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大頭瘟

即大頭天行。宜普濟消毒飲。

邵評:風熱濕濁。擾亂清陽之境。故傷高巔之上。從上越者生。下行者死。初起寒熱體重。頭面腫痛。或紅或紫。或青或黃。目不能開。咽喉不利。不速治。十死八九。甚者砭針刺之。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三錢緩下之。若額上面部腫赤者屬陽明。本方加石膏。耳之上下前後並額旁紅腫者屬少陽。

本方加柴胡、花粉。項下耳後赤腫者屬太陽。本方加荊防、羌活。蓋大頭瘟腫赤之處。分三陽經部位。故藥亦分三陽經加法。但邪在上焦。藥宜輕清。頻進而緩服。急則過其病所矣。

白話文:

大頭瘟就是流行性的大頭病。應該服用普濟消毒飲。

邵氏評論:這是風熱濕濁之邪侵犯人體,擾亂了頭部的清陽之氣,所以傷害了頭頂,從上往下蔓延的會活,從下往上的則會死。初期症狀是寒熱交替,身體沉重,頭面腫痛,顏色或紅或紫,或青或黃,眼睛睜不開,咽喉不舒服。如果不迅速治療,十之八九會死。病情嚴重者,可用砭針刺絡放血。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酒蒸大黃三錢,緩慢通便。如果額頭和臉部腫脹發紅,屬於陽明經證,普濟消毒飲中需加石膏;如果耳周圍和額頭旁邊紅腫,屬於少陽經證,普濟消毒飲中需加柴胡和花粉;如果頸部和耳後紅腫,屬於太陽經證,普濟消毒飲中需加荊防和羌活。因為大頭瘟腫脹發紅的部位,分別屬於三陽經的範圍,所以藥方也根據三陽經的部位加減藥物。但邪氣在人體上焦,藥物宜選用輕清之品,要多次少量服用,以免藥力過於猛烈而加重病情。

2. 捻頸瘟

頭與咽中腫脹。喉痛。聲不出。即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散。

邵評:邪傷上焦。蘊於肺胃。喉痹失音等象。較大頭瘟之腫在肌表者。更深一層矣。此症邪干肺胃。當用射干以發肺邪。石膏以瀉肺熱。犀角以解胃毒。大黃以疏胃壅。方為正治。此方先用羌活、獨活、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燥烈而專達表。與穢邪之在上焦肺胃者。似不相值。須斟酌用為妥。

白話文:

捻頸瘟是指頭部和咽喉腫脹,喉嚨疼痛,聲音嘶啞,與蝦蟆瘟相似。可以使用荊防敗毒散治療。

邵氏評論:邪氣侵犯上焦(心肺),停留在肺胃之間,導致喉嚨阻塞、失音等症狀。與大頭瘟相比,腫脹位置更深在肌肉層面。此症邪氣侵犯肺胃,應當使用射干發散肺邪,石膏瀉肺熱,犀角解胃毒,大黃疏通胃氣壅滯。荊防敗毒散為正治,但方中先用羌活、獨活、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等藥,藥性燥烈,主要作用於表層,對於停留在上焦肺胃的穢邪,似乎並不相符,需謹慎使用。

3. 瓜瓤瘟

胸高而起。嘔血如汁是也。生犀飲。

邵評:此邪在中焦而血熱受傷。疫毒深重。故以清營解毒為治。

白話文:

胸部高高隆起,嘔吐出的血液像汁液一樣。治療方法是服用犀角飲。

邵氏評注:這種疾病邪氣在中焦(腹部),導致血熱受損。疫毒很嚴重,所以要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

4. 楊梅瘟

遍身紫塊。忽然發出。黴瘡是也。刺塊出血。宜清熱解毒。人中黃丸。

邵評:此症毒瘀血分。人中黃丸用蒼朮之燥烈。專走氣分。防風之辛散。專走肝經者。似為未合。當加銀花等解毒之品。並當宣通血分為妥。若清熱解毒湯用羌葛、升麻。皆是軀殼之藥。不能疏通三焦。瘟疫諸症。俱當從上中下三焦治。不當以表裡為界也。人中黃丸之蒼朮。雖芳香逐穢。未免燥烈太甚。宜酌用之。

