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二 (14)
卷二 (14)
1. 氣上衝心
此腹中之氣,時時上衝也。氣撞心疼,吐蛔者,厥陰病也;不吐蛔者,病在陽分,表邪也,桂枝湯。氣上衝咽而喘者,胸中有痰也,瓜蒂散。(參金鑑)
邵評:分肝火、表邪、痰逆三因,最精。
按厥陰氣撞熱疼,知飢不納,食則吐蛔等症,總屬肝胃之病。因胃中虛寒,肝風襲胃,相火挾濁陰上衝,故致斯症。治法當以苦、辛、酸、寒、熱並用,如川連、吳萸、黃芩、乾薑、茯苓、半夏、川椒、烏梅之類。(參葉案)
白話文:
氣上衝心指的是腹部之氣時常向上衝擊,導致胸口疼痛,甚至吐出蛔蟲。如果吐出蛔蟲,屬於厥陰病;若不吐蛔蟲,則病在陽分,屬表邪,可用桂枝湯治療。如果氣衝擊咽喉而喘息,則表示胸中有痰,可用瓜蒂散治療。(參考《金匱要略》)
邵氏評注:此症可分為肝火、表邪、痰逆三種原因,此分析極其精準。
分析厥陰氣上衝導致胸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吐蛔蟲等症狀,都屬於肝胃疾病。由於胃中虛寒,肝風侵犯胃部,相火夾雜濁陰之氣向上衝擊,才會導致這些症狀。治療方法應當寒熱苦辛酸五味並用,例如川連、吳萸、黃芩、乾薑、茯苓、半夏、川椒、烏梅等藥物。(參考葉天士醫案)
2. 吐蛔
胃中虛冷。理中安蛔散。肝邪犯胃。烏梅丸。
邵評:此中虛寒伏之正法。又肝胃不和之正法。
白話文:
吐蛔:胃寒導致蟲積,可用理中安蛔散治療。肝氣犯胃導致蟲積,可用烏梅丸治療。
邵氏評註:這是治療胃寒蟲積的正確方法,也是治療肝胃不和導致蟲積的正確方法。
3. 厥
厥者,手足逆冷,有陰陽之分。
自熱至溫,自溫至厥者,邪從三陽經來,傳經之熱邪也,四逆散。甚者四肢雖厥,大便秘,小便赤,脈沉滑,此陽症似陰,所謂厥深熱亦深也,宜白虎承氣等湯為治。
邵評:此為陽邪熱厥治法。
陰厥乃三陰自受寒邪,或腹痛吐利,或下利清穀,宜四逆湯、理中湯、當歸四逆湯主治。(參準繩)
邵評:此陰勝寒厥治法。
按少陰有寒厥而無熱厥;厥陰有寒熱二厥。寒厥者,止寒而不熱也;熱厥者,由熱而至厥,由厥而至熱,相因不已也,當分陰陽淺深治。(參金鑑)
邵評:此辨寒厥熱厥見象之不同。
白話文:
厥是指手腳冰冷的症狀,分陰陽兩種。從身體發熱到溫暖,再從溫暖到厥冷,這是邪氣從三陽經入侵,是經絡中的熱邪作祟。可用四逆散治療。嚴重者,四肢冰冷,大便秘結,小便赤紅,脈象沉而滑,這是陽症似陰症,所謂厥症嚴重,裡面的熱邪也深重,宜用白虎承氣湯等方劑治療。
這是陽邪熱厥的治療方法。
陰厥則是三陰經自行受到寒邪侵襲,可能伴隨腹痛、嘔吐、腹瀉,或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宜用四逆湯、理中湯、當歸四逆湯治療。
這是陰盛寒厥的治療方法。
少陰經有寒厥而無熱厥,厥陰經則有寒厥和熱厥兩種。寒厥只是冰冷而不發熱;熱厥是由於發熱而導致厥冷,又由厥冷而導致發熱,如此反覆不已。治療時應區分陰陽寒熱的輕重深淺。
這是辨別寒厥和熱厥症狀差異的方法。
4. 下利
熱者。下利譫語。有燥矢也。宜小承氣湯。熱利下重。欲飲水者。白頭翁湯。
邵評:此熱利分陽明厥陰。最為精確。
寒者。下利清穀。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下利汗出而厥者。亦四逆湯。
