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熱入血室(附)

婦人傷寒。當經水適來適斷之時。熱邪乘虛而入血室。其證晝日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若發熱惡寒。日輕夜重。小腹脹滿者。血為熱瘀也。當用柴芩、紫蘇、荊芥、當歸、川芎、益母、香附、楂肉、丹參、丹皮等。和血散邪藥。下咽即得汗而解。有汗者為表虛。前方去紫蘇。

加桂枝和解之。寒熱如瘧者。前方亦加桂枝和解之。若厥而下利者。此非熱邪。乃為寒邪所襲也。前方去黃芩。加桂枝、乾薑溫散之。煩渴者。屬裡熱。去紫蘇、香附。加黑梔子清之。若小腹硬滿作痛。當以逐瘀為急。前方去紫蘇。加桃仁、紅花、延胡、牛膝等。攻以行之。

白話文:

女人得了傷寒,正好是月經來臨或停止的時候,熱邪趁虛而入,侵犯到血室。症狀是白天精神清醒,晚上則胡言亂語,像看到鬼一樣。如果發熱怕冷,白天輕微晚上加重,小腹脹滿,這是血瘀熱結導致的。可以用柴胡、黃芩、紫蘇、當歸、川芎、益母草、香附、山楂肉、丹參、丹皮等藥,和血散邪。服下藥後馬上出汗就能解熱。如果已經出汗,表示表虛,藥方中可以去掉紫蘇,加桂枝來解表。如果寒熱像瘧疾一樣,藥方中也要加桂枝來解表。如果昏厥且腹瀉,這就不是熱邪,而是寒邪入侵。藥方中去掉黃芩,加桂枝、乾薑溫散寒邪。如果口渴,屬於裡熱,去掉紫蘇、香附,加黑梔子來清熱。如果小腹硬滿疼痛,應以逐瘀為急,藥方中去掉紫蘇,加桃仁、紅花、延胡索、牛膝等藥,攻破血瘀。

(合參金鑑第一書)

邵評:血室者。營血停留之所。經脈集會之處。即衝脈所謂血海是也。其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婦人經水來。則血下行。血下則經脈空虛。熱邪乘虛而入血室也。晝屬陽而主氣。暮陰而主血。熱邪入血室而為病。故晝輕而暮重。夫血室雖衝脈所屬。

而心君屬血室之主。熱入其室。其主必昏。故有譫語。肝藏血而藏魂。血去熱入則肝虛。魂不安而妄見。故如見鬼狀。少腹是沖之部分。邪入於衛。沖血室。血與熱邪積蓄於中。故小腹脹滿也。用散邪行血之劑。邪去經調。其病自解。

又評:熱入血室而譫語。其病由肝。故仲聖有刺期門穴法。以瀉肝之募。恐人見譫語。誤認陽明胃腑之症。故又戒曰。無犯胃氣及上焦。必自愈。

白話文:

血室是營血停留、經脈匯集的地方,也就是衝脈所稱的血海。它起源於氣街,與少陰經並行,沿著臍往上走,到胸部散開。女性月經來時,血會往下流,經脈就會空虛,熱邪乘虛而入血室。白天屬陽主氣,晚上屬陰主血,熱邪進入血室就會導致疾病,所以白天症狀輕,晚上症狀重。雖然血室屬於衝脈,但心君才是血室的主宰,熱邪入室,心君就會昏迷,所以出現譫語。肝臟藏血也藏魂,血被熱邪入侵,肝臟就會虛弱,魂魄不安,就會胡言亂語,甚至出現幻覺,好像看見鬼一樣。小腹是衝脈的一部分,邪氣入侵衛氣,再進入血室,熱邪與血積蓄在裡面,就會造成小腹脹滿。因此需要使用散邪行血的藥物,驅散邪氣,調和經脈,病自然會痊癒。

