下後,表裡症狀都消失了,

接著全身劇烈疼痛,如同被棍棒打傷一般,脈搏沉細,這是因為汗出過多,陽氣不足,導致骨骼寒冷疼痛,這已經不是表證了,不必治療,二三天後陽氣恢復,自然痊癒。

汗出和瀉下之後,雖然表裡症狀都消失了,但體液虧損,氣血虛弱,不能滋養筋骨和經絡,所以會感到疼痛如被棍棒打傷。此時應該服用滋養營氣、溫補陽氣的藥物。

瘟疫和傷寒的治療方法大不相同。傷寒不能早期使用瀉下藥,而瘟疫有先里後表症狀,所以可以先瀉下。瀉下後裡證通暢,然後表證也就好了。因為瘟疫的邪氣是由內向外發作,與傷寒先表後裡的治療方法不同,這就是瘟疫和傷寒的主要區別。

2. 表證偏勝

表證偏勝者。膜原之伏邪發時。傳表之邪多。傳裡之邪少。當治其表。里證兼之。

邵評:膜原附近於胃。為表裡之分界。邪伏膜原。出表者多。入里者少。則表證偏勝。乃七表三里之候。當先治表。而略兼治里。

白話文:

表證偏勝是指邪氣初犯人體時,停留在肌膚(表層)的邪氣較多,深入臟腑(裡層)的邪氣較少。此時應先治療表證,即使伴隨輕微的裡證,也應以治表為主。

邵氏評注:膜原(指胃部附近)是表裡之間的界限。邪氣停留在膜原附近,多數會從肌膚表面發作,少數會進入臟腑。因此表證較為明顯,呈現七分表證三分裡證的狀態,治療應優先處理表證,同時略微兼顧裡證。

3. 里證偏勝

若里證多而表證少。但當治其里。而表證自愈。

邵評:膜原之邪。入里者多。出表者少。則里症偏勝。乃七里三表之候。但治其里。里通。則邪外出而愈。

白話文:

如果裡證的症狀明顯多於表證,那就應該著重治療裡證,表證自然會好轉。

邵氏評注:病邪侵入體內深層(裡)的較多,從體表(表)出來的較少,所以裡證的症狀就比較明顯,這是裡證盛於表證的症候。只要治療裡證,裡證通暢了,病邪就能從體表排出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