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口苦咽乾

論云。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此皆膽火內盛。上走空竅而然。不拘傷寒雜症。以少陽相火治之。柴芩、梔子、丹皮之類。

邵評:此症是膽火上升。不拘傷寒雜病。皆當清其相火。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這是指在少陽經脈出現病症時,會有口苦喉嚨乾燥和眼睛暈眩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膽火過旺,向上侵入到身體各個器官所造成的。不管是感冒還是其他疾病,都可以用治療少陽經脈的方法來處理,例如使用柴胡、黃芩、梔子和牡丹皮等等藥物。

簡而言之,這個病症是由於膽火旺盛引起的,不管是不是感冒或其它疾病的患者都應該要清除掉這種“相火”。可以考慮使用一些具有降溫解熱作用的草藥如柴胡、黃芩、梔子和牡丹皮等進行治療。

2. 目眩

眩。頭旋目花也。在少陽。為木火上炎。凡鉤藤、天麻、池菊等。均屬熄風妙品。宜加入之。汗吐下後。屬虛無疑。

3. 耳聾

少陽中風。則耳聾無聞。厥陰榮衛不通。耳聾囊縮者死。凡傷寒溫疫。耳聾為常例。然以此可察病之重輕。其耳漸醒。其病漸退。其聾漸甚。其病漸進。

按金鑑云。目眩耳聾。少陽本病。病退自復。若三法後。目眩兼神昏語亂者。乃神散氣脫之候。不治。若誤發濕溫之汗。以致耳聾不能言語者。名重暍。死證也。

邵評:以耳聾察病之輕重。驗其精氣之傷與不傷也。惟瘟疫耳聾。不關少陽。治不同例。

白話文:

少陽中風與耳聾

少陽經中風,則會導致耳聾,聽不見聲音。 這是因為厥陰經的榮衛氣血運行不通暢,導致耳竅閉塞,如果耳聾伴隨耳廓縮小,則預示著病情危重,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凡是患有傷寒或溫疫的人,耳聾是常見的症狀。 通過觀察耳聾的變化,可以判斷病情輕重。如果耳聾逐漸好轉,則表示病情逐漸減輕;反之,如果耳聾加重,則代表病情加重。

《金鑑》中記載,目眩耳聾是少陽經的本病, 病情退卻後,耳聾和目眩自然會恢復。但如果經過三法治療後,目眩仍然存在,並且伴隨神志昏迷、言語不清,則代表氣血耗散,病情危重,難以治療。如果誤用發汗方法治療濕溫病,導致耳聾、不能言語,稱之為「重暍」,是死亡的徵兆。

邵氏評注: 可以通過觀察耳聾的程度判斷病情輕重,也反映了精氣受損的程度。但瘟疫導致的耳聾與少陽經中風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4. 往來寒熱

少陽有往來寒熱。寒已而熱作。熱已而寒起。相因不已是也。為少陽主證。小柴胡湯。

邵評:邪與陽爭則寒。與陰爭則熱。在半表半裡。則往來寒熱。少陽在半表半裡。故為主症。

太陽有如瘧寒熱。寒熱無休止之常。日三五發。謂之如瘧。此太陽未盡之表邪也。無汗。宜麻桂各半湯。有汗。宜桂枝二麻黃一湯。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若寒熱有作止之常。一日一次。或間日一次。謂之瘧。不得概以小柴胡治之。(參金鑑)

白話文:

少陽經脈病症表現為寒熱交替,寒邪退去後熱邪發作,熱邪退去後寒邪又起,此種寒熱反覆交替,相互影響,停滯不休,就是少陽經脈的主要症狀。治療這種病症可以用小柴胡湯。

邵氏解釋說:邪氣與陽氣爭奪,就會出現寒症;邪氣與陰氣爭奪,就會出現熱症。少陽經脈位置介於表裡之間,所以病症表現為寒熱往來交替。

太陽經脈病症表現如同瘧疾,寒熱交替沒有停歇,一天發作三五次,稱為「如瘧」。這是太陽經脈表邪未盡導致的。如果沒有汗,可以用麻桂各半湯治療;如果出汗,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治療;如果熱邪多,寒邪少,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如果寒熱交替有規律,一天發作一次,或者隔一天發作一次,就稱為瘧疾,不能一概而論用小柴胡湯治療。(出自金鑑)

邵評:太陽表邪未盡。不可不汗。故用此三方。然亦不可過汗。故用此二方微汗之。

按往來寒熱。雖為少陽本病。而所因有三。如少陽自受寒邪。陰氣鬱遏。初則不能發熱惡寒。至五六日。鬱熱內發。與寒邪相爭。則為往來寒熱。一也。或太陽受寒。過五六日。餘邪轉屬少陽。而為往來寒熱。二也。或少陽自受風邪。即為往來寒熱。三也。不得執定從太陽傳來。

其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此皆少陽本病也。或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此皆少陽或有之證也。總以小柴胡湯主之。其或有之證。治法悉在本方加減內。須細閱之。(參來蘇集)

邵評:少陽在半表半裡。為樞機之經。偏寒偏熱。本無一定。故多或然之症。

白話文:

邵氏評論道:太陽表面的邪氣尚未完全消退,不可不發汗。因此使用這三種方劑。然而也不可過度發汗,因此使用這兩種方劑,以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

