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6)

卷四 (6)

27. 暑證(中暍同合參)

按暑與暍。皆日氣也。不必分屬。動而得之為中暍。靜而得之為中暑。其說出自潔古。後人因之。未可據為確論也。蓋動靜不過勞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遠。至於陰暑。尤宜速辨。夫當盛暑之時。炎火若炙。靜處深堂大廈。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來。即膏粱深處。

亦有中暑之症者。蓋不能無冒暑應接。正在動中得之耳。此靜中之動。即潔古所稱靜得之暑也。若乃納涼於水閣山房。或感冒微風。或靜夜著涼。此外受陰寒。遏其周身陽氣。以致頭痛惡寒。膚熱無汗等症者。當以辛溫之劑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傷胃中之陽。

又當溫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症。不得以陰暑名之。然以辛溫治陰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溫熱之品治中暍。則貽害不淺矣。竊假為辨正。以免後學之惑。

邵評:暑與暍二者。皆炎天熱日之氣也。夏月火土當令。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濕與熱蒸。或成暑氣。暑者。熱之兼濕者也。故曰暑必挾濕。至於暍。單是炎天火熱之氣。不夾濕氣在內。乃夏天令火之邪為暍。故奔走於赤日之中而中暍也。治暍只用白虎黃連。清其火熱。

與治暑之兼用厚朴滑石。辛香滲泄之法不同。如此分別。未知是否。若陰暑二字。尤屬不通。夏天炎火之令。爍石流金。何陰之有。即使陽氣素虛之人。每處夏月。陽氣盡浮於肌表。其人中陽虛弱。或外受涼風。內傷生冷而病者。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陰暑為病也。

暑為陽邪。從無陰暑之名。故特辨之。至暑暍同是熱氣。豈可以動得靜得而分屬耶。推其意。豈以暍為陽而暑為陰。故以動靜之陰陽而分屬之耶。陰暑之名一立。貽誤後人。實非淺鮮。惟納涼而外受風邪。夜間著涼。此是夏月之風寒。人感受之。著於肌表。遏其表之陽氣。以致惡寒頭痛。

身熱無汗之表症發現。此是夏月感冒風寒。非暑症也。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辛溫散邪之藥。以疏通其表間之陽氣。與治暑無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內傷脾胃中陽。以致吐瀉霍亂肢冷汗泄等見症。因夏月陽氣外浮。中陽虛弱。寒冷傷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溫中散寒。

以扶脾胃之陽。與治暑亦無涉也。古人大順散等方。是治夏月著寒之症。非治陰暑之方。至於以溫熱治中暍。真是抱薪救火也。

暑傷氣分,凡吸入致病。上焦氣分先受。舌白邊紅。嘔惡煩渴。咳嗽喘急。二便不爽。脈右大者。此暑邪阻於上焦氣分也。宜杏仁石膏半夏、厚朴、梔皮、豆豉、鬱金竹茹之類。如熱邪內迫。肺氣鬱閉。而致胸中脹悶者。宜梔子豉湯。加枳實、川鬱金、杏仁、半夏、白蔻、滑石、連翹、蔞皮、黃芩之類。

邵評:暑熱由口鼻吸受。先傷上焦氣分。邪留肺胃。邪在肺則舌白邊紅者。熱也。胃熱則嘔噁心煩。肺火盛則咳。氣不降則喘急。大小便不利也。

暑襲肺衛,如身熱頭脹脘悶。咳嗆不已者。此暑邪外襲。干肺衛也。宜清上焦。甜杏仁滑石粉各三錢。香薷七分。白蔻五分。通草一錢五分。絲瓜葉三錢。如暑風外襲肺衛。氣阻發熱。畏風頭脹咳嗆。防作肺瘧。宜香薷、杏仁、桔梗、連翹、六一散絲瓜葉。

