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一 (26)
卷一 (26)
1. 少陽新法
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夏必病熱。」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故凡腎虛多欲之人,寒邪乘間而伏於少陰,久則寒化為熱。至春陽氣升發,新邪引動而發於少陽者,為溫病;至夏陽氣大泄,新邪外觸而發於陽明者,為熱病。
邵評:冬令閉藏,邪不外發;春夏陽氣泄越,而病溫熱。溫病發出之途由少陽,熱病發出之途由陽明。但有伏氣所發、受而即發兩種,極宜分辨。
然溫熱之症,四時俱有:有伏氣內發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發者是也;有時邪外觸而病者,如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感其氣而即病者是也。辨症之法:凡見純熱無寒而口渴者,即是溫熱,非傷寒也。但看舌苔白黃而燥者,乃陽明見象;純紅而燥者,乃少陽見象。陽明宜存肺胃之津,少陽宜顧肝腎之液。前陽明新法,已陳溫熱之概;茲專以少陽溫病為主,而兼以手三陰為治焉。
邵評:純熱無寒而口渴,伏氣所發溫熱則然也。若受而即發之病,邪遏肺氣,初起必微寒,而後發熱不已,須分辨之。若苔燥,是溫熱病之的據。
凡人腠理疏豁,風溫之邪,即能直入少陽,以少陽屬木火,同氣相感也。或由其人素有伏邪,因風寒外觸,其邪直從內發,而出於少陽者,亦溫病也。其症初起,或見微寒,即發熱不已;口苦目赤、脅痛胸滿、渴而欲嘔;脈來弦滑而數;舌苔白兼邊紅,或淡紅色。此邪初發於少陽也。
宜柴、芩、梔、丹、翹、薄清解之。至四五日,舌苔純紅起刺,煩躁不寧。六七日,耳聾顴紅,神昏、譫語,或汗出不解,或癍疹透於胸前。此時木火大熾,營分血熱已極,大忌風藥劫液。宜用鮮生地一二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丹皮、黑梔、鉤藤、銀花之屬,以清膽腑之熱,兼解營分之邪,熱毒自解矣。(少陽兼營熱)
如見目赤面紅、神呆不語、舌如芒刺,或癍見紫色,此包絡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鮮地、鉤丁、連翹、川連、菖蒲、丹皮、黑梔、銀花等解之。芒刺一退,即當水中養木;寒涼不可過分,宜六味甘露等湯加減。(少陽兼包絡火)
邵評:滋腎陰、清胃熱,以生津液,乃少陽兼心包絡正法。
如初起即見舌苔鮮紅、神昏譫語、煩躁不寧者,此溫邪上乘包絡也。防發丹疹,切忌升、葛、荊、防。宜犀角、連翹、鉤丁、薄荷、丹皮、川斛、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淨銀花之類,以解包絡營分之熱,則毒透而神清矣。(溫邪上乘包絡)
如舌苔紅中兼白色,症見譫語咳嗽者,此風溫入於心肺兩經也。宜透營分之熱,兼泄氣分之邪。當用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蔞皮、丹皮、元參、梔子之類;次用梨汁、蔗漿、金斛、麥冬、花粉、粉參之類,以養肺胃之陰。(溫邪入心肺兩經)
白話文:
少陽新法
古籍記載,冬天受寒,春天就會得溫病,夏天就會得熱病。又說,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就會得溫病。所以,凡是腎虛好色的人,寒邪乘虛而潛伏在少陰經,時間久了,寒邪就會化為熱邪。到了春天陽氣上升發散,新的邪氣被引動而發病於少陽經,這就是溫病;到了夏天陽氣外泄,新的邪氣外侵而發病於陽明經,這就是熱病。
邵氏評注:冬季陰氣閉藏,邪氣不會外發;春夏陽氣外泄,才導致溫熱病。溫病發病的途徑是從少陽經開始,熱病發病的途徑是從陽明經開始。但是,疾病的發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伏邪內發,一種是外感新邪。這兩種情況必須仔細區分。
