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四 (6)
卷四 (6)
1. 暑證(中暍同合參)
按暑與暍。皆日氣也。不必分屬。動而得之為中暍。靜而得之為中暑。其說出自潔古。後人因之。未可據為確論也。蓋動靜不過勞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遠。至於陰暑。尤宜速辨。夫當盛暑之時。炎火若炙。靜處深堂大廈。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來。即膏粱深處。
亦有中暑之症者。蓋不能無冒暑應接。正在動中得之耳。此靜中之動。即潔古所稱靜得之暑也。若乃納涼於水閣山房。或感冒微風。或靜夜著涼。此外受陰寒。遏其周身陽氣。以致頭痛惡寒。膚熱無汗等症者。當以辛溫之劑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傷胃中之陽。
又當溫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症。不得以陰暑名之。然以辛溫治陰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溫熱之品治中暍。則貽害不淺矣。竊假為辨正。以免後學之惑。
白話文:
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傷胃中之陽,又當溫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症,不得以陰暑名之。然以辛溫治陰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溫熱之品治中暍,則貽害不淺矣。竊假為辨正,以免後學之惑。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探討了中暑、中暍和陰暑的區別和治療。作者認爲,中暑和中暍都是因日氣所致,不必區分,只是因爲活動狀態不同而得名。真正的陰暑則是因受寒氣所致,與中暑、中暍不同,需用辛溫之劑治療。
作者還批評了一些人將暑月感寒誤認爲陰暑,並用辛溫之劑治療,這實屬錯誤。此外,作者也反對用溫熱之品治療中暍,認爲這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強調了區分暑月不同病症的重要性,並提出了一些治療上的建議,以避免誤診誤治。
邵評:暑與暍二者。皆炎天熱日之氣也。夏月火土當令。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濕與熱蒸。或成暑氣。暑者。熱之兼濕者也。故曰暑必挾濕。至於暍。單是炎天火熱之氣。不夾濕氣在內。乃夏天令火之邪為暍。故奔走於赤日之中而中暍也。治暍只用白虎黃連。清其火熱。
與治暑之兼用厚朴、滑石。辛香滲泄之法不同。如此分別。未知是否。若陰暑二字。尤屬不通。夏天炎火之令。爍石流金。何陰之有。即使陽氣素虛之人。每處夏月。陽氣盡浮於肌表。其人中陽虛弱。或外受涼風。內傷生冷而病者。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陰暑為病也。
白話文:
暑氣和暍都是炎熱天氣的病症。夏天火土當令,天熱氣下降,地濕氣上升,濕熱交蒸就形成暑氣,暑氣就是熱氣帶濕氣。所以說暑氣必帶濕氣。暍則單純是炎熱天氣火熱的氣,不夾帶濕氣,是夏天火邪引起的病症。所以人在烈日下奔走就會中暍。治療暍只要用白虎湯,清熱解毒。治療暑氣則要再加上厚朴、滑石,辛香滲泄,方法不同。陰暑這個詞更是沒有道理,夏天炎熱得能把石頭烤化,哪來的陰氣?即使是陽氣虛弱的人,在夏天也都會陽氣浮於肌表,他們陽氣虛弱,或是受到涼風,或是吃生冷食物,才會生病。這是在暑天受寒,因為暑氣而引起的病,不是陰暑。
暑為陽邪。從無陰暑之名。故特辨之。至暑暍同是熱氣。豈可以動得靜得而分屬耶。推其意。豈以暍為陽而暑為陰。故以動靜之陰陽而分屬之耶。陰暑之名一立。貽誤後人。實非淺鮮。惟納涼而外受風邪。夜間著涼。此是夏月之風寒。人感受之。著於肌表。遏其表之陽氣。以致惡寒頭痛。
身熱無汗之表症發現。此是夏月感冒風寒。非暑症也。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辛溫散邪之藥。以疏通其表間之陽氣。與治暑無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內傷脾胃中陽。以致吐瀉霍亂肢冷汗泄等見症。因夏月陽氣外浮。中陽虛弱。寒冷傷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溫中散寒。
白話文:
暑氣是陽邪,從來沒有「陰暑」這個名詞,所以我特別要辨明這一點。暑熱和中暑都是熱氣,怎麼能用動靜來區分呢?推測他們的意思,是不是把中暑當陽邪,把暑氣當陰邪,所以用動靜的陰陽來區分呢?「陰暑」這個名詞一旦出現,就會誤導後人,這絕非小事。
只有在納涼時受到外來的風邪,或是夜晚著涼,這纔是夏天的風寒。人體感受了這種風寒,就會停留在肌表,阻遏表面的陽氣,導致惡寒頭痛。
出現身體發熱但不流汗的症狀,這是夏天感冒風寒,不是暑症。雖然是由暑氣引起的,但實際上是風寒引起的病。因此要用辛溫散邪的藥物,疏通表面的陽氣,這與治療暑氣無關。
大量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會傷脾胃的中陽,導致嘔吐、腹瀉、霍亂、肢體冰冷、汗泄等症狀。由於夏天陽氣外浮,中陽虛弱,寒冷傷及內裡,這也不是暑病。雖然是由暑氣引起的,但實際上是寒冷傷及中陽引起的病。因此要用溫中散寒的藥物。
