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29)
卷三 (29)
1. 心下悸(述古)
心下悸者。心下築築惕惕。怔忡不寧之狀也。
邵評:悸者。心中跳動也。有虛實之分。心虛血少。則悸。水飲凌心亦悸。肝膽痰火上逆亦悸。務須辨清用藥。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在胃。必作利也。
邵評:傷寒寒勝則厥。心下有水則悸。厥而心悸者。寒中於陰。而水聚於心下也。宜以茯苓甘草湯先治其水。水去然後治厥。否恐水漬入胃而作利。利作。則厥不回矣。蓋心下悸。是有水氣。乘其未漬胃時先治之。不致厥利相連。此治法之次第也。
如飲水多而小便少。心下悸。乃水停心下。水氣犯心也。茯苓甘草湯以治其水。
邵評:飲水多而小便少。水無出路而停於心下。水氣上逆作悸。亦用茯苓甘草湯。甘淡利水。而益中氣。水去則心悸自止。
若心下悸而厥冷。身瞤動者。因虛而腎水上犯也。宜真武湯。以鎮腎水。
邵評:心下悸。是水氣之徵。此腎陽外亡。腎水凌心。故厥冷而身瞤動。心屬火而水乘之則悸。腎虛火炎。水邪因得上侵。用真武湯降火利水而鎮逆。此治少陰陽虛。腎水凌心而悸之正法。以上數條。水氣凌心作悸。
若汗後。心中悸而煩者。虛也。宜小建中湯。以補心氣。
邵評:陽氣內虛則心悸。陰氣內虛則心煩。悸而煩者。正不足而欲入內也。不可攻其邪。當用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之虛。中氣立。則邪自解。即不解。而攻取之法。亦可因之而施矣。
又評:小建中湯。治虛悸虛煩。若水氣衝心而悸。熱邪壅膈而煩者。此湯不宜輕用。
若傷寒邪入厥陰。已成敗症。脈結代。心動悸者。陰液涸也。炙甘草湯主之。
邵評:脈結代者。邪氣阻滯。營衛之氣澀少也。心動悸者。神氣不振。都城震驚也。此邪氣深入厥陰。陰液幾涸。故用復脈湯陰陽並調之。然此邪入深沉。陰陽並耗。脈失常度而見結代。是陰脈也。傷寒有此。是陽症見陰脈。故多死。不得已。用此方以背城借一耳。
若病後心氣虛。而怔忡不寧。聞聲即驚者。宜鎮心神以補心氣。如茯神、遠志、棗仁、丹參、當歸、龍齒、辰砂、金箔之類。
邵評:病後陰傷營弱。血少不能養心。心氣大虛。虛火上擾而怔忡驚悸也。治以養營補心安神一法。此病後心虛營弱而怔忡心悸之正法。
如因驚而得怔忡者。亦由心虛有痰也。宜茯神、棗仁、川貝、天竺黃、鉤藤、丹參、竹茹、半夏、辰砂、金箔之類。鎮心神以去驚痰。
邵評:驚則氣亂、擾動。肝火上逆。其人心氣素虛。內有伏痰。肝膽木火乘虛凌心。而怔忡心悸也。宜以清心滌痰降火之劑。此治心虛有痰。因驚而怔忡者。的是良法。以上四條。由虛而心悸。
白話文:
心下悸(述古)
心下悸,指的是心窩處有陣陣跳動、不安的感覺,表現為心神不定、驚慌不安的狀態。
悸,是指心中跳動。它有虛實之分。心氣虛弱、血液不足,就會心悸;水飲停滯於心臟附近也會心悸;肝膽的痰火上逆也會導致心悸。必須仔細辨別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傷寒導致厥逆(四肢厥冷)並伴隨心下悸,應該先治療水飲停滯,服用茯苓甘草湯,去除厥逆。否則,水飲停留在胃部,就會導致腹瀉。
傷寒寒邪過盛就會導致厥逆,心下有水飲就會心悸。厥逆伴隨心悸,是寒邪侵犯陰陽,水飲積聚在心下。應該先用茯苓甘草湯治療水飲,水飲去除後再治療厥逆,否則水飲滯留在胃中而導致腹瀉,腹瀉就會使厥逆難以恢復。總之,心下悸是水氣停滯的徵兆,在水飲還未停滯胃部之前就先治療它,就不會導致厥逆和腹瀉同時發生,這就是治療的順序。
如果飲水過多而小便量少,又伴隨心下悸,這是因為水液停留在心下,水氣侵犯心臟。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水飲。
飲水過多而小便量少,水液無法排出而停留在心下,水氣上逆而導致心悸,也用茯苓甘草湯。茯苓甘草湯甘淡味,能利水,又能益氣,水液排出後,心悸自然就會停止。
如果心下悸伴隨厥冷、身體顫動,這是由於身體虛弱,腎水上犯心臟。應該服用真武湯,以鎮住腎水。
心下悸是水氣的徵兆,這是腎陽不足,腎水上犯心臟,所以出現厥冷和身體顫動。心臟屬火,水氣侵犯它就會心悸。腎虛則火旺,水邪乘虛而上犯。用真武湯降火利水,以鎮壓逆氣。這是治療少陰陽虛,腎水上犯心臟而導致心悸的正確方法。以上幾種情況都是水氣侵犯心臟而導致心悸。
如果汗出之後,心中悸動而煩躁,這是身體虛弱。應該服用小建中湯,以補益心氣。
陽氣不足就會心悸,陰氣不足就會煩躁。心悸而煩躁,是正氣不足,邪氣欲深入內臟。不能攻邪,應該服用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中氣充足,邪氣就會自行消退。即使邪氣沒有消退,也可以根據情況再使用攻邪的方法。
小建中湯治療虛證導致的心悸和煩躁。如果心悸是水氣衝擊心臟,煩躁是熱邪阻塞胸膈,就不宜輕易服用小建中湯。
如果傷寒邪氣侵入厥陰經,已經形成危重症狀,脈象結代(脈搏跳動不規則),心臟跳動心悸,這是陰液枯竭。炙甘草湯可以治療。
脈象結代,是邪氣阻滯,營衛之氣不足。心動悸,是精神萎靡,如同都城發生地震一樣。這是邪氣深入厥陰,陰液幾乎枯竭,所以用復脈湯陰陽雙調。但是,邪氣深入臟腑,陰陽都損傷,脈象異常而出現結代,這是陰脈。傷寒出現這種情況,是陽症出現陰脈,大多數會死亡。不得已,才用這個方子,算是死馬當活馬醫。
如果病後心氣虛弱,心神不定,聽到聲音就驚慌,應該鎮靜心神,補益心氣,例如茯神、遠志、棗仁、丹參、當歸、龍齒、辰砂、金箔等藥物。
病後陰液受損,營氣虛弱,血液不足,不能滋養心臟,心氣大虛,虛火上擾而導致心神不定、驚悸。治療方法是用養陰補心、安神的方法。這是病後心虛、營氣虛弱而導致心神不定、心悸的正確方法。
如果因為受驚而導致心神不定,也是因為心氣虛弱、痰濁內阻。應該服用茯神、棗仁、川貝、天竺黃、鉤藤、丹參、竹茹、半夏、辰砂、金箔等藥物,鎮靜心神,去除驚恐和痰濁。
受驚則氣機紊亂,肝火上逆。如果本來心氣就虛弱,內有痰濁,肝膽的木火乘虛而侵犯心臟,就會導致心神不定、心悸。應該服用清心、化痰、降火的藥物。這是治療心氣虛弱、痰濁內阻,因受驚而導致心神不定、心悸的有效方法。以上幾種情況都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導致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