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腳氣(述古)

初起發寒熱。殊類傷寒。第腳膝痛。或腫。與傷寒異。屬濕熱。雖由坐臥濕地。與濕水而得。久之必濕化為熱。初宜發散。後兼分利。與濕症同法。

主治大法,用茅朮、紫蘇、二活、秦艽、米仁等。以去風濕。兼利關節。黃柏、黃芩、以清熱。防己、木瓜、萆薢以達下。消腫利濕。檳榔、陳皮以行氣。後佐以血分藥調之。川斷、芎歸、丹參之類。

白話文:

剛開始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雖然也像傷寒,但不同的是,腳膝關節會疼痛,甚至腫脹,這跟傷寒不一樣。這是屬於濕熱症,可能是因為長期坐臥潮濕的地方,或者接觸到濕水而引起的。時間久了,濕氣就會化成熱氣。一開始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之後要配合利尿的方法,跟治療濕症的原則相同。

主要的治療方法,要用茅朮、紫蘇、二活、秦艽、米仁等等藥物,來祛除風濕,並促進關節的活動。用黃柏、黃芩來清熱。用防己、木瓜、萆薢來利水消腫,促進排泄。用檳榔、陳皮來行氣。之後可以配合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比如川斷、芎歸、丹參等等,來調整身體狀況。

攻胃。嘔逆。二陳、平胃加木瓜。小水不利。五苓散。

攻心。則恍惚謬妄。嘔吐不食。眠臥不安。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不治。

邪客三陽。屬表。見寒熱拘急。宜汗。邪客三陰。屬裡。見二便阻澀。宜滲利。

雞鳴散,治腳氣腫痛。寒濕流注。筋脈浮腫。最驗。

檳榔(為君重用),陳皮(鹽水炒),吳茱萸(少許鹽水炒),木瓜,紫蘇,桔梗,生薑

雞鳴時服。天明。大便見黑色糞。是濕毒已下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犯三陽經,屬於表證,患者會出現寒熱、身體拘緊等症狀,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邪氣侵犯三陰經,屬於裡證,患者會出現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宜用滲利的方法治療。

雞鳴散可以治療腳氣引起的腫痛,寒濕侵襲導致筋脈浮腫,效果最佳。

雞鳴散的藥方由檳榔(主藥)、陳皮(鹽水炒)、吳茱萸(少許鹽水炒)、木瓜、紫蘇、桔梗、生薑組成。

雞鳴時服用雞鳴散,天亮後,大便呈黑色,說明濕毒已排出體外。

2. 虛煩(述古)

虛煩者。因虛而煩躁發熱也。但不惡寒。頭身不痛。與傷寒異耳。雖有熱。不可攻熱。熱去則寒起。誠格言也。如勞役虛煩。身熱頭痛。氣口脈虛大者。即勞倦內傷症也。

補中益氣湯主之。蓋以甘溫之品。補其中氣。升其陽氣。其熱自止。或少加黃柏。以滋腎陰。其效如神。如勞役虛煩。身熱骨疼。腿膝痠軟無力。或兼自汗舌潤不渴者。當以歸耆建中湯。加川斷、杜仲主之。

若傷寒。煩躁發熱。舌燥口渴。妄言日常之事。俗名勞倦。實非也。乃心包絡之火。宜清之。溫膽湯。加川連、鉤藤、淡竹葉。兼痰者。加天竺黃、川貝母、如心氣虛而躁煩。不寧不寐者。左寸脈必虛小。當以茯神、遠志、棗仁、丹參之類以補心氣。甚者。加辰砂、金箔之類。以鎮心神。虛甚。加人參。(新法)

白話文:

虛煩者

虛煩是指因身體虛弱而導致煩躁發熱的症狀。但這種發熱不伴隨惡寒,頭身也不疼痛,與傷寒的症狀不同。雖然有發熱現象,但不可用攻熱的方法治療,因為熱退後就可能出現寒症,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例如勞役過度導致虛煩,身體發熱、頭痛,氣息微弱,脈搏虛大,這就是勞倦內傷的症狀。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因為它以甘溫的藥材來補益中氣,提升陽氣,自然就能止熱。也可以少加一點黃柏來滋養腎陰,效果如同神效。

又如勞役過度導致虛煩,身體發熱、骨頭疼痛,腿膝痠軟無力,還可能伴隨自汗、舌潤不渴,這時應該服用歸耆建中湯,再加入川斷、杜仲來治療。

若為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伴隨舌燥口渴,胡言亂語,常常說些日常瑣事,俗稱「勞倦」,其實並非真正的勞倦。這是心包絡之火旺盛,需要清熱降火,可以服用溫膽湯,再加入川連、鉤藤、淡竹葉。若伴隨痰症,可加天竺黃、川貝母。