以扶脾胃之陽。與治暑亦無涉也。古人大順散等方。是治夏月著寒之症。非治陰暑之方。至於以溫熱治中暍。真是抱薪救火也。
暑傷氣分,凡吸入致病。上焦氣分先受。舌白邊紅。嘔惡煩渴。咳嗽喘急。二便不爽。脈右大者。此暑邪阻於上焦氣分也。宜杏仁、石膏、半夏、厚朴、梔皮、豆豉、鬱金、竹茹之類。如熱邪內迫。肺氣鬱閉。而致胸中脹悶者。宜梔子豉湯。加枳實、川鬱金、杏仁、半夏、白蔻、滑石、連翹、蔞皮、黃芩之類。
白話文:
要扶持脾胃的陽氣。治療暑氣也無關。古人用的大順散等方劑,是用來治療夏季著涼的症狀,不是治療陰暑的方子。至於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中暑,簡直是抱著柴火去救火。
暑氣傷了人體的氣分,凡是吸入的致病因素,上焦的氣分首先受到影響。舌苔白邊紅,嘔吐噁心,口渴煩躁,咳嗽喘不過氣,大小便不順暢,脈象右邊有力,這就是暑邪阻滯在上焦氣分。應該使用杏仁、石膏、半夏、厚朴、梔子皮、豆豉、鬱金、竹茹等藥物。如果熱邪內逼,肺氣鬱閉,導致胸中脹悶,應該使用梔子豉湯,再加入枳實、川鬱金、杏仁、半夏、白蔻、滑石、連翹、蔞皮、黃芩等藥物。
邵評:暑熱由口鼻吸受。先傷上焦氣分。邪留肺胃。邪在肺則舌白邊紅者。熱也。胃熱則嘔噁心煩。肺火盛則咳。氣不降則喘急。大小便不利也。
暑襲肺衛,如身熱頭脹脘悶。咳嗆不已者。此暑邪外襲。干肺衛也。宜清上焦。甜杏仁、滑石粉各三錢。香薷七分。白蔻五分。通草一錢五分。絲瓜葉三錢。如暑風外襲肺衛。氣阻發熱。畏風頭脹咳嗆。防作肺瘧。宜香薷、杏仁、桔梗、連翹、六一散、絲瓜葉。
白話文:
邵氏認為,暑熱是由口鼻吸入人體,首先損傷人體上部的氣分(也就是肺和心臟)。邪氣停留在肺和胃,導致各種症狀。如果邪氣在肺,舌頭就會出現白苔,舌邊發紅,這是熱症的表現。如果胃裡有熱,就會出現嘔吐、噁心、心煩。如果肺火旺盛,就會咳嗽。如果氣機不下降,就會出現喘息、呼吸急促,以及大小便不利的症狀。
如果暑氣侵襲肺部,會導致身體發熱、頭痛、胸悶、咳嗽等症狀,這是暑邪外襲,干擾了肺部的正常功能。應該用清解上焦的藥物治療,例如甜杏仁、滑石粉、香薷、白蔻、通草、絲瓜葉等。
如果暑氣導致風邪外襲肺部,氣機阻滯,會導致發熱、怕風、頭痛、咳嗽等症狀,要注意發展成肺瘧的可能性。應該用香薷、杏仁、桔梗、連翹、六一散、絲瓜葉等藥物治療。
邵評:邪郁上焦。肺不宣降。則頭脹咳嗆。身熱脘悶。此邪在衛分也。衛分不解。則入氣分。氣分不解。則邪傳中焦。而入營分。營分不解。則邪傳下焦。而入血分矣。
三焦俱受。營衛均病。甚至逆傳包絡。邪入膻中。而邪閉正脫之症見矣。故邪初在衛。先用辛香以開泄上焦為主。如暑邪挾風。襲入於肺。肺主皮毛。故亦為之表。邪在於衛。表氣不宣。暑風鬱蒸發熱。衛氣被邪抑遏。則微惡寒。寒熱似瘧。而畏風咳嗆。此是暑瘧。與少陽足經之瘧大異。當從手經施治。宣泄肺衛之暑邪。
肺傷痰喘,暑風熱氣傷肺。身熱痰嗽而喘。宜桑杏、連翹、石膏、竹葉、橘紅、栝蔞皮、苡仁、蘆根之類。喉痛。加射干、牛蒡。小水不利。加六一散。頭脹。加鮮荷葉。
白話文:
邵氏認為,邪氣鬱結於上焦,肺氣不能正常宣降,就會出現頭脹、咳嗽、呼吸困難、身體發熱、胸悶等症狀。這是邪氣停留在衛分,若衛分不能解表,邪氣就會進入氣分。氣分也不能化解邪氣,邪氣就會傳入中焦,進入營分。營分也不能化解邪氣,邪氣就會傳入下焦,進入血分。
三焦都受到邪氣侵襲,營氣和衛氣都生病,甚至邪氣逆傳包絡,進入膻中,就會出現邪閉正脫的症狀。因此,邪氣剛開始停留在衛分時,應以辛香開泄上焦為主。例如暑邪夾雜風邪侵襲肺臟,肺臟主宰皮毛,所以也是表證。邪氣停留在衛分,表氣不宣,暑風鬱蒸發熱,衛氣被邪氣抑制,就會出現輕微惡寒、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並且怕風、咳嗽、呼吸困難。這是暑瘧,與少陽足經的瘧疾不同。應該從手經施治,宣泄肺衛的暑邪。
肺氣受傷導致痰喘,暑風熱氣傷肺,身體發熱、痰多咳嗽、呼吸困難,可以用桑杏、連翹、石膏、竹葉、橘紅、栝蔞皮、苡仁、蘆根等藥物治療。喉嚨痛,可以加射干、牛蒡。小便不利,可以加六一散。頭脹,可以加鮮荷葉。
邵評:此條暑風入肺。肺有痰濁。痰熱傷肺。肺升不降而喘嗽。治宜宣泄上焦。清化痰熱。
如暑濕傷氣。午後痰喘更加者。肺先受病也。亦宜清理上焦。為無形氣分之治。如蘆根杏仁、蔞霜、苡仁、橘紅、川貝、西瓜、翠衣、通草、苓皮之類。
邵評:暑必挾濕。暑先入上焦。與痰熱先傷肺氣。故痰喘加於午。而化痰滲濕。用輕藥以開泄上焦無形之肺氣也。
暑濕傷胃,凡身熱。中焦痞滿。不飢不納。二便不爽。此暑熱傷於中焦氣分。熱痰聚胃所致。宜苦辛泄降。半夏瀉心。去甘草、乾薑。加杏仁、枳實。
白話文:
如果是暑濕傷氣,下午痰喘加重,這是肺部最先受到病邪的影響。也應該清理上焦,這是針對無形氣分的治療。可以使用蘆根、杏仁、蔞霜、苡仁、橘紅、川貝、西瓜、翠衣、通草、苓皮等藥材。
邵評:暑必挾濕。暑先入上焦。與痰熱先傷肺氣。故痰喘加於午。而化痰滲濕。用輕藥以開泄上焦無形之肺氣也。
暑熱必然伴隨著濕氣,暑熱首先侵入上焦,和痰熱一起損傷肺氣,所以痰喘在午後加重。因此,治療要化痰滲濕,使用輕藥來疏通上焦的無形肺氣。
暑濕傷胃,凡身熱。中焦痞滿。不飢不納。二便不爽。此暑熱傷於中焦氣分。熱痰聚胃所致。宜苦辛泄降。半夏瀉心。去甘草、乾薑。加杏仁、枳實。
暑濕傷胃,表現為身體發熱,中焦痞滿,不飢不餓,大小便不順暢。這是暑熱傷了中焦的氣分,熱痰積聚在胃部導致。應該用苦辛泄降的藥物,例如半夏瀉心,去除甘草、乾薑,並加入杏仁、枳實。
邵評:邪自上焦而至中焦。由衛分而入氣分。上焦主肺。中焦主胃。病則痞滿。不飢不納。是暑熱濕痰伏於中焦氣分。胃氣不得宣行也。宜苦辛開痞。宣泄中焦氣分治之。
暑入營分,凡身熱。心煩面赤。舌絳神呆。夜寐不安。此暑邪入心也。辰砂、六一散、加川鬱金、川連之類。或犀角尖、鮮生地、石菖蒲、川鬱金、連翹、銀花之類。
