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7)

1. 誤下例

傷寒誤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此下利不止。陽氣下脫。雖有身痛表症。當以救里為急。救里之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此清穀已止。而身痛不除。仍從表治也。

邵評:寒邪在表。而誤下臟虛。內寒而下利清穀。胃陽已亡矣。身疼痛。邪在表也。雖表裡皆困。然臟氣內虛。無以為散邪之地。故必先溫其里。裡氣固而身痛未除。表未解也。再當治表。不然。表邪內入而增患矣。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邵評:大下復汗。正虛邪入。心下痞而惡寒。邪入里而表未罷。當先解表而後攻痞。痞或能解。表邪必復入里為患。況痞亦未必能解耳。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蓋中氣虛。而表邪仍在。故用桂枝。而去芍藥。若微兼惡寒者。陽氣尤虛也。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邵評:此治妄下陽虛寒結之正法。

又評:風寒在經。本無下法。誤下而陽氣大傷。其脈必促而無力。胸中虛滿。按之必軟而不痛。乃邪客胸中而無實熱。其邪仍在陽分。胃陽因下而傷。寒邪將結而未聚。故用辛甘溫藥。從陽引而去之。微惡寒者。陽虛而陰氣凝聚。前方恐不勝任。故加附子。以通陽而逐陰邪也。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邵評:此是寒喘。誤下而表氣不固。故不用麻黃而用桂枝加樸杏。若熱邪淫肺作喘。當用麻杏甘石湯。誤用桂枝。陽盛則斃耳。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痛項強。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此心下雖滿不硬。而痛尚微。乃心下有水氣故也。若小便利。邪仍在太陽之表。鬚髮汗。今小便不利。病在太陽之府。非桂枝症未罷也。但當利其小便。

邵評:太陽經病挾水。治以小青龍。腑病挾水。治以五苓散。臨症務須細辨。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此引邪入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邪氣結於太陰之裡。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邵評:因誤下後。引太陽之邪入里。其邪未盡離乎太陽。自表而入。仍欲自表而出。用桂枝以去。太陽未盡之邪。加芍藥以和裡虛之腹痛。加大黃下里實之痛也。

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熱邪下陷。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汗而利。故用芩連之苦。以泄之堅之。

邵評:本太陽桂枝症。法宜解表。而反下之。裡虛邪入。陽重熱利。表裡俱熱。症似虛而脈實。勿蹈盛盛之咎。用葛根之輕清以解肌。芩連苦寒以清裡。甘草和中。喘除利止。表裡俱解矣。

白話文:

誤下例

傷寒病人誤服瀉藥,導致持續腹瀉,清稀便不止,且全身疼痛。此時應立即救治內臟,宜用四逆湯。因為腹瀉不止,陽氣下陷,雖然有身痛等表證,但應優先救治內臟。內臟調理好後,如果身痛、腹瀉都自行恢復,則應急救治表證,宜用桂枝湯。此時清稀便已止,但身痛未除,應繼續從表證治療。

邵氏評:寒邪在表,卻誤服瀉藥導致臟腑虛弱,內有寒邪而腹瀉不止,清稀便如淘米水,胃陽已亡。全身疼痛是寒邪仍在表證的表現。雖然表裡都受困,但臟腑氣虛,無法驅散外邪,所以必須先溫煦內臟。內臟氣血恢復後,如果身痛未除,說明表證未解,再治療表證。否則,表邪會內侵而加重病情。

傷寒服用瀉藥後,又再發汗,心下痞悶,惡寒,說明表證未解,不可攻治痞症,應先解表。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痞症。解表宜用桂枝湯,攻治痞症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邵氏評:大瀉後又發汗,正氣虛弱,邪氣入侵,心下痞悶,惡寒,邪氣入裡而表證未解,應先解表後再攻治痞症。如果只攻治痞症,表邪必定再次入侵內裡,加重病情;而且痞症也不一定能治好。

太陽病服用瀉藥後,脈象急促,胸悶,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因為中氣虛弱,而表邪仍在,所以用桂枝,去除芍藥。如果稍微兼有惡寒,說明陽氣更虛,宜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療。

邵氏評:這是治療因誤服瀉藥導致陽虛寒凝的正確方法。

又評:風寒在經絡,本不應服用瀉藥,誤服瀉藥導致陽氣大傷,脈象必定急促無力,胸中空虛而滿悶,按壓必定柔軟而不疼痛,這是邪氣客於胸中,並無實熱,邪氣仍在陽分,胃陽因瀉藥而受損,寒邪將要凝結而尚未聚積,所以用辛甘溫藥,從陽經引導邪氣而去除。如果稍微有惡寒,說明陽虛而陰氣凝聚,前面的方劑可能不足以應付,所以加附子,以溫通陽氣,驅逐陰邪。

太陽病服用瀉藥後,輕微喘息,說明表證未解,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

邵氏評:這是寒邪引起的喘息,誤服瀉藥導致表氣不固,所以不用麻黃而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如果因熱邪侵犯肺部而喘息,應該用麻杏甘石湯,誤用桂枝,陽氣過盛則會危及生命。

服用桂枝湯後,反而腹瀉,仍然頭痛項強,微微發熱,無汗,心下滿悶,輕微疼痛,小便不利,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雖然心下滿悶,但不硬,疼痛也輕微,這是心下有水氣的緣故。如果小便通利,邪氣仍在太陽經的表證,需要發汗;現在小便不利,病邪在太陽經的府區,不是桂枝湯症狀未除,只需要利尿。

邵氏評:太陽經病邪夾雜水氣,治療用小青龍湯;腑臟病邪夾雜水氣,治療用五苓散。臨證務必仔細辨別。本是太陽病,醫生卻反而使用瀉藥,導致腹滿時痛,這是邪氣入侵太陰經。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腹痛劇烈,邪氣結聚於太陰經的裡證,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邵氏評:因為誤服瀉藥,導致太陽經的邪氣入侵內裡,邪氣尚未完全離開太陽經,從表證進入裡證,仍然想從表證而出,用桂枝以去除太陽經尚未完全消除的邪氣,加芍藥以緩解裡證虛弱引起的腹痛,加大黃以治療裡證實邪引起的疼痛。

太陽病,符合桂枝湯的症狀,醫生卻反而使用瀉藥,熱邪下陷,腹瀉不止,脈象急促,說明表證未解。喘息並出汗,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因為表證未解,所以用葛根;因為喘息出汗並腹瀉,所以用黃芩黃連的苦寒之性,以洩瀉堅硬之邪。

邵氏評:本是太陽病,符合桂枝湯的證候,應該解表,卻反而使用瀉藥,導致裡證虛弱,邪氣入侵,陽氣過盛,熱邪導致腹瀉,表裡都熱,症狀似虛而脈象實,不要犯下過於溫補的錯誤。用葛根的輕清之性以解肌表,黃芩黃連苦寒之性以清裡熱,甘草調和脾胃。喘息消除,腹瀉停止,表裡都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