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二 (15)
卷二 (15)
1. 救逆述古
逆者。汗吐下三法。與病相逆也。救逆者。救其誤治之變症也。仲景一百十三方。每多因救誤而設。茲特彙集救誤諸條。分汗下兩門。以便查閱。
白話文:
救逆述古
「逆」指的是汗、吐、下三種治療方法,它們與疾病的本性相違背。「救逆」則是搶救因錯誤治療而產生的併發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百十三方中,很多都是針對錯誤治療後的情況而制定的。這裡特別彙集了關於搶救錯誤治療的條文,分為汗法和下法兩大類,方便查閱。
2. 誤汗例
傷寒脈證。當服麻黃湯發汗。若尺中脈遲。是營氣不足。不可發汗。若誤汗之。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厥。難以屈伸。此津脫陽虛也。當以桂枝加附子湯。回陽止汗。
邵評:尺遲營弱。不可發汗。誤汗而津脫亡陽。外風復襲。此勢所必然也。
傷寒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蓋汗為心液。過多則心氣虛。桂枝甘草。能扶陽以補心氣也。若至振振擗地。則當用真武矣。
邵評:妄汗傷心。液虧氣餒而心悸。與心下有水氣而悸者。迥別。
傷寒汗出惡風。脈浮緩微弱。桂枝症也。誤以大青龍汗之。致其人厥冷筋惕。心下悸。頭眩。熱仍不退。身肉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內鎮少陰水逆。外救太陽亡陽。
邵評:發汗過多。亡腎陽而水氣上侵。凌心作悸。與上條心虛而悸者不同。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其汗。致亡陽驚狂。起臥不安。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斂鎮心陽。其狂自定矣。
邵評:陽者心之陽。即神明也。亡陽者。火氣通於心神。被火迫而不守。則外亡也。
故用桂枝加龍牡。取其補心鎮逆而固脫。故曰救逆。去芍藥者。欲其急復心陽耳。
脈浮宜以汗解。誤以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火逆又誤下之。以虛其陰。復因燒針以益其陽。致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邵評:火逆、燒針、又復下之。三番誤治。陰陽俱已虛竭。煩躁者。驚狂之漸也。心陽內傷。故用桂、甘以復心傷之氣。龍、牡以安煩亂之神。的是正法。
發汗多致亡陽譫語。此非胃實。不可下。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邵評:少陽不可發汗。汗則津液越出。必胃燥而譫語。故用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和則愈。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胃中津液干。而火獨盛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邵評:服桂枝汗大出。而大煩渴。脈見洪大。其邪已去太陽之表。而入陽明之裡矣。陽明為津液之府。熱邪內入。津傷火盛。故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存陰為治。的是正法。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夜而生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身微熱。此邪已退而陽氣衰弱也。乾薑附子湯主之。
邵評:此條下後復汗。晝煩夜靜。無表裡症。而脈沉微。是純陰無陽之象。陽將去矣。幸此微熱未除。煩躁不寧之際。獨任乾薑附子。以急回其陽為治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復發汗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此亦陽虛飲蓄。而致頭身振搖。即真武之輕者。
邵評:尤在涇曰。此傷寒邪發飲發之症。逆發氣沖。寒飲上搏於膈也。故令頭眩。脈沉為在裡。且既經吐下。復發其汗。則陽益虛。而津液耗。故身振振搖也。與此湯導飲和中。益陽固衛。柯韻伯注。此症是木邪侮胃。吐下之後。陽氣內擾。故心下逆滿。裡虛氣逆。則氣上衝胸。
白話文:
誤汗例
傷寒病症,本該服用麻黃湯發汗。但如果寸口脈(尺脈)遲緩,表示營氣不足,就不能發汗。如果誤而發汗,汗液就會持續流失不止,病人會怕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厥冷、難以屈伸,這是津液耗損、陽氣虛弱的表現。應當服用桂枝加附子湯,回補陽氣、止住汗液。