邵評:寒利以扶陽為主。
白話文:
下痢:
發燒,下痢並說胡話,大便乾燥如箭狀,應服用小承氣湯。下痢、腹瀉、下墜感,想喝水,則服用白頭翁湯。
邵氏評注:此將熱性下痢分為陽明和厥陰兩類,非常精準。
下痢是寒症:下痢排出稀薄的穀物殘渣,手腳冰冷,則服用四逆湯;下痢、冒汗且四肢厥冷,也服用四逆湯。
邵氏評注:寒症下痢以溫補陽氣為主。
5. 少腹滿
臍下為少腹。夫胸中滿,心下滿,皆氣也;腹滿,多有燥矢也;少腹滿,溺與血之分也。邪結下焦,津液不通,則溺蓄;血氣不行,則血結,皆為脹滿而痛也。若小便利者,為蓄血,宜桃仁承氣湯;小便不利者,為水蓄膀胱,宜五苓散。二症俱是熱邪。若四肢厥冷,小便清白,而小腹滿痛者,為冷結膀胱,宜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治之。(合參準繩金鑑)
邵評:少腹滿,有寒熱二因。邪熱入於膀胱,又有血蓄水蓄之不同,最宜細辨。
白話文:
少腹(肚臍以下)脹滿。胸部脹滿、心窩脹滿都是氣機不通造成的。腹部脹滿,大多是燥熱導致便秘。少腹脹滿,與小便和經血的運行有關。邪氣停留在下焦(小腹以下),津液運行不暢,就會小便瀦留;氣血運行不暢,就會經血瘀滯,都會導致脹滿疼痛。如果小便略通,是血瘀積聚,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如果小便不通,是水液停留在膀胱,應該服用五苓散。這兩種情況都是熱邪所致。如果四肢冰冷,小便清澈,但小腹脹滿疼痛,這是寒邪阻塞膀胱,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再加入吳茱萸和生薑治療。(參考《準繩金鑑》)
邵氏評註:少腹脹滿,有寒邪和熱邪兩種原因,熱邪入侵膀胱,又分為血瘀和水腫兩種情況,必須仔細辨別。
6. 囊縮
舌卷囊縮者死。熱極而縮者。承氣。寒極而縮者。四逆吳茱萸。
邵評:合虛實寒熱二因。治法最精。
白話文:
舌頭捲曲,陰囊收縮,預示著死亡。這是由於陽氣極度耗竭而引起的陰囊收縮,應使用承氣湯治療;若是因陰寒極度盛而引起的陰囊收縮,則需使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治療。
邵氏評語:此法兼顧虛實、寒熱兩種病因,治療方法十分精妙。
7. 厥陰新法
按六經主病,仲景非專為傷寒立言。 如厥陰所述氣衝吐蛔等症,乃厥陰風木自病,不拘傷寒雜症。 但見嘔逆吐蛔者,即是肝邪犯胃,宜兼厥陰而治。 要知六淫傷寒兼帶厥陰者,可治。 若從三陽傳至厥陰,則熱極生風,九竅將閉,所形皆敗症矣。 今將厥陰本病治法列於下,勿以傷寒傳經目之可也。
凡遇傷寒熱病,症見乾嘔渴飲,胸膈滿悶,格食不下,或兩脅抽痛,舌苔黃黑,或兼吐蛔,此即症兼厥陰,肝邪犯胃而然也。 宜用桂枝、芍藥、川連、乾薑、茯苓、半夏、黃芩之類主之。 吐蛔加椒梅,寒熱似瘧加柴胡,引出少陽。(肝邪犯胃)
凡傷寒暑濕之症,有嘔吐青綠黑臭之水,或黃黑濁飲,或兼吐蛔,此邪已犯厥陰。 因胃中空虛,肝風乘虛襲胃,所吐之物,乃胃底腸中之陰濁,被肝風翻騰,遂至逆湧而上出於口,俗名胃底翻是也。 治宜泄厥陰以安陽明,如桂枝、白芍、川連、吳茱萸、半夏、茯苓、椒梅之類,以泄厥陰。 次用人參、代赭、茯苓、半夏、乾薑、川連、烏梅之類,以安胃鎮逆。 若其人陽明虛餒,不禁酸苦,又當安胃為主,微兼泄肝。 宜人參、薑、連、吳萸、白芍、茯苓、半夏、烏梅、代赭之類主之。(肝風內襲)
