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一 (11)
卷一 (11)
1. 察舌辨症歌
溫邪暑熱走營中。兼入太陰氣分同。吸受心營並肺衛。暑溫挾濕衛營通。
邵評:溫暑二邪。從口鼻吸入。或入心營。或入肺衛。濕邪由肌表而入。常走氣分。若濕兼暑邪。則營衛俱入矣。
溫暑二氣。常入營分。兼入氣分。蓋溫暑都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先受。故或入心營。或入肺衛。或先衛後營。惟濕邪常走氣分。必暑挾濕。濕挾暑。則三焦營衛通入矣。
邵評:二條論寒濕溫暑之入氣入營。
傷寒入里陽明主。熱病陽明初便纏。先白後黃寒化熱。純黃少白熱蒸然。
邵評:此熱病是伏氣所發。初起即從陽明而達於外。與感而即發之溫病。自外入內者。自是兩種。不可混治。
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傷寒由表達里。故在表屬太陽。入里即屬陽明腑病。熱病自內發外。借陽明為出路。故初起即在陽明。但看舌苔先白後黃者。傷寒由表達里。寒化為熱也。若初起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是熱病發於陽明。由里出表。熱勢蒸然。內盛也。更參外症。初起惡寒發熱為傷寒。壯熱無寒為熱病。
邵評:傷寒由表入里。先太陽。後陽明。故舌苔先白後黃。見症初起惡寒。熱病自里出外。初起即從陽明為出路。故舌苔純黃少白。見症壯熱不寒。胸腹灼手。以此為辨。最為粗確。
熱病無寒惟壯熱。黃芩、梔、豉、古今傳。惡寒發熱傷寒症。發汗散寒表劑先。
邵評:此條亦伏氣所發之熱病。切不可辛溫發汗。宜用梔、豉、黃芩、等方。清解少陽陽明。若是傷寒。可用表劑發汗矣。
凡溫熱之症。不可發汗。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少陽溫病從何斷。舌絳須知木火燃。目赤耳聾身熱甚。梔翹、犀角、牡丹鮮。
邵評:舌絳赤。外症耳聾目赤者。是溫病從少陽而發出也。當清解木火之郁。與傷寒少陽症之可用表散不同。故忌汗散。
凡溫病熱病。初起皆純熱無寒。熱病發於陽明。溫病發於少陽。當從何法斷之。但看舌苔黃燥為陽明熱病。絳赤為少陽溫病。溫病宜用犀角、梔、翹、鮮地、丹皮、之類。以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邵評:此三條。論溫熱病由於伏氣所發。以舌苔辨之。最精。
若是溫邪從上受。竅中吸入肺先傳。芩、翹、梔、豉、桑、蔞、杏。氣燥加膏肺分宣。邪入心營同膽治。再加元、麥、郁、菖、鮮。
邵評:春時溫邪從口鼻吸入。受而即發。舌苔白燥者。邪先入肺也。從肺衛氣分治之。若舌鮮紅而絳。邪入心營也。治與少陽膽經同法。加入清心開竅之品。
溫邪從內發者。以少陽膽經治之。若因天時晴燥太過。其氣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燥邊紅。治在氣分。舌色鮮紅。治在營分。營分與少陽膽經同法。亦用犀角、丹皮、鮮生地之類。再加元參、麥冬、川鬱金、鮮菖蒲。以清心開竅也。
白話文:
察舌辨症歌