此外,熱邪入血室導致譫語,病症源於肝臟,所以仲景有針刺期門穴的方法,疏泄肝臟的募穴。擔心有人看到譫語,誤認為陽明胃腑的症狀,所以再次提醒,不要誤犯胃氣和上焦,這樣病就會自己好。

2. 痞(述古註釋參來蘇集)

痞與結胸。同為硬滿之症。當以痛為辨。滿而硬痛為結胸。為實熱。宜陷胸法治之。滿而不痛為痞滿。為虛熱。宜用瀉心法治之。然結胸未甚。亦以瀉心法治之足矣。蓋實者為結胸。虛者為痞滿。兩症兼參可也。

邵評:痛者為結胸。不痛者為痞。痞屬虛而無形。結胸為實而有形也。

論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

邵評:此少陽病誤下而成痞結之症也。嘔而發熱。小柴胡症也。設有下症。亦宜大柴胡。而以他藥下之。誤矣。

白話文:

痞和結胸都是硬滿的症狀,但可以透過疼痛來區分。滿且硬痛的是結胸,屬於實熱,應該用陷胸法治療。滿而不痛的是痞滿,屬於虛熱,應該用瀉心法治療。不過,結胸症狀不嚴重的話,也可以用瀉心法治療。因為結胸是實證,痞滿是虛證,兩種症狀可能同時存在。

邵氏評論:有疼痛的叫做結胸,沒有疼痛的叫做痞。痞屬於虛證,沒有形狀;結胸屬於實證,有形狀。

論述中提到,傷寒病發五六天,伴隨嘔吐發熱,柴胡症狀明顯,卻用其他藥物治療,只出現滿而不痛的狀況,這就是痞,應該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邵氏評論:這是因為少陽病被誤用藥物治療而導致痞結的症狀。嘔吐發熱屬於小柴胡症,即使有下瀉的症狀,也應該使用大柴胡湯治療,卻用其他藥物治療,誤了病情。

此因誤下。寒反入里。阻君火之熱化。而結無形氣痞。故用乾薑散寒。芩連泄熱。半夏散結止嘔。參草補胃氣。以助半夏開寒結。而痞自解。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邵評:邪盛於表。醫誤下之。而下利腹鳴。完穀不化。腸胃之裡虛可知矣。心下痞硬而滿。乾嘔而心煩不得安。是表間邪熱。因誤下而內陷於心間。上攻而復下注。非中氣之空虛。何致致邪氣之淫溢若此。則痞為虛痞。硬為虛硬。滿為虛滿也。明矣。醫者不識是虛。以為結熱未盡。

白話文:

這是因為誤用下瀉藥所致。寒邪反入體內,阻礙了人體陽氣的正常運作,導致無形氣滯而形成痞塊。因此要用乾薑散溫寒,黃芩、黃連清熱瀉火,半夏散結止嘔,人參、甘草補益胃氣,輔助半夏化解寒邪凝結,如此痞塊自然就會消散。

患有傷寒或中風的人,醫生卻誤用下瀉藥,導致病人連續多日腹瀉,食不下嚥,腹中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心口處感覺痞塊堅硬且滿脹,乾嘔、心煩意亂,坐立不安。醫生見狀以為病症未除,再次下瀉藥,結果痞塊更加嚴重。這不是熱邪凝結所致,而是由於胃氣虛弱,外邪上逆所致,因此才感覺堅硬。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此症。

邵氏評曰:邪氣本在體表,醫生卻誤用下瀉藥,導致腹瀉腹鳴,食不下嚥,腸胃內虛弱可見一斑。心口處痞塊堅硬且滿脹,乾嘔、心煩意亂,坐立不安,說明表層的邪熱因誤用下瀉藥而入侵心臟,上衝又下泄。如果不是中氣虛弱,怎麼會導致邪氣如此肆虐?因此,痞塊是虛痞,堅硬是虛硬,滿脹是虛滿,道理很清楚。醫生不瞭解這是虛症,反而以為是熱結未除。