如果心氣虛弱而導致躁煩,不寧不寐,左寸脈必定虛小,應該服用茯神、遠志、棗仁、丹參等藥物來補益心氣。症狀嚴重者,可加辰砂、金箔等藥物來鎮心神。身體虛弱者,可加人參。(新法)

3. 痰症(新法)

肺風寒痰,如見憎寒發熱。鼻塞頭痛。胸滿氣急。或咳或喘。右寸浮滑。或沉伏者。此風痰在肺也。如舌白而潤。口不渴者。痰由寒邪生也。宜二陳湯加桑杏、前胡、羌活、蘇薄之類微散之。喘加焦麻黃、葶藶子以瀉肺。如舌苔白燥。口渴者。肺家津液少也。宜瀉白散。加前胡、杏仁、橘紅、茯苓、象貝、川斛、薄荷、枯芩之類。

白話文:

如果舌苔白潤、口不渴,表示痰是由寒邪引起的。

治療上宜用二陳湯,再加入桑杏、前胡、羌活、蘇葉等藥物微散寒邪。如果喘息明顯,可再加入焦麻黃、葶藶子以瀉肺氣。

如果舌苔白燥、口渴,表示肺部津液不足。

治療上宜用瀉白散,再加入前胡、杏仁、橘紅、茯苓、象貝、川貝母、薄荷、枯芩等藥物滋陰潤肺。

括號內的內容為中藥材或方劑的名稱,方便查詢相關資訊。

肺風熱痰,如微寒發熱。胸悶氣逆。咳嗽兼喘。舌苔黃燥。或白刺。口渴脈數者。此風熱客肺生痰也。宜羚羊角、前胡、桑杏、蔞霜、貝母、枯芩、橘紅、薄荷、旋覆花、竹葉之類。以去風熱。痰自平矣。如痰閉氣逆。加竹瀝、薑汁潤之。

包絡熱痰,如傷寒神昏譫語。目睛微定。或舌蹇語澀。舌苔尖赤。中白而燥者。此熱痰乘於包絡也。宜犀角尖、川鬱金、石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鉤藤鉤、淡竹葉、栝蔞霜之類主之。如舌絳神呆。痰潮語蹇者。內閉也。加西黃。

白話文:

肺風熱痰

若患者出現微寒發熱、胸悶氣逆、咳嗽兼喘、舌苔黃燥或白且帶刺、口渴脈數等症狀,則屬於風熱客肺生痰。應當使用羚羊角、前胡、桑杏、蔞霜、貝母、枯芩、橘紅、薄荷、旋覆花、竹葉等藥物,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若痰閉氣逆,則可加竹瀝、薑汁潤之。

包絡熱痰

若患者出現傷寒神昏譫語、目睛微定、或舌蹇語澀、舌苔尖赤且中白而燥等症狀,則屬於熱痰乘於包絡。應當使用犀角尖、川鬱金、石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鉤藤鉤、淡竹葉、栝蔞霜等藥物治療。若患者舌絳神呆、痰潮語蹇,則為痰內閉,可加西黃。

痰挾痧疹,凡時感傷寒。初起即胸中煩悶。氣急痰喘。先用豁痰利氣藥。痰已行而喘減。但煩悶身熱不除。反加耳聾足冷者。此必痰挾痧疹也。急宜透之提之。如羚羊角、連翹、牛蒡、防風、乾葛、薄荷、枳殼、桔梗、蟬蛻之類。

痧疹挾痰,凡時感初起。煩悶嘔惡。手足指冷。寸口脈滯。先用解表透疹之藥。疹痧雖透。而病勢不減。滿悶喘急仍在者。此必痧疹兼挾伏痰也。當豁痰以透疹。前胡、杏仁、象貝、栝蔞、橘紅、海石、羚羊、牛蒡、薄荷、桔梗、竹瀝、薑汁之類主之。痰行結解。痧疹外達。而諸症自平。

白話文:

如果痰和痧疹一起發作,通常是因為感染了寒氣。剛開始會感到胸悶、呼吸急促、痰喘。這時要先用化痰利氣的藥物。痰消了,喘也減輕了,但胸悶、發熱卻沒有消失,反而出現耳聾、腳冷的症狀,這就說明痰和痧疹仍然存在,需要趕快用藥把它們逼出來,比如羚羊角、連翹、牛蒡、防風、乾葛、薄荷、枳殼、桔梗、蟬蛻等等。