若身熱,耳聾,口渴,胸腹板實,入暮譫語,嘔逆吐蛔,舌苔黃中帶灰黑,此濕熱之邪,結於厥陰之界,病勢最險。 宜川連、枳實、半夏、茯苓、菖蒲、烏梅、薑汁之類治之。(濕溫干厥陰)
若邪從三陽經傳入,即在太陰,已多危候。 再入少陰,生者少,死者多矣。 至傳厥陰,內風已盛,九竅熱極將閉,無庸議治。
邵評:陽邪傳至厥陰,入里極深。 厥陰內寄相火,邪熱與相火兩相蒸灼,傷陰最速。 陰液消耗,邪熱陷閉,故症多不治。
凡見面青目白,面黃目青,面白目紫,筋急直視,角弓反張,舌焦耳聾,皆厥陰將敗形色。 舌卷囊縮,鴉口嘬嘴,昏不知人,醒作睡聲,蹺足喉直,撮空視,躍躍欲起,脈硬如弦,此皆厥陰死證。(陽邪傳入厥陰死證)
白話文:
厥陰新法
根據六經辨證論治,張仲景的《傷寒論》並非專門針對傷寒病症。例如厥陰經所描述的氣衝、吐蛔等症狀,就是厥陰風木本身的病變,不限於傷寒雜病。只要出現嘔逆吐蛔,就屬於肝邪犯胃,應當兼顧厥陰經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六淫邪氣導致的傷寒,如果兼夾厥陰病證,是可以治療的;但若從三陽經傳至厥陰經,則熱極生風,九竅將閉,表現出的都是危急重症。以下列出厥陰經本病的治療方法,切勿以傷寒傳經的觀點看待。
如果遇到傷寒熱病,症狀表現為乾嘔口渴,胸膈滿悶,食慾不振,或者兩脅抽痛,舌苔黃黑,伴有吐蛔,這就是厥陰病證兼雜,肝邪犯胃所致。宜用桂枝、芍藥、川連、乾薑、茯苓、半夏、黃芩等藥物治療。如果吐蛔,則加用椒目、烏梅;寒熱似瘧疾,則加用柴胡,引導邪氣從少陽經排出。(肝邪犯胃)
如果傷寒暑濕病症,出現嘔吐青綠色、黑色、臭味的水液,或者黃黑濁液,伴有吐蛔,則邪氣已經犯及厥陰經。由於胃中虛空,肝風乘虛而襲擊胃部,嘔吐物是胃底和腸道中的陰濁之物,被肝風攪動,於是逆湧而上,從口中吐出,俗稱「胃底翻」。治療應當瀉泄厥陰以安撫陽明經,可用桂枝、白芍、川連、吳茱萸、半夏、茯苓、椒目、烏梅等藥物。
瀉泄厥陰之後,再用人參、代赭石、茯苓、半夏、乾薑、川連、烏梅等藥物,以安胃鎮逆。如果陽明經虛弱,不能耐受酸苦之味,則應以安胃為主,略微兼顧瀉肝,可用人參、乾薑、川連、吳茱萸、白芍、茯苓、半夏、烏梅、代赭石等藥物。(肝風內襲)
如果出現發熱、耳聾、口渴、胸腹板硬,傍晚神志不清,嘔逆吐蛔,舌苔黃中帶灰黑,這是濕熱之邪阻滯在厥陰經的病變,病情十分危急,宜用川連、枳實、半夏、茯苓、菖蒲、烏梅、薑汁等藥物治療。(濕溫干厥陰)
如果邪氣從三陽經傳入太陰經,已經出現很多危候;再傳入少陰經,生者少,死者多。等到傳入厥陰經,內風已經盛極,九竅因熱極將要閉塞,無需再考慮治療。
邵氏評注:陽邪傳入厥陰經,入裡極深,厥陰經內寄藏著相火,邪熱與相火互相蒸灼,損傷陰液最快,陰液消耗殆盡,邪熱閉阻,因此症狀多數難以治癒。
凡是見到面色青白、面色黃而目青、面色白而目紫、筋脈拘急、眼睛直視、角弓反張、舌焦耳聾,都是厥陰經將要衰敗的徵象。舌頭捲曲內縮,嘴巴緊閉如鴉嘴,神志昏迷不醒,醒來時發出鼾聲,腳翹起,喉嚨挺直,目光呆滯空洞,身體不停地想動,脈象堅硬如弦,這些都是厥陰經的死亡徵兆。(陽邪傳入厥陰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