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1)
卷三 (1)
1. 傷寒變症
傷寒有本病。有變病。本病者。如太陽有頭痛、項強。陽明有潮熱、譫語是也。治法不外本經。故即附於本經之下。變病者。本不應有此病。只因治不中窾。或遷延日久。而變生諸症。如蓄血、結胸等症是也。治法不得不隨症用藥。因病施治。用列於左。以盡傷寒之變。
白話文:
傷寒有本病,有變病。
**本病者,**如太陽病有頭痛、項強;陽明病有潮熱、譫語,就是本病的表現。治療方法主要還是依照本經的原則,所以就附在各經之下。
**變病者,**原本不應該出現這些病症,只因為治療不當,或是病程拖延日久,才產生了新的病症,例如蓄血、結胸等症。治療方法不得不根據新的病症用藥,因病施治,所以列在左側。
**以盡傷寒之變,**也就是說,要把所有傷寒的變證都列出來。
2. 衄血(新法)
衄血者。血從鼻中來也。傷寒衄血。其因有三。太陽失表。熱瘀於經而衄者。有頭疼、目瞑之徵。宜清解之。羚羊角、黑梔子、連翹、赤芍、丹皮、元參、薄荷、黑荊芥、鮮生地、牛膝、澤瀉、茅根之屬。降之清之。不可再汗也。陽明失下。熱瘀於裡而衄者。有漱水不欲咽之徵。
宜下解之。生地、赤芍、丹皮、牛膝、楂肉、桃仁、大黃之屬。下之清之。此釜底抽薪。大黃不妨重用也。更有溫熱之症。藥宜涼解。誤用辛溫而動經血。亦能致衄。宜清血分。犀角、連翹、赤芍、丹皮、元參、生地、牛膝、茜根、茅根之屬。清之解之。如衄後身涼脈靜。邪從紅汗而解也。
白話文:
衄血的病因與治療
衄血,是指血液從鼻孔流出。
傷寒引起的衄血,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
太陽經氣失於外表,熱邪鬱積在經脈而導致衄血。 這種情況會伴隨著頭痛、眼睛睜不開等症狀。治療方法應以清解熱邪為主,可用 羚羊角、黑梔子、連翹、赤芍、丹皮、元參、薄荷、黑荊芥、鮮生地、牛膝、澤瀉、茅根 等藥物,以降解熱邪。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不可再使用發汗的藥物。
-
陽明經氣失於下降,熱邪鬱積在內而導致衄血。 這種情況會伴隨著漱口時不想吞嚥等症狀。治療方法應以瀉下熱邪為主,可用 生地、赤芍、丹皮、牛膝、山楂肉、桃仁、大黃 等藥物,以瀉下熱邪。由於大黃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可以適量重用。
-
溫熱病證引起的衄血, 應以涼解熱邪為主。如果誤用辛溫的藥物,會刺激經脈而導致出血加重。因此,應選擇 犀角、連翹、赤芍、丹皮、元參、生地、牛膝、茜根、茅根 等藥物,以清熱解毒。如果出血後身體變涼、脈象平穩,並伴隨紅色的汗液排出,說明邪氣已經隨著汗液排出。
若衄後病勢反劇者。更傷其陰也。大為危候。其衄勢必重。須大劑六味飲。加麥冬、五味主之。衄止則生。有衄勢太甚。陽隨陰走。四肢厥冷者。六味加牛膝、肉桂以鎮之。
仲景論云。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此桂枝湯補在上文當鬚髮汗下。又云。劇者必衄。衄乃解。麻黃主之。此麻黃湯補在上文當發其汗下。乃古人倒筆法。是申明致衄之由於失表。非謂衄後服麻黃桂枝也。觀下文衄家不可發汗之戒。義可知矣。
白話文:
如果鼻子出血後病況更加嚴重,就說明更傷了陰氣,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徵兆,鼻子出血的情況一定會很嚴重。需要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湯,再加上麥冬和五味子來治療。鼻子出血止住後就能夠恢復健康。如果鼻子出血非常嚴重,陽氣隨著陰氣一起下降,四肢冰冷,就需要在六味地黃湯中加入牛膝和肉桂來鎮住病情。
張仲景說,如果患者頭痛,就一定會流鼻血,應該用桂枝湯治療。這個桂枝湯在上文應該是指發汗解表。他又說,病情嚴重的病人一定會流鼻血,流鼻血之後病情就會緩解,可以用麻黃湯治療。這個麻黃湯在上文應該是指發汗解表。這是一種古人的倒筆手法,意思是說鼻子出血的原因是因為表證沒有解除,並不是說鼻子出血之後要服用麻黃和桂枝。看看下文關於鼻子出血的病人不能發汗的告誡,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了。
3. 吐血(新法)
傷寒吐血。每因失治所致。有因太陽感寒。無汗惡寒。頭痛發熱。寒邪外束。法當發汗。若失於表散。陽氣不得外泄。則逆走陽絡。絡血妄行。則致吐血。或由其人素有血症。寒邪犯肺而咳。震傷血絡。亦致咳血。均當以清疏營衛。表散寒邪為治。古人皆以麻黃桂枝等湯治血症是也。
然未免太峻。當小其制。用羌活、蘇葉、荊防、薄荷等。以去風散寒。橘紅、杏仁以降氣。芍藥、甘草以安營。微兼渴者。少佐黃芩以清熱。則營衛之邪解散。自然嗽止身涼。血不治自止矣。
白話文:
傷寒吐血的病因與治療
傷寒吐血,大多數是因治療失誤所導致。有的是因為太陽經受寒邪,出現無汗、惡寒、頭痛、發熱的症狀,寒邪束縛在體表,應當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治療失誤,沒有疏散表邪,陽氣無法外泄,就會逆行進入陽絡,導致絡脈中的血液妄行,進而引發吐血。
也可能患者本身就患有血癥,寒邪侵犯肺部引起咳嗽,震動了血絡,也會導致咳血。
無論哪種情況,治療的原則都應當是清疏營衛,疏散寒邪。古人治療血癥常用麻黃、桂枝等藥物。
但這些藥物可能會過於峻猛,需要減輕藥力。因此,可以用羌活、蘇葉、荊防、薄荷等藥物去風散寒,用橘紅、杏仁降氣,用芍藥、甘草安營。如果有輕微口渴的症狀,可以少量加用黃芩清熱。這樣,營衛的邪氣就能夠散開,自然咳嗽停止,身體感到涼爽,血止自然而然也就停止了。
邵評:此二方是風寒初起。邪在於表。用為表散之劑。至見吐血衄血。其邪已化熱入里。豈有再用辛溫表散之理。麻桂二方。斷非治血之方。古人所言風寒在表之時。不用麻桂發表。以致邪郁成熱。熱入傷營分而吐血衄血。非見血之後。再用麻桂止血也。學者切勿以麻桂二湯治血症。
致誤大事。此方實治寒邪不從表達。鬱而成熱。熱入於裡。營絡傷而吐血之正法。
若內有伏火。外感寒邪。熱被寒束。火逼絡血。而致衄血咳血者。外症亦惡寒發熱。但兼口渴舌乾為異。治宜辛涼。清解營衛。須用川羌、桂枝、石膏、羚羊角、黑梔、丹皮、黃芩、桑杏之屬。散之清之。次用和血清絡之品調之。
白話文:
這兩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風寒初起,邪氣在表面的,屬於表散之劑。但如果已經出現吐血、鼻出血,說明邪氣已經化熱入里,就不能再用辛溫表散的藥物了。麻黃桂枝湯這兩個方子,根本就不是治療出血的藥方。古人說,風寒在表的時候,不用麻黃桂枝發表,會導致邪氣鬱結化熱,熱入傷及營分而引起吐血鼻血。並不是出現出血後,再用麻黃桂枝止血。學者千萬不要用麻黃桂枝湯治療血症,會造成嚴重後果。這個方子實際上是治療寒邪不從表散,鬱積成熱,熱入里,傷及營絡而引起吐血的正宗方法。
