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誤下例

邵評:此亦太陽轉入少陽之症。此微結。是指心下痞結。病在胸脅。與陽微結不同也。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此病發於陽。而誤下之。外熱未除。而內熱又結於心中。故結痛。梔豉所以宣通熱邪也。

邵評:心中結痛。身熱不去。其邪未盡入里。與結胸症之心痛而身不熱者不同。用梔子豉湯散邪撤熱。輕於小陷胸湯之蕩實除熱。是火鬱發之之法也。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此以丸藥大下。則寒氣留中可知。故用梔子以解微煩。乾薑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也。

邵評:丸藥妄下。熱陷寒留。身熱不去。內無結痛。而見微煩。知正氣虛。不能與邪相爭。為外熱內寒之症。故用梔子以撤胸中陷入之邪。乾薑以復下藥損傷之氣也。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此因誤下。移邪於心胃。故用梔子以治心煩。枳樸以泄腹滿。是兩解心腹之妙用也。邪雖在胃。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邵評:此症邪已入胃。則不可吐。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梔子厚朴湯重於梔豉而輕於承氣也。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此因數下之後。雖初因協熱。而里必虛寒。故用溫補。

邵評:此症表裡俱虛。其病根在心下。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非甘溫無以止利解表。用理中加桂枝。雙解表裡之法。此條雖不言脈。其脈微弱可知。

又評:喻嘉言曰。設利止。則其邪可從里解。乃下利不止。是里解無期。設結開。則其邪可從表解。乃心下痞硬。是表解無期。此際欲解表裡之邪。全賴中氣為之敷布。否則上下交徵。中氣立斷。其能解耶。理中湯加桂枝一法。握樞而運。真無為之上理矣。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一誤再誤)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此因下藥太過。手陽明大腸受傷。關閘不闔。二味澀以固脫也。複利不止。當利其小便。蓋分其清濁。則便自堅。

邵評:服瀉心湯已。心下之痞氣既除。而中焦脾胃之氣亦豁然矣。復與下藥。大腸滑脫。利遂不止。以理中溫補而利益甚。此利在下焦。須用澀劑以收之。複利不止者。利其小便以分清之。則無餘治。其愈自可必也。

厥陰寒格。醫復吐下之。致食入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此陰格於下。拒陽於上而為吐。故用芩連之苦寒。以泄熱。乾薑之辛溫。以通寒格。誤吐誤下。中氣必虛。故用人參安胃和中。其吐自止。

白話文:

誤下例

邵氏評曰:此症亦屬太陽經轉入少陽經的病症。此處所說的「微結」,是指心下痞塞、結滯之意,病位在胸脅,與陽明經的「微結」不同。

傷寒五六日,大便瀉下之後,發熱未退,心中絞痛,病情尚未好轉,可用梔子豉湯治療。此病因陽氣鬱滯而被錯誤瀉下,外感之熱邪未除,內熱又積聚於心中,所以才會心中絞痛。梔子豉湯能宣通體內熱邪。

邵氏評曰:心中絞痛,發熱未退,說明邪氣尚未完全深入內臟,這與結胸症的心痛而無發熱者不同。使用梔子豉湯散邪解熱,藥力輕於小陷胸湯的蕩滌積聚、消除熱邪,此乃疏通鬱積之熱邪的治法。

傷寒,醫生用丸藥瀉下,發熱未退,略感煩悶,可用梔子乾薑湯治療。這是因為服用丸藥瀉下過度,寒邪滯留在體內,所以用梔子解煩悶,乾薑溫中散寒,並同時散發表面的熱邪。寒邪導致熱症則用溫熱藥,熱邪導致寒症則用寒涼藥。

邵氏評曰:濫用丸藥瀉下,熱邪下陷,寒邪停留,發熱未退,內無絞痛,但略感煩悶,說明正氣虛弱,無法與邪氣抗衡,屬於外熱內寒的病症。所以用梔子清除胸中鬱結的邪氣,用乾薑溫補因瀉藥損傷的正氣。

傷寒瀉下後,心煩意亂,腹部脹滿,臥不安席,可用梔子厚朴湯治療。這是因為錯誤瀉下,導致邪氣移至心胃,所以用梔子治療心煩,用厚朴瀉去腹部脹滿,這是巧妙地同時治療心煩和腹脹的良方。邪氣雖然在胃,但大便尚未乾燥堅硬,則不可再瀉下,此方是使用小承氣湯之前的先期治療。

邵氏評曰:此症邪氣已入胃,不宜催吐;大便尚未乾燥堅硬,不宜瀉下。此梔子厚朴湯藥力較梔子豉湯重,但較小承氣湯輕。

太陽病外在症狀未除,卻多次瀉下,結果反而助長了熱邪而導致腹瀉不止,心下痞塞堅硬,表裡症狀均未解除,可用桂枝人參湯治療。這是因為多次瀉下後,雖然開始時是助長了熱邪,但裡證必然虛寒,所以需溫補治療。

邵氏評曰:此症表裡皆虛,病根在心下,非辛熱之品不能化解痞塊,軟堅散結;非甘溫之品不能止瀉解表。此方使用理中湯加桂枝,雙向調治表裡,此條雖然未提及脈象,但脈象微弱可知。

另評:喻嘉言說,如果腹瀉停止,則邪氣可從裡向外排出;但腹瀉不止,則裡證無望痊癒。如果痞塊消散,則邪氣可從表向裡排出;但心下痞塞堅硬,則表證無望痊癒。此時要解除表裡邪氣,全賴中氣的運化,否則表裡症狀相互影響,中氣立斷,怎能痊癒?理中湯加桂枝之法,掌握樞紐,運化氣血,實乃無為而治之妙法。

傷寒服用湯藥,腹瀉不止,心下痞塞堅硬,服用瀉心湯後,又用其他藥物瀉下,腹瀉仍不止(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醫生用理中湯治療,效果甚佳。理中湯,治療中焦;此腹瀉在小腸,可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這是因為瀉下藥物使用過度,手陽明大腸受損,關門失守,用赤石脂、禹餘糧二味藥物收斂止瀉。如果腹瀉仍不止,應促進小便,分清濁,則大便自然堅實。

邵氏評曰:服用瀉心湯後,心下的痞氣已除,中焦脾胃之氣亦暢通。又服用瀉下藥,導致大腸滑脫,腹瀉不止,用理中湯溫補而效果甚佳。此腹瀉在下焦,須用收斂藥物治療。如果腹瀉仍不止,則應促進小便,分清濁,則無需其他治療,自可痊癒。

厥陰寒邪阻塞,醫生又催吐瀉下,導致進食即吐,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這是因為寒邪阻塞在下焦,阻礙陽氣上升而導致嘔吐,所以用黃連、黃芩的苦寒之性瀉熱,用乾薑的辛溫之性通達寒邪阻塞。因誤吐誤下,中氣必然虛弱,所以用人參健脾和胃。如此,嘔吐自可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