邵評:邪郁上焦。肺不宣降。則頭脹咳嗆。身熱脘悶。此邪在衛分也。衛分不解。則入氣分。氣分不解。則邪傳中焦。而入營分。營分不解。則邪傳下焦。而入血分矣。

三焦俱受。營衛均病。甚至逆傳包絡。邪入膻中。而邪閉正脫之症見矣。故邪初在衛。先用辛香以開泄上焦為主。如暑邪挾風。襲入於肺。肺主皮毛。故亦為之表。邪在於衛。表氣不宣。暑風鬱蒸發熱。衛氣被邪抑遏。則微惡寒。寒熱似瘧。而畏風咳嗆。此是暑瘧。與少陽足經之瘧大異。當從手經施治。宣泄肺衛之暑邪。

肺傷痰喘,暑風熱氣傷肺。身熱痰嗽而喘。宜桑杏、連翹、石膏、竹葉橘紅、栝蔞皮、苡仁、蘆根之類。喉痛。加射干牛蒡。小水不利。加六一散。頭脹。加鮮荷葉

邵評:此條暑風入肺。肺有痰濁。痰熱傷肺。肺升不降而喘嗽。治宜宣泄上焦。清化痰熱。

如暑濕傷氣。午後痰喘更加者。肺先受病也。亦宜清理上焦。為無形氣分之治。如蘆根杏仁、蔞霜、苡仁、橘紅、川貝、西瓜、翠衣、通草、苓皮之類。

邵評:暑必挾濕。暑先入上焦。與痰熱先傷肺氣。故痰喘加於午。而化痰滲濕。用輕藥以開泄上焦無形之肺氣也。

暑濕傷胃,凡身熱。中焦痞滿。不飢不納。二便不爽。此暑熱傷於中焦氣分。熱痰聚胃所致。宜苦辛泄降。半夏瀉心。去甘草乾薑。加杏仁、枳實。

邵評:邪自上焦而至中焦。由衛分而入氣分。上焦主肺。中焦主胃。病則痞滿。不飢不納。是暑熱濕痰伏於中焦氣分。胃氣不得宣行也。宜苦辛開痞。宣泄中焦氣分治之。

暑入營分,凡身熱。心煩面赤。舌絳神呆。夜寐不安。此暑邪入心也。辰砂、六一散、加川鬱金、川連之類。或犀角尖、鮮生地、石菖蒲、川鬱金、連翹、銀花之類。

邵評:邪由肺衛而入心營。邪入漸深矣。心主血而藏神。營熱則傷神。神呆而寐不安也。當清熱以開泄其邪。使邪從肺達為妥。否則熱灼陰傷。邪入下焦血分。有陰涸邪陷之危。亦有逆傳心包。邪熱內閉。為內閉外脫之症耳。

暑入膻中,如暑邪初傷氣分。發熱口渴。失治則邪傳膻中。舌形絳縮。小便赤澀。鼻煤裂血。耳聾神昏。此邪由氣分蔓延及血分。最怕內閉外脫。急用犀角尖、石菖蒲、川鬱金、鮮生地、銀花、連翹、元參、西黃之類。

邵評:暑邪由口鼻吸入。先傷上焦肺衛。肺內膜與心包絡膜相連。心在肺下。其道最近。故極易傳入心包。且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暑為相火行令之邪。同氣相求。其入心包尤易。即陳無擇所謂暑喜歸心是也。邪入營分。而至逆傳心包。則元神傷耗。陰血涸竭。邪熱深入宮城。

每多內閉外脫。急用清心達邪芳香開閉一法。如用牛黃清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然亦十不救一矣。

暑入陽明,凡大熱大渴。乾嘔唇燥。舌苔黃厚。六脈洪數。此暑邪入於陽明也。黃連香薷飲益元散。大熱大渴大汗者。白虎湯

邵評:暑邪在上焦肺衛。不傳心營。而傳入陽明之經。見症熱渴乾嘔。脈洪數而舌苔黃厚。此邪在中焦陽明胃經症也。汗少者。用黃連香薷飲。熱渴而大汗者。白虎湯。蓋邪入陽明。無所復傳。以陽明為中土萬物所歸也。然邪入陽明。有在經在腑之分。在經宜清。在腑當下。

皆以救液逐邪為務。蓋陽明主津液所生病。病在陽明。津液涸竭。則邪陷氣脫而死。或可遷延二候四候。非若邪入心包。直犯宮城。元神無所歸束。外散而亡。每在一候二候。邪內閉而正外脫也。