白話文:

楊梅瘟

全身長滿紫色的斑塊,突然發病,這是黴瘡(一種皮膚病)。斑塊會刺痛並出血,應當清熱解毒,服用人中黃丸。

邵氏評述:這種疾病是毒邪瘀積在血分造成的。人中黃丸使用蒼朮,藥性燥烈,專走氣分;使用防風,辛散之性,專走肝經,似乎並不完全合適。應該加入金銀花等解毒的藥物,並應當疏通血分才妥當。如果用清熱解毒湯中的羌活、升麻,這些藥物都只是治標的藥,無法疏通三焦。瘟疫諸症,都應該從上、中、下三焦治療,不應該只以表裡為界限。人中黃丸中的蒼朮,雖然芳香可以祛除邪穢,但仍然燥烈過甚,應該酌量使用。

5. 疙瘩瘟

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用三稜針刺入委中三分。出血。服人中黃散。

邵評:疙瘩一症。崇禎十六年京城大盛。患者有頃刻即死。其治法與此同。載見說鈴。同時有羊毛瘟。起病必有紅點在背。挑破。中有羊毛一縷。無得活者。死有數百萬。當博求千金方、外臺秘要、聖濟總錄等書。或有治法。

白話文:

疙瘩瘟症狀是皮膚長出像腫瘤一樣的塊狀物,這些塊狀物會在全身遊走。有的患者早晨發病,晚上就死了。治療方法是用三稜針刺入委中穴三分深,放血,並服用人中黃散。

邵氏評論:這種疙瘩瘟在崇禎十六年時在京城大流行,患者有的很快就會死亡,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記載於《說鈴》)。當時還流行羊毛瘟,患者發病時背上一定會有紅點,挑破紅點後,裡面會有一縷羊毛,這種病沒有人能活下來,死亡人數達數百萬。應該廣泛查閱《千金方》、《外臺秘要》、《聖濟總錄》等醫書,或許能找到其他治療方法。

6. 絞腸瘟

腸鳴。腹痛。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探吐之。宜雙解散。

邵評:此症上下格拒。閉結不通。急急探吐。吐則氣通。或有生機。然此濕毒多鬱於下焦。與乾霍亂相近。金匱備急丸亦可用。

白話文:

絞腸瘟是指腸鳴、腹痛、乾嘔、且大便不通的症狀。治療方法是先探吐,然後服用雙解散。

邵氏評述:此症上下氣機都阻塞不通,情況危急,必須趕快探吐,吐了之後氣機才能通暢,或許還有生還的機會。但此病多是濕毒鬱結在下焦,與乾霍亂類似,也可以服用金匱要略方中的備急丸。

7. 軟腳瘟

便清泄白。足腫難移者。是也。即濕溫症。宜蒼朮白虎湯。

邵評:濕熱伏於下焦。脾不運行。用蒼朮白虎以清濕熱。此與上條同是邪在下焦。上條是寒濕。帶中焦症。此條溫熱。純是下焦症矣。

白話文:

軟腳瘟是指大便稀溏,顏色發白,腳腫脹難以活動的病症,屬於濕溫病的一種。治療應使用蒼朮白虎湯。

邵氏評注:這是因為濕熱之邪停滞在下焦,脾臟運化功能失常所致。使用蒼朮白虎湯可以清解濕熱。此症與前一種症狀相似,邪氣都在下焦,但前者是寒濕,兼有中焦症狀;而此症是溫熱,純屬下焦病症。

8. 瘟疫脈候(附錄)

