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3)

1. 濕症(合參)

風濕,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乃先傷於濕。又冒風所致。宜微汗之。漬漬然似欲汗者。風濕俱去矣。大羌活湯。

濕痰,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或項背強。恆見於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朮、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朮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耆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以上諸條參治法匯)

濕著肌表,如發熱身痛。脘悶不渴。舌苔白膩。或汗出不解。此濕邪著於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厚朴、姜皮、茯苓皮之類。

濕留氣分,凡發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苔白膩。此濕邪阻於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太陰濕伏,凡身體沉重。不能轉側。四肢乍冷。目黃脘痞。自利。語言欲蹇者。此濕邪伏於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如口內生白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於中。氣蒸於上也。治在氣分。茅朮、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

如痞結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厚朴、茅朮、通草。

濕熱內結,如寒熱腹滿。小便不利。此濕熱內結也。宜走濕清熱。茅朮、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之類。

酒濕傷胃,脘中食阻。痛而嘔吐。或目色金黃。此酒濕傷胃所致。宜以苦辛寒為治。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豉、茵陳之類。

濕兼痧穢,穢濕從口鼻吸入。則膜原先受。分布營衛。先嘔逆。次寒熱。頭脹身痛。小便不通。舌苔白膩。渴不多飲。當以芳香淡滲兼施。俾穢濕濁邪可以分消。宜廣皮、藿梗、鬱金、茅朮、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

濕熱兼穢,暑濕兼穢氣。都從口鼻觸入。必由膜原以走中道。踞募原。則寒熱交作。走中道。則不食不飢。口渴舌黃。胸痞腹脹。治宜清熱開鬱。兼芳香逐穢。梔豉湯。加藿香、川鬱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之類。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類。腹脹甚。加厚朴、大腹皮。

濕熱為痹,外受濕熱之邪。內進甜膩之物。則濕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苔灰膩。面目痿黃。此濕熱入於經絡為痹也。濕家忌汗。宜苦味辛通為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之類。更有暑濕風邪混雜。阻於氣分。氣不主宣。右肢若廢。頭脹胸痞。法當通陽驅邪。

白話文:

濕症(合參)

風濕症狀:脈象浮弱,身體沉重,無法翻身,自汗,或額頭出汗較多。這是先受濕邪侵襲,又受風寒所致。治療方法應使其微微出汗,汗出似欲不止時,風濕皆除。宜用大羌活湯。

濕痰症狀:脈象沉緩而滑,四肢沉重酸痛,或項背僵硬。多見於肥胖之人,屬於濕痰。治療方法宜用二陳湯、二朮湯,加減桂枝、羌活等藥。

脾胃濕困症狀:脾胃受濕邪影響,則感到身體沉重無力,倦怠嗜睡。治療方法應以二朮湯為基礎方劑。上半身濕邪,用蒼朮;下半身濕邪,用升麻提舉。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邪盛則身痛,可用羌活勝濕湯、平胃散等方劑加減。風濕交加,全身疼痛,並自汗者,可用防己黃耆湯。濕邪盛,身痛,小便不利,身體沉重口渴者,可用五苓散加川羌活一倍的劑量。

表濕症狀:濕邪停滯肌表,表現為發熱、身痛、胸悶、不渴、舌苔白膩,或汗出不解。這是濕邪停滯於肌膚表面。治療方法應解肌滲濕,可用桂枝、秦艽、紫蘇、二陳湯、厚朴、薑皮、茯苓皮等藥物。

氣分濕證症狀:發熱、身痛,汗出後症狀減輕,但不久又復發,脈象濡緩,舌苔白膩。這是濕邪阻滯於氣分,熱由濕邪所生。單用清熱藥無效。治療方法宜用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等藥物,以排出氣分濕邪,熱自消退。

太陰濕伏症狀:身體沉重,無法翻身,四肢時冷時熱,目黃、胸悶、腹脹、大便稀溏,說話不利索。這是濕邪伏於太陰,導致脾陽運化失調。治療方法應健脾利濕,可用白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等藥物。若口內生白苔,但不口渴,這是濕邪內停,氣往上蒸,應治氣分,可用白朮、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等藥物。

濕熱傷脾症狀:胸腹痞滿,飲食減少,舌苔黃膩,略感口渴。這是濕熱傷及脾臟。治療方法應瀉心火,可用半夏、茯苓、川連、厚朴、白朮、通草等藥物。

濕熱內結症狀:寒熱往來,腹部脹滿,小便不利。這是濕熱內結。治療方法應利濕清熱,可用白朮、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等藥物。

酒濕傷胃症狀:脘腹脹滿,飲食停滯,疼痛嘔吐,或目色發黃。這是酒濕傷及胃部所致。治療方法宜用苦辛寒藥,可用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豉、茵陳等藥物。

濕兼穢濁症狀:穢濁濕邪從口鼻吸入,侵犯肌表,循經絡運行,先嘔吐,繼而寒熱交替,頭痛身痛,小便不利,舌苔白膩,口渴不甚。治療方法應芳香化濕,淡滲兼施,使穢濁濕邪得以消散,可用廣皮、藿香、鬱金、白朮、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等藥物。

濕熱兼穢濁症狀:暑濕穢濁之邪從口鼻侵入,循經絡運行,寒熱交替,或不思飲食,口渴,舌苔黃膩,胸悶腹脹。治療方法應清熱解鬱,芳香化濕,可用梔子豉湯,加藿香、川鬱金、白蔻、枳實、制川連、蔞皮、桔梗等藥物;小便不利者,加赤小豆、赤茯苓;腹脹甚者,加厚朴、大腹皮。

濕熱痺證症狀:外受濕熱之邪,內服肥甘厚味之物,濕熱交蒸,阻於經絡,寒戰發熱,骨節疼痛,舌苔灰膩,面目萎黃。這是濕熱入經絡而致痺證。濕邪忌汗,治療方法宜用苦味辛通之藥,可用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等藥物。暑濕風邪夾雜,阻於氣分,氣機不利,一側肢體癱瘓,頭痛胸悶,治療方法應通陽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