如果體內有伏火,又外感寒邪,熱被寒氣束縛,火逼迫營血,導致鼻出血、咳血,這種情況也會出現惡寒發熱,但會伴隨口渴舌乾。治療應當用辛涼的藥物,清解營衛,可以用川芎、桂枝、石膏、羚羊角、黑梔子、丹皮、黃芩、桑白皮、杏仁等藥物,散熱清熱。然後再用和血清絡的藥物調和。
邵評:此與上條合。是傷寒而成吐血。上條寒邪在表。失於表散。寒鬱化熱。入里傷絡而吐血。此條內有伏火。寒束於外。火逼傷絡而吐血。學者最宜甄別。
有因風溫之邪。誤汗動血。有因三陽熱盛。沸騰經血。皆致吐衄。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亂。煩躁漱水。皆熱傷血絡之症也。宜犀角、生地、丹皮、山楂、川鬱金、淨銀花、赤芍、連翹、川連之屬。以清絡中之瘀熱。大便秘者。加製大黃尤妙。
白話文:
這條與上一條症狀相同,都是因傷寒而導致吐血。上一條是寒邪停留在體表,沒有及時散寒,寒氣鬱結化熱,深入內裏損傷血脈,導致吐血。而這條則是體內潛藏著熱邪,寒氣束縛在外,熱邪逼迫損傷血脈,造成吐血。學者們最應該仔細分辨這兩種情況。
有因風溫之邪。誤汗動血。有因三陽熱盛。沸騰經血。皆致吐衄。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亂。煩躁漱水。皆熱傷血絡之症也。宜犀角、生地、丹皮、山楂、川鬱金、淨銀花、赤芍、連翹、川連之屬。以清絡中之瘀熱。大便祕者。加製大黃尤妙。
有些情況是因風溫邪氣侵襲,誤用汗法導致血脈受損,吐血或流鼻血。也有些情況是因三陽經熱邪過盛,使血液沸騰,造成吐血或流鼻血。凡是出現眼閉目赤、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煩躁不安、不停漱口等症狀,都是熱邪損傷血脈的表現。建議使用犀角、生地、丹皮、山楂、川鬱金、淨銀花、赤芍、連翹、川連等藥物,清熱解毒,消除血脈中的瘀熱。如果患者便祕,還可以加入製大黃,效果更佳。
邵評:此風溫症誤用辛溫發汗。熱盛傷營而吐衄之正法。與前二條傷寒吐衄不同。
若兼胸滿而痛者。血瘀於絡也。當攻之。犀角、生地、歸尾、桃仁、赤芍、楂肉、青皮、降香、大黃之屬。行之清之。
邵評:此治瘀血阻於絡中之正法。
有誤發少陰之汗。動其經血。從口鼻耳目中出者。名下厥上竭。不治。有暴吐臭腐之血。名內潰。不治。
白話文:
邵氏評論:這種風溫症誤用了辛溫發汗的藥物。因為熱盛傷到營氣,才會出現吐血鼻血的症狀。這是風溫症的正確治療方法,與之前提到的傷寒吐血鼻血不同。
若兼胸滿而痛者。血瘀於絡也。當攻之。犀角、生地、歸尾、桃仁、赤芍、楂肉、青皮、降香、大黃之屬。行之清之。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胸悶疼痛的症狀,就代表血瘀在經絡中。應該要攻破血瘀。可以使用犀角、生地、歸尾、桃仁、赤芍、山楂肉、青皮、降香、大黃等藥物,來疏通經絡,清除血瘀。
邵評:此治瘀血阻於絡中之正法。
邵氏評論:這是治療瘀血阻滯在經絡中的正確方法。
有誤發少陰之汗。動其經血。從口鼻耳目中出者。名下厥上竭。不治。有暴吐臭腐之血。名內潰。不治。
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發汗藥物,導致少陰經的汗液流失,就會動到經血,從口鼻耳目中流出來,稱為“下厥上竭”,是無藥可救的。如果突然吐出臭腐的血,稱為“內潰”,也是無藥可救的。
4. 蓄血(述古)
