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誤汗例

起則頭眩。表陽虛也。脈沉緊為弦。肝木犯胃則弦。邪在裡而反發汗以攻表。經絡更虛。寒邪由經而入里。陽氣外虛。不能主持諸脈。故一身振搖也。與此湯和經散寒。益陽補陰。此說與尤說不同。錄存以備合參。然當從尤注為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以上俱似桂枝症)腳攣急。(此一症與桂枝獨異乃陰虛之象)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有陽越之象)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此湯純陰以復其陰陰陽兩和其腳即伸矣)若胃氣不和。譫語者。(中焦有留邪)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滌陽明所結之餘邪則譫語自止)

邵評:此症即陰虛於下。而又陽逆於上。則必先復陽氣。而後復其陰氣。故用甘草乾姜辛甘。以復其陽。陽復。則厥止而足溫矣。更作芍藥甘草。甘酸以復其陰。陰生。則兩腳即伸矣。或胃不和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和胃則愈。

發汗後。腹脹滿者。虛邪入里也。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主之。

邵評:此汗後氣虛。氣窒不行而腹脹滿。其人內雖作脹。外無脹形。故湯中用人參、甘草。甘溫補中而益元氣。然徒補則愈窒滯。故用厚朴、薑、夏。行氣而除腹滿。此補泄兼行之法也。

白話文:

誤汗例

病人起坐時頭暈目眩,這是表證陽氣虛弱的表現。脈象沉而緊,並略帶弦,這是肝木犯胃所致。邪氣在裡,卻反而發汗以治療表證,導致經絡更加虛弱,寒邪因此由經絡侵入臟腑,陽氣外虛,無法調控全身氣血,所以全身震顫。治療應當使用溫經散寒、益陽補陰的方劑。此說法與尤氏的說法不同,在此記錄備查,但應當以尤氏的注釋為準。

傷寒病人脈象浮,自汗,小便次數多,心煩,輕微惡寒(以上症狀都類似桂枝湯的症狀),腳部攣縮疼痛(這個症狀與桂枝湯的症狀不同,是陰虛的表現)。錯誤地使用桂枝湯治療表證,結果導致手腳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有陽氣外越的表現)。此時應該使用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如果厥冷好轉,腳部溫暖,則再使用芍藥甘草湯,腳部攣縮的症狀就會改善。

(芍藥甘草湯純陰,用以恢復陰氣,陰陽調和,腳部攣縮自然會好轉。)如果胃氣不和,出現神志不清(中焦有邪氣滯留),應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稍微清除陽明經滯留的邪氣,神志不清的症狀就會自行停止。)

邵氏評述:此病症是下焦陰虛,上焦陽氣逆亂,必須先恢復陽氣,然後再恢復陰氣。因此先用甘草乾薑,辛甘溫熱之品,以恢復陽氣;陽氣恢復,則厥冷停止,腳部溫暖;然後再用芍藥甘草湯,甘酸之品,以恢復陰氣;陰氣生長,則雙腳攣縮的症狀就會消失。如果胃氣不和而神志不清,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和胃則痊癒。

發汗後,腹部脹滿,這是虛邪入裡的表現,可用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治療。

邵氏評述:這是發汗後氣虛,氣機阻滯不通而導致腹部脹滿。病人內部雖然脹滿,但外部沒有脹滿的形狀,所以方劑中使用人參、甘草,甘溫補中益元氣。但單純補益反而會加重氣機阻滯,所以再用厚朴、生薑、半夏,以行氣消脹。這是補瀉兼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