邵評:邪由肺衛而入心營。邪入漸深矣。心主血而藏神。營熱則傷神。神呆而寐不安也。當清熱以開泄其邪。使邪從肺達為妥。否則熱灼陰傷。邪入下焦血分。有陰涸邪陷之危。亦有逆傳心包。邪熱內閉。為內閉外脫之症耳。
白話文:
邵評:邪自上焦而至中焦。由衛分而入氣分。上焦主肺。中焦主胃。病則痞滿。不飢不納。是暑熱濕痰伏於中焦氣分。胃氣不得宣行也。宜苦辛開痞。宣泄中焦氣分治之。
邵評: 邪氣從上焦(肺)侵入中焦(胃),由衛氣分(表層)進入氣分(內層)。上焦主宰肺臟,中焦主宰胃臟。病症表現為胸腹痞滿,不感到飢餓,飲食也無法進食。這是因為暑熱濕痰停滯於中焦氣分,導致胃氣無法正常運作所致。應該用辛辣苦味藥物來開通痞塞,宣泄中焦氣分,來治療此病。
暑入營分,凡身熱。心煩面赤。舌絳神呆。夜寐不安。此暑邪入心也。辰砂、六一散、加川鬱金、川連之類。或犀角尖、鮮生地、石菖蒲、川鬱金、連翹、銀花之類。
暑邪侵入營分, 凡是出現身體發熱、心煩意亂、面頰紅赤、舌頭紅絳、神志呆滯、夜間睡眠不安等症狀,就是暑邪侵入心臟所致。可用辰砂、六一散、川鬱金、川連等藥物來治療,也可以使用犀角尖、鮮生地、石菖蒲、川鬱金、連翹、銀花等藥物。
邵評:邪由肺衛而入心營。邪入漸深矣。心主血而藏神。營熱則傷神。神呆而寐不安也。當清熱以開泄其邪。使邪從肺達為妥。否則熱灼陰傷。邪入下焦血分。有陰涸邪陷之危。亦有逆傳心包。邪熱內閉。為內閉外脫之症耳。
邵評: 邪氣由肺的衛氣分侵入心臟的營氣分,邪氣侵入越來越深了。心臟主宰血液,藏納神志。營氣分熱,就會傷害神志,導致神志呆滯、夜間睡眠不安。應當用清熱藥物來開泄邪氣,使邪氣從肺臟排出,這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否則,熱邪灼傷陰液,邪氣侵入下焦的血液分,就會有陰液枯竭、邪氣內陷的危險。也有可能逆行傳入心包,邪熱內閉,導致內閉外脫的症狀。
暑入膻中,如暑邪初傷氣分。發熱口渴。失治則邪傳膻中。舌形絳縮。小便赤澀。鼻煤裂血。耳聾神昏。此邪由氣分蔓延及血分。最怕內閉外脫。急用犀角尖、石菖蒲、川鬱金、鮮生地、銀花、連翹、元參、西黃之類。
邵評:暑邪由口鼻吸入。先傷上焦肺衛。肺內膜與心包絡膜相連。心在肺下。其道最近。故極易傳入心包。且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暑為相火行令之邪。同氣相求。其入心包尤易。即陳無擇所謂暑喜歸心是也。邪入營分。而至逆傳心包。則元神傷耗。陰血涸竭。邪熱深入宮城。
每多內閉外脫。急用清心達邪芳香開閉一法。如用牛黃清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然亦十不救一矣。
白話文:
暑邪入侵膻中,就像暑邪一開始侵犯到人體的氣分一樣,會出現發熱口渴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邪氣就會傳到膻中,導致舌頭紅絳縮短,小便赤色澀痛,鼻孔流血,耳朵失聰,神志昏迷。這是因為邪氣從氣分蔓延到血分,最怕內閉外脫,也就是內熱不散,外汗不出。要趕緊用犀角尖、石菖蒲、川鬱金、鮮生地、銀花、連翹、元參、西黃等等藥物來治療。
邵師傅評論:暑邪從口鼻吸入,首先會傷害上焦的肺衛。肺部的內膜與心包絡膜相連,心臟位於肺臟下方,距離最近,所以暑邪很容易傳入心包。而且心臟是君火,心包是相火,暑邪是相火行令的邪氣,同氣相求,所以暑邪很容易入侵心包,這也是陳無擇所說「暑喜歸心」的道理。邪氣入侵營分,逆傳到心包,就會導致元神受損,陰血枯竭,邪熱深入心臟。
這種情況大多數都會出現內閉外脫,需要緊急使用清心達邪、芳香開閉的方法。例如使用牛黃清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等藥物。但是,即使這樣,也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救活。
暑入陽明,凡大熱大渴。乾嘔唇燥。舌苔黃厚。六脈洪數。此暑邪入於陽明也。黃連香薷飲及益元散。大熱大渴大汗者。白虎湯。
邵評:暑邪在上焦肺衛。不傳心營。而傳入陽明之經。見症熱渴乾嘔。脈洪數而舌苔黃厚。此邪在中焦陽明胃經症也。汗少者。用黃連香薷飲。熱渴而大汗者。白虎湯。蓋邪入陽明。無所復傳。以陽明為中土萬物所歸也。然邪入陽明。有在經在腑之分。在經宜清。在腑當下。
白話文:
暑气入侵阳明经,症状表现为发热、口渴、干呕、嘴唇干燥、舌苔黄厚、脉象洪数,这都是暑邪进入阳明经的表现。可以用黄连香薷饮和益元散来治疗。如果同时伴有发热、口渴、大量出汗,则可以用白虎汤治疗。
邵氏评述:暑邪停滞在上焦的肺卫,并没有传至心营,而是传入了阳明经。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干呕、脉象洪数、舌苔黄厚,这说明邪气停滞在中焦的阳明胃经。如果出汗少,就用黄连香薷饮治疗。如果发热口渴并且大量出汗,就用白虎汤。因为邪气入侵阳明经,无法再传至其他部位,阳明经作为中土,是万物归属之处。然而,邪气入侵阳明经,也有在经络和在腑脏的区别,在经络就应该清热,在腑脏就应该泻下。
皆以救液逐邪為務。蓋陽明主津液所生病。病在陽明。津液涸竭。則邪陷氣脫而死。或可遷延二候四候。非若邪入心包。直犯宮城。元神無所歸束。外散而亡。每在一候二候。邪內閉而正外脫也。
暑入膜原,暑穢從口鼻吸入。結於膜原。則必脘悶寒熱。治宜清疏募原。如廣藿梗、川鬱金、檳榔、厚朴、草蔻、青皮、滑石、連翹、紫蘇、黃芩之類。
邵評:暑濕穢邪從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結於膜原。膜原附近於胃。為半表半裡之界。故見症寒熱如瘧。實非瘧也。與少陽之半表半裡大為不同。故仿達原飲意。用辛香溫化之藥。以達膜原暑穢之邪。
白話文:
治療的重點在於拯救津液,驅逐邪氣。因為陽明經主司津液,一旦陽明經生病,津液就會耗竭,邪氣便會侵入,導致氣虛脫落而死亡。即使能勉強延續二候、四候,也不如邪氣入侵心包,直接侵犯宮城,元神無所依附,外散而亡的情況。每在一候、二候,邪氣就往內閉塞,正氣就往外散脫。
暑邪侵入膜原,暑氣穢氣從口鼻吸入,聚集在膜原,就會出現脘悶、寒熱的症狀。治療應該清熱疏散膜原,例如廣藿梗、川鬱金、檳榔、厚朴、草蔻、青皮、滑石、連翹、紫蘇、黃芩等。
邵氏評論:暑濕穢氣從口鼻吸入,直接進入中焦,散佈三焦,聚集在膜原。膜原靠近胃部,是半表半裡的界線,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瘧疾,和少陽經的半表半裡病症有很大不同。因此,仿效達原飲的思路,使用辛香溫化的藥物,以達到膜原,驅逐暑邪穢氣。
暑入厥陰,凡四肢不熱。中心如焚。舌灰黑。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似瘧者。此暑邪陷於厥陰也。病勢最危。治宜酸苦泄熱。扶正祛邪。須人參、枳實、川連、乾薑、黃芩、白芍、椒梅。
邵評:此暑熱乘虛而陷入於足厥陰肝經也。厥者。盡也。陰盡則陽生。木中有相火。故外不熱而內如焚。火灼津傷。故渴而且消。蟲為風木所化。熱盛生風。木邪犯胃。則嘔而吐蛔也。邪結不開。則心下板實。肝與膽為表裡。故寒熱如瘧。邪陷至陰。症勢危險。厥陰見症。多寒熱錯雜之邪。故藥亦須寒熱並用耳。
白話文:
當暑熱侵入厥陰經時,患者四肢不會發熱,但內心卻像火燒一樣灼熱難耐,舌苔灰黑,口渴難忍,並且伴隨腹部疼痛,嘔吐蛔蟲,時而發寒發熱,就像瘧疾一樣。這說明暑熱之邪已經侵犯了厥陰經,病情十分危急。治療宜用酸苦之性來洩熱,同時扶正祛邪,需要用到人參、枳實、川連、乾薑、黃芩、白芍、椒梅等藥物。
邵氏評註
這是暑熱趁機入侵了足厥陰肝經。厥,意思是盡,陰氣盡了,陽氣就會生發出來。木性中蘊藏著相火,所以患者體表不熱,內心卻如火燒一樣。陽火灼傷津液,所以口渴且經常感到口乾舌燥。蟲是風木之氣化成的,暑熱旺盛就會生風,木邪入侵胃部,就會導致嘔吐蛔蟲。邪氣聚集無法排除,就會造成腹部疼痛。肝臟和膽囊是表裡關係,所以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邪氣深入陰經,病情十分危險。厥陰經的症狀通常是寒熱混雜,所以用藥也必須寒熱並用。
簡而言之
這段古文描述了暑熱侵犯厥陰經的症狀和治療方法。主要症狀包括:四肢不熱,內心灼熱,口渴,腹部疼痛,嘔吐蛔蟲,寒熱交替。治療原則是:洩熱扶正,寒熱並用。
備註
- 人參 和 白芍 都是中藥名,可以通過點擊鏈接瞭解更詳細的信息。
-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臟腑經絡相互聯繫,暑熱侵犯厥陰經,會導致一系列症狀。
- 現代醫學對此病症有更精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建議患者在出現類似症狀時及時就醫。
暑毒入腸,如冒暑飲酒。引暑毒入於腸內。酒與暑並。大熱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五苓去桂。加川連、銀花、滑石。
邵評:暑為陽熱之邪。酒性大熱而有濕。冒暑飲酒。兩熱相併。入於小腸。火府不宣。故大熱大渴。而小便赤如血也。此熱結下焦。而小水不利。用利水清熱之劑以治之。
伏暑內發,凡潮熱。汗出不解。煩渴嘔惡。胸痞。舌苔白。帶灰黑。小溺赤澀。或自利。此伏暑內發。三焦並受。治宜清理上中為要。如滑石、杏仁、通草、橘紅、半夏、厚朴、川連、鬱金、黃芩之類。
邵評:人受暑熱。棲伏三焦腸胃之間。久久而發者。為伏暑。夏不即發。有至秋而發者。亦有至霜降後發者。其發愈遲。則邪伏愈深。而病愈重也。惟伏暑見症。三焦俱有。或吐瀉霍亂。似瘧非瘧。或竟成瘧利等症。蓋暑必挾濕。為黏膩之邪。留伏於裡。最為淹牽。治宜宣泄肺胃。清暑滲濕。理分三焦為主。
白話文:
暑氣的毒素進入腸道,就像在酷暑天喝酒一樣,會把暑氣的毒素帶進腸子裏。酒和暑氣一起,導致身體發熱、口渴、小便不暢,顏色像血一樣。使用五苓散去除桂枝,再加入川連、銀花、滑石。
邵氏評論:暑氣是陽熱的邪氣,酒性燥熱且帶濕氣。在酷暑天喝酒,兩股熱氣合在一起,進入小腸。小腸火氣無法發散,所以才會出現發熱、口渴、小便紅色如血的症狀。這是因為熱氣積聚在下焦,導致小便不暢。因此,應該使用利水清熱的藥物來治療。
暑氣潛伏在體內發作,常見症狀有潮熱、出汗不止、口渴煩躁、嘔吐、胸悶、舌苔白帶灰黑色、小便赤澀、或者腹瀉。這是暑氣潛伏在體內發作,導致三焦都受到了影響。治療要重點清理上焦和中焦,可以使用滑石、杏仁、通草、橘紅、半夏、厚朴、川連、鬱金、黃芩等藥物。
邵氏評論:人體受到暑氣影響,暑氣會潛伏在三焦和腸胃之間。如果長時間後才發作,就是伏暑。夏天沒有立即發作,有的會在秋天發作,也有的會在霜降後才發作。發作時間越晚,邪氣潛伏越深,病症也就越嚴重。伏暑的症狀會涉及三焦,可能出現嘔吐、腹瀉、霍亂,像瘧疾卻不是瘧疾,或者最終發展成瘧疾等症狀。因為暑氣必然夾雜濕氣,是一種黏膩的邪氣,留在體內,非常難以清除。治療應該以宣泄肺胃、清暑滲濕、調理三焦為主。
暑邪成瘧,頭痛脘悶。舌白而干。四肢麻痹。脈左勁右濡。寒熱不止。此暑邪入里。蒙閉清竅而瘧作也。治宜清理上焦。如連翹、滑石、杏仁、川鬱金、淡竹葉、半夏、蔞皮、貝母之類。
邵評:暑從口鼻吸受。先入於肺。挾內有之痰濕。而成瘧疾。雖有頭痛寒熱見症。左脈見勁。此非表邪發瘧。乃是邪蘊於肺胃。痰熱上蒸。蒙閉清氣而作瘧也。與少陽之風寒發瘧者不同。治宜清理肺胃暑熱。化痰滲濕之劑。
傷暑兼感寒,小暑後。先觸暑邪。復感寒邪。而病身熱頭痛。惡寒煩渴。無汗。或自汗。脈虛數。舌苔白者。此屬傷暑後復感寒。邪在肺胃間也。宜紫蘇、薄荷、香薷、青蒿、滑石、厚朴、通草之類。腹脹加枳實、腹皮。挾食加楂肉、青皮。舌黃乾嘔。加薑製川連。
白話文:
由於暑氣入侵而導致瘧疾,患者會有頭痛、胸悶、口渴、舌苔白而乾燥、四肢麻木等症狀。脈象左邊有力,右邊濡弱,寒熱交替,久久不退。這是暑氣深入內臟,矇蔽了頭部經絡,導致瘧疾發作。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疏通上焦為主,可使用連翹、滑石、杏仁、川鬱金、淡竹葉、半夏、蔞皮、貝母等藥物。
邵氏評述:暑氣從口鼻吸入,首先侵犯肺部,再加上體內原有的痰濕,最終導致瘧疾。雖然患者有頭痛、寒熱等表證,且左脈有力,但這不是表邪引起的瘧疾,而是暑邪蘊積在肺胃,痰熱上蒸,矇蔽了清氣,導致瘧疾發作。這與少陽經風寒引起的瘧疾不同。治療應以清熱解暑、化痰利濕為主。
患者在小暑之後,先受暑邪侵襲,之後又感受寒邪,導致身體發熱、頭痛、怕冷、口渴、無汗或自汗,脈象虛弱而快,舌苔白。這是暑邪傷人之後,又感受寒邪,邪氣停留在肺胃之間。治療應以疏風解表、清熱利濕為主,可使用紫蘇、薄荷、香薷、青蒿、滑石、厚朴、通草等藥物。若有腹脹,可加枳實、腹皮;若有食積,可加山楂肉、青皮;若舌苔黃、乾嘔,可加薑製川連。
邵評:先受暑邪。後感秋寒。抑遏肌表。其症身熱煩渴自汗。暑邪也。頭痛惡寒無汗。表寒也。是肺胃先受暑熱。表復外感寒邪。表裡俱病。當內清暑邪。外散表寒為治。
勞役辛苦之人。日間冒暑。夜間乘涼。而病頭痛寒熱如瘧者。六和湯加減和之。
邵評:中氣虛弱。內暑熱而外寒涼。表裡均病。故有寒熱頭痛等見症。體虛挾邪。以扶正清暑散寒為治。
冒暑兼停飲,有因暑熱而飲涼水太多。以致水停心下。遏伏暑邪。證見大熱煩渴。胸膈痞悶。或兼喘急。小水不利。或身重疼痛。右脈微弱。仲景用一物瓜蒂散吐之。如用五苓去朮。加紫蘇、厚朴、通草、散而利之。亦解。舌黃燥者。加入制川連。
白話文:
邵氏評論:患者先是被暑氣侵襲,後來又感受秋天的寒冷,導致肌膚表面被阻礙。病症表現為身體發熱、口渴、自發出汗,這是暑氣的表現;頭痛、怕冷、不出汗,則是表寒的表現。這是因為肺胃先受暑熱,表面又受寒邪侵襲,表裡都生病了。治療應該內清暑氣,外散寒邪。
勞累辛苦的人,白天在暑熱中工作,晚上乘涼休息,結果生病出現頭痛、寒熱交替如瘧疾一樣的症狀,可以用六和湯加減治療。
邵氏評論:患者中氣虛弱,內有暑熱,外有寒涼,表裡都生病了,所以出現了寒熱頭痛等症狀。身體虛弱加上邪氣,治療應該扶正,用清暑散寒的方法治療。
患者在中暑的同時還有飲水停滯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暑熱而喝了太多涼水,導致水停留在心臟下方,阻礙了暑邪的發散,表現為發熱、口渴、胸膈痞悶,可能伴有喘急、小便不利、身體沉重疼痛,右脈微弱。仲景用瓜蒂散來吐出積水。也可以用五苓散去掉了白朮,再加入紫蘇、厚朴、通草,散寒利水。舌頭發黃乾燥的患者,可以加入制川連。
邵評:此水邪郁令火。而為中暍之症。由夏令火熱。以水灌洗而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仲景用一物瓜蒂散。以去上焦之水。飲水太多。停於心下。遏伏暑邪。則熱渴煩痞。火氣上逆於肺。則喘急而小水不利也。冷水閉汗濕而滯陽氣。故身重疼痛。暑傷元氣。則右脈微弱。以飲冷水灌冷水。
俱郁遏陽氣。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也。用瓜蒂以去上焦水飲。則肺氣通行而水自散矣。後人用五苓散加減。亦通陽利水之治耳。舌黃燥。其邪已入中焦。陽明胃熱。故加川連。
冒暑兼傷冷,有因傷暑口渴。恣食生冷瓜果。以致寒包暑邪。宜六和湯。去人參、扁豆。加楂肉。凡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氣口脈微弱。而身大熱者。此即寒包暑之暴症也。若緩發。非瘧即痢矣。
白話文:
邵評:
此水邪鬱令火,而為中暍之症。 這是水氣鬱結導致火熱,形成中暑的病症。
由夏令火熱,以水灌洗而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 因為夏季炎熱,用冷水洗澡,導致寒氣侵襲皮膚而造成此病。
仲景用一物瓜蒂散,以去上焦之水。 張仲景用瓜蒂散來去除上焦的水氣。
飲水太多,停於心下,遏伏暑邪,則熱渴煩痞。 飲水過多,滯留在心下,阻礙暑邪的排出,就會出現口渴、胸悶、腹脹等症狀。
火氣上逆於肺,則喘急而小水不利也。 火氣向上逆行至肺部,就會出現呼吸急促、小便不利等症狀。
冷水閉汗濕而滯陽氣。故身重疼痛。暑傷元氣,則右脈微弱。 冷水使汗毛閉塞,體內濕氣重,阻礙陽氣運行,導致身體沉重疼痛。暑氣傷了元氣,就會導致右脈微弱。
以飲冷水灌冷水,俱鬱遏陽氣。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也。 經常飲用冷水,會使陽氣鬱結不暢。正如古人所說:「形寒飲冷則傷肺」。
用瓜蒂以去上焦水飲,則肺氣通行而水自散矣。 用瓜蒂去除上焦的水氣,肺氣就能通暢,水氣也會自然散去。
後人用五苓散加減,亦通陽利水之治耳。 後人用五苓散加減,也屬於通陽利水的方法。
舌黃燥,其邪已入中焦。陽明胃熱,故加川連。 舌頭黃燥,說明邪氣已經進入中焦,陽明經胃部火熱,所以要加川連。
冒暑兼傷冷,有因傷暑口渴,恣食生冷瓜果,以致寒包暑邪。宜六和湯。去人參、扁豆。加楂肉。 冒暑又傷冷,有的人因暑熱口渴,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導致寒氣包住暑邪。這種情況可以用六和湯治療,去掉人參、扁豆,加入山楂肉。
凡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氣口脈微弱。而身大熱者。此即寒包暑之暴症也。若緩發,非瘧即痢矣。 凡是胸腹悶痛、舌苔中間白邊紅、呼吸微弱、身體發熱的人,就是寒包暑的急症。如果病情發展緩慢,就會變成瘧疾或痢疾。