如果痧疹和痰一起發作,一開始會感到胸悶、噁心嘔吐、手腳冰冷、脈搏遲緩。這時先用解表透疹的藥物。疹子雖然出來了,但病症沒有減輕,依然感到胸悶、呼吸急促,這就說明痧疹裡還有痰,需要用化痰藥物來幫助疹子排出體外。前胡、杏仁、象貝、栝蔞、橘紅、海石、羚羊、牛蒡、薄荷、桔梗、竹瀝、薑汁等藥物都有效。痰消了,疹子也排出來了,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絡中濕痰,如發熱脘悶。胸脅肩背皆痛。此濕痰竊踞肺胃之絡。痰氣交阻。故痛。宜六安煎去甘草。加桂枝、鉤丁、蒺藜、栝蔞皮、片薑黃、白殭蠶、木香汁之類。通之行之。

痰入肝絡,傷寒有解表之後。肢體不能轉動者。此痰入於肝絡也。當以金星礞石、半夏、栝蔞、茯苓、陳皮、天蟲、全蠍、薑汁炒蒺藜、川桂枝、旋覆花之類。以搜入絡之痰。肢自遂矣。如未應。即以養血藥兼之。

白話文:

經絡中濕痰積聚,會造成發熱、胸悶。胸部、肋骨、肩膀、背部都疼痛。這是因為濕痰阻塞了肺和胃的經絡,痰氣交織在一起阻礙流通,所以才會疼痛。應該服用六安煎去除甘草,再加入桂枝、鉤丁、蒺藜、栝蔞皮、片薑黃、白殭蠶、木香汁等藥物,疏通經絡。

痰進入肝臟的經絡,傷寒退熱後,四肢仍然無法活動,這是痰阻塞了肝經。應該服用金星礞石、半夏、栝蔞、茯苓、陳皮、天蟲、全蠍、薑汁炒蒺藜、川桂枝、旋覆花等藥物,清除阻塞經絡的痰,四肢自然就會恢復活動。如果效果不佳,就需要同時服用補血藥物。

解後伏痰,傷寒解表之後。熱勢稍退。但覺目鈍神呆。身重或痛。胸滿不暢者。此胃中有伏痰也。右關脈必沉伏。或沉滑。宜二陳湯加枳實、栝蔞、薑汁、竹茹之類。豁之行之。

中宮濕痰,如傷寒胸悶。寒熱模糊。噁心不渴者。中宮有濕痰也。二陳湯加枳實、厚朴、紫蘇、茅朮之類和之。

積痰,如發熱胸悶。咳嗽氣急。痰多濃厚者。中宮積痰也。宜燥潤並用。如南星、半夏、栝蔞、海石、枳實、陳皮、茯苓之類。或導痰湯亦可。

白話文:

解後伏痰

傷寒病症退燒之後,雖然體溫下降,但仍然感覺頭昏腦脹、精神呆滯、身體沉重或疼痛、胸悶不暢,這就是胃中積存了痰濕。此時,右手寸關脈會表現出沉伏或沉滑的脈象。應該服用二陳湯,加入枳實、栝蔞、薑汁、竹茹等藥物,幫助消痰化痰,通暢氣機。

中宮濕痰

如果傷寒病症出現胸悶、寒熱不明顯、噁心不渴的症狀,說明中焦(脾胃)有濕痰。可以用二陳湯加入枳實、厚朴、紫蘇、茅朮等藥物,調理中焦濕痰。

積痰

如果出現發熱、胸悶、咳嗽氣喘、痰多濃稠的症狀,則說明中焦積聚了痰濕。治療應以燥濕化痰為主,可以使用南星、半夏、栝蔞、海石、枳實、陳皮、茯苓等藥物,或服用導痰湯。

解後余痰,凡傷寒汗解後。癍疹已透後。尚覺餘熱未除。目睛微定者。痰也。眼下黑色者。亦痰也。其證必中脘痞悶。少納不飢。宜二陳湯加枳實、麥芽和之。

白話文:

在發燒退去或斑疹已經出現過之後,如果還感覺到有些許餘熱沒有去除掉,眼睛微微地看不清楚東西,這可能是因為有痰阻礙著。眼周圍如果有黑圈也是因為痰。這種症狀通常會導致胃部感到不舒服,食慾減弱,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枳實和麥芽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