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濕症(合參)

張司農謂。暑邪之害甚於寒。因作暑症全書濟世。竊以為濕邪之害。更有甚於暑者。蓋盛暑之時必兼濕。而濕盛之時不兼暑。暑邪止從外入。而濕邪兼乎內外。暑邪為病。驟而易見。濕邪為病。緩而難知。凡處澤國水鄉者。於濕症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濕。著於肌表者。或從雨霧中而得。

或從地氣潮濕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體均受。皆當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風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外受濕邪之治也。如內生之濕。留於臟腑者。乃從飲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膩厚味。及嗜茶湯瓜果之類。皆致內濕。治法不外上開肺氣。

白話文:

張司農說,暑邪的危害比寒邪更甚,所以他撰寫了《暑症全書濟世》一書。然而,我認為濕邪的危害更勝於暑邪。因為盛暑時節必定伴隨著濕氣,而濕氣盛行時並不一定會伴隨著暑氣。暑邪只從外侵入,而濕邪則可由內外侵入。暑邪致病,發作迅速,容易察覺,濕邪致病,緩慢難察。凡居住在澤國水鄉的人,更應該注意濕邪造成的疾病。

如果外感濕邪,附著在肌膚表面的,可能是從雨霧中感染,也可能是從地氣潮濕中感染,或是從上部感染,或是從下部感染,也可能是全身都感染。應當以解肌法微出汗,配合風邪則微微散表,配合寒邪則佐以溫藥,配合熱邪則佐以清藥。這是外感濕邪的治療方法。

至於內生濕邪,停留在臟腑中的,則是從飲食中得來的。凡膏粱酒醴、甜膩厚味,以及嗜茶湯瓜果之類,都容易導致內濕。治療方法不外乎上開肺氣。

下通膀胱。中理脾陽為治。然陽體多成濕火。而陰體多患寒濕。又當察其體質陰陽為治。用藥之法。當以苦辛寒治濕熱。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甘酸膩濁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陰新法內。已陳濕邪之概。茲特參濕邪之兼症。而以表裡三焦分治焉。若夫濕邪變幻之態。

為病非一。當以雜症各門求之可也。

脾虛多中濕。一身盡痛為濕。有表有里。有濕熱。有寒濕。有風濕。

濕痹,痹者。痹著不去也。論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發黃加茵陳。

白話文:

濕邪會往下通達膀胱,治療濕邪要以調理脾陽為主。然而,陽氣旺盛的人容易產生濕熱,陰氣不足的人則容易患上寒濕。因此,在治療濕邪時,還需仔細觀察病人的體質,是偏陽還是偏陰,才能對症下藥。

用藥方面,治療濕熱應該選擇苦辛寒涼的藥物;治療寒濕則應該選擇苦辛溫熱的藥物。一般情況下,可以用淡滲的藥物輔助治療。甘酸、膩濁的藥物則應該避免使用。關於濕邪的詳細闡述,在之前的太陰新法中已經有過說明。這裡特別補充濕邪的併發症,並依據表裡三焦進行分治。

濕邪的變化非常多端,引起的疾病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在各類雜症中尋找答案。

脾虛的人容易受濕邪侵襲,導致全身疼痛,這也是濕邪的症狀之一。濕邪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表證、裡證、濕熱、寒濕、風濕等。

濕痹,是指濕邪停留在關節部位,難以消除。古籍記載,太陽病患者,如果關節疼痛伴隨煩躁不安,脈象沉細,就稱為中濕,也叫做濕痹。這種情況下,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治療時應該以利尿為主,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患者出現黃疸,可以加用茵陳。

風濕,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頭中寒濕,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用香瓜蒂一味為末。吹鼻中。黃水立下則愈。

白話文:

風濕病患者全身都會疼痛,而且會發熱,到了下午病情會加重,這就是風濕病。這種病是由於出汗後受風,或是長期受寒所導致。可以服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另外,風濕病患者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可以服用防己黃耆湯治療。

風濕寒氣交雜,導致全身疼痛,一般來說應該要透過出汗來緩解。如果遇到陰雨綿綿的天氣,醫生說可以發汗,但發汗後病情卻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量出汗只排出了風氣,濕氣仍然殘留在體內,所以才沒有痊癒。如果要治療風濕病,應該要微微出汗,讓風濕之氣一同排出,才能真正治癒。

頭部寒濕,屬於濕氣過重的疾病,患者會感到全身疼痛、發熱,臉色發黃、呼吸困難,頭痛、鼻塞,心情煩躁,脈搏有力,還能正常進食,肚子也舒服,沒有其他病症,只是頭部有寒濕,所以才鼻塞。將藥物塞入鼻孔中,就能治癒。可以使用香瓜蒂研磨成粉末,吹入鼻孔,黃色水流出來就痊癒了。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以上述金匱)

表濕,關節疼痛。脈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濕邪在表也。小便利者。桂枝加川羌、白朮等。微汗之。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減。