然而,溫熱病症四季都會出現。有的是體內伏邪內發所致,例如冬天伏藏寒邪,夏天伏藏暑邪,再次感受新邪而發病;有的是外邪入侵所致,例如秋季應該涼爽卻反而是炎熱,冬季應該寒冷卻反而是溫暖,感受了這種反常的氣候而立即發病。辨別病症的方法:凡是純粹發熱沒有寒象,而且口渴的,就是溫熱病,不是傷寒。觀察舌苔,舌苔白而黃且乾燥的,是陽明經的表現;舌苔純紅且乾燥的,是少陽經的表現。陽明經要注重保存肺胃津液,少陽經要注重保護肝腎津液。前面陽明新法已經闡述了溫熱病的大概情況,這裡專門以少陽溫病為主,並兼顧手三陰經的治療。邵氏評注:純粹發熱沒有寒象,而且口渴,是伏邪內發的溫熱病的表現。如果是外感新邪的疾病,邪氣遏制肺氣,初期必定略微寒冷,然後持續發熱,必須區分清楚。如果舌苔乾燥,就是溫熱病的確診依據。
凡是人體腠理疏鬆的人,風溫邪氣就能直接侵入少陽經,因為少陽經屬木火,同氣相感。或者由於此人本來就潛伏著邪氣,因為風寒外侵,邪氣從體內直接發作,而發病於少陽經,也是溫病。其症狀初期,可能出現輕微的寒冷,然後持續發熱,口苦目赤,脅肋疼痛胸悶,口渴想嘔吐,脈象弦滑而數,舌苔白色兼邊緣發紅,或者淡紅色,這是邪氣初發於少陽經的表現。
應該用柴胡、黃芩、梔子、丹皮、連翹、薄荷等藥物來清解邪氣。四五天后,舌苔變成純紅色並起刺,煩躁不安;六七天后,耳朵發聾,顴骨發紅,神志昏迷,胡言亂語,或者出汗卻不能解熱,或者斑疹透發於胸前。此時木火之氣極盛,營分血熱已達極點,絕對禁止使用風藥耗損津液,應該使用鮮生地一到二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丹皮、黑梔子、鉤藤、金銀花等藥物,來清解膽腑的熱邪,兼解營分的邪氣,熱毒自然消除。(少陽兼營熱)
如果出現目赤面紅,神志呆滯不語,舌苔如芒刺,或者斑疹呈紫色,這是包絡經的火邪也很盛的表現,應該用犀角、鮮地黃、鉤藤、連翹、川連翹、菖蒲、丹皮、黑梔子、金銀花等藥物來清解。芒刺退去之後,就要採取「水中養木」的策略,寒涼藥物不可過度使用,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等湯劑加減。(少陽兼包絡火)
邵氏評注:滋養腎陰,清泄胃熱,以生津液,這是治療少陽兼心包絡的正確方法。
如果初期就出現舌苔鮮紅,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煩躁不安,這是溫邪直接侵犯包絡經,要預防發疹,絕對禁止使用升麻、葛根、荊芥、防風等藥物,應該使用犀角、連翹、鉤藤、薄荷、丹皮、川貝母、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淨銀花等藥物,來清解包絡經和營分的熱邪,毒邪透出體外,神志自然清醒。(溫邪上乘包絡)
如果舌苔紅色中夾雜白色,症狀表現為胡言亂語咳嗽,這是風溫邪氣入侵心肺兩經,應該透發營分的熱邪,兼且瀉去氣分的邪氣,應該使用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蔞仁、丹皮、元參、梔子等藥物,然後再使用梨汁、甘蔗汁、金斛、麥冬、花粉、粉參等藥物,來滋養肺胃陰液。(溫邪入心肺兩經)
邵氏評注:溫邪入心肺,以滋陰化熱為正確治療方法。
如果斑疹已經透發之後,仍然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眼睛略微呆滯,舌頭顏色鮮紅,這是熱痰阻滯包絡經,應該使用犀角尖、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藤、丹皮、淡竹葉、竹茹、辰砂等藥物,來疏通熱痰,神志自然清醒。火邪和毒邪清除之後,如果出現虛煩嘔吐、驚悸失眠,就只用溫膽湯加減。(熱痰乘包絡)
邵氏評注:包絡經的熱痰,是由包絡經的熱邪已經化解,而痰邪停留在胃中,治療方法是滌痰和胃。
如果火邪退去之後,身體不能翻身,而且兼有脅肋疼痛,這必定是有痰邪進入絡脈,應該使用僵蠶、全蠍、鉤藤、桂枝、栝樓、澤蘭、竹瀝、薑汁等藥物來驅逐痰邪。(痰入絡中)
如果斑疹已經透發,而熱邪還沒有退去,舌頭絳紅,神志呆滯,語言顛倒,小便赤澀,點滴如稠,這是熱邪結聚小腸所致。小腸熱結,就會導致火邪逆行侵犯心包,所以神志昏迷,應該緊急使用導赤散,加入川連翹、連翹、赤小豆、梔子等藥物,來清解小腸的熱邪,小便通暢,神志自然清醒。(小腸熱結 以上諸症皆溫邪為病故入少陽新法內)
邵氏評注:心和小腸相表裡,小腸是火腑,邪熱內結小腸,而逆行侵犯心包,這是腑病及於臟的表現。使用苦味藥物清熱,先入心經,而且小腸是火腑,非苦味藥物不能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