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4)
卷三 (4)
1. 下利(述古)
三陽合病下利。有熱無寒。三陰下利。自利屬寒。陽邪屬熱。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此風邪入胃也。脈浮而長。所見皆太陽症。以下利故。知與陽明合病也。用葛根湯表提風邪。利自止矣。
邵評:下利有寒熱之不同。三陽合病下利。邪化熱而入里。無寒症也。三陰下利。有直中傳經二因。直中下利為寒。從陽經傳入者。為熱利也。太陽之邪。併入陽明而自下利。為太陽陽明合病。合病下利者。裡氣得熱而下行也。脈浮為太陽。長為陽明脈。見太陽症者。太陽之邪。
初入陽明之裡。兩陽合明。邪氣火盛。表實裡虛。故外見太陽症。而里則下利也。用葛根湯辛甘發散。以從陽解。兩陽相合之邪。下者舉之之法也。且太陽陽明合病下利。是太陽症內陷陽明。故用表劑中加葛根。以清裡熱。
白話文:
如果出現三陽合病(太陽、陽明、少陽)引起的下痢,病人會有發熱的症狀,但沒有寒症。而三陰合病(太陰、少陰、厥陰)引起的下痢,則屬於寒症。陽氣是屬熱的,所以陽邪引起的下痢會伴隨發熱。
當太陽和陽明經絡同時生病,造成下痢時,表示風邪已經入侵胃部。病人脈象浮而長,表現出太陽經的症狀,但由於下痢的出現,可以判斷出陽明經也參與了病症。可以用葛根湯來疏散表邪,使下痢自然停止。
邵評
下痢的病因有寒熱之分。三陽合病導致的下痢,是因為邪氣化熱並入侵內部,所以沒有寒症。三陰合病導致的下痢,則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直中下痢,屬於寒症;另一種是由陽經傳入的,屬於熱症。太陽經的邪氣入侵陽明經,導致下痢,稱為太陽陽明合病。合病下痢是因為裡氣受到熱氣影響而向下運行。脈象浮代表太陽經,長代表陽明經。病人出現太陽經的症狀,說明太陽經的邪氣剛剛入侵陽明經的裡部。
由於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發病,邪氣火盛,表實裡虛,所以病人外表表現出太陽經的症狀,但內部卻出現下痢。用葛根湯的辛甘發散之性,從陽經解表,可以治療兩陽合病的邪氣。葛根湯可以使下降的陽氣升舉,這是治療下痢的有效方法。
此外,太陽陽明合病導致的下痢,其實是太陽經的症狀內陷陽明經,因此在表劑中加入葛根,可以清裡熱。
解釋:
- **三陽合病、三陰合病:**指六經中的三條經絡同時發病。
- **風邪:**中醫指致病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
- **葛根湯:**由葛根、麻黃、桂枝、甘草、芍藥、生薑、大棗組成的方劑,具有解表散寒、生津止渴的功效。
- **表實裡虛:**指外在症狀明顯,但內部虛弱。
- **辛甘發散:**指藥物具有辛辣、甘甜的味道,可以發散風寒、疏通經絡。
現代醫學解釋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認為的胃腸道感染引起的下痢,根據發熱、寒症等症狀判斷病因和治療方法。現代醫學認為,下痢是由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的,治療方法會根據病因進行選擇,並不會完全依靠中醫理論。
若桂枝症。誤下而利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汗出而喘。當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外解表邪。內清裡熱。
邵評:陽陷於內者十之七。留於表者十之三。故曰表未解也。邪束於表。陽擾於內。故喘而汗出。表裡俱病。用葛根之辛涼以解表。用芩連之苦寒以清裡也。