凡太陽病不解。其邪由經入腑。熱結膀胱。則血凝蓄。血瘀則心氣結。其人故如狂。血自下者愈。邪從血下而解也。其外不解者。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外已解。但少腹急痛者。是蓄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
邵評:太陽邪熱。不從表出。隨經入腑。腑者膀胱也。腑有餘熱。則經中之血。與熱相搏。蓄於下焦。名曰蓄血。熱邪上熏於心。故其人如狂。若血不結而下出。則熱隨血下而愈。如不愈。而少腹急結者。必用攻法以去之。欲用攻法。須先審其外症。如外不解而攻之。血雖去。
而外邪復入於裡也。故必先解外邪。外邪已。而但少腹急痛者。是蓄血也。用桃仁承氣湯。以下血散熱。乃先表后里之治法也。然此治蓄血之輕症。
白話文:
凡是太陽病(指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症狀沒有解除,邪氣就會從經絡進入臟腑,熱邪積聚在膀胱,就會導致血液凝結積聚。血液瘀滯就會阻塞心氣,患者就會神志恍惚,像發狂一樣。如果血液能自行排出,病就會好轉,因為邪氣隨著血液排出而解除。如果外症沒有解除,就應該先解外症,可以用桂枝湯。外症解除後,如果只有小腹疼痛,就是血液積聚了,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瀉血。
邵氏評注
太陽病邪氣是熱邪,如果不能從體表排出,就會隨著經絡進入臟腑,而膀胱是屬於腑的。膀胱裡有餘熱,就會與經絡中的血液相搏,積聚在下焦,叫做蓄血。熱邪上燻心臟,所以患者會神志恍惚,像發狂一樣。如果血液沒有凝結而能排出,熱邪就會隨著血液排出而痊癒。如果沒有痊癒,而且小腹疼痛、緊結,就必須用攻法來去除。想要用攻法,必須先判斷外症,如果外症沒有解除就用攻法,雖然可以排出血液,但外邪會再次侵入內部。所以必須先解除外邪。外邪解除後,如果只有小腹疼痛,就是血液積聚了,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瀉血散熱。這種治療方法就是先治表後治裡的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只適合治療輕症的蓄血。
注
- 「太陽病」是指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屬於六經病中的第一經。
- 「經」指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通道。
- 「腑」指臟腑,是人體主要的內臟器官。
- 「下焦」指的是小腹及下肢部位。
- 「蓄血」是指血液瘀滯積聚在體內。
- 「桂枝湯」是治療風寒表證的常用方劑。
- 「桃仁承氣湯」是治療瘀血阻滯的常用方劑。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反不結胸者。熱結下焦也。其人發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以太陽隨經瘀血蓄於裡也。抵當湯下之。則愈。
同一蓄血。桃仁承氣治瘀血將結之時。抵當治瘀血已結之後。
