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喘(新法合參景岳金鑑葉案)

喘症之因。大抵三法前多實喘,三法後多虛喘。在肺為實,在腎為虛。實喘宜開太陰,虛喘宜固少陰。外感之喘治肺,內傷之喘治腎。

邵評:喘有風寒、火邪、水氣、痰飲、寒包火鬱等因。由於外邪在肺,是為實喘。下焦元海無根,腎虛氣逆而發喘者,為虛喘。實喘宜開肺,虛喘宜固腎。至三法者,汗、吐、下也。雖云三法前多實,三法後多虛,然亦不可執。總之,外邪為實,宜治肺;內傷為虛,宜治腎。

虛實之辨。實喘:氣急、張口、抬肩、欠肚;虛喘:氣短、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欠肚也。

實喘:肺氣不得宣暢,滿悶只在膈間。虛喘:腎氣不能接續,阻塞在於氣道。

邵評:實喘由肺有外邪,氣不宣暢,而氣急發喘。病在上焦,故滿悶只在膈間也。虛喘由腎氣不納,虛氣上逆,短氣發喘。病屬下元虧乏也。

太陽病不解,用小青龍湯治喘者,治水氣干肺也;用桂枝湯加厚朴杏子治喘者,治寒邪在肺也;用麻杏石甘湯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述古)

邵評:表有風寒,內挾水飲,犯肺而喘,用小青龍散邪滌飲。若寒邪在表,氣鬱於肺而作喘,用桂枝加樸杏散寒下氣。但寒無汗而喘者,用麻黃湯;此則肺有火邪,外寒包住內火,故以麻黃湯去桂枝,而加石膏。

陽明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胸滿而喘,用梔子豉湯者,此陽明內熱出表,非治外感也。又陽明病,直視微喘,用承氣者,此陽明壞病也。(述古)

邵評:胸中為陽明之表,滿而喘者,熱上擾而氣不下降也。邪在膈間,用梔豉湯以泄膈間熱邪,此陽明經病之表症。若陽明腑病,直視微喘者,由於誤治,而陰傷邪實,用承氣者,去邪以救正也。

傷寒有暴感寒邪,惡寒無汗,頭疼身痛,寸脈沉伏,而喘急者,此寒邪鬱於太陽,痰氣交阻於肺也。法當開太陽之邪,用麻黃、川桂枝、半夏、杏仁、旋覆花、紫蘇葉、橘紅、生薑、白芥子之類,辛溫汗之。

邵評:肺與太陽,均為主表。太陽表邪不解,每每上侵於肺,故開太陽表邪,即是開肺,治法本相通也。此開肺疏表、滌痰降氣之法。

如外感寒邪,內束伏火,咳喘煩渴,氣口脈沉而數者,宜外散寒邪,內清肺火。麻杏石甘湯加桑皮、枯芩、桔梗主之。

邵評:此肺熱火盛,輕寒抑遏於表,只用麻黃一味散表,余俱開肺清火之劑。此條寒包肺火,與上條表寒侵肺不同。上條辛溫散表為治,此條辛涼開肺為主。病情不同,治法亦異,最當詳辨。

若咳嗽口乾,氣逆而喘,而不頭痛惡寒者,火邪在肺也。當以瀉白散加二母、枯芩、羚羊角之類,以瀉肺火。

邵評:此肺火發喘,外無表寒,與上二條不同,只清肺火為治。

若氣逆咳喘,胸膈凝悶,氣口脈閉,喘咳有痰聲者,痰喘也。治痰為主,如前胡、蘇子、杏仁、葶藶子、橘紅、象貝、蔞霜、半夏、桑皮、枳殼、薄荷、桔梗、竹瀝、薑汁之類,選用。

白話文:

喘的病因,大致上來說,在施行汗、吐、下三法之前,多半是實喘;三法之後,多半是虛喘。實喘的病位在肺,虛喘的病位在腎。實喘宜疏通太陰經,虛喘宜溫補少陰經。外感引起的喘症,治療應著重於肺;內傷引起的喘症,治療應著重於腎。