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此熱邪已入少陽之裡。膽火大熾。移熱於脾。故自下利。脈浮而弦。外症必頭痛胸滿。口苦咽乾目眩。或往來寒熱。熱邪不在半表而在半里。故不用柴胡而主黃芩。嘔加半夏、生薑。治痰飲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類似桂枝症的症狀,誤用瀉下藥導致腹瀉不止,脈象又急促,說明表症尚未解除。患者同時伴隨出汗和呼吸困難,應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此方可外解表邪,內清裡熱。
邵氏評曰:患者陽氣陷於內者佔七成,留於表者佔三成,所以說表症尚未解除。邪氣束縛於外,陽氣擾動於內,因此才會出現喘息和出汗的症狀。此乃表裡俱病,故用葛根的辛涼之性來解表,用黃芩和黃連的苦寒之性來清裡。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並出現腹瀉的患者,應使用黃芩湯。此時熱邪已入侵少陽經的裡部,膽火旺盛,將熱氣傳導到脾臟,導致腹瀉。脈象浮而弦,外症必有頭痛、胸悶、口苦、咽乾、目眩等症狀,或伴隨寒熱往來。熱邪不在表層,而是在裡層,所以不用柴胡而以黃芩為主。若患者伴隨嘔吐,則加半夏和生薑,用來治療痰飲。
邵評:少陽半表半裡。比陽明為尤深。邪熱更易內侵太少。兩陽合病。陽盛陰虛。陽氣下陷入陰中。故自下利。而治法與陽明不同矣。太陽陽明合病。其邪初入陽明之表。邪近於外。故用葛根驅邪。使從外出為順。太陽少陽合病。是邪已入少陽之裡。邪入於內。故用黃芩治之。
使從內出為易。夫熱淫於內。黃芩之苦以清之。腸胃得熱而不固。芍藥之酸。甘草之甘。以收固之。酸苦湧泄為陰。亦通因通用之法也。若嘔者。熱邪上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而黃芩之清裡。亦法之所不易矣。且黃芩湯。小柴胡加減方也。熱不在半表。已入半里。
白話文:
邵氏評語:
少陽證屬於半表半裡,比陽明證更深。邪熱更容易入侵太少陽經。當兩陽經合病,陽盛陰虛,陽氣下降陷入陰中,就會出現下痢。因此,少陽證的治療方法與陽明證不同。
太陽與陽明合病,邪氣剛開始侵入陽明經的表層,邪氣靠近體表,所以用葛根驅邪,讓邪氣從體表排出,順應自然法則。
太陽與少陽合病,邪氣已經侵入少陽經的裡層,邪氣深入體內,所以用黃芩治療,使邪氣從體內排出,更容易治癒。
因為熱邪在體內肆虐,黃芩的苦味能清熱解毒。腸胃因熱而失去固攝能力,芍藥的酸味和甘草的甘味可以收斂固澀腸胃。酸苦湧泄屬陰,也是因病施治的原則。
如果患者出現嘔吐,是因為熱邪上逆,所以要加入半夏和生薑來散逆氣。黃芩清裡熱,也是治療少陽證必不可少的藥物。
黃芩湯是小柴胡湯的加減方,當熱邪不在半表,已經侵入半裡時,就可以用黃芩湯治療。
故以黃芩清裡。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補中也。
或云。此少陽指三焦。不指膽。
少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如發熱嘔惡。心下痞硬。或往來寒熱。大柴胡湯主之。(陽明脈勝則洪緩為不負而順少陽脈勝則弦緊為負而逆)
按三陽合病下利。惟少陽陽明為重。土受木克也。故陽明脈勝為順。陽明脈負為失。失者死也。(註釋參來蘇集)
三陰下利。俱詳見本病下。如腹滿而痛。吐利交作。或下利清穀。吐利四逆。或下利身重。小便不利等症。皆屬三陰本臟虛寒。當以理中、四逆、真武輩治之。
白話文:
所以用黃芩來清熱解毒。雖然不是胃實,但也不是胃虛,所以不需要用人參來補中。
有些人說,這裡的少陽指的是三焦,不是指膽。