暑入膜原,暑穢從口鼻吸入。結於膜原。則必脘悶寒熱。治宜清疏募原。如廣藿梗、川鬱金、檳榔、厚朴、草蔻、青皮、滑石、連翹、紫蘇、黃芩之類。

邵評:暑濕穢邪從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結於膜原。膜原附近於胃。為半表半裡之界。故見症寒熱如瘧。實非瘧也。與少陽之半表半裡大為不同。故仿達原飲意。用辛香溫化之藥。以達膜原暑穢之邪。

暑入厥陰,凡四肢不熱。中心如焚。舌灰黑。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似瘧者。此暑邪陷於厥陰也。病勢最危。治宜酸苦泄熱。扶正祛邪。須人參、枳實、川連、乾薑、黃芩、白芍、椒梅。

邵評:此暑熱乘虛而陷入於足厥陰肝經也。厥者。盡也。陰盡則陽生。木中有相火。故外不熱而內如焚。火灼津傷。故渴而且消。蟲為風木所化。熱盛生風。木邪犯胃。則嘔而吐蛔也。邪結不開。則心下板實。肝與膽為表裡。故寒熱如瘧。邪陷至陰。症勢危險。厥陰見症。多寒熱錯雜之邪。故藥亦須寒熱並用耳。

暑毒入腸,如冒暑飲酒。引暑毒入於腸內。酒與暑並。大熱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五苓去桂。加川連、銀花、滑石。

邵評:暑為陽熱之邪。酒性大熱而有濕。冒暑飲酒。兩熱相併。入於小腸。火府不宣。故大熱大渴。而小便赤如血也。此熱結下焦。而小水不利。用利水清熱之劑以治之。

伏暑內發,凡潮熱。汗出不解。煩渴嘔惡。胸痞。舌苔白。帶灰黑。小溺赤澀。或自利。此伏暑內發。三焦並受。治宜清理上中為要。如滑石、杏仁、通草、橘紅、半夏、厚朴、川連、鬱金、黃芩之類。

邵評:人受暑熱。棲伏三焦腸胃之間。久久而發者。為伏暑。夏不即發。有至秋而發者。亦有至霜降後發者。其發愈遲。則邪伏愈深。而病愈重也。惟伏暑見症。三焦俱有。或吐瀉霍亂。似瘧非瘧。或竟成瘧利等症。蓋暑必挾濕。為黏膩之邪。留伏於裡。最為淹牽。治宜宣泄肺胃。清暑滲濕。理分三焦為主。

暑邪成瘧,頭痛脘悶。舌白而干。四肢麻痹。脈左勁右濡。寒熱不止。此暑邪入里。蒙閉清竅而瘧作也。治宜清理上焦。如連翹、滑石、杏仁、川鬱金、淡竹葉、半夏、蔞皮、貝母之類。

邵評:暑從口鼻吸受。先入於肺。挾內有之痰濕。而成瘧疾。雖有頭痛寒熱見症。左脈見勁。此非表邪發瘧。乃是邪蘊於肺胃。痰熱上蒸。蒙閉清氣而作瘧也。與少陽之風寒發瘧者不同。治宜清理肺胃暑熱。化痰滲濕之劑。

傷暑兼感寒,小暑後。先觸暑邪。復感寒邪。而病身熱頭痛。惡寒煩渴。無汗。或自汗。脈虛數。舌苔白者。此屬傷暑後復感寒。邪在肺胃間也。宜紫蘇、薄荷、香薷、青蒿、滑石、厚朴、通草之類。腹脹加枳實、腹皮。挾食加楂肉、青皮。舌黃乾嘔。加薑製川連。

