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一 (12)
卷一 (12)
1. 察舌辨症歌
邵評:此即發之溫病,分營衛治,與伏氣內發不同,臨症時最宜細辨。寒溫二氣前粗辨,暑濕相循病必纏,濕病已陳黏膩舌,只將暑症再提傳。
邵評:上文論傷寒溫病,以下言暑邪濕溫。
暑傷氣分苔因白,渴飲、煩嘔、咳喘連。身熱脈虛胸又滿,無形氣分熱宜宣。蔞皮、貝、杏、通、芩、滑(通草滑石)、梔、豉、翹心、竹葉,煎。或見咳紅荷葉汁,痞加樸、蔻、鬱金、川。
邵評:此條暑傷氣分,治從肺衛。
肺氣鬱,則暑邪逆入營中,故咳紅。
暑入心營舌絳紅,神呆似寐耳如聾。溺淋汗出原非解,失治邪干心主宮。犀、滑、翹、丹、元、地,覓。銀花、竹葉、石菖,同。欲成內閉多昏昧,再入牛黃即奏功。
邵評:此條暑入營中,治以清營開泄。
暑熱之邪,上蒙清竅,則耳聾,不與少陽同例,忌用柴胡。乘於胞絡,則神昏,宜清心開閉。凡邪在手經,忌足經藥。
邵評:凡溫熱暑邪,由口鼻吸受,邪在手經,從三焦立法,忌足經藥,此與治傷寒分別處也。暑濕合邪空竅觸,三焦受病勢瀰漫。脘悶頭脹多嘔惡,腹痛還防瘧痢干。梔、豉、杏仁、芩、半、樸、銀花、滑石、郁、紅、安。(鬱金橘紅)
邵評:暑濕合邪,由口鼻吸受,三焦俱病。邪初入氣分,其勢尚輕,故用梔豉輕劑。若傳變瘧痢等症,宜隨症用藥治之。
暑邪挾濕,從口鼻空竅觸入,則三焦氣分受病,頭脹脘悶嘔惡。此邪初入見症,其勢尚輕,故只用梔豉等,以清氣分。暑熱之邪,留於募原則變瘧;入於腸胃則成痢,治宜隨症加減。
邵評:此條暑濕合邪,其症尚輕。若邪留膜原為瘧邪,入腸腑成痢。脾與胃以膜相聯,故曰膜原。脾胃之交,半表半裡也,猶足少陽之半表半裡耳。
濕溫氣分流連久,舌赤中黃燥刺干。咯血毋庸滋膩入,耳聾莫作少陽看。三焦並治通、(草)茹、(竹茹)杏、金汁、銀花、膏、滑、寒。(石膏、滑石、寒水石)若得疹痧肌內透,再清痰火養陰安。
邵評:濕溫重症,三焦俱病,故舌赤中黃燥刺。耳聾是濕熱上蒙清竅,不可作少陽治。咯血是熱傷肺絡,不可用滋膩藥。宜清三焦氣分之邪。若邪從外達,而發疹痧,再清痰火,漸入養陰治之。
凡暑濕合邪,輕則氣分微結,重則三焦俱病,清解不應,即屬濕溫重症。肺氣不得宣暢,則釀成膿血。濕熱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治當急清三焦,氣分一鬆,則疹痧得以外達,再議清火清痰,漸入養陰之品。
邵評:此條濕溫重症,惟恐人見咯血而認陰虛,見耳聾誤作少陽施治,故特揭之。苔形粉白四邊紅,疫入募原勢最雄。急用達原加引藥,一兼黃黑下匆匆。
邵評:舌苔粉白邊紅,疫邪入於膜原也。用吳又可達原飲治法。若舌變黃燥黑苔,邪入胃腑,用承氣下之。惟達原飲中分三陽加引經藥。
白話文:
察舌辨症歌
這是溫病的初期症狀,應分治營衛,與伏氣內發不同。臨症時必須細心辨別。首先粗略辨別寒溫二氣,暑濕相循,疾病必纏綿不癒。濕病日久,舌苔黏膩,只需再辨別暑症即可。
