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一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5)

1.

邪在半表半裡,多嘔,故嘔屬少陽。然六經皆有嘔症,各照本經治之。

邵評:嘔屬少陽,以木火上升犯胃,胃逆不降而嘔也。然六經皆有嘔症,故分別治之。

按金鑑云:表邪入裡,裡氣拒格,上逆作嘔,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主之。若表邪不解而嘔,屬太陽,宜柴桂湯。若食谷欲嘔,屬陽明中寒,宜吳茱萸湯。嘔吐涎沫,屬厥陰,亦宜吳茱萸湯。嘔吐蛔,烏梅丸。嘔而飲,飲而嘔,相因不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邵評:嘔有多因,宜分經辨症為治。臨症時切須細審。

白話文:

症狀是嘔吐,病邪夾雜在表裡之間。經常嘔吐,所以嘔吐屬於少陽經的病症。但六經都有可能出現嘔吐,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經絡辨證施治。

嘔吐屬於少陽經,是因為肝木火氣上升犯胃,胃氣逆而不降導致嘔吐。但六經都可能出現嘔吐,所以要分別治療。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表邪入裡,裡氣鬱結不通,向上逆衝而導致嘔吐,屬於少陽經病症,宜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表邪未解而嘔吐,屬於太陽經,宜用柴桂湯。如果吃了東西想吐,屬於陽明經寒症,宜用吳茱萸湯。如果嘔吐出唾沫,屬於厥陰經,也宜用吳茱萸湯。如果嘔吐出蛔蟲,則用烏梅丸。如果喝水後嘔吐,嘔吐後又喝水,如此反覆,這是水停留在體內,宜用五苓散。

嘔吐的原因有很多,必須根據不同的經絡和症狀來治療。臨床診斷時,務必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