凡瘟疫脈洪大滑數。而數中兼緩者可治。緊數甚者難治。

邵評:瘟疫是陽症。洪大滑數是陽脈。更兼緩。是有胃氣。故可治。緊則無胃氣。故難治。

身大熱。而脈沉澀細小。足冷者危。

邵評:大熱是陽邪。沉澀細小為陰脈。陽病見陰脈。故危。足冷者。邪盛而陽衰也。瘟病四五日。身熱腹滿而吐。脈細而弦強者。十二日死。

邵評:瘟病四五日。邪已入里。腹滿而吐。病在脾胃。身熱脈細。陽症見陰脈。弦強是邪盛而無胃氣。故死。

瘟病二三日。頭痛腹滿。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邵評:病起二三日。表裡症俱見。脈見直而疾。是邪盛而正衰。故死。

瘟病八九日。頭身不痛。色不變而利不止。心下堅而脈大者。十七日死。

邵評:病至八九日。邪去表而入里矣。利不止而心下堅。是虛邪結。其脈反大。久病脈大。則為病進。正虛邪盛。遷延必死。

又評:此種瘟疫。是天行之癘氣從口鼻而入。風熱與濕濁熏蒸。其氣流布三焦。在上焦者。為大頭瘟、捻頸瘟。在中焦者。為瓜瓤瘟。楊梅瘟、疙瘩瘟。在下焦者。為絞腸瘟、軟腳瘟等症。治法當宗河間三焦立論。分心營肺衛。用手經辛涼之藥。清熱解毒。是為正治。不可用傷寒表裡分界。而用足經辛溫發散之劑也。所列諸方。學者以意參之可也。

白話文:

瘟疫脈候(附錄)

瘟疫的脈象通常是又大又滑又數(脈搏有力、滑利、頻數)。如果脈象雖然數,但其中夾雜著緩慢的脈搏,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脈象緊數很嚴重,則難以治療。

瘟疫是陽性疾病,脈象洪大滑數是陽脈的表現。脈象中還有緩慢的脈搏,說明還有胃氣,所以可以治療。脈象緊則表示沒有胃氣,所以難以治療。

如果病人發高燒,但脈象卻沉、澀、細、小,而且腳冷,則病情危急。

高燒是陽邪入侵的表現,沉澀細小的脈象是陰脈,陽性疾病出現陰脈的症狀,所以很危險。腳冷表示邪氣盛而陽氣衰弱。

如果瘟疫發病四五天,病人發燒、腹部脹滿、嘔吐,脈象細而弦急,則會在十二天內死亡。

瘟疫發病四五天,邪氣已經侵入內臟,腹部脹滿嘔吐,說明疾病侵犯了脾胃。發燒但脈象細弱,陽性疾病出現陰脈的症狀,弦急的脈象表示邪氣盛而沒有胃氣,所以會死亡。

如果瘟疫發病二三天,頭痛、腹部脹滿,脈象直而急速,則會在八天內死亡。

疾病發病二三天,表裡症狀都出現了,脈象直而急速,表示邪氣盛而正氣衰弱,所以會死亡。

如果瘟疫發病八九天,頭身不痛,面色不變,但腹瀉不止,心下堅硬,脈象卻有力,則會在十七天內死亡。

疾病到了八九天,邪氣已經由表及裡。腹瀉不止,心下堅硬,說明虛邪結聚。脈象反而有力,久病脈象有力,表示病情加重,正氣虛弱,邪氣盛,病情遷延不愈,必死無疑。

這種瘟疫,是天行的疫氣從口鼻侵入,風熱和濕濁之邪熏蒸,其邪氣瀰漫三焦。在上焦者,為大頭瘟、捻頸瘟;在中焦者,為瓜瓤瘟、楊梅瘟、疙瘩瘟;在下焦者,為絞腸瘟、軟腳瘟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遵循河間學派的《三焦論》,分別疏通心、營、肺、衛,使用手太陰經辛涼類藥物,清熱解毒,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不可以按照傷寒論的表裡分界,使用足太陽經辛溫發散的藥物。書中列舉的各種處方,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參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