而復誤下之。是已虛而益虛也。虛則胃不化而邪上逆。痞滿更加矣。故復申明。上文之症曰。此非結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此痞因胃虛水氣上逆。火氣不得下降。結而為痞。故以甘棗和胃之陰。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中州。不使下焦客氣上逆。仍用芩連以瀉已逆痞氣。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邵評:大下復汗。正虛邪入而心下痞。似宜治痞。然外有惡寒之症。邪雖入里。而表猶未解。內外俱病。不可輕攻其痞。當先以桂枝湯解其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其痞。不然。恐痞不解。而表邪復入於裡。病益增重耳。此先表而後里之治法。至大黃瀉心湯。治君火亢甚。不得下交於陰。而成痞也。

白話文:

如果繼續錯誤地使用下法,就會讓原本虛弱的體質更加虛弱。虛弱的胃無法消化食物,導致寒邪上逆,進而引起痞滿更加嚴重。因此再次說明,上文中提到的症狀,並不是因為熱邪積聚,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寒邪上逆,才會造成硬塊。

這種痞滿症狀是因為胃虛,水氣上逆,陽氣無法下降,凝結而形成痞塊。所以要用甘草和棗來滋養胃陰,用半夏來開胃陽,讓脾胃中氣充足,防止下焦寒邪上逆。同時也要用黃芩、黃連來瀉掉已經上逆的痞氣。

傷寒病患者,在服用下法藥物之後,又再次發汗,出現心下痞滿,並且感到惡寒,這就說明表證尚未解除。不可急於攻治痞滿,應該先解表。表證解除之後,才可以攻治痞滿。解表應該用桂枝湯,攻治痞滿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邵氏評註:傷寒病患者,在大下之後又發汗,正氣虛弱,邪氣入侵,導致心下痞滿,看似應該治療痞滿,但患者還有惡寒症狀,說明邪氣雖然已經入里,但表證尚未解除。內外兼病,不能輕易攻治痞滿,應該先用桂枝湯解表。之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治痞滿。否則,可能會導致痞滿症狀無法解除,表邪再次入侵,病情更加嚴重。這就是先治表後治里的治法。大黃黃連瀉心湯用來治療君火過盛,不能下降到下焦與陰氣相合,而形成痞滿。

此君火亢甚。不得下交於陰而成痞。故藥不煎而泡。欲其輕揚清淡以滌之。用其氣。不用其味也。

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邵評:痞而便硬。心煩不眠。里之邪熱有餘也。而復惡寒汗出者。表陽虛而正不足也。故用三黃以瀉熱。加附子以復其陽氣也。雖然。此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或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不得已。用寒熱並投。補瀉互治之法。三黃寒而生用。附子熱而煮汁。生熟異性。寒熱異氣。合和與服。各奏其功。亦一片苦心也。

白話文:

這位病人體內火氣很旺,無法向下與陰氣交合,導致身體出現痞塞。因此,藥物不用煎煮,而是用泡的方式,希望藥性輕揚清淡,能夠清除體內火氣,取用藥氣,而不是藥味。

如果患者出現心下痞塞、大便乾燥、心煩失眠、惡寒出汗的症狀,可以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

邵氏評論:患者出現痞塞、大便乾燥、心煩失眠,說明體內邪熱過盛。同時又伴隨惡寒出汗,說明表陽虛弱,正氣不足。因此,用三黃瀉火,加上附子補充陽氣。雖然邪熱過盛,但正氣不足,如果只治邪氣而忽略正氣,則惡寒會加重;如果只補陽氣而忽略邪熱,則痞滿會加劇。因此,只能寒熱並用,補瀉互治,用生三黃瀉寒,煮附子補陽,生熟不同,寒熱有別,合在一起服用,各自發揮作用,這也是醫者一片苦心。

此熱在三焦。故用三黃泄熱。惡寒汗出。又慮亡陽。故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附子別煮取汁者。取三黃之氣輕。取附子之力重也。

