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3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1)

1. 嘔吐(新法兼參葉案)

邵評:少腹為肝之部分。肝居下焦。其氣上衝。則濁陰隨之上逆。故嘔而且脹。吐出黑綠苦水。是胃底之濁水。被下焦之陰濁沖逆而上泛也。急當鎮胃平肝。通陽泄濁治之。

肝絡伏飲,凡氣衝偏左。厥逆欲嘔。嘔盡方適。此伏飲在於肝絡也。宜辛以通之。淡吳萸、(鹽水炒)半夏、茯苓、薑汁、旋覆花、代赭石主之。

邵評:肝主一身脈絡。從左上衝者。肝氣也。肝挾飲邪上逆。入於絡中。則厥而嘔吐。宜和肝宣絡滌飲治之。

熱邪內結,痞悶嘔濁。不寐不飢。舌黃口渴。治宜苦辛瀉心法。黃芩、川連、半夏、枳實、薑汁。

邵評:熱邪痞結陽明。治以苦辛開泄。

暑穢內結,吸入暑穢。先走募原。募原是胃絡分布。故上逆而為嘔吐。脘悶而痛。寒熱不解。舌黃而渴。宜瀉心法。薑製川連、黃芩、半夏、枳實、藿梗、滑石、通草、鬱金。

邵評:暑穢自口鼻吸受。從上直行中道而走膜原。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為半表半裡之界。暑熱穢邪。結於膜原。而嘔吐寒熱。宜苦辛開泄治之。然惟舌黃可用瀉心法。

又評:舌白苔者。不宜陷胸、瀉心。宜杏、蔻、桔、橘。苦辛開肺。如邪入膜原。舌苔粉白。當用吳又可達原飲。舌黃膩厚者。非瀉心不可。

濕熱相蒸,胃中有火。脾家有濕。濕熱相蒸。以致嘔吐不納。時飽時飢。渴不多飲。舌苔微黃黏膩。此胃熱蒸脾濕之驗也。治宜寒熱兼施。川連、乾薑、茯苓、半夏、廣皮、黃芩、澤瀉、枳實、薑汁。

邵評:脾濕胃熱。蘊結中宮。格拒不開而作嘔吐。治以和中開痞。清滲濕熱為主。

痰飲兼寒,嘔吐不渴。舌苔白滑。或兼咳嗽者。此痰飲兼寒邪也。二陳湯加桂枝、乾薑、薑汁。

邵評:寒飲內伏於胃。上升射肺。故嘔吐咳嗽。寒邪有飲。則口不渴。白滑苔者。寒痰也。故用滌痰溫散之法。

痰飲兼火,嘔吐微渴。兼見咳嗽。舌苔淡紅而鮮。或帶微白者。此痰飲兼胃火也。

溫膽湯加枇杷葉、(薑汁炙)黑梔子。(薑汁炒)

邵評:和胃化痰。宣肺清熱。此方極效。

胃中虛寒,納穀不受。時嘔涎沫。舌潤不渴。右關濡軟。六君子、加砂仁、乾薑、嘔涎沫者。加益智仁攝之。吐痰飲者。加桂枝、姜皮和之。

邵評:寒邪格拒不納。有寒飲則嘔涎沫。無熱則舌潤不渴。脈濡軟。胃虛也。故用補中化痰而溫散。

熱傷胃津,暑熱之邪不解。灼干胃中津液。舌紅鮮澤。口渴。食入即嘔。當戒腥油膩物。二陳湯去甘草。加釵斛、薑汁炒竹茹。或溫膽湯去枳實、甘草。加梔豉、金斛。

邵評:濕熱暑疫之邪。入於陽明。胃中津液受傷。而嘔吐津虧。胃熱則舌鮮紅而口渴。故以和胃生津化痰為治。

胃陰虛餒,如大汗後。胃中津液大虛。嘔吐不納。口渴。舌苔白嫩者。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沙參。以和胃陰。

白話文:

嘔吐(新法兼參葉案)

邵氏評曰:少腹是肝臟的一部分,肝位於下焦,肝氣上衝,則濁陰之氣隨之上逆,所以會嘔吐並感到脹滿。吐出黑綠苦水,這是胃底的濁水,被下焦的陰濁之氣衝逆而上泛。應當立即鎮胃平肝,通陽泄濁來治療。