邵評:暑為陽邪。熱灼津虧。則多口渴。渴則飲冷。恣食瓜果生冷。傷脾胃中陽。郁遏陽氣。以致暑不能外出。此因暑而自致之病。非暑傷也。蓋冷物滯於中宮。陽氣不得伸越。故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者。寒抑熱邪也。中虛邪滯。則脈微弱。身大熱者。暑也。寒鬱暑邪。用六和湯和中消邪。加楂肉以化冷物之積。
暑挾濕,凡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乃熏蒸之氣。熱處濕中。濕熱相蒸。阻於氣分。當治在手太陰。若治不中窾。其邪無處發泄。則漸走營分。侵入血中。其症神昏譫語。舌色絳赤。或咯痰帶血。若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則胸腹板悶。二便不利。
白話文:
邵氏認為,暑氣屬於陽邪,它會灼傷津液導致口渴。口渴便喝冷飲,又大量食用瓜果生冷之物,這些都會傷害脾胃陽氣,導致陽氣被鬱遏,使得暑邪無法外出。這其實是因暑氣而自行引發的病症,並非暑氣本身的傷害。原因是冷物停留在中焦,陽氣無法舒展,所以胸腹悶痛。舌苔中間白邊發紅,則是寒氣抑制熱邪的表現。中焦虛弱,邪氣停滯,脈象就會微弱,身體發熱就是暑氣所致。由於寒氣鬱遏暑邪,所以要用六和湯來調和脾胃,消散邪氣,再加入山楂肉來化解冷物的積滯。
暑挾濕,凡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乃燻蒸之氣。熱處濕中。濕熱相蒸。阻於氣分。當治在手太陰。若治不中窾。其邪無處發泄。則漸走營分。侵入血中。其症神昏譫語。舌色絳赤。或咯痰帶血。若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則胸腹板悶。二便不利。
暑氣總是伴隨溼氣,因爲溼氣是沉重濁重的邪氣,而暑氣是燻蒸之氣,熱氣在溼氣中蒸騰,溼熱交蒸,阻滯於氣分。此時應該治療手太陰經。如果治療不中肯,邪氣沒有地方宣泄,就會逐漸進入營分,侵入血液。症狀表現爲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舌頭顏色鮮紅,或咯痰帶血。如果上蒙清竅,就會耳聾失聰。上焦不能疏通,蔓延至中下焦,就會胸腹板悶,大小便不利。
即為濕溫重症。治當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銀花、竹茹、枳實、通草、金汁之類。嗣用犀角、連翹、銀花、鮮地、元參、川貝、知母、淡竹葉、綠豆皮之類。清營分以養胃陰。
邵評: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騰。則蒸而成暑。故暑必挾濕。鬱蒸化熱。先入上焦。肺衛。故治在手太陰肺經為先。治不合法。衛分之邪不解。則入於氣分。氣分暑邪不解。則漸入營分。營分不解。則入下焦血分。所謂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也。若邪入營不解。亦有逆傳包絡。
白話文:
如果出現濕溫重症,就要立即清熱解毒,可以使用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銀花、竹茹、枳實、通草、金汁等藥物。之後可以使用犀角、連翹、銀花、鮮地黃、元參、川貝、知母、淡竹葉、綠豆皮等藥物,清熱解毒,滋養胃陰。
邵評:天上的熱氣下降,地上的濕氣上升,就會蒸發形成暑氣,所以暑氣必然帶有濕氣。暑氣鬱積化熱,先侵犯上焦,也就是肺部,所以治療應該先從手太陰肺經入手。如果治療方法不當,衛分之邪氣無法消除,就會侵入氣分。氣分暑邪不解,就會逐漸侵入營分。營分暑邪不解,就會侵入下焦血分。所謂的衛分之後就是氣分,營分之後就是血分。如果邪氣侵入營分無法消除,也有可能逆行侵犯包絡。
神昏耳聾。機竅被蒙。而內閉外脫者。治宜清營達邪。芳香開閉為主。總之暑濕溫熱。先由上焦而遞傳中下焦。首在肺衛上焦。病屬氣分及營分。若傳中下焦。則入血分。而灼耗陰精。則為重症。故溫暑宗三焦立法主治。
暑挾痧,暑兼穢氣。從口鼻吸入。亦頭疼。惡寒。發熱。或手足指冷。脈沉伏。飽悶嘔惡。或腹痛泄瀉。治宜清暑兼逐穢。如廣藿梗、川鬱金、紫蘇、青蒿、厚朴、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之類清之。有食加青皮、楂肉、枳實。
邵評:夏令暑天。熱氣濕濁。蒸成穢惡瘴毒。謂之痧穢。人中其邪。先從口鼻吸入。適更受暑。留伏膜原。故有頭疼寒熱見症。邪阻氣機。陽不宣運。則有肢冷脈伏嘔瀉痛悶見象矣。治宜辛香逐穢。輕淡清暑。使其暑穢兩分。則邪解散而愈。如食滯中宮。加消食化滯之品。
白話文:
神志不清、耳朵聽不見,這是因為邪氣阻礙了五官感官,導致內閉外脫。治療應該以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為主。總之,暑熱濕邪先侵犯上焦,然後傳到中焦和下焦。最初病症在肺衛,屬於氣分和營分。如果傳到中焦和下焦,就會進入血分,灼傷陰精,就會變成重症。因此,治療溫暑病主要依據三焦,以清熱解毒、化濕除暑為主。
如果暑邪夾雜痧氣,或者伴隨穢氣,從口鼻吸入,也會出現頭痛、惡寒、發熱,或者手腳冰冷、脈象沉伏、胸悶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治療應該清暑解毒,並兼顧驅除穢氣,可用廣藿香、川鬱金、紫蘇、青蒿、厚朴、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等藥物來清熱解毒。如果食積停滯,可以加青皮、山楂、枳實等消食化滯的藥物。