中濕,若關節重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脈沉而緩。或沉而細。此名中濕。宜升陽除濕湯。或白朮酒。

破傷濕,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朮酒。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

如果濕氣下注,患者額頭出汗,微微喘氣,小便量少,就會死亡。如果出現持續腹瀉,也會死亡。

表濕,關節疼痛。脈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濕邪在表也。小便利者。桂枝加川羌、白朮等。微汗之。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減。

如果濕邪在表,患者關節疼痛,脈象浮而濡弱,四肢無力。這是濕邪停留在表面的表現。如果小便量少,可以服用桂枝加川羌、白朮等藥物,讓患者微微出汗。如果小便不利,可以服用五苓散加減方。

中濕,若關節重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脈沉而緩。或沉而細。此名中濕。宜升陽除濕湯。或白朮酒。

如果濕邪在裡,患者關節疼痛沉重,身體浮腫、喘不過氣,肚子脹滿、煩躁不安,昏迷不醒,脈象沉而緩或沉而細。這種情況叫做中濕,可以使用升陽除濕湯或白朮酒治療。

破傷濕,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朮酒。

如果患者有外傷,因洗澡而導致濕氣從傷口進入體內,患者昏迷沉重,症狀類似中濕,叫做破傷濕,可以使用白朮酒治療。

濕熱,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寒濕,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腫痛者。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薑、木瓜。重者加附子。按論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白話文:

濕熱症狀包括脈搏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便量少且澀、或身體和眼睛都發黃。這些症狀屬於濕熱證,可以用五苓散加減生梔子、黃柏、茵陳、秦艽來治療。

寒濕症狀包括脈搏沉遲而濡、沒有發熱、但會吐瀉、口不渴、小便清利、身體疼痛沉重、或手腳腫痛。這些症狀屬於寒濕證,可以用分滲兼溫中的方法治療,例如胃苓湯加炮薑、木瓜,症狀嚴重者可以加附子。古籍記載,濕邪入體的人,只會流頭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源,這就是寒濕證。另外,傷寒病發八九天,風濕邪氣互相侵襲,導致身體疼痛,不能自行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的,可用桂枝附子湯治療,也屬於風濕兼寒證。

風濕,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乃先傷於濕。又冒風所致。宜微汗之。漬漬然似欲汗者。風濕俱去矣。大羌活湯。

濕痰,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或項背強。恆見於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朮、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朮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耆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以上諸氣蒸治法匯)

白話文:

風濕病的患者,脈象浮而身體沉重,無法翻身,容易自汗,或額頭上出汗很多。這是因為先受了濕氣侵襲,又吹了風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讓病人微微出汗,汗出得像要滴下來一樣,這樣風濕就都能夠去除。可以用大羌活湯來治療。

濕痰的患者,脈象沉而緩且滑,四肢經常感到酸痛,或脖子和後背僵硬。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肥胖且面色白的人身上,屬於濕痰症。治療方法可以用二陳湯、二朮湯、桂枝、羌活等藥物加減服用。

脾胃受濕氣侵襲,就會感到沉重无力,懒惰嗜睡。治疗方法要用二朮湯做主藥。如果濕氣在上半身,可以用苍术,因為苍术最烈。如果濕氣在下半身,可以用升麻來提升。如果濕氣在外表,可以用表散的方法治療。如果濕氣在內部,可以用滲泄的方法治療。如果濕氣很重,身體疼痛,可以用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的藥物治療。如果風濕互相搏鬥,全身疼痛,還伴有自汗,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如果濕氣很重,身體疼痛,小便不暢,身體沉重口渴,可以用五苓散加川羌活一倍煎服,效果很好。

濕著肌表,如發熱身痛。脘悶不渴。舌苔白膩。或汗出不解。此濕邪著於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厚朴、姜皮、苓皮之類。

濕留氣分,凡發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苔白膩。此濕邪阻於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白話文:

如果身體表面濕氣重,會覺得發熱、身體疼痛,胸口悶悶的,卻不口渴,舌苔白厚,而且可能出汗卻無法解除。這表示濕邪停留在肌膚表面,應該要使用可以解表滲濕的藥物,像是桂枝、秦艽、紫蘇、二陳、厚朴、姜皮、苓皮等等。

如果濕氣停留在氣分,也會出現發熱、身體疼痛的症狀,出汗後症狀會減輕,但接著又會發熱,脈象濡緩,舌苔白厚。這表示濕邪阻滯在氣分,熱是從濕氣中產生。單純使用清熱藥物沒有效果,應該要使用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等等,來去除氣分中的濕氣,熱就會自然消失。

太陰濕伏,凡身體沉重。不能轉側。四肢乍冷。目黃脘痞。自利。語言欲蹇者。此濕邪伏於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如口內生白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於中。氣蒸於上也。治在氣分。茅朮、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

如痞結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厚朴、茅朮、通草。

濕熱內結,如寒熱腹滿。小便不利。此濕熱內結也。宜走濕清熱。茅朮、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之類。