邵評:太陽六七日。表症仍在。而脈微沉。是經邪陷入太陽之府也。反不結胸而發狂。其邪不在上。而熱瘀下焦血分也。夫蓄血而致發狂。熱勢攻心。非用單刀直入之將。必不能斬關取勝。是舍抵當逐血一法。更有何藥破其堅壘哉。然此蓄血之重症。故用抵當湯直攻其血。而不顧表症。與上條先表后里不同。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六七天了,表面的症狀還沒有消失,脈象微弱而沉,說明病邪已經深入體內。但病人沒有胸悶的症狀,反而是發狂,腹部堅硬脹滿,小便自利,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瘀血積聚在裡頭。可以用抵當湯把瘀血往下引導,就能治癒。
同樣是瘀血,桃仁承氣湯用於治療瘀血將要凝結的時候,而抵當湯用於治療瘀血已經凝結之後。
又評:此條經文表症仍在下。當有而反下之之句。誤下。熱邪自經入腑。結於膀胱而下焦蓄血。不成血結胸病。則知覺昏昧。故發狂。此經病傳腑。表病傳裡。氣病傳血。上焦病而傳下焦也。少腹居下焦。為膀胱之室。瘀血留結。故硬滿。小便自利者。病不在氣。而在血也。下其血而氣自舒。攻其里而表自解矣。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此濕熱不行之故。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諦也。
邵評: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水病血病皆有之。小便不利。知水與熱結。為無血而有水。五苓散症也。若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乃熱與血蓄於下焦。為有血無水。抵當湯症也。故太陽熱入膀胱。有水結血結之分也。
白話文:
這段經文描述的症狀仍屬於下焦病變。患者原本應該有病症,卻反而出現下瀉的現象,這說明治療方法錯誤。熱邪從經絡進入臟腑,在膀胱處凝結,導致下焦蓄血,無法形成正常的血液,進而引起胸部疾病,導致患者神志不清,甚至出現狂躁的症狀。這段經文說明了病症由表及裡,由氣及血,由上焦傳至下焦的過程。少腹位於下焦,是膀胱所在之處,瘀血積聚在此,因此會感到硬滿。患者小便通暢,說明病症不在氣,而在血。只要疏通血瘀,氣自然會舒暢,攻治裡症,表症也會自然消失。
太陽病患者出現皮膚發黃、脈象沉而結、少腹硬、小便不利等症狀,說明患者體內缺乏血液,這是濕熱無法正常運行的結果。如果患者小便通暢,卻出現狂躁的症狀,這就屬於血症。
邵氏對此的註解是,患者出現皮膚發黃、脈象沉而結、少腹硬等症狀,可能是水病或血病,而小便不利則說明水與熱結合在一起,導致患者體內無血而有水,符合五苓散的症狀。如果患者小便通暢,卻出現狂躁的症狀,說明熱邪與血積聚在下焦,屬於有血無水,符合抵當湯的症狀。因此,太陽病患者熱邪進入膀胱後,可能出現水結或血結的兩種情況。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蓋心主血。血凝。則心氣結。而失其官矣。故喜忘。此素有瘀血。非傷寒所得者。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以浮血隨便而下故也。俱宜抵當湯下之。
邵評:此借發黃小便不利。以辨蓄血之小便自利。瘀血是病根。喜忘是病情。此陽明未病前症。夫心為血之主。瘀血與熱蓄積既久。上干於心。故令喜忘。屎硬者大便當難。今大便反易而黑色。是宿血瘀蓄之故。以此大便反易之機。因究其色之黑。乃得其病之根。因知前此喜忘之病情耳。當用抵當湯入血破結之劑。下其瘀血。血去。熱亦不留矣。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峻藥。宜抵當丸。緩下其血。(以上述仲景論兼參來蘇集類方註釋之)