邵氏評論:寸口脈遲緩,營氣虛弱,不適合發汗。誤發汗導致津液耗損、陽氣不足,又加上外邪入侵,這是必然的結果。
傷寒發汗過多,病人會叉手捂住胸口,心下悸動,想讓人按壓,此時用桂枝甘草湯治療。因為汗液是心液,汗出過多則心氣虛弱,桂枝甘草能扶助陽氣,補益心氣。如果病人到處亂撞,捶打地面,就要用真武湯。
邵氏評論:汗出過多損傷心氣,體液虧損、氣虛導致心悸,這與心下有水氣而心悸的情況完全不同。
傷寒病汗出怕風,脈象浮緩微弱,是桂枝湯的症狀。如果誤用大青龍湯發汗,就會導致病人厥冷、肌肉抽搐、心下悸動、頭暈、發熱未退、身體肌肉抽動、到處亂撞捶打地面,此時用真武湯治療,內在調治少陰經水液逆亂,外在救治太陽經陽氣虛衰。
邵氏評論:發汗過多,損傷腎陽,導致水氣上逆,侵犯心臟而心悸,這與前面心氣虛弱而心悸的情況不同。
傷寒脈象浮,醫生用火療法強行逼汗,導致陽氣耗損,神志錯亂,臥不安席,應該服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收斂鎮定心陽,神志錯亂自然會好轉。
邵氏評論:陽氣是心臟的陽氣,也就是神明。陽氣不足,心火之氣通於心神,被火迫而不守其位,就會外泄。
所以用桂枝加龍骨牡蠣,取其補益心臟,鎮定逆亂,固護元氣,所以稱為救逆湯。去掉芍藥,目的是為了快速恢復心陽。
脈象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火灸,邪氣無處排出,反而因火而盛,病情會從腰部以下開始加重,出現痺痛,稱為火逆。火逆又誤用下瀉的方法,使陰氣虛損,又用燒針法來增強陽氣,導致煩躁不安,應該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邵氏評論:火逆、燒針、又用下瀉法,三次錯誤治療,陰陽都已虛竭,煩躁不安是神志錯亂的先兆。心陽內傷,所以用桂枝甘草來恢復心氣,用龍骨牡蠣來安定煩亂的神志,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發汗過多導致陽氣不足,神志不清,這不是胃實證,不能用瀉下法治療,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以通利津液,病後自然會痊癒。
邵氏評論:少陽經不適合發汗,發汗就會津液外泄,必然導致胃燥而神志不清,所以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上焦通暢,津液下降,胃氣和諧則病癒。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煩渴不止,脈象洪大,這是胃中津液枯竭,而火邪獨盛,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邵氏評論: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並且煩渴不止,脈象洪大,邪氣已從太陽經表層進入陽明經裡層了。陽明經是津液的府庫,熱邪內入,津液受損,火邪旺盛,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滋陰治療,這是正確的方法。
瀉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晚上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身體微熱,這是邪氣已退,但陽氣衰弱,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邵氏評論:這條記載瀉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晚上安靜,沒有表裡症狀,脈象沉微,這是純陰無陽的表現,陽氣將要耗盡。幸好還有微熱未退,在煩躁不安之際,單用乾薑附子湯,緊急回補陽氣治療。
傷寒病吐瀉後,心下痞滿,氣體上衝胸部,起來時頭暈,脈象沉緊,又發汗,導致經絡受損,身體搖晃不止,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這也是陽氣虛弱,水飲停滯,導致頭身搖晃,是真武湯的輕證。
邵氏評論:尤在涇說,這是傷寒邪氣和飲邪同時發作的症狀,逆氣上衝,寒飲阻塞於膈肌,所以頭暈。脈象沉緊表示病在裡。而且已經吐瀉,又發汗,則陽氣更虛,津液耗損,所以身體搖晃不止。用這個方子化飲和中,益陽固衛。柯韻伯註解,這個症狀是木邪(肝氣)侮逆脾胃,吐瀉之後,陽氣內擾,所以心下痞滿,裡虛氣逆,則氣體上衝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