白話文:

如果人體感到沉重,無法翻身,四肢突然冰冷,眼睛發黃,胸悶,腹瀉,說話含糊不清,這些症狀都可能是濕邪停留在脾經,導致脾陽運化失調所致。治療方法應以健脾利濕為主,可以使用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等藥材。

如果口裡長出白屑,卻不感到口渴,這是濕氣停滯在中焦,導致氣往上蒸騰的表現。治療應以疏通氣分為主,可以使用茅朮、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等藥材。

如果胸腹脹滿,飲食不思,舌頭發黃且略感口渴,這是濕熱傷害脾胃所致。治療方法應以瀉心為主,可以使用半夏、茯苓、川連、厚朴、茅朮、通草等藥材。

如果身體出現寒熱交替,腹脹,小便不暢,這是濕熱內結的表現。治療方法應以祛濕清熱為主,可以使用茅朮、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等藥材。

酒濕傷胃,脘中食阻。痛而嘔吐。或目色金黃。此酒濕傷胃所致。宜以苦辛寒為治。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豉、茵陳之類。

濕兼痧穢,穢濕從口鼻吸入。則膜原先受。分布營衛。先嘔逆。次寒熱。頭脹身痛。小便不通。舌苔白膩。渴不多飲。當以芳香淡滲兼施。俾穢濕濁邪可以分消。宜廣皮、藿梗、鬱金、茅朮、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

濕熱兼穢,暑濕兼穢氣。都從口鼻觸入。必由膜原以走中道。踞募原。則寒熱交作。走中道。則不食不飢。口渴舌黃。胸痞腹脹。治宜清熱開鬱。兼芳香逐穢。梔豉湯。加藿香、川鬱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之類。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類。腹脹甚。加厚朴、大腹皮。

白話文:

喝酒濕氣傷胃,導致胃部食物積滯,疼痛並伴隨嘔吐,甚至眼白發黃。這是酒濕傷胃造成的,需要用苦辛寒的藥物來治療。適合使用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豉、茵陳等藥材。

濕氣加上痧穢,穢氣和濕氣從口鼻吸入,就會侵犯膜原,進而影響營衛,造成先嘔吐後寒熱,頭脹身痛,小便不暢,舌苔白膩,口渴卻不想喝水。需要使用芳香淡滲的藥物來治療,讓穢氣濕濁邪氣得以化解。適合使用廣皮、藿梗、鬱金、茅朮、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等藥材。

濕熱加上穢氣,暑濕加上穢氣,都是從口鼻進入,一定會經過膜原,然後進入中道,停留在募原,就會寒熱交替出現。如果進入中道,就會不思飲食,口渴舌黃,胸悶腹脹。治療需要清熱解鬱,同時用芳香的藥物驅除穢氣。可以使用梔豉湯,再加入藿香、川鬱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等藥材。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赤小豆、赤茯苓等藥材。如果腹脹嚴重,可以加厚朴、大腹皮。

濕熱為痹,外受濕熱之邪。內進甜膩之物。則濕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苔灰膩。面目痿黃。此濕熱入於經絡為痹也。濕家忌汗。宜苦味辛通為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之類。更有暑濕風邪混雜。阻於氣分。氣不主宣。右肢若廢。頭脹胸痞。法當通陽驅邪。

杏仁(三錢),生米仁(三錢),桂枝(五分),厚朴(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漢防己(一錢五分),白蒺藜(二錢),片薑黃(一錢)

白話文:

濕熱侵襲身體,可能是外感濕熱之邪,也可能是內服甜膩食物,導致濕氣凝聚,熱氣蒸騰,堵塞經絡,引起寒戰發熱、骨骼關節疼痛、舌苔厚膩、面色萎黃。這就是濕熱入經絡而引起的痹症。濕邪忌諱出汗,因此治療應以苦味辛通為主,常用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等藥物。若暑濕風邪混雜,阻礙氣機運作,導致氣虛不能宣發,出現肢體無力、頭脹胸悶等症狀,則需通陽驅邪,可選用杏仁、生米仁、桂枝、厚朴、半夏、防己、白蒺藜、薑黃等藥物。

三焦濕鬱,發熱後。神識漸昏。小腹硬滿。大便不下。此暑濕氣蒸。瀰漫三焦。乃諸竅阻塞之兆。氣分結邪。忌用滋膩。須桂苓甘露飲法。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砂、皂莢子去皮。(以上參葉案)

白話文:

三焦濕氣鬱積,導致發熱之後,精神意識逐漸昏迷,小腹硬實飽滿,大便不通。這是暑濕之氣蒸騰,瀰漫於三焦,導致全身氣血流通不暢的徵兆。氣分被邪氣阻滯,忌食肥膩滋補之物。應該使用桂苓甘露飲的方子來治療。藥方包括: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蠶砂、皁莢子去皮。(以上出自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