邵評:先受暑邪。後感秋寒。抑遏肌表。其症身熱煩渴自汗。暑邪也。頭痛惡寒無汗。表寒也。是肺胃先受暑熱。表復外感寒邪。表裡俱病。當內清暑邪。外散表寒為治。

勞役辛苦之人。日間冒暑。夜間乘涼。而病頭痛寒熱如瘧者。六和湯加減和之。

邵評:中氣虛弱。內暑熱而外寒涼。表裡均病。故有寒熱頭痛等見症。體虛挾邪。以扶正清暑散寒為治。

冒暑兼停飲,有因暑熱而飲涼水太多。以致水停心下。遏伏暑邪。證見大熱煩渴。胸膈痞悶。或兼喘急。小水不利。或身重疼痛。右脈微弱。仲景用一物瓜蒂散吐之。如用五苓去朮。加紫蘇、厚朴、通草、散而利之。亦解。舌黃燥者。加入制川連。

邵評:此水邪郁令火。而為中暍之症。由夏令火熱。以水灌洗而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仲景用一物瓜蒂散。以去上焦之水。飲水太多。停於心下。遏伏暑邪。則熱渴煩痞。火氣上逆於肺。則喘急而小水不利也。冷水閉汗濕而滯陽氣。故身重疼痛。暑傷元氣。則右脈微弱。以飲冷水灌冷水。

俱郁遏陽氣。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也。用瓜蒂以去上焦水飲。則肺氣通行而水自散矣。後人用五苓散加減。亦通陽利水之治耳。舌黃燥。其邪已入中焦。陽明胃熱。故加川連。

冒暑兼傷冷,有因傷暑口渴。恣食生冷瓜果。以致寒包暑邪。宜六和湯。去人參、扁豆。加楂肉。凡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氣口脈微弱。而身大熱者。此即寒包暑之暴症也。若緩發。非瘧即痢矣。

邵評:暑為陽邪。熱灼津虧。則多口渴。渴則飲冷。恣食瓜果生冷。傷脾胃中陽。郁遏陽氣。以致暑不能外出。此因暑而自致之病。非暑傷也。蓋冷物滯於中宮。陽氣不得伸越。故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者。寒抑熱邪也。中虛邪滯。則脈微弱。身大熱者。暑也。寒鬱暑邪。用六和湯和中消邪。加楂肉以化冷物之積。

暑挾濕,凡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乃熏蒸之氣。熱處濕中。濕熱相蒸。阻於氣分。當治在手太陰。若治不中窾。其邪無處發泄。則漸走營分。侵入血中。其症神昏譫語。舌色絳赤。或咯痰帶血。若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則胸腹板悶。二便不利。

即為濕溫重症。治當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銀花、竹茹、枳實、通草、金汁之類。嗣用犀角、連翹、銀花、鮮地、元參、川貝、知母、淡竹葉、綠豆皮之類。清營分以養胃陰。

邵評: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騰。則蒸而成暑。故暑必挾濕。鬱蒸化熱。先入上焦。肺衛。故治在手太陰肺經為先。治不合法。衛分之邪不解。則入於氣分。氣分暑邪不解。則漸入營分。營分不解。則入下焦血分。所謂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也。若邪入營不解。亦有逆傳包絡。

神昏耳聾。機竅被蒙。而內閉外脫者。治宜清營達邪。芳香開閉為主。總之暑濕溫熱。先由上焦而遞傳中下焦。首在肺衛上焦。病屬氣分及營分。若傳中下焦。則入血分。而灼耗陰精。則為重症。故溫暑宗三焦立法主治。

暑挾痧,暑兼穢氣。從口鼻吸入。亦頭疼。惡寒。發熱。或手足指冷。脈沉伏。飽悶嘔惡。或腹痛泄瀉。治宜清暑兼逐穢。如廣藿梗、川鬱金、紫蘇、青蒿、厚朴、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之類清之。有食加青皮、楂肉、枳實。

邵評:夏令暑天。熱氣濕濁。蒸成穢惡瘴毒。謂之痧穢。人中其邪。先從口鼻吸入。適更受暑。留伏膜原。故有頭疼寒熱見症。邪阻氣機。陽不宣運。則有肢冷脈伏嘔瀉痛悶見象矣。治宜辛香逐穢。輕淡清暑。使其暑穢兩分。則邪解散而愈。如食滯中宮。加消食化滯之品。