邵氏評曰:夏天酷熱,濕熱之氣蒸騰,形成穢氣瘴毒,稱為痧穢。人體吸入這種邪氣,最初從口鼻進入,再受暑氣影響,停留在皮毛腠理,因此出現頭痛、寒熱的症狀。邪氣阻礙氣機,陽氣不能正常運作,就會出現肢體冰冷、脈象沉伏、嘔吐、腹瀉、胸悶等症狀。治療應該用辛香之品驅除穢氣,輕淡之品清暑解毒,使暑氣和穢氣分離,邪氣消散,自然就會痊癒。如果食積停滯在中焦,應該加入消食化滯的藥物。
有觸暑穢。腹痛。誤飲薑糖湯而成霍亂。吐瀉不得。六脈俱伏。絞腸痛欲死者。此內閉也。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法。內急以川鬱金、石菖蒲、西黃(另沖)川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投之。以開閉逐穢。
邵評:姜與暑犯。糖與痧犯。誤飲薑糖湯。則邪壅滯中宮。上下格拒。揮霍撩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中絞痛。脈伏不起。邪內閉而為絞腸痧症。急用針刺提刮之法。以開泄其血絡機竅之氣為外治。內服芳香辛散之劑。以開閉逐穢。而散邪通氣也。如邪重不應。可服三物備急丸溫開之法。
白話文:
症狀
患者因觸犯暑氣,導致腹部疼痛。誤飲薑糖湯後,出現霍亂症狀,嘔吐腹瀉不止,六脈皆沉伏,腸絞痛劇烈,如同要死一般。這是由於內部閉塞所致。
治療
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方法。內服川鬱金、石菖蒲、西黃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藥物,以開通閉塞、驅除穢氣。
邵評
薑性溫熱,與暑氣相犯;糖性黏膩,與痧氣相犯。誤飲薑糖湯,導致邪氣壅塞於中焦,上下氣機阻滯,氣血運行紊亂,想吐吐不出,想瀉瀉不出來,腹部絞痛,脈象沉伏,這是邪氣內閉,形成絞腸痧症。急需針刺提刮等方法,疏通血絡,開泄氣機,作為外治。內服芳香辛散的藥物,開通閉塞,驅除穢氣,散邪通氣,作為內治。若邪氣重,治療無效,可服用三物備急丸溫開之法。
暑挾食,凡頭痛背寒。發熱自汗。脈左虛右滑。畏食胸悶者。傷暑兼傷食也。宜藿香、厚朴、青皮、香薷、神麯、楂肉、枳實、麥芽、紫蘇、滑石之類。疏之清之。
邵評:此清暑熱而消食滯之正法。
邪結下焦,暑濕合邪。鬱結下焦氣分。以致小腹硬滿。大便不下。舌苔白兼微黃。此下焦氣分結邪。勿以傷寒液涸便秘治之。宜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砂、皂莢子之類。以解下焦氣分之結。二便自通矣。
邵評:暑濕合邪。暑輕濕重。注於下焦。而結在氣分。則少腹硬滿。氣不宣運。故大便不下。然小水亦未必流利。舌苔白而微兼黃色。濕多暑少之徵也。濕阻氣機。二便不利。與傷寒液涸便結者大異。治以滲濕開氣之法。下焦鬱結之邪開化。則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白話文:
夏天暑氣和食物一起入侵身體,就會出現頭痛、背部發寒、發燒、自汗、脈象左邊虛弱右邊滑利,害怕吃東西,胸悶等症狀。這是因為既傷了暑氣又傷了脾胃。應該使用藿香、厚朴、青皮、香薷、神麴、山楂肉、枳實、麥芽、紫蘇、滑石等藥物來疏通氣血,清熱解暑。
邵氏評註:這是治療暑熱和食積的正確方法。
邪氣停留在下焦,暑濕之邪結合在一起,阻塞了氣分,導致小腹硬滿,大便不通,舌苔白中略帶黃色。這是下焦氣分被邪氣阻滯,不能用傷寒論中液涸便祕的方法來治療。應該使用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砂、皁莢子等藥物來解除下焦氣分的阻塞。這樣二便自然就能通暢了。
邵氏評註:暑濕之邪結合,暑氣輕,濕氣重,聚集在下焦,阻塞了氣分,所以會出現小腹硬滿、氣機不流通,導致大便不通。但小便也不一定通暢。舌苔白帶點黃色,是濕氣多於暑氣的表現。濕氣阻礙氣機,導致二便不利,這與傷寒論中的液涸便祕有很大不同。治療應該採用滲濕開氣的方法,下焦鬱結的邪氣消散了,二便自然會通暢,邪氣也會自行化解。
動暑,行人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為中暍。暍即暑也。其證頭痛發躁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亦動。乃天熱外傷元氣。宜益氣清暑為治。按仲景云。太陽中熱。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之。夫元氣為熱邪所傷。以致大熱大渴。汗出不已。
故以人參益氣。石膏清暑。乃至精至當之法。何後人以東垣清暑益氣湯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耆朮之閉。寧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脈散加石膏。可以代之。然形氣壯實者。只服六一散亦解。東垣此湯。乃治暑月濕熱傷氣。脾胃受病之緩症也。若以之治中暑。則謬矣。
白話文:
中暑,通常發生在勞動的旅人和農夫身上,他們在正午時分工作時容易中暑。中暑又稱暍,暍就是暑氣。中暑的症狀包括頭痛、煩躁、發熱、摸起來皮膚很燙、口渴想喝水、大量出汗、體力虛弱。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外界的暑氣傷害了人體的元氣。治療中暑應該以益氣清暑為主。
根據仲景的說法,太陽中熱就是指中暑,患者會出汗、畏寒、發熱、口渴。白虎湯加人參可以治療這種症狀。因為元氣受到暑氣的傷害,導致發熱、口渴、出汗不止,所以需要用人參來益氣,用石膏來清暑,這是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後人用東垣的清暑益氣湯代替白虎湯,我擔心這樣做會加重病情。因為升麻、蒼朮的作用是升陽固表,反而會助長暑氣。只有用生脈散加石膏,才能代替白虎湯。如果體質健壯,服用六一散也可以解暑。
