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誤下例

邵評:寒熱相阻。則為格症。寒熱相結。則為痞症。此病輕於痞。故用瀉心之半。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吐之。此因三法後。正氣虛實。邪雖去。而其餘邪。因虛留於上焦。結於肺胃之間。非汗下所能除者。惟吐之。則餘邪結氣無不出矣。

邵評:陽明之虛煩。與太陽不同。心胸居胃上。即陽明之表。凡心胸有病。皆陽明表邪。其治法亦與太陽大異。太陽之表。當汗而不當清宣。陽明之表。當清宣而不當汗。太陽之裡。當利小便而不當下。陽明之裡。當下而不當利小便。今人但知汗為解表。故於仲景大法中。但知汗下而遺其清宣之法耳。

梔豉湯本為煩躁設。又可以清宣陽明之虛煩。乃陽明之表劑也。

白話文:

邵氏評曰:寒熱交阻,則為格證;寒熱交結,則為痞證。此病症比痞證輕,所以用瀉心湯的一半劑量。發汗、下瀉之後,病人虛煩失眠,如果病情嚴重,則會反覆發作,心中懊惱。此時可用梔子豉湯來催吐。這是因為經過發汗、下瀉、催吐三種方法後,正氣虛弱,邪氣雖然已去,但殘餘的邪氣因正氣虛弱而停留在上焦,結聚在肺胃之間,單靠發汗、下瀉無法清除。只有催吐,才能將這些殘餘的邪氣和濁氣完全排出。

邵氏評曰:陽明經的虛煩與太陽經的虛煩不同。心胸位於胃的上方,也就是陽明經的表證。凡是心胸部位有病,都是陽明經表邪。其治療方法也與太陽經大相徑庭。太陽經的表證,應該發汗,而不應該清宣;陽明經的表證,應該清宣,而不應該發汗。太陽經的裡證,應該利小便,而不應該下瀉;陽明經的裡證,應該下瀉,而不應該利小便。現代人只知道發汗可以解表,所以在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中,只知道發汗、下瀉,而忽略了清宣之法。

梔子豉湯原本是用來治療煩躁的,也可以清宣陽明經的虛煩,它是治療陽明經表證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