上文論述傷寒溫病,以下論述暑邪濕溫。
暑邪傷及氣分,舌苔因之發白,口渴飲水、噁心嘔吐、咳嗽氣喘連綿不斷,身體發熱、脈象虛弱、胸部滿悶,這是無形之邪熱傷及氣分,應宣通肺氣。可用蔞皮、貝母、杏仁、通草、黃芩、滑石、梔子、豆豉、翹搖、竹葉煎服。如果出現咳嗽帶血,可用鮮荷葉汁;若有痞塊,可加入樸硝、肉蔻、鬱金、川貝。
此條論述暑邪傷及氣分,治法應從肺衛入手。
肺氣鬱結,則暑邪逆入營中,所以出現咳嗽帶血。
暑邪侵入心營,舌頭絳紅,神志呆滯,似睡非睡,耳朵聽不見聲音,小便淋漓、汗出,這並非邪氣的消退,若失治,邪氣將侵犯心臟。可用犀角、滑石、翹搖、丹皮、元參、生地、麥冬、銀花、竹葉、石菖蒲同用。如果病情發展到閉證,神志昏迷,再加入牛黃即可奏效。
此條論述暑邪入營,治法應清營開泄。
暑熱之邪上蒙清竅,則耳朵聽不見聲音,這與少陽病不同,忌用柴胡。暑邪侵入胞絡,則神志昏迷,應清心開竅。凡邪氣在手陽明經,忌用足陽明經的藥物。
凡溫熱暑邪,由口鼻吸入,邪氣在手陽明經,應從三焦立法治療,忌用足陽明經的藥物。這是治療傷寒與溫病的不同之處。暑濕合邪,侵犯空竅,三焦受病,病情瀰漫,脘腹悶脹,頭痛,多嘔惡,腹痛,還需預防瘧疾和痢疾。可用梔子、豆豉、杏仁、黃芩、半夏、樸硝、銀花、滑石、鬱金、橘紅煎服。
暑濕合邪,由口鼻空竅侵入,三焦氣分受病,頭脹、脘腹悶脹、嘔惡,這是邪氣初入的症狀,病情尚輕,所以只用梔子、豆豉等清氣分的藥物。暑熱之邪留於募原則化為瘧疾,入於腸胃則成痢疾,治療應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
此條論述暑濕合邪,病情尚輕。如果邪氣留於募原則為瘧疾,入於腸胃則為痢疾。脾與胃以膜相連,故稱膜原。脾胃交界處,半表半裡,如同足少陽經一樣。
濕溫邪氣在氣分流連日久,舌頭通紅,舌苔中間黃色,乾燥而刺痛,咯血,不宜使用滋膩的藥物,耳朵聽不見聲音,不可當作少陽病治療。應清解三焦,可用通草、竹茹、杏仁、金汁、銀花、石膏、滑石、寒水石。如果疹子和痧痘透發於肌膚,再清熱解毒,養陰安神。
濕溫重症,三焦俱病,所以舌頭通紅,舌苔中間黃色,乾燥而刺痛。耳朵聽不見聲音是濕熱上蒙清竅,不可當作少陽病治療。咯血是熱傷肺絡,不可使用滋膩的藥物。應清解三焦之邪氣。如果邪氣從外達,而發疹痧,再清熱解毒,逐漸轉入養陰治療。
凡暑濕合邪,輕則氣分微結,重則三焦俱病,清解無效,就屬於濕溫重症。肺氣不得宣暢,則釀成膿血。濕熱上蒙清竅,則耳朵聽不見聲音。治療應急清三焦,氣分一鬆,則疹痧可以外達。再清熱解毒,清痰,逐漸轉入養陰的藥物。
此條論述濕溫重症,唯恐人們看見咯血就認為是陰虛,看見耳朵聽不見聲音就誤認為是少陽病而施治,所以特別指出。舌苔顏色粉白,四邊發紅,疫邪入侵膜原,病情危重。應急用達原飲加引經藥,如果舌苔變為黃燥黑苔,邪氣入胃腑,則用承氣湯瀉下。達原飲中分治三陽,加引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