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是治療夏季濕熱傷氣、脾胃受損的緩慢性疾病。如果用它來治療中暑,就錯了。
靜暑,靜處高堂大廈之中。雖無暑氣。然偶或冒暑應接。亦能中暑。如迎賓送客。觀荷曝書之類。偶觸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樓。熱氣外逼。即靜處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當以正暑治之。
陰暑,按方書以大順散治陰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陰寒也。然大順散藥經炒熟。重用甘草。雖有杏仁下氣。皆主甘溫守中。並無散寒破結之能。即內傷生冷。外受陰寒。亦非所宜。至若無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閣。過於貪涼。感冒微風。以致寒熱無汗。或頭疼惡寒發熱。是周身陽氣為寒所遏也。
當從傷寒治。輕輕溫散可也。蘇薄、藿樸之類。如恣食瓜果。內傷生冷。以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者。此即太陰中寒也。理中加藿香、厚朴主之。
白話文:
靜暑
即使靜處高樓大廈之中,雖然沒有直接的暑氣,但偶爾因應酬接待、觀賞荷花、曝曬書籍等活動,也可能接觸到暑邪而中暑。另外,即使住在低矮的房間,熱氣從外面逼入,即使靜處室內,也會吸入暑邪。這些情況都應該用治療普通暑熱的方法來處理。
陰暑
古書上記載用大順散治療陰暑,但這其實不是暑熱,而是暑月裡受到的陰寒。大順散的藥材經過炒熟,並大量使用甘草,雖然有杏仁可以降氣,但整體來說偏向甘溫守中,並沒有散寒破結的效果。因此,對於內傷生冷、外受陰寒的情況,大順散並不適合。
至於身體健康的人,為了避暑而在山房水閣中過度貪涼,或因感冒風寒,導致寒熱無汗、頭疼惡寒發熱,這是周身陽氣被寒氣所阻礙。
治療
應該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輕輕溫散即可。可以使用蘇葉、薄荷、藿香、厚朴等藥物。如果因貪食瓜果,內傷生冷,導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這屬於太陰中寒,可以用理中湯加入藿香、厚朴來治療。
陽暑,此即動暑。見前。(以上合參治法匯葉案暑症全書)
暑風,暑月病人忽然手足搐攣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渴易栝蔞。瀉不止加蒼朮。轉筋加木瓜。
勢重者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亦有先病熱。服表藥後。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亦暑氣也。以寒涼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暑瘵,盛暑之月。火能爍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甚。勞熱躁擾。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膈中煩擾不寧。即童稚老夫。間有此病。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清暑涼血。如荷葉汁、鮮生地、元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象貝之類。
白話文:
暑瘵,是指在盛夏時節,由於炎熱酷暑,導致脾胃火氣旺盛,勞累之後,容易出現心煩躁擾,火氣上炎,傷及心脾,出現咳嗽、氣喘、突然吐血、鼻出血、頭昏眼花、胸悶等症狀。即使是兒童和老人,也可能發生這種疾病。有些人誤以為是勞瘵,其實這是暑熱導致的,並非是陰虛導致的虛勞。治療暑瘵,要用清暑涼血的藥物,例如荷葉汁、鮮生地、元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象貝等。
暑瘍,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熱旦止。若夏月間。有患頭面外項赤腫。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步履。人皆疑為瘡毒。但頭痛內躁。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毒異。宜清暑解毒。如川連、石膏之類。暑毒一解。其腫自消。亦無膿血也。
暑瘡,盛暑之時。有遍身發泡。如碗如杯。如李如桃。晶瑩脆薄。中含臭水。此濕熱之水。泛於肌表也。黃連香薷解毒湯之類。若口疳臭穢。涼膈散效。外用鮮蓮花辨貼瘡上。一周時平復。(以上四條出暑症全書)
白話文:
夏天容易生瘡,凡是癰疽毒瘡,發熱有時,下午熱,早上就退了。如果是在夏季,患有頭面外項紅腫,或者腿腳發紅腫,長到幾寸,無法走路,大家都會懷疑是瘡毒,但是頭痛心煩,晝夜發熱不止,這就和瘡毒不同了,應該清熱解毒,比如川連、石膏之類的藥。暑毒一解,腫自消,也沒有膿血。
夏天炎熱的時候,有些人會全身長泡,像碗像杯,像李子像桃子一樣,晶瑩剔透,薄而脆,裡面含有臭水,這是濕熱之氣浮於皮膚表面。可以用黃連、香薷解毒湯等藥物治療。如果口瘡臭穢,可以用涼膈散。外用鮮蓮花瓣貼在瘡上,一週左右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