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2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2)

1. 濕症(合參)

張司農謂。暑邪之害甚於寒。因作暑症全書濟世。竊以為濕邪之害。更有甚於暑者。蓋盛暑之時必兼濕。而濕盛之時不兼暑。暑邪止從外入。而濕邪兼乎內外。暑邪為病。驟而易見。濕邪為病。緩而難知。凡處澤國水鄉者。於濕症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濕。著於肌表者。或從雨霧中而得。

或從地氣潮濕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體均受。皆當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風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外受濕邪之治也。如內生之濕。留於臟腑者。乃從飲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膩厚味。及嗜茶湯瓜果之類。皆致內濕。治法不外上開肺氣。

下通膀胱。中理脾陽為治。然陽體多成濕火。而陰體多患寒濕。又當察其體質陰陽為治。用藥之法。當以苦辛寒治濕熱。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甘酸膩濁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陰新法內。已陳濕邪之概。茲特參濕邪之兼症。而以表裡三焦分治焉。若夫濕邪變幻之態。

為病非一。當以雜症各門求之可也。

脾虛多中濕。一身盡痛為濕。有表有里。有濕熱。有寒濕。有風濕。

濕痹,痹者。痹著不去也。論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發黃加茵陳。

風濕,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頭中寒濕,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用香瓜蒂一味為末。吹鼻中。黃水立下則愈。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以上述金匱)

表濕,關節疼痛。脈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濕邪在表也。小便利者。桂枝湯加川羌、白朮等。微汗之。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減。

中濕,若關節重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脈沉而緩。或沉而細。此名中濕。宜升陽除濕湯。或白朮酒。

破傷濕,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朮酒。

濕熱,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寒濕,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腫痛者。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薑、木瓜。重者加附子。按論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白話文:

濕症(合參)

張仲景認為暑邪的危害比寒邪更甚,因此撰寫了《暑症全書》以濟世。但我認為濕邪的危害更甚於暑邪。因為盛暑時節必定伴隨濕邪,而濕邪盛行時卻不一定伴隨暑邪。暑邪只從體外入侵,而濕邪則兼及體內體外。暑邪致病,發作迅速,容易察覺;濕邪致病,則緩慢隱匿,不易診斷。居住在澤國水鄉的人們,尤其應當仔細觀察濕邪的症狀。

若為外感濕邪,侵犯肌膚者,可能是因淋雨受霧,或地氣潮濕所致,可能是上半身受侵,下半身受侵,或全身皆受侵犯,都應當採用解肌發汗的方法,微微出汗。如果兼有風邪,則需微微表散;兼有寒邪,則需佐以溫熱藥物;兼有熱邪,則需佐以清熱藥物。這就是外受濕邪的治療方法。

若為內生濕邪,停滯於臟腑者,則大多由飲食引起。膏粱厚味、酒醴、甜膩的食物,以及嗜飲茶湯、瓜果等,都會導致內濕。治療方法主要在於宣通肺氣,利導膀胱,調理脾陽。但陽盛體質多會產生濕熱,陰虛體質多會產生寒濕,因此治療時還需根據患者的陰陽體質而定。用藥方面,濕熱宜用苦辛寒涼藥物,寒濕宜用苦辛溫熱藥物,並佐以淡滲利水的藥物。甘甜、酸膩、濁滯的藥物則應禁用。《太陰新法》已詳細闡述了濕邪的概況,這裡僅就濕邪的併發症,從表裡三焦的角度分治。至於濕邪變幻莫測的病狀,並非只有一種,可參考各種雜病的相關章節。

脾虛者多見濕邪,全身疼痛也可能是濕邪所致,濕邪可分為表濕、裡濕、濕熱、寒濕、風濕等。

濕痹:痹,指痹阻不通。經書記載: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稱為中濕,也稱濕痹。其症狀是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治療應當以利小便為主,宜用五苓散,若發黃則加茵陳。

風濕:全身疼痛,發熱,午後加重,稱為風濕。此病多由汗出當風或久受寒涼所致。可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也有人說,風濕的脈象浮數,身重,汗出惡風,宜用防己黃耆湯。

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應當發汗治療。但若遇陰雨連綿,即使發汗,病症仍未痊癒,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只能祛除風邪,濕邪依然存在。治療風濕,應當微微出汗,使風濕邪氣同時祛除。

頭痛寒濕:濕邪入病,身痛發熱,面黃氣喘,頭痛,鼻塞煩躁,脈象洪大,但能進食,腹部舒適,無其他病症,病在頭部的寒濕,因此鼻塞。將藥物放入鼻中即可痊癒。用香瓜蒂研末,吹入鼻中,黃水流出即可痊癒。

濕邪下瀉:額頭出汗,微微氣喘,小便通暢者將會死亡;若下痢不止,也會死亡。(以上皆出自《金匱要略》)

表濕:關節疼痛,脈象浮而濡弱,四肢無力,這是濕邪在表證。小便通暢者,可用桂枝湯加川羌、白朮等藥,微微發汗;小便不利者,可用五苓散加減。

中濕:關節疼痛劇烈,浮腫、氣喘、腹部脹滿、煩悶、神志不清,脈象沉而緩,或沉而細,稱為中濕,宜用升陽除濕湯或白朮酒。

破傷濕:傷口處因沐浴等原因,濕邪從傷口入侵,病人昏迷沉重,症狀類似中濕,稱為破傷濕,宜用白朮酒。

濕熱:脈象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便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宜用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寒濕:脈象沉遲而濡弱,無發熱症狀,但嘔吐腹瀉,口不渴,小便清利,身痛沉重,或手足腫痛,為寒濕,宜用分利兼溫中之法,可用胃苓湯加炮薑、木瓜,症狀嚴重者可加附子。經書記載,濕邪患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靠近火爐取暖,這是寒濕。又說,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宜用桂枝附子湯,也是風濕兼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