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救逆新法

救逆新法

古人云。汗多亡陽者。因發汗太過。身之陽氣。隨汗而走泄也。下多亡陰者。因屢下而重傷陰血也。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者。因表實無汗。陽氣內盛。誤投桂枝。如抱薪救火也。承氣下咽。陰盛則亡者。症非陽明。不可攻下。誤用硝黃。陽氣滅絕也。要知汗多亡陽。是衛氣本虛之人。

陽盛則斃。是陰液本虧之症也。下多亡陰。由其陽氣本盛。止傷陰分。陰盛則亡。由其陽氣本衰。不禁陰藥也。故論症於今。當以汗多亡陽。下多亡陰為戒。蓋汗本津液所化。而風藥尤能燥其陰血。胃中本無熱邪。而承氣即能銷滅真陽。用錄救誤諸條。以佐古法所未逮。

傷寒如經發表多者。則津液內竭。血不榮筋。以致手足攣疼。二便艱澀。當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枸杞、鉤藤。

邵評:過表汗多。陰液傷耗。而筋脈失養。則手足攣疼。津枯熱結。則二便艱澀也。養血榮筋。兼以疏利。的是正法。

傷寒過表。二候三候不解。大汗不止。舌卷而黑。氣促似喘。六脈洪數無根者。已成敗症也。當以大劑左歸合生脈投之。汗止喘定。有得生者。

傷寒過經不解。舌燥口渴。小便不利者。此發表風藥太過。津液源竭也。宜左歸飲茯苓。加麥冬、歸、芍、以救津液。自然行矣。

傷寒過經不解。發表攻裡不當。以致真陰耗竭。二便燥結不出。胃陰大傷。不納不飢。宜一味養正滋陰。使胃陰充足。自能納穀知飢。宿垢自下。左歸合生脈。或甘露加人參

邵評:病久元氣已虛。復誤表誤攻。陰液耗而胃氣受傷。致便閉不納。治當滋陰養胃。大忌消導攻伐。

傷寒如遇過表。大汗不止。身肉瞤動。頭眩不起。振振欲擗地者。此陽津陰液俱脫也。急以左歸合參、麥、五味挽之。

邵評:表汗過多。陰傷而虛陽浮越。陰陽兩脫之候也。用左歸合參、麥。救陰扶元。固是。但當參用和陽鎮逆之品。如龍、蠣、龜版、白芍之類。更妥。

傷寒誤表大汗不止。津液外泄。胃陰虛餒。以致嘔惡不已。食入即吐者。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沙參。和中以復津液。自然嘔止而納穀矣。

邵評:此誤表汗多。陰液耗而有痰熱。胃氣上逆之救誤法。

如過表大汗。胃陰空乏。以致乾嘔呃逆不止。水漿不進。亦宜金水六君合生脈。加丁香柿蒂胡桃肉、代赭石之類止之。如不應。宜都氣飲加人參、胡桃肉、紫石英之類以納之。不用磁石者。因過表傷肺。恐吸其氣也。

邵評:此過表汗多。肺胃陰傷。氣逆不降之救誤法。

有陰虛挾感之症。誤用柴、葛、犀角升提之藥發表。以致虛陽上冒。膈悶嘔惡。煩躁不寧。六脈洪大。按之無力者。亦宜金水六君合參麥加代赭。和中以益少陰。則陰陽和。熟睡而解矣。

邵評:陰虛受邪。誤用升散。陰傷而陽不附陰。嘔惡煩躁。脈大無根。當加育陰潛陽為是。

有營虛衛弱之人挾感。惡寒發熱。腰疼骨痛。不可峻汗。誤用表藥。汗大泄反加惡寒身痛。發熱不止。當以歸耆建中湯調和營衛。則諸症自解矣。

邵評:營衛虛而挾邪。當調和營衛治之。

凡遇外感表症。診得兩手脈寸軟尺遲。舌潤無苔者。營衛兩虛之症也。當以黃耆建中湯防風汗之。(以上誤汗例)

邵評:此憑脈用藥。調和營衛。兼以散邪之良法。

如經攻裡不當。以致下利不止。百骸解散。無氣以動。用大劑補中益氣加炮姜。溫之提之。如兼汗出而喘。急用參附湯加熟地。大溫大補之。

邵評:此誤攻中氣大傷。脾腎陽虛之救誤法。

如經攻裡太過。以致下焦受傷。腸胃並連。直漏直泄。利無關閉者。陽明關閘已撤也。急用桃花湯。重加人參主之。

邵評:此過用攻下。腎命火衰。胃腸虧乏。滑脫不守。用桃花湯澀以固脫。極是。有胃中谷食未化。誤下之。食為寒凝。以致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治宜溫胃和中。二陳湯、加炮薑、枳實厚朴、楂肉之類。溫以化之。(以上誤下例)

邵評:此下早傷中。寒藥與之。食滯凝結。治以溫中開化。亦屬救誤之正法。凡停食症初起。所停之物。未化糟粕。在胃之上脘。大忌早下。宜運中導滯。誤下則寒藥與食互結。愈不能化。症似結胸。必待其已化糟粕。停在胃之下脘。近腸腑者。方可攻下。切記切記。宿食在胃之上脘。可用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