少陽和陽明合病,從下腹瀉的,如果脈象不浮,就表示順暢;如果脈象浮,就表示不順暢。脈象滑而數,表示有積食,應該要瀉下。如果出現發熱、嘔吐、惡心、心窩處痞硬,或者往來寒熱,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陽明脈象旺盛,則脈搏洪大而緩慢,表示不浮而順暢;少陽脈象旺盛,則脈搏弦緊,表示浮而逆行)
分析三陽合病下瀉,只有少陽和陽明合病最嚴重。因為土受木克,所以陽明脈象旺盛為順暢,陽明脈象衰弱為不順暢。不順暢就會導致死亡。(註釋參照《來蘇集》)
三陰下瀉,都詳細記錄在本病下。例如腹滿疼痛,嘔吐腹瀉交替出現,或者腹瀉排泄清穀物,嘔吐四肢厥逆,或者腹瀉身體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狀,都屬於三陰本臟虛寒,應該用理中湯、四逆湯、真武湯等藥物來治療。
邵評:此三陰自受寒邪而下利之正法。
三陰熱邪下利。太陰有暴煩下利。腹滿大痛。咽乾而渴之症。少陰有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之症。俱是轉屬陽明。宜承氣輩主之。少陰又有四逆。泄利下重。小便不利。腹中痛之症。亦屬熱邪。宜四逆散。厥陰熱利下重。渴欲飲水。脈弦而數。此風木熱邪乘脾。白頭翁湯主之。
邵評: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熱灼津傷。轉屬陽明。而成胃實見症。皆熱實之象。故可用下法。若少陰熱並陽明之症。少陰經中熱極。則迫其水下流。而腎水燥。燥則腸中之物更堅。故利清水。色純青者。腎弱而肝反侮之也。心下痛為實。口乾燥為熱。用大承氣急下燥屎以存津也。
白話文:
邵氏認為,這三陰經受到寒邪而導致腹瀉,是治療的正道。
三陰經因熱邪而導致腹瀉,太陰經會出現突然發作的腹痛、腹脹、口乾舌燥等症狀。少陰經則會出現自發性的清水腹瀉,糞便顏色呈青色,同時伴隨心窩痛、口乾等症狀。這兩種情況都是熱邪轉移到了陽明經,應該使用承氣湯類的藥物治療。少陰經還可能出現四逆證,表現為腹瀉、下肢沉重、小便不利、腹痛,也是熱邪所致,應該使用四逆散。厥陰經熱邪引起的腹瀉,會出現下肢沉重、口渴、脈象弦數等症狀,這是風木熱邪侵犯脾臟,應該使用白頭翁湯治療。
邵氏進一步說明,陽經的熱邪傳入太陰經,會灼傷津液,進而轉移到陽明經,造成胃實的症狀。這些都是熱邪實證,因此可以用下法治療。如果少陰經熱證同時伴隨陽明經證,則說明少陰經的熱氣極盛,會迫使腎臟中的水液向下流失,導致腎水枯竭。腎水枯竭就會使腸道中的食物更加乾燥,因此才會出現清水腹瀉、糞便呈青色的情況。這也說明腎臟虛弱,肝臟反而對腎臟產生反克。心窩痛是實證,口乾是熱證,因此要用大承氣湯急劇瀉下燥屎,以保存津液。
至於四逆。四肢逆冷也。陽氣不達於四肢。故逆冷。泄利下重。是陽邪下陷入陰。陽內而陰反外。陰陽脈氣不順接也。小便不利腹痛。水氣為患也。用四逆散和解表裡之邪。惟熱邪傳入厥陰。為協熱下利。熱利下重。乃濕熱穢氣鬱遏於下焦廣腸。故魄門重滯。雖利而難出也。
渴欲飲水者。以里有熱。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弦為肝脈。數則裡熱也。用白頭翁辛淡以除邪氣。連柏苦寒以清熱。秦皮苦涼性澀。入厥陰而止利也。
又評:少陰四逆者。四肢厥冷也。此非熱厥。乃太陽初受寒邪。便入少陰之症。少陰為陰樞。邪氣居之。可進可退。故其病每多或然之症。因取四味以散四逆之邪。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
白話文:
關於四逆症,指的是四肢冰冷。這是因為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所以才會冰冷。出現腹瀉、排便困難,代表著陽邪向下侵入陰分,陽氣內陷而陰氣外露,導致陰陽脈氣不流通。小便不順暢,伴隨腹部疼痛,是水氣阻滯所致。治療方法是使用四逆散來調和表裡邪氣。
如果熱邪傳入厥陰經,就會導致腹瀉。出現腹瀉且排便困難,是因為濕熱穢氣鬱積在下焦的廣腸,導致肛門阻塞,即使腹瀉也難以排出。