白話文:
患有陽明病的人,如果經常忘記事情,那他一定有積聚在體內的血液。這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血液凝固了,就會導致心氣阻塞,而心臟的功能就失常了。所以才會出現喜忘的症狀。這種喜忘不是因為傷寒引起的,而是由於體內原本就存在著瘀血。雖然糞便很硬,但排便卻反而容易,而且糞便的顏色一定是黑色的,這是因為浮在血液裡的瘀血隨著排便排出體外的緣故。這類患者都應該服用抵當湯來治療。
這裡借用發黃的小便不通,來辨別蓄血導致的小便通暢。瘀血是疾病的根源,喜忘則是病情。這是陽明病發病之前的症狀。心臟主管血液,瘀血和熱氣積聚久了,就會向上影響到心臟,所以才會導致喜忘。糞便硬就應該排便困難,現在卻排便反而容易而且顏色是黑色的,這是由於宿血瘀積造成的。藉由這種排便容易的現象,進一步觀察糞便的顏色,就可以找到疾病的根源,進而瞭解之前喜忘的病情。應該服用抵當湯,加入破血化結的藥物,把瘀血排出體外。血去之後,熱氣也會跟著消失。
患有傷寒的病人,如果伴隨發熱、小腹脹滿,應該小便不順暢,但現在卻小便通暢,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瘀積的緣故。應該要服用藥物把瘀血排出,但不要用猛烈的藥物,應該服用抵當丸,緩緩地把血液排出。
邵評:有熱。身熱而表症仍在也。少腹滿。熱入下焦也。但滿而不硬。其人未發狂。何以知其有血。但熱入下焦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小便利。預知其有蓄血也。蓋少腹之滿。比硬稍輕。當小其制。故用丸以緩之。
又評:此預蓄血。亦以小便之利與不利驗之。上條以便易而黑。定其為蓄血。此條以小便反利。辨其為蓄血。審症之精。極當細玩。
蓄血一症。雖病在血分。亦須分別陰陽治之。如血瘀上焦為陽。血蓄下焦為陰。太陽失表。熱瘀於裡。血蓄下焦為陽。太陽誤下。陽氣下陷。血蓄下焦為陰。
邵評:蓄血有陰陽之分。在上焦者為陽。在下焦者為陰。上焦由太陽失表。熱與血瘀。下焦由太陽誤下。陽氣下陷。
白話文:
邵氏評述:患者有發熱的症狀。身體發熱,但表症仍在。少腹部位脹滿,說明熱氣已經入侵下焦。然而,脹滿程度並不堅硬,患者也沒有發狂的表現。為什麼能推斷患者有蓄血呢?因為熱氣入侵下焦,導致少腹脹滿,應該出現小便不利,但患者小便通暢,這就預示著患者有蓄血的病症。因為少腹的脹滿程度比起堅硬程度來說稍微輕些,應該減輕藥物的藥性。因此,使用丸劑來緩解病情。
又評:此預蓄血。亦以小便之利與不利驗之。上條以便易而黑。定其為蓄血。此條以小便反利。辨其為蓄血。審症之精。極當細玩。
再評述:這種預蓄血的病症,也可以通過小便的通暢與否來判斷。前一條案例,患者小便通暢但顏色黑,確定為蓄血。這一條案例,患者小便反而通暢,也由此判斷為蓄血。這種精準的診斷,非常值得細細琢磨。
蓄血一症。雖病在血分。亦須分別陰陽治之。如血瘀上焦為陽。血蓄下焦為陰。太陽失表。熱瘀於裡。血蓄下焦為陽。太陽誤下。陽氣下陷。血蓄下焦為陰。
蓄血這種病症,雖然病位在血分,但也要根據陰陽屬性分別治療。例如,血瘀在上焦屬於陽性,血蓄在下焦屬於陰性。太陽經失於表,熱氣瘀積於內,血蓄在下焦屬於陽性。太陽經誤下,陽氣下陷,血蓄在下焦屬於陰性。
邵評:蓄血有陰陽之分。在上焦者為陽。在下焦者為陰。上焦由太陽失表。熱與血瘀。下焦由太陽誤下。陽氣下陷。