溫邪暑熱侵犯人體,循經絡運行,同時也進入太陰經氣分。暑熱之邪被人體吸入,影響心經營氣和肺經衛氣,暑熱夾雜濕邪,則營衛氣分皆受影響。
溫暑二邪,皆由口鼻吸入,或侵犯心經營氣,或侵犯肺經衛氣。濕邪則從肌膚表面侵入,常侵犯氣分。若濕邪與暑邪同時入侵,則營衛氣分皆受影響。
溫暑之邪,通常侵犯營分,也可能侵犯氣分。這是因為溫暑之邪皆由口鼻吸入,上焦首先受到影響,因此或侵犯心經營氣,或侵犯肺經衛氣,或先侵犯衛氣後侵犯營氣。唯濕邪常侵犯氣分,只有暑邪夾雜濕邪,或濕邪夾雜暑邪,才會同時侵犯三焦的營衛氣分。
兩段文字論述寒濕、溫暑之邪入侵氣分和營分的機理。
傷寒之邪入侵人體,首先侵犯陽明經的裡層,熱病則陽明經一開始就受影響。傷寒舌苔先白後黃,由寒轉熱;純黃少白,則為熱盛。
此熱病是由於伏藏之邪氣所發,初期即從陽明經表現出來,與外感而立即發病的溫病,由外而內不同,不可混淆治療。
太陽經主表,陽明經主裡。傷寒由表入裡,故在表證屬太陽經,入裡即屬陽明經腑病。熱病則由內發外,借陽明經為宣洩之途,故初期即在陽明經。觀察舌苔,先白後黃者,是傷寒由表入裡,寒化為熱;若初期純黃少白,或黃色乾燥粗糙,則為熱病由裡達表,熱勢蒸騰,內熱盛。需結合其他症狀,初期惡寒發熱者為傷寒,壯熱無寒者為熱病。
傷寒由表入裡,先侵犯太陽經,後侵犯陽明經,故舌苔先白後黃,初期見惡寒。熱病則由裡達表,初期即從陽明經為宣洩之途,故舌苔純黃少白,症見壯熱不寒,胸腹灼熱。以此辨別,最為簡便可靠。
熱病無惡寒,只有壯熱,可用黃芩、梔子、豆豉等藥物治療。傷寒則惡寒發熱,應先用發汗散寒的解表藥物。
此條也是論述伏藏之邪氣發的熱病,不可用辛溫發汗,宜用梔子、豆豉、黃芩等藥物清解少陽、陽明經的邪氣。若是傷寒,則可用解表藥物發汗。
凡溫熱之症,不可發汗。如張仲景所說的陽明病用梔子豉湯,少陽病用黃芩湯,皆可通治。判斷少陽溫病,需觀察舌頭絳紅,表示木火兩經亢盛。目赤耳聾,身熱甚者,可用梔子、翹搖、犀角、牡丹皮等藥物。
舌頭絳紅,伴隨耳聾目赤者,是溫病從少陽經而發,應清解肝膽火熱之邪氣,與傷寒少陽病可用解表散寒藥物不同,故忌汗法。
凡溫病熱病,初期皆為純熱無寒。熱病發於陽明經,溫病發於少陽經,如何區分呢?觀察舌苔,黃燥者為陽明熱病,絳紅者為少陽溫病。溫病宜用犀角、梔子、翹搖、鮮生地、丹皮等藥物,以解肝膽火熱之邪氣,切忌發汗。
以上三條論述溫熱病皆由伏藏之邪氣所發,以舌苔辨證,最為精確。
若溫邪從上而下,由口鼻吸入,先侵犯肺經,可用黃芩、翹搖、梔子、豆豉、桑葉、蔞麻子、杏仁等藥物,若氣分乾燥,可加潤燥之品。邪氣入心經營氣,則與膽經同治,再加元參、麥冬、鬱金、菖蒲等藥物。
春季溫邪由口鼻吸入,立即發病,舌苔白燥者,邪氣先入肺經,從肺經衛氣分治療。若舌頭鮮紅絳紫,邪氣入心經營氣,治療方法與少陽膽經相同,再加清心開竅之藥。
溫邪由內發者,以少陽膽經法治療。若因天氣晴燥過度,邪氣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燥邊紅者,治在氣分;舌色鮮紅者,治在營分。營分與少陽膽經同法,也用犀角、丹皮、鮮生地等藥物,再加元參、麥冬、川鬱金、鮮菖蒲,以清心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