口渴想要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邪氣傳經,影響到厥陰經。脈象弦急,表示裡有熱。治療時使用白頭翁辛淡除邪,連翹苦寒清熱,秦皮苦涼收澀,入厥陰經止瀉。
另外,少陰四逆症是指四肢冰冷,這並非熱厥,而是太陽經初受寒邪,就入侵少陰經的症狀。少陰經是陰氣的樞紐,邪氣停留於此,可以進可以退,因此病症變化多端。治療方法是用四味藥來散解四逆的邪氣,這是針對少陰經氣分而下的藥方。
凡厥陰病。先發厥。後發熱。不退者。必便膿血也。脈數有力。從陽治。脈沉無力。從陰治。
邵評:熱不退者。陽邪盛也。陽盛則傷陰絡。故知必便膿血也。便血而脈數有力者。宜滋陰清熱。從陽治之。脈沉無力者。當溫中和營。從陰治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患了厥陰病,一開始發作時會有厥症,之後發燒,燒退不了,就一定會拉出膿血。如果脈搏跳得快且有力,就應該從陽氣入手治療;如果脈搏沉細無力,就應該從陰氣入手治療。
2. 下利(新法)
凡傷寒熱邪正盛之時。必在陽明胃經。陽明以胃實為病。故大便不通。然火症往往下黃黑稠黏之物。此熱邪下逼大腸。非痢也。雖通仍作不通論。只用清火解毒以治陽明。其利自止。
邵評:熱結腸胃。下迫大腸而下注。治宜清化火熱。
如傷寒熱症。下痢純清水或黃沫。潮熱腹硬。脈沉滑有力者。此名旁流。因腸中有燥矢阻塞。水漿從旁滲出。病在陽明。非關脾也。導去燥矢。其痢自止。
邵評:所下皆是水沫。吃下之湯水。隨熱下注。腸中有燥屎內結。水從旁流也。下其燥矢。熱退則愈。蓋燥矢在腸。水從旁流。非下不可。
有陽明火症。邪火不殺穀。吃湯下湯。吃水下水。此有陽明實症可據。非若脾腎俱敗者比。亦只清其火邪。其痢自止。
白話文:
當傷寒熱邪盛行時,必定會侵犯陽明胃經。陽明胃經以胃實為病,所以大便不通。然而,發熱症狀往往會排出黃黑色稠黏的排泄物,這是熱邪下逼大腸的表現,並非痢疾。即使排泄通暢,也要當作不通論治,只需清熱解毒治療陽明胃經,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熱邪結聚腸胃,下逼大腸而排出。治療應以清化火熱為主。
若傷寒熱症患者出現純清水或黃沫狀腹瀉,伴隨潮熱、腹硬、脈沉滑有力等症狀,稱為旁流。這是因為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阻塞,水分從旁滲出。病在陽明胃經,與脾臟無關。只要引導出乾燥的糞便,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所排泄的都是水沫,吃下的湯水也會隨著熱邪下注,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內結,水從旁流出。排出乾燥的糞便,熱退則病癒。乾燥的糞便留在腸道,水從旁流出,必須排出才能治癒。
陽明胃經火熱症狀,邪火不傷食物,喝湯就排湯,喝水就排水,這是陽明實證的表現,不像脾腎俱敗的患者。只需要清熱解毒,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邵評:胃中火盛。水穀消化不及。則穀不化。火性急速。不能停留。故一吃即利。此火迫下注。必有實熱見症。實火脈象形於外。與脾腎陽虛火衰。不能消化。下利清穀者。大相天淵。清化胃中邪火。利可自止。
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其症頭疼惡寒發熱。噁心飽悶。腸胃窘迫。而泄痢者。此表裡俱病。法當外散表邪。內消積滯。不在傷寒變病之例。
邵評:表裡交病。外邪內迫而下利。宜疏表和里。兩解治之。如枳、桔、梔、豉加葛根、焦雞金。最妙。