邵氏評述:蓄血的病症有陰陽之分,在上焦的蓄血屬於陽性,在下焦的蓄血屬於陰性。上焦蓄血是由於太陽經失於表,熱氣和血瘀積聚在一起。下焦蓄血是由於太陽經誤下,陽氣下陷所致。
上焦蓄血。因不得汗。不能發斑。而蓄血也。其脈人迎必緊。緊者。數而有力之象也。外症面紅舌燥。發躁欲狂。或頭搖目瞪。大便下血水。兩手除食指之外。其餘各指皆抽掣是也。宜犀角、桃仁、生地、赤芍、歸尾、丹皮、丹參、鬱金之類。清之行之。
邵評:蓄血上焦。有陽症而無陰症。治以清熱破血之法。蓄血下焦。有陰症陽症之不同。非比上焦蓄血。有陽症而無陰症也。下焦陽症。由邪熱內入下焦。熱邪與瘀血蓄結膀胱。用攻血攻下治之。
白話文:
上焦蓄血
上焦積聚了血液,因為無法出汗,也無法發斑,所以才導致血液蓄積。這種情況下,脈象會呈現人迎脈緊,緊脈指的是脈搏跳動頻率快且有力。外在症狀包括面紅舌燥、煩躁欲狂、頭搖目瞪、大便排出血水,以及除了食指以外,其他手指都抽搐。建議使用犀角、桃仁、生地、赤芍、歸尾、丹皮、丹參、鬱金等藥物,以清熱化瘀、疏通血脈。
邵評
上焦蓄血屬於陽症,但沒有陰症,治療方法應以清熱破血為主。下焦蓄血則有陽症和陰症的不同情況,不像上焦蓄血只有陽症。下焦陽症是由於邪熱入侵下焦,熱邪與瘀血積聚在膀胱,需要用攻血攻下法治療。
下焦陽症蓄血即仲景所稱熱結膀胱之症。桃仁、大黃之屬。下之是也。若下焦陰症蓄血。乃因誤下。陽氣下陷。陰血受傷。血因寒而凝也。其見症面白目青。眉皺目瞪。寒戰口噤。舌苔白滑。大便下血水。兩手除食指之外。其餘各指皆抽掣是也。宜溫補之。如人參、附子、白朮、當歸、肉桂、桃仁、升麻、炙草之類。
溫補以升陽氣。如服藥後。寒噤稍止。一二時復作者。此藥力不及。再進之。以續陽氣。寒噤得止者生。不已則死。(參傷寒第一書)
白話文:
下焦的陽性病症,指的是血瘀在膀胱,類似於張仲景所描述的熱結膀胱的狀況。像是桃仁、大黃這類的藥物,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但如果下焦的陰性病症,導致血瘀,可能是因為過度使用了藥物,使得陽氣下降,陰血受到傷害,血因為寒冷而凝結。這種情況會表現為面色蒼白,雙眼發青,眉毛緊蹙,眼神呆滯,發冷抖動,口脣緊閉,舌苔呈白色且滑膩,大便排出血液,除了食指外,其他手指都呈現抽搐的狀態。這種情況需要使用溫和滋補的方法,像是人參、附子、白朮、當歸、肉桂、桃仁、升麻、炙草這類的藥物。
溫和滋補以提升陽氣。如果服用藥物後,發冷抖動稍微緩解,但幾小時後又再次出現,這表示藥效不足,需要再次服用以持續提升陽氣。發冷抖動如果能夠得到控制,那麼病人的生命就有希望;否則,病情可能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參考《傷寒論》第一卷)
凡蓄血症。大便下血水。見糞者生。不見者死。
邵評:下焦陰症蓄血。由於誤下。正氣受傷。陽虛氣陷。陰血凝蓄。此陰寒症也。與陽邪內結而蓄血者。大為不同。醫者極當留心。
白話文:
凡是患有蓄積血液病症的人,如果排便時有出血且混雜著糞便出現,表示病情還有希望;但如果沒有看到糞便,就代表情況危急了。 批註:這是屬於下焦部位、屬於陰性病徵的蓄積血液病症,通常是因為錯誤地使用過度治療方式,導致身體受到損傷,使得陽氣衰弱、氣息下沈,進而造成血液凝聚在這裡。這是一種寒冷型的疾病,和因陽熱邪氣聚集所造成的蓄積血液病症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醫生必須非常小心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