傷寒汗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

邵評:汗解之後。胃中不和。既不能運行真氣。又不能消化飲食。症見心下痞硬。乾嘔食臭。是中焦不和。不能消穀。故令人噫噯。脅下有水氣。腹鳴下利。是土虛不制水。而水邪為患。實則胃氣不和。是太陽之餘熱。挾陰寒之水氣。內侵而處其中也。故以瀉心開痞。主生薑散水。

白話文:

這個熱症在三焦,因此用三黃來洩熱。但病人畏寒出汗,又擔心陽氣不足,所以同時用附子溫通經脈,上下貫通。附子另外煮取汁液,是因為三黃藥氣輕,而附子力量重。

傷寒病退燒後,胃氣不和,心口脹硬,乾嘔食臭,脅肋下有水氣,肚子裡有雷鳴聲並腹瀉,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邵氏評曰:傷寒病退燒後,胃氣不和,既不能運化真氣,又不能消化食物,表現為心口脹硬、乾嘔食臭,這是中焦氣機不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打嗝噯氣。脅肋下有水氣、腹鳴腹瀉,則是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液,水邪作祟。其實是太陽經的餘熱夾雜陰寒水氣,侵入身體,停滯在中焦。所以用生薑瀉心湯來瀉心開痞,同時用生薑散來祛除水氣。

胃藏津液。發汗則津液亡。故胃不和而成痞。生薑能生髮胃中升騰之氣。故名湯。佐以人參、甘棗。則益胃氣以生津液。乾薑、半夏破陰以導陽。芩連瀉陽以交陰。通方破滯宣陽。亦瀉心之義。

邵評:觀此條。可見痞症不皆由誤下而成。有汗後津液干。脾胃氣虛。陰陽不得升降而成痞者。用生薑瀉心湯。以開痞清濕熱。兼助脾胃之氣也。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白話文:

胃部負責儲存津液,出汗過多會損耗津液,因此胃氣失調就會形成痞症。生薑可以促進胃中氣向上升發,所以稱為「生薑湯」。加入人參和甘棗可以滋補胃氣,生津液。乾薑和半夏可以破除陰寒,引導陽氣;黃芩和黃連可以瀉去陽熱,使陰陽相合。整方可以通暢氣血,化解積滯,宣發陽氣,同時也具有瀉心的作用。

邵氏評註:從這條方劑可以看出,痞症並非都是因為誤用下瀉藥造成的,有些是因汗後津液耗損,脾胃氣虛,陰陽失調導致的,用生薑瀉心湯可以開解痞症,清熱除濕,同時也幫助脾胃恢復功能。

傷寒發汗後,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然後心下痞硬,噯氣不止,可以用旋覆花代赭石湯治療。

邵評:發汗吐下。火邪已去。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心氣大虛。表寒乘虛結於心下。心氣不降而上出於口也。乃中虛胃弱而不和。痰氣上逆之症。用此湯補中和胃而止虛逆。方中旋覆花味鹹。咸以軟堅。行水下氣。代赭味苦質重而降逆氣。半夏、生薑辛溫而消痰行水。參、甘、大棗甘溫補中而和胃氣也。

此因三法後。心氣虛。不可復用瀉心。故制此湯以散結消痞。

白話文:

邵氏評曰:患者經發汗、吐下治療後,火邪已去。但仍有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的情況,這是因為心氣大虛,表寒乘虛而結於心下,心氣不降反向上出於口,乃是中虛胃弱,痰氣上逆所致。此方用來補中和胃,以止虛逆。

方中旋覆花味鹹,鹹能軟堅、行水下氣;代赭味苦質重,能降逆氣;半夏、生薑辛溫,能消痰行水;人參、甘草、大棗甘溫,能補中和胃氣。

由於患者經發汗、吐下三法治療後,心氣虛弱,不可再用瀉心之法,故制此湯以散結消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