有一種表熱裡寒之症。初起頭痛惡寒發熱。繼即下痢清穀。脈浮而遲。口不渴飲。俗名漏底傷寒是也。良由其人脾胃本虛。一感外邪。即得直入腸胃。不在太少留連。速當溫中散寒。加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甚者加冬朮、乾薑。
白話文:
邵評說:胃裡火氣旺盛,水穀消化不了,就導致穀物無法消化。火性急躁,無法停留,所以一吃就拉肚子。這種火氣往下逼迫,必然有實熱症狀。實火脈象會表現出來。這跟脾腎陽虛火衰,無法消化,拉肚子清稀穀物,是天壤之別。只要清除胃中的邪火,拉肚子就會自然停止。
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的病症,症狀是頭疼惡寒發熱,噁心飽脹,腸胃不舒服,並且拉肚子。這屬於表裡俱病,應該外散表邪,內消積滯,不屬於傷寒變病的範疇。
邵評說:表裡交病,外邪內迫導致拉肚子,應該疏通表邪,調和裡氣,兩方面一起治療。像枳實、桔梗、梔子、豉,加上葛根、焦雞金,最為有效。
有一種表熱裡寒的病症,初期頭痛惡寒發熱,接著就拉肚子清稀穀物,脈象浮而遲,口不渴,俗稱漏底傷寒。這是因為患者脾胃本來虛弱,一感外邪,就直入腸胃,沒有在表層停留,應該溫中散寒,加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藥物。嚴重者還要加冬朮、乾薑。
邵評:此與上條有輕重虛實之不同。上條表有風邪。而內傷飲食。是表裡俱實。此條表有熱邪。而里則虛寒。是表實裡虛。中陽虧乏。表邪乘虛內入。直走腸胃而下利也。治宜溫運中陽。外散表寒。與上條治法不同。此方治脾胃中虛有寒。表邪入里而下利。的是正法。
若陽邪傳裡。熱邪攻於腸胃。而變下利膿血者。重症也。然亦有寒熱之分。蓋邪至三陰。為日已久。實者則從陽化熱。虛者則從陰化寒矣。如少陰下利。用豬苓湯者。從陽化熱也。用桃花湯者。從陰化寒也。辨症之法。以脈數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
白話文:
邵師傅說:這條與上一條的症狀有輕重虛實上的差別。上一條是表證有風寒,內裡因飲食不當而受傷,屬於表裡俱實的狀況。而這條是表證有熱邪,內裡卻是虛寒,屬於表實裡虛的狀況。因為中焦陽氣不足,表邪乘虛而入,直達腸胃,所以引起下痢。治療上應以溫運中焦陽氣,同時外散表寒,與上一條的治療方法不同。這個方子針對的是脾胃虛寒,表邪入裏而導致下痢的病症,是正治之法。
若陽邪傳裡。熱邪攻於腸胃。而變下利膿血者。重症也。然亦有寒熱之分。蓋邪至三陰。為日已久。實者則從陽化熱。虛者則從陰化寒矣。如少陰下利。用豬苓湯者。從陽化熱也。用桃花湯者。從陰化寒也。辨症之法。以脈數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
如果陽邪傳入內裡,熱邪侵犯腸胃,導致下痢帶有膿血,這就屬於重症了。但即使是重症,也分寒熱兩種。因為邪氣侵犯三陰經,時間久了,實證就會從陽化為熱,虛證則會從陰化為寒。比如少陰經下痢,用豬苓湯的,是屬於陽化為熱的;用桃花湯的,是屬於陰化為寒的。辨別寒熱的辦法,可以觀察脈象:脈搏有力且數者為熱,脈搏緩慢無力者為寒。也可以觀察舌苔:舌頭乾燥口渴者屬熱,舌頭濕潤不渴者屬寒。
小便赤澀屬熱。清白屬寒。下利腸垢屬熱。鴨溏屬寒。熱利臍下必熱。寒利臍下必寒。熱利當清其腸。寒利當溫其下。
邵評:陽經熱邪傳於裡。有化寒化熱之不同。辨別精明。須熟記之。
凡傷寒疫癘。熱邪傳裡。下利腸垢。或下鮮血。小溺赤澀。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身熱口渴。六脈洪數。臍腹大痛者。此熱毒內攻腸胃也。不治則爛矣。急用大黃、芩連、銀花、丹皮、芍藥、甘草之類。下之清之。繼用鮮生地數兩。代大黃與之。以養陰解毒。若下利腸垢。
其勢稍緩者。宜黃芩湯加川連、銀花、丹皮之屬清之。血利加丹參、槐米、川斷。
白話文:
尿液顏色深紅發澀屬於熱證,清澈透明屬於寒證。大便稀薄帶有腸垢屬於熱證,像鴨蛋溏狀屬於寒證。熱證導致的腹瀉,臍下部位會發熱;寒證導致的腹瀉,臍下部位會發冷。熱證腹瀉應清熱解毒,寒證腹瀉應溫暖下焦。
凡是因傷寒、瘟疫導致的熱邪入侵,下利腸垢,或排出鮮血,小便赤澀,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發熱口渴,脈搏洪數,臍腹劇痛者,這是熱毒侵犯腸胃,如果不治就會潰爛。應急用大黃、黃芩、連翹、銀花、丹皮、芍藥、甘草等藥物,瀉下清熱。之後用鮮生地數兩代替大黃,以滋陰解毒。如果下利腸垢,病情稍微緩解,可以用黃芩湯加川連、銀花、丹皮等藥物清熱。如果排出鮮血,可以加丹參、槐米、川斷等藥物止血。
邵評:火熱疫毒。盛於腸胃。急用苦寒清下治之。
如遇傷寒疫症。下利如豆汁魚腦之色。脈象沉濡。舌白如粉。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濕毒聚於腸胃也。宜茅朮、厚朴、廣皮、二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之類。滲之和之。
邵評:此濕溫症而兼疫毒也。宜清滲濕邪治之。此方頗合。
如下利雜色。六脈沉遲。舌潤無苔。或紫色而光。口不渴飲。腸胃並連。直出無關閉者。此脾腎虛寒。關閘不闔。元氣下泄之證也。急投胃關煎。合桃花湯。兼從手陽明以堵截之。或桃花湯重加人參以截之。
白話文:
邵氏認為,這屬於火熱疫毒,集中在腸胃,應急用苦寒清熱瀉下的方法治療。
若遇到傷寒疫症,患者腹瀉如豆汁或魚腦的顏色,脈象沉而濡,舌頭白如粉,小便不利,但卻不口渴,這表示濕毒積聚在腸胃,應該用茅術、厚朴、廣皮、二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等藥物,以利水滲濕,調和脾胃。
邵氏認為,這是濕溫症合併疫毒,應以清熱滲濕的方法治療,這個方子非常合適。
如果腹瀉的顏色混雜,六脈沉而遲緩,舌頭潤滑無苔,或者呈紫色且光亮,不口渴也不想喝水,腸胃鬆弛,直通無關閉,這表示脾腎虛寒,關門失守,元氣下泄,應急用胃關煎,配合桃花湯,同時從手陽明經脈入手阻截。也可以在桃花湯中加重人參,以截斷下泄之勢。
邵評:腎陽虧乏。虛寒下利。滑脫無度。溫澀下焦為治。
如見外熱內煩。舌燥口渴。脘中痞悶。或痛或嘔。而利不止者。中焦濕熱也。當用瀉心法。芩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之類。
邵評:濕熱痞結中焦。脘悶嘔痛。不食下利。似是噤口痢症。防其閉結。用開痞泄邪之法。卻是正治。
凡下利。舌苔遍地白厚。如雪花者。臟結也。不治。
邵評:陽虛體濕。濁陰凝結於中。苔厚如雪花者。邪結已深也。純陰無陽。故不治。
凡三陰下利。小便不利者。津液竭也。不可妄利小便。
邵評:陰經下利。而小便不利。陰津虧乏也。如妄利之。陰氣竭絕而津涸矣。
白話文:
邵評:腎陽不足,導致虛寒腹瀉,排泄失控。治療應以溫暖收斂下焦為原則。
如果出現外熱內煩、舌燥口渴、胸脘痞悶、或痛或嘔,而且腹瀉不止,這是中焦濕熱所致。應該採用瀉心法,用黃芩、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茯苓、澤瀉等藥物。
邵評:濕熱阻滯中焦,導致胸脘悶脹、嘔吐疼痛、不思飲食、腹瀉,類似噤口痢症。預防其閉結,使用開痞泄邪的方法,才是正確的治療。
所有腹瀉患者,舌苔滿布白色厚膩,如同雪花一般,這是臟腑積結,無藥可治。
邵評:陽虛體濕,濁陰凝聚於中,舌苔厚膩如同雪花,邪氣已經深入,純陰無陽,所以無法治療。
所有三陰腹瀉,小便不利者,是津液枯竭,不可隨意利尿。
邵評:陰經腹瀉,而小便不利,是陰津虧乏。如果隨意利尿,陰氣耗竭,津液就會枯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