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3)
卷三 (3)
1. 痞滿(新法葉案)
按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人誤認為傳入陽明。而以治陽明法治之也。傷寒誤治成痞。五瀉心法已盡。但此外尚有暑、濕、痰、食、痧穢、凝結成痞者。亦宜兼參。
如膈悶心煩。痞滿而喘急者。熱痰內閉也。宜梔豉湯。加川鬱金、栝蔞仁、枳實、杏仁之類。開之宣之。
邵評:此痰熱內結於肺之正法。
如脘中痞悶。而兼頭脹目黃。脈象濡澀者。此暑濕伏邪凝滯胸中也。宜清疏中宮。
川連、枳實、半夏、厚朴、鬱金、草蔻、滑石粉、茯苓皮之類。
邵評:此暑邪挾濕凝滯肺胃之正法。
如脘中痞悶。身熱口渴。舌苔白燥者。此暑邪阻於氣分也。宜滑石粉、川鬱金、枳實、橘紅、黃芩、知母、桔梗、竹茹之類。以清氣分之熱。痞自開矣。
邵評:此暑熱入於肺衛之正法。
如脘痞滿悶。舌苔白膩。脈濡緩。口不渴者。此濕邪阻於氣分也。法宜開泄。用二陳湯去甘草。加茅朮、白蔻、鬱金、枳實、厚朴、杏仁、通草之屬。以開濕結。痞滿自除。若觸穢暑。兼挾食滯。脘中痞滿。飽悶嘔惡。腹中板痛。亦宜清疏中宮。如廣藿梗、川鬱金、川連、枳實、白蔻、厚朴、木香汁、生楂肉、萊菔子之類。
邵評:此暑濕挾食。滯伏中宮。中上二焦。又吸穢濁。阻滯氣機之正法。
若穢暑挾食。結於下焦。二便不通。胸腹脹滿。痛楚難忍者。非枳實、大黃、承氣輩不除。
邵評:此暑穢食滯。結於下焦之正法。
若怒動肝火。或怒後加餐。而成痞滿。或結於左脅之下。舌黃口渴。脈弦數。或兼脅痛吞酸。左金、加川鬱金、枳實之類主之。
邵評:此肝火挾食。阻滯氣機而成痞滿之正法。
若暑濕之邪未清。誤投補劑。以致胸膈脹滿。脘中痞悶硬痛。幾成結胸者。亦宜瀉心法治之。如二陳、枳實、厚朴、川連、楂肉、鬱金、萊菔子、木香汁之類。
邵評:此暑濕未清。誤用補藥。與邪相結。幾成重病之正法。
白話文:
痞滿(新法葉案)
胃部位於心臟下方,心下痞滿就是胃部痞滿。治療不說瀉胃,而說瀉心,是擔心人們誤以為是陽明經病症,而用治療陽明經的方法來治療。傷寒治療錯誤導致痞滿,五瀉心法已用盡,但除此之外,還有暑、濕、痰、食、痧穢等因素凝結成痞滿的,也需要參考。
如果感到膈肌悶脹、心煩意亂、痞滿且呼吸急促,這是熱痰阻塞於內,宜用梔豉湯,再加入川鬱金、栝蔞仁、枳實、杏仁等藥物,以疏通宣泄。
(邵氏評註:這是痰熱阻塞於肺的正治方法。)
如果脘部痞悶,同時伴有頭脹、目黃、脈象濡澀,這是暑濕邪氣伏藏凝滯於胸中,宜清疏中焦。
藥物包括川連、枳實、半夏、厚朴、鬱金、草蔻、滑石粉、茯苓皮等。
(邵氏評註:這是暑邪夾濕凝滯肺胃的正治方法。)
如果脘部痞悶,身體發熱口渴,舌苔白燥,這是暑邪阻滯於氣分,宜用滑石粉、川鬱金、枳實、橘紅、黃芩、知母、桔梗、竹茹等藥物,以清泄氣分的熱邪,痞滿自然會消除。
(邵氏評註:這是暑熱侵入肺衛的正治方法。)
如果脘部痞滿悶脹,舌苔白膩,脈象濡緩,不口渴,這是濕邪阻滯於氣分,宜開泄。可用二陳湯去甘草,再加茅朮、白蔻、鬱金、枳實、厚朴、杏仁、通草等藥物,以開通濕邪的阻塞,痞滿自然會消除。如果觸犯穢濁暑邪,又兼夾食滯,脘部痞滿,飽脹嘔惡,腹部板狀疼痛,也宜清疏中焦,藥物如廣藿香、川鬱金、川連、枳實、白蔻、厚朴、木香汁、生山楂肉、萊菔子等。