肝絡伏飲,凡是氣衝偏左,厥逆想嘔吐,嘔吐完後才舒服,這是伏飲停留在肝絡之中。宜用辛溫之品來疏通它,可用淡吳茱萸(鹽水炒)、半夏、茯苓、薑汁、旋覆花、代赭石治療。

邵氏評曰:肝主一身脈絡,從左側上衝的,是肝氣。肝氣挾帶飲邪上逆,進入絡脈之中,就會厥逆而嘔吐,宜和解肝氣、疏通經絡、滌除飲邪來治療。

熱邪內結,胸腹痞悶嘔吐濁物,睡不著覺,不想吃東西,舌頭黃,口渴。治療宜用苦辛瀉熱的方法,可用黃芩、川連、半夏、枳實、薑汁。

邵氏評曰:熱邪在陽明經痞結,治療要用苦辛之品開泄。

暑穢內結,吸入暑熱穢濁之氣,先侵犯募原穴,募原穴是胃絡分布之處,所以上逆而引起嘔吐,脘腹悶痛,寒熱往復,舌頭黃,口渴。宜用瀉心湯法,可用薑製川連、黃芩、半夏、枳實、藿香梗、滑石、通草、鬱金。

邵氏評曰:暑熱穢邪從口鼻吸入,直接到達中焦的募原,募原是脾胃以膜相連的地方,為半表半裡之界。暑熱穢邪結聚於募原,而引起嘔吐、寒熱,宜用苦辛之品開泄治療。但是只有舌頭黃才能用瀉心法。

另評:舌苔白者,不宜使用陷胸湯、瀉心湯,宜用杏仁、蔻仁、橘皮、橘核,苦辛開肺。如果邪氣入於募原,舌苔粉白,當用吳又可的達原飲。舌苔黃厚膩者,非用瀉心湯不可。

濕熱相蒸,胃中有熱,脾臟有濕,濕熱相蒸,導致嘔吐,飲食不下,時而飽脹,時而飢餓,口渴但不欲多飲,舌苔微黃黏膩,這是胃熱蒸騰脾濕的表現。治療宜寒熱並用,可用川連、乾薑、茯苓、半夏、廣皮、黃芩、澤瀉、枳實、薑汁。

邵氏評曰:脾濕胃熱,蘊結於中焦,氣機阻滯不通而嘔吐,治療以和胃開痞,清利濕熱為主。

痰飲兼寒,嘔吐但不口渴,舌苔白滑,或者兼有咳嗽,這是痰飲兼寒邪。可用二陳湯加桂枝、乾薑、薑汁。

邵氏評曰:寒飲伏於胃中,上逆犯肺,所以嘔吐咳嗽。寒邪夾雜飲邪,則口不渴,白滑苔是寒痰,所以要用溫散化痰的方法。

痰飲兼火,嘔吐略感口渴,兼見咳嗽,舌苔淡紅鮮明,或者略帶白色,這是痰飲兼胃火。

可用溫膽湯加枇杷葉(薑汁炙)、黑梔子(薑汁炒)。

邵氏評曰:和胃化痰,宣肺清熱,此方效力極佳。

胃中虛寒,飲食不下,時常嘔吐涎沫,舌頭潤濕但不口渴,右關脈濡弱。可用六君子湯,加砂仁、乾薑;如果嘔吐涎沫,加益智仁來收斂;如果吐出痰飲,加桂枝、薑皮來溫散。

邵氏評曰:寒邪阻遏,飲食不下,有寒飲則嘔吐涎沫,沒有熱邪則舌頭潤濕但不口渴,脈象濡弱,這是胃虛。所以要用補益中氣、化痰溫散的方法。

熱傷胃津,暑熱之邪不解,灼傷胃中津液,舌頭紅而鮮亮,口渴,吃東西就嘔吐,應當戒除腥油膩的食物。可用二陳湯去甘草,加釵斛(牡蠣)、薑汁炒竹茹;或者用溫膽湯去枳實、甘草,加梔子、牡蠣。

邵氏評曰:濕熱暑疫之邪侵入陽明經,胃中津液受損,而嘔吐津液虧虛,胃熱則舌頭鮮紅而口渴,所以要用和胃生津、化痰的方法治療。

胃陰虛弱,例如大汗之後,胃中津液大虛,嘔吐,飲食不下,口渴,舌苔白嫩,宜用金水六君煎,加麥冬、沙參,以滋養胃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