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3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0)

1. 嘔吐(新法兼參葉案)

按靈樞經脈篇云。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夫木動必犯土。嘔吐出於胃。而致病之由在肝。胃病治肝。不拘傷寒雜症皆然。不可專以胃火胃寒為治。

邵評:嘔吐為胃氣上逆。其胃氣之所以上逆。因肝木犯胃所致。夫嘔吐之因不一。有胃陰虧者。有胃陽虛者。有胃火盛而熱邪內結者。有胃中寒而濁陰乾犯者。有胃中有痰飲而氣不下降者。雖有多因。總因肝火上升。乘虛犯胃。以木土相仇。肝木剋土。而順乘陽明也。治嘔吐者。當兩和肝胃為法。

肝火犯胃,凡痞脹。食入即吐。並嘔酸水。口渴舌黃。此肝火犯胃。恆因惱怒而得。宜吳萸、川連、半夏、茯苓、厚朴、枳實、薑汁、竹茹之類主之。

邵評:此方平肝火而和胃。最效。

胃火沖逆,凡陽明熱病。舌苔燥黃。煩渴嘔惡。脈來洪滑。米飲入口即嘔。惟涼水可納者。宜白虎湯。重加活水蘆根主之。

邵評:此方清胃經火熱。極效。

肝火沖逆,凡傷寒熱盛之時。自覺氣自左升。嘔吐。勺水不納。脈弦數。舌燥刺。或嘔吐酸苦黃水。此肝火上乘於胃。宜左金、半夏、陳皮、黑梔、(薑汁炒)茯苓、椒梅等。降之泄之。或用薑汁炒川連。或用吳萸湯炒川連。治嘔最驗。

胃脘陽虛,凡食入嘔吐。或納少不變。脈細小而弦。或右脈弦大。脘中滿痛。大便欲解未通。此胃脘陽虛。肝木未亢。治宜專益胃陽。人參、半夏、茯苓、陳皮、乾薑、吳萸主之。

胃氣不降,夫脾主升。胃主降。若因怫怒動肝。肝木犯胃。胃陽受傷。不能傳及小腸。變化失司。大便不解。納穀不飢。吞噫酸水。甚至胃底釀積之物。上湧為吐。此胃氣不主下行故也。法當溫胃陽制肝逆為治。宜熟附、乾薑、白芍、吳萸、枳實、炒白粳米主之。

邵評:脾以上升為宜。胃以下行為順。因怒動肝。肝逆乘胃。胃氣不得下行。食不變化。挾肝火上升而嘔吐也。此與上條不同。上條只胃脘陽虛。無肝木乘侮。專理胃陽為治。此則胃陽受傷。因怒而肝火上升犯胃。故吞噫酸水。酸為肝味也。胃升不降。甚至胃底上泛。湧逆吐出。

其胃陽之衰弱已極。肝木之亢逆莫制。幾有胃陽虛脫之變。急當溫胃通陽。制肝降逆為治。

肝逆犯肺,凡病氣自左升。腹中膨脹。嘔吐涎沫酸苦黃水。則咳嗆不已。此肝氣逆乘。過胃犯肺。法宜制肝和胃。須陳皮、半夏、茯苓、川椒、烏梅、萸湯炒川連。薑汁炙枇杷葉主之。

邵評:氣自左升者。肝氣也。肝氣升則為腹脹。犯胃上逆。則吐涎沫酸苦黃水。肝挾相火。木火刑金。乘肺而作咳嗆。已過胃而上升莫制矣。宜平肝和胃治之。

陰濁犯胃,有氣從小腹上衝。為嘔為脹。所吐皆黑綠苦水。此屬下焦陰濁。沖逆犯胃。厥陰穢氣上逆也。宜川椒、烏梅、連制茱萸、茯苓、川楝子、(醋炒)小茴香、(鹽水炒)黑梔子(薑汁炒)等。以制肝逆。胃氣虛者加人參。

白話文:

嘔吐(新法兼參葉案)

《靈樞經脈篇》說,足厥陰肝經生病,會出現胸悶嘔逆。木性向動則必然犯土,嘔吐源於胃,但致病的原因在肝。因此治療胃病,要從調理肝臟入手,無論是傷寒還是雜病都一樣,不能單純依靠溫胃或寒胃的方法。