(邵氏評註:這是暑濕夾雜食積,滯留在中焦及上焦,又吸入穢濁之氣,阻滯氣機的正治方法。)
如果穢濁暑邪夾雜食積,結聚在下焦,大小便不通,胸腹脹滿,疼痛難忍,非用枳實、大黃、承氣湯類藥物不可。
(邵氏評註:這是暑穢食積結聚在下焦的正治方法。)
如果因怒動肝火,或發怒後進食,而導致痞滿,或結聚在左脅下,舌苔黃膩口渴,脈象弦數,或兼有脅痛、吞酸等症狀,可用左金丸,再加川鬱金、枳實等藥物治療。
(邵氏評註:這是肝火夾雜食積,阻滯氣機導致痞滿的正治方法。)
如果暑濕邪氣未清,誤服補藥,導致胸膈脹滿,脘部痞悶堅硬疼痛,幾乎形成結胸,也宜用瀉心法治療,藥物如二陳湯、枳實、厚朴、川連、山楂肉、鬱金、萊菔子、木香汁等。
(邵氏評註:這是暑濕邪氣未清,誤用補藥,與邪氣相結合,幾乎發展成重症的正治方法。)
2. 結胸(述古)
傷寒病發於陰。下之太早。則成痞硬。病發於陽。下之太早。則成結胸。均為表邪。乘虛入里而成。硬滿。按之不痛者為痞滿。屬虛邪。硬滿。按之大痛者為結胸。實邪也。因熱入有淺深。故結胸分大小。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者。為大結胸。其脈沉緊。其症但頭汗出。
項強如痙。此由太陽失表而誤下。邪入胃中。與不得化汗之水氣相結而成也。夫太陽寒水之氣。結於陽明。當以大陷胸湯猛烈之劑。竟從陽明攻陷。大黃陷熱結。甘遂攻水結。佐以芒硝之咸。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使其引入硬滿之處。軟堅破積。導去熱邪。
邵評:此推原結胸與痞之故。下之太早一句。是此二症之關鍵。病發於陰。誤下而熱不得散。則為痞硬。病發於陽。誤下而熱邪內陷。則為結胸。所以然者。病邪在經。本當發散。而反下之。裡氣則虛。邪氣因入。而與飲相搏為病也。但痞滿而按之不痛者。乃無形熱結。故曰虛邪。
硬滿而按之大痛者。乃有形之邪熱。結於胸中。故曰實邪。若大結胸邪入深。故硬痛從心下至小腹。小結胸邪入淺。故痛只在心下。此明所以成結胸與痞之因。結胸有大小之分。痞與結胸。有虛實之別。誤下而邪內入。水邪結於胸脅。熱邪入於腸胃。為熱實結胸。以致心下小腹痛不可按。
脈沉為邪入里。緊為水氣內結。但頭汗出。是水熱內結而氣上蒸也。熱與水結。胸膈緊實。上連於項。但仰而不能俯。如痙狀也。如此脈症。由於太陽經病失表而誤下。熱入內實。與水相結。水結於內。則熱不能散。熱實於內。則水不能行。故用大陷胸湯。甘遂以直攻其水。
硝黃以大下其熱也。
又評:此脈症不異於寒實結胸。故審其為病發於陽。誤下熱入者。方可用大陷胸湯。若不誤下。則熱不入。熱不入。則水不結。若胸脅無水氣。則邪入陽明而成胃實之症。不作結胸矣。此因誤下熱入。太陽之邪隨熱陷入。與水相結。而成熱實結胸。心下至小腹。痛滿而不可按。
其脈又沉緊。似是大承氣症。然滿痛雖至小腹。而尚未離心下。是水熱互結。與陽明之燥屎不同。故用甘遂破飲。而不宜枳樸之散氣也。若誤用承氣。水結不散。其變不可勝言矣。且大結胸著重在熱實。外雖無熱。內有大熱也。太陽誤下。成熱實結胸。太陰誤下。成寒實結胸。
所謂病發於陽。誤下熱入而成結胸也。