有觸暑穢。腹痛。誤飲薑糖湯而成霍亂。吐瀉不得。六脈俱伏。絞腸痛欲死者。此內閉也。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法。內急以川鬱金、石菖蒲、西黃(另沖)川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投之。以開閉逐穢。

邵評:姜與暑犯。糖與痧犯。誤飲薑糖湯。則邪壅滯中宮。上下格拒。揮霍撩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中絞痛。脈伏不起。邪內閉而為絞腸痧症。急用針刺提刮之法。以開泄其血絡機竅之氣為外治。內服芳香辛散之劑。以開閉逐穢。而散邪通氣也。如邪重不應。可服三物備急丸溫開之法。

暑挾食,凡頭痛背寒。發熱自汗。脈左虛右滑。畏食胸悶者。傷暑兼傷食也。宜藿香、厚朴、青皮、香薷、神麯、楂肉、枳實、麥芽、紫蘇、滑石之類。疏之清之。

邵評:此清暑熱而消食滯之正法。

邪結下焦,暑濕合邪。鬱結下焦氣分。以致小腹硬滿。大便不下。舌苔白兼微黃。此下焦氣分結邪。勿以傷寒液涸便秘治之。宜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砂皂莢子之類。以解下焦氣分之結。二便自通矣。

邵評:暑濕合邪。暑輕濕重。注於下焦。而結在氣分。則少腹硬滿。氣不宣運。故大便不下。然小水亦未必流利。舌苔白而微兼黃色。濕多暑少之徵也。濕阻氣機。二便不利。與傷寒液涸便結者大異。治以滲濕開氣之法。下焦鬱結之邪開化。則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動暑,行人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為中暍。暍即暑也。其證頭痛發躁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亦動。乃天熱外傷元氣。宜益氣清暑為治。按仲景云。太陽中熱。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之。夫元氣為熱邪所傷。以致大熱大渴。汗出不已。

故以人參益氣。石膏清暑。乃至精至當之法。何後人以東垣清暑益氣湯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耆朮之閉。寧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脈散加石膏。可以代之。然形氣壯實者。只服六一散亦解。東垣此湯。乃治暑月濕熱傷氣。脾胃受病之緩症也。若以之治中暑。則謬矣。

靜暑,靜處高堂大廈之中。雖無暑氣。然偶或冒暑應接。亦能中暑。如迎賓送客。觀荷曝書之類。偶觸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樓。熱氣外逼。即靜處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當以正暑治之。

陰暑,按方書以大順散治陰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陰寒也。然大順散藥經炒熟。重用甘草。雖有杏仁下氣。皆主甘溫守中。並無散寒破結之能。即內傷生冷。外受陰寒。亦非所宜。至若無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閣。過於貪涼。感冒微風。以致寒熱無汗。或頭疼惡寒發熱。是周身陽氣為寒所遏也。

當從傷寒治。輕輕溫散可也。蘇薄、藿樸之類。如恣食瓜果。內傷生冷。以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者。此即太陰中寒也。理中加藿香、厚朴主之。

陽暑,此即動暑。見前。(以上合參治法匯葉案暑症全書)

暑風,暑月病人忽然手足搐攣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渴易栝蔞。瀉不止加蒼朮。轉筋加木瓜

勢重者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亦有先病熱。服表藥後。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亦暑氣也。以寒涼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暑瘵,盛暑之月。火能爍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甚。勞熱躁擾。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膈中煩擾不寧。即童稚老夫。間有此病。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清暑涼血。如荷葉汁、鮮生地、元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象貝之類。

暑瘍,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熱旦止。若夏月間。有患頭面外項赤腫。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步履。人皆疑為瘡毒。但頭痛內躁。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毒異。宜清暑解毒。如川連、石膏之類。暑毒一解。其腫自消。亦無膿血也。

暑瘡,盛暑之時。有遍身發泡。如碗如杯。如李如桃。晶瑩脆薄。中含臭水。此濕熱之水。泛於肌表也。黃連香薷解毒湯之類。若口疳臭穢。涼膈散效。外用鮮蓮花辨貼瘡上。一周時平復。(以上四條出暑症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