喘的成因包括風寒、火邪、水氣、痰飲、寒包火鬱等。外邪侵犯肺部,導致實喘;下焦元氣不足,腎虛氣逆而致喘,則為虛喘。實喘宜疏通肺氣,虛喘宜溫補腎氣。雖然說三法(汗、吐、下)之前多為實喘,之後多為虛喘,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總而言之,外邪導致的實喘,應治療肺;內傷導致的虛喘,應治療腎。

虛實喘的辨別:實喘表現為氣急、張口、抬肩、腹部凹陷;虛喘則表現為氣短、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腹部凹陷。

實喘是因為肺氣不能宣暢,胸悶侷限於膈肌部位;虛喘是因為腎氣不能接續,氣道阻塞。

實喘源於外邪侵犯肺部,氣機不暢,導致氣急而喘,病位在上焦,因此胸悶侷限於膈肌部位。虛喘源於腎氣不足,虛氣上逆,氣短而喘,病位在下焦元氣虧乏。

太陽病不解,用小青龍湯治療喘,是治療水氣阻塞肺部;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治療喘,是治療寒邪侵犯肺部;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喘,是治療寒邪阻塞肺火。

表證有風寒,內有水飲,犯肺而喘,用小青龍湯散邪祛飲。如果寒邪在表,氣鬱於肺而喘,則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散寒降氣。如果寒邪不發汗而喘,則用麻黃湯。這是因為肺部有火邪,外寒阻遏內火,所以用麻黃湯代替桂枝湯,並加入石膏。

陽明病,發熱、出汗、不惡寒、胸悶喘,用梔子豉湯,這是陽明經內熱外洩,並非治療外感。此外,陽明病,輕微喘,則用承氣湯,這是陽明經腑病。

胸中屬陽明經的表證,胸悶而喘,是熱邪上擾,氣機不能下降,邪氣在膈肌部位,用梔子豉湯泄去膈肌部位的熱邪。這是陽明經表證。如果陽明經腑病,輕微喘,是因治療錯誤,導致陰液受損,邪氣實盛,則用承氣湯,去除邪氣以扶正。

傷寒,暴感寒邪,惡寒無汗,頭痛身痛,寸脈沉伏,而喘急,這是寒邪鬱滯於太陽經,痰氣阻滯於肺部,應疏通太陽經的邪氣,使用麻黃、川桂枝、半夏、杏仁、旋覆花、紫蘇葉、橘紅、生薑、白芥子等辛溫發汗之藥。

肺與太陽經都屬表證,太陽經表邪不解,常常上犯於肺,所以疏通太陽經的邪氣,也就是疏通肺氣,治療方法是相通的。這是疏通肺氣、疏通表邪、化痰降氣的方法。

如果外感寒邪,內有伏火,咳嗽喘息、煩渴、氣短、脈沉而數,應該外散寒邪,內清肺火,用麻杏石甘湯加桑白皮、黃芩、桔梗。

這是肺熱火盛,輕微的寒邪被壓抑於表證,只用麻黃一味散表,其餘都是疏通肺氣、清肺火的藥物。這條方劑是治療寒邪包住肺火的,與上面那條表寒侵犯肺部不同。上面那條用辛溫散表,這條用辛涼疏通肺氣為主,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必須仔細辨別。

如果咳嗽口乾,氣逆而喘,但無頭痛惡寒,這是肺部火邪,應該用瀉白散加生地、麥冬、黃芩、羚羊角等,以瀉肺火。

這是肺火導致喘,外無表寒,與上面兩條不同,只清肺火即可。

如果氣逆咳嗽喘息,胸膈凝滯,氣短脈弱,喘咳有痰聲,這是痰喘,治療以化痰為主,可以使用前胡、蘇子、杏仁、葶藶子、橘紅、海蛤殼、海螵蛸、半夏、桑白皮、枳殼、薄荷、桔梗、竹瀝、薑汁等藥物,根據病情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