嘔吐是胃氣上逆,而胃氣上逆的原因是肝木犯胃。嘔吐的成因很多,有胃陰不足的,有胃陽虛弱的,有胃火旺盛、熱邪內阻的,有胃寒、濁陰犯胃的,有胃中有痰飲、氣機不降的。雖然原因多種多樣,但根本原因都是肝火上升,乘虛而犯胃,因為木克土,肝木克制脾土,順勢犯上陽明經。治療嘔吐,應當調和肝胃。

肝火犯胃,症狀表現為痞脹,飲食入口即吐,嘔吐酸水,口渴舌黃,這是肝火犯胃,多因惱怒而起。宜用吳萸、川連、半夏、茯苓、厚朴、枳實、薑汁、竹茹等藥治療。

此方平肝降火,和胃止嘔,療效最佳。

胃火上逆,多見於陽明熱病,舌苔乾燥黃厚,煩渴嘔惡,脈象洪大滑利,米湯入口即吐,唯涼水可以下嚥。宜用白虎湯,再加活水蘆根。

此方清泄胃經火熱,效果極好。

肝火上逆,多見於傷寒熱盛,自覺氣體從左側上升,嘔吐,少量水也難以吞嚥,脈象弦數,舌燥紅絳,或嘔吐酸苦黃水,這是肝火上犯胃部。宜用左金丸、半夏、陳皮、黑梔子(薑汁炒)、茯苓、椒目等藥,以降泄肝火。也可選用薑汁炒川連或吳萸湯炒川連,治療嘔吐效果極佳。

胃脘陽虛,症狀為飲食入口即吐,或進食很少也無變化,脈象細小而弦,或右脈弦大,胃脘部滿悶疼痛,想大便但排不出。這是胃脘陽虛,肝木並未亢盛,治療應當專注於益胃陽,可用人參、半夏、茯苓、陳皮、乾薑、吳萸等藥。

胃氣不降,脾主升,胃主降。如果因為惱怒而導致肝氣升發,肝木犯胃,胃陽受損,不能將食物下傳小腸,消化功能失常,大便不通,食慾不振,吞嚥時有噯氣和酸水,甚至胃底積滯之物上湧而吐。這是胃氣不能下降所致。治療應當溫補胃陽,抑制肝氣逆亂,宜用熟附子、乾薑、白芍、吳萸、枳實、炒白米等藥。

脾胃升降失常,因為憤怒而導致肝氣升發,肝氣逆犯胃,胃氣不能下降,食物不能消化,肝火又隨之上升而引起嘔吐。這與前一條不同,前一條只是胃脘陽虛,沒有肝木乘侮,只調理胃陽即可。而這一條是胃陽受損,因憤怒而導致肝火上升犯胃,所以會出現噯氣和酸水,酸是肝的特性。胃氣不能下降,甚至胃底之物上泛嘔吐。

如果胃陽衰弱已極,肝木亢逆難以制約,幾近胃陽虛脫,應當緊急溫補胃陽,制約肝氣逆亂。

肝氣逆犯肺,症狀是氣體從左側上升,腹部膨脹,嘔吐涎沫、酸苦黃水,並伴隨咳嗽氣促。這是肝氣逆勢上衝,經過胃部犯肺所致。治療應當制約肝氣,調和脾胃,宜用陳皮、半夏、茯苓、川椒、烏梅、萸湯炒川連、薑汁炙枇杷葉等藥。

氣體從左側上升是肝氣,肝氣上升則腹部脹滿,犯胃則上逆嘔吐涎沫、酸苦黃水。肝氣夾雜相火,木火克金,犯肺則咳嗽氣促,已超出胃部而上升,難以制約。應當平肝和胃治療。

陰濁犯胃,症狀為氣體從小腹上衝,嘔吐脹滿,嘔吐物為黑色或綠色苦水。這是下焦陰濁上逆犯胃,厥陰穢氣上逆。宜用川椒、烏梅、連制茱萸、茯苓、川楝子、(醋炒)小茴香、(鹽水炒)黑梔子(薑汁炒)等藥,以制約肝氣逆亂。胃氣虛弱者,可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