如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為小結胸。其脈浮滑。是水與熱邪。凝結痰飲。留於胸膈脈絡間也。故用小陷胸湯。以陷中焦脈絡之邪。使從無形之氣而散。栝蔞生於蔓草。故能入絡。以陷膈上之痰。半夏成於陰月。故能通陰。以散結氣。黃連以陷胸中之熱。熱解痰開。其結自散。
邵評:小結胸症。其痛止在心下。不及脅腹。按之不硬者。是痰熱搏結於心下。不因妄下而成也。視大陷胸輕。故立方分大小。其脈浮滑。浮為熱而滑為痰也。痰熱結於中上二焦。用小陷胸湯。黃連之清熱。輕於大黃之攻下。半夏之滌痰。輕於甘遂之破水。栝蔞之潤利。輕於芒硝之軟堅。
而其開除胸中之結邪之意。無不同也。且小結胸痰熱阻於上中二焦。乃無形之氣結。水熱結於中下二焦。是有形之實結。結胸有輕重。故立方分大小。
若結胸。身有微熱。頭自汗出。胸中漉漉有聲者。水結胸也。大陷胸丸主之。
邵評:水結胸。身有微熱。頭自汗出。是水氣熱結於胸脅之間而上蒸也。漉漉有聲者。水與氣結而氣滯不利也。用硝黃以下微熱。葶杏以開氣。甘遂以泄水也。且水結胸。水結因於氣結。氣結因於熱結。以大陷胸丸破結泄水。盪滌邪熱。此病在上膈。故加葶杏以開氣閉。
若結胸硬滿而痛。漱水不欲咽者。血結胸也。由於血瘀不能衄解。或已衄未盡。或婦人經水適來適斷。皆能成之。內實者。桃仁承氣攻之。未實者。和血散結治之。(合參來蘇集選注金鑑)
邵評:此條血結胸。由瘀血邪熱凝結而成。有已實未實之分。宜辨別施治。
太陰腹滿時痛。誤下之。成寒實結胸。無熱症者。濕氣與寒邪所結之痰飲也。三物白散主之。(參來蘇集)
邵評:太陰寒邪在裡而誤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與結胸實熱者不同。無熱症者。不四肢煩疼也。此非陽邪。無口燥煩渴等見症。故用三物白散溫下之劑。以散寒而除實也。
若飲食在胃。未當下而早下之。胸膈高起。手不可近。此食因寒凝。而成結胸。宜理中加枳實、厚朴之類。溫胃和中。不可進寒涼。(參奧旨)
邵評:食停胃中。在中上二焦。未化糟粕。切不可下。必待其食化成屎。而滯於腸胃之間者。方可下之。若早下之。寒藥與食凝結中宮。而成食滯結胸之症。是必用溫運中陽化滯散結之劑。使中陽健運。食化而寒結自開矣。
結胸又有不因誤下而成者。如論云。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是也。此不云下早。但云熱實。乃傷寒實邪傳裡。不因誤下而自結聚於胸者也。治法總當以痞滿門諸法。酌其輕重。從乎緩治為當。再用外罨法。以解散胸中實邪。取效尤捷。(參景岳)
邵評:此熱實二字。最宜著眼。熱邪傳裡。填實胸中。而內結既熱且實。脈復沉緊。似是大承氣症。然結在心下。而不在腹中。雖按之石硬而痛。亦是水食互結於胸膈。與腸胃之燥糞迥別。故用大陷胸湯硝黃以下其結熱。甘遂以破其水飲也。然此為大結胸而設。若不因誤下而邪入於裡。
或但痞結而不石硬。或按之不痛者。此結而未實。故不用陷胸。而以痞滿門瀉心諸法治之。因病未甚。治亦從緩。
又評:此結胸不由誤下而成。是邪熱自入於裡。與內蓄水飲。及痰食互結於胸中也。結胸與臟結。皆因下早。邪氣入里而成。邪與陽結為結胸。邪與陰結為臟結。結胸在心之分。臟結在腎之分。結胸可治。陽主生也。臟結不治。陰主殺也。(參來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