依照往來寒熱的病症,雖然是少陽經的本病,但其原因有三種。例如少陽經自身受寒邪,陰氣鬱結,最初不能發熱惡寒,直到五六日後,鬱熱內發,與寒邪相爭,就成了往來寒熱,第一種原因。或者太陽經受寒,過了五六日,餘邪轉移至少陽經,就成了往來寒熱,第二種原因。或者少陽經自身受風邪,就成了往來寒熱,第三種原因。不可執著地認為一定是從太陽經傳來的。

病人出現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的症狀,這些都是少陽經本病的表現。或者煩躁但沒有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脅下痞硬,或者心下悸動,小便不利,或者不渴,身體有微熱,或者咳嗽,這些都是少陽經可能出現的症狀。總之,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至於這些可能出現的症狀,治療方法都包含在本方加減之中,需要仔細閱讀。

邵氏評論道: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是樞機之經,偏寒偏熱,本無一定,因此症狀很多樣化,變化不定。

5. 胸脅滿痛

邪氣傳裡。必先自胸而脅。以次經心腹而入胃也。是以胸滿多帶表症。脅滿多帶半表半裡。故胸中窒。梔子豉湯。以吐虛煩。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瓜蒂散。以吐實痰。作表症治。若胸滿痛及脅。為少陽症。小柴胡湯。(參準繩)按金鑑云。脈浮。惟胸滿而不及脅者。

仍屬太陽表分也。宜麻黃湯。因胸及脅而皆滿者。屬少陽經。宜小柴胡湯。若十餘日不解。胸脅滿而兼乾嘔潮熱者。是少陽兼陽明也。宜大柴胡加芒硝兩解之。若表已解。心下及腹。引脅滿硬而痛。乾嘔。小便不利者。是停飲內實也。宜十棗湯攻之。

白話文:

邪氣入侵身體,必先從胸部及脅肋開始,接著會經過心腹,最後進入胃部。因此胸部滿脹多伴隨著表證,脅肋滿脹則多半是半表半裡的症狀。所以胸中鬱悶窒塞,可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吐出虛熱煩躁;胸中痞塞堅硬,氣往上衝至咽喉,呼吸不暢,可用瓜蒂散來治療吐出實痰,這是針對表證的治療方式。若胸部滿脹痛及脅肋,則是少陽症,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脈象浮,只有胸部滿脹而不及脅肋的,仍然屬於太陽表證,可用麻黃湯治療。如果胸部和脅肋都滿脹,屬於少陽經,則需用小柴胡湯治療。若十多天症狀未解,胸脅滿脹且伴隨乾嘔、潮熱,則是少陽兼陽明症,可用大柴胡加芒硝來治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心下和腹部以及脅肋都滿脹堅硬疼痛,伴隨乾嘔、小便不利,這是停飲內實的症狀,可用十棗湯來攻治。

邵評:胸脅滿痛。有表裡病因之不同。當分經辨症施治。惟伏暑濕溫脅痛。寒熱如瘧。不可誤作柴胡證。以香附、旋覆花、蘇子、廣皮、半夏、茯苓、米仁。治腹滿。加川樸。痛甚。加降香。久不解。間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為末。神麯糊丸。)

白話文:

邵氏評曰:胸脅部位疼痛,有表症和裡症的不同病因,應當根據經絡辨證施治。但若因伏暑濕溫導致脅痛,伴隨寒熱如瘧疾,不可誤認為柴胡證。可用香附、旋覆花、蘇子、廣皮、半夏、茯苓、米仁治療腹滿。若腹滿,加川樸。疼痛嚴重,加降香。久治不愈,間或服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研末,用神麴糊丸服。)

6.

邪在半表半裡。多嘔。故嘔屬少陽。然六經皆有嘔症。各照本經治之。

邵評:嘔屬少陽。以木火上升犯胃。胃逆不降而嘔也。然六經皆有嘔症。故分別治之。

按金鑑云。表邪入里。裡氣拒格。上逆作嘔。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主之。若表邪不解而嘔。屬太陽。宜柴桂湯。若食谷欲嘔。屬陽明中寒。宜吳茱萸湯。嘔吐涎沫。屬厥陰。亦宜吳茱萸湯。嘔吐蛔。烏梅丸。嘔而飲。飲而嘔。相因不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邵評:嘔有多因。宜分經辨症為治。臨症時切須細審。

白話文:

當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時,容易出現嘔吐症狀。因此,嘔吐多屬於少陽經的病症。不過,六經都可能出現嘔吐,需要根據不同的經脈進行治療。

邵氏評論說:嘔吐屬於少陽經,是因為肝木火氣上升侵犯脾胃,胃氣逆而不降,導致嘔吐。但六經都可能出現嘔吐,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經脈進行辨證施治。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表邪入侵內裡,裡氣被阻隔,上逆而導致嘔吐,屬於少陽經病證,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表邪未解而出現嘔吐,屬於太陽經病證,可以用柴桂湯治療。如果食用穀物後想嘔吐,屬於陽明經中寒,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嘔吐涎沫,屬於厥陰經病證,也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嘔吐蛔蟲,可以用烏梅丸治療。如果嘔吐後想喝水,喝水後又想嘔吐,反覆不休,屬於停水證,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邵氏評論說:嘔吐的原因很多,需要根據不同的經脈辨別症狀進行治療。臨床上必須仔細觀察病情,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