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發黃(述古)

濕熱俱甚。則發黃。陽明熱勝。如橘黃而明。太陰濕勝。如熏黃而晦。

邵評:發黃有因熱因濕之不同。熱屬陽明而色明亮者。陽黃也。濕屬太陰而色晦暗者。陰黃也。故治發黃。當辨其濕熱陰陽之不同。

太陽蓄血亦發黃。但以小便不利。為濕熱發黃。小便自利。為蓄血發黃也。

邵評:蓄血有身黃一症。非蓄血必發黃也。此以發黃之小便不利。借證蓄血之小便自利。非以蓄血發黃二症對勘也。其實以濕熱之小便不利。借證蓄血之小便自利耳。

又評:蓄血有身黃者。非發黃因於蓄血也。不可以濕熱發黃與蓄血發黃對列。蓋發黃因外則汗不得泄。內則小便不利。以致濕邪瘀熱。鬱而成黃。故濕熱發黃。小便不利。蓄血不在氣分。且小便自利。則內之濕邪瘀熱已得外泄。何能發黃。要知蓄血與發黃。無並見之理。熱於膀胱。

則為發黃。血結膀胱。則為蓄血。病之在氣在血。有形無形。截然相反。若果太陽發黃。用治蓄血之峻劑抵當湯。服之。則前陰下血如泉而立斃。蓄血而亦言發黃。其誤非小。故特辨之。

蓄血發黃。脈沉細而結。濕熱發黃。脈浮滑而數。

邵評:此辨蓄血濕熱發黃脈象之不同。

蓄血發黃。則便利而清。濕熱發黃。則便黃而濁。

邵評:此以便之黃濁清利。辨發黃蓄血。

太陽失表。瘀熱在裡。表實無汗。小便不利。身體發黃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使黃從汗解也。

邵評:太陽失於發表。外無汗出。而內則小便不利。熱入於裡而不外越。謂之瘀熱。熱蒸發黃。此熱瘀而未實之症也。因其有表裡症。故用麻黃、杏仁、生薑之發汗散表。赤豆、梓白皮、連翹根之苦寒清熱而利水也。蓋發黃熱瘀而未實。故以發汗清利。雙解表裡為治。

陽明病。遍身無汗。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是熱不得越。瘀於裡而發黃也。茵陳蒿湯主之。使黃從下解。

邵評:此陽明濕熱發黃之症。但頭汗而身無汗。鬱熱上熏而邪不外達也。小便不利。其熱又不得下泄。而又渴欲飲水。則熱之蓄於內者方熾。而濕之引於外者無已。濕與熱合。瘀郁不解。未能表達里通。勢必蒸發為黃矣。用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內瘀之濕熱下趨。則黃從便出而下解也。

此條傷寒論原文有腹滿一症。因邪不得外泄下通。鬱熱為黃。邪深入里而腹滿。為陽明熱實之症。故方中用大黃清濕而下里實也。

太陰病小便不利。濕土為熱所蒸而發黃者。茵陳五苓散主之。使黃從小便而解。

邵評:太陰濕伏。不從小便而下泄。遏於內而蒸熱為黃。此太陰濕熱症也。用五苓散宣化膀胱之氣而利小便。加茵陳以清滲濕熱也。蓋太陰濕鬱蒸熱為黃。熱而未實。當宣其氣化。使邪從小便而解。瘟疫論云。疫邪傳裡。遺熱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其傳為疸。

白話文:

發黃(述古)

濕熱過盛就會導致發黃。陽明經熱盛,發黃的顏色如同橘子般明亮;太陰經濕盛,發黃的顏色則像煙燻過一樣晦暗。

邵氏評述:發黃的原因有因熱和因濕兩種不同情況。熱屬陽明,顏色明亮者,稱為陽黃;濕屬太陰,顏色晦暗者,稱為陰黃。因此治療發黃,必須辨別其濕熱陰陽的不同。

太陽經蓄血也會導致發黃,但以小便不利為濕熱發黃,小便通暢則為蓄血發黃。

邵氏評述:蓄血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但並非所有蓄血都會發黃。這裡是以發黃的小便不利,來佐證蓄血的小便通暢,並不是將蓄血發黃兩種症狀相對比。實際上是用濕熱引起的小便不利,來佐證蓄血引起的小便通暢而已。

再評述:蓄血導致身體發黃,並不表示發黃是由蓄血引起的。不可以將濕熱發黃和蓄血發黃並列。因為發黃是因為外在汗液無法排出,內在小便也不利,導致濕邪和熱邪鬱積而發黃。所以濕熱發黃會小便不利,而蓄血不在氣分,而且小便通暢,則體內的濕邪和熱邪已經得以排出,怎麼還會發黃呢?要知道蓄血和發黃,本無同時出現的道理。熱邪在膀胱,則會發黃;血液凝結在膀胱,則為蓄血。疾病在氣分或血分,有形或無形,截然相反。如果真是太陽經發黃,卻使用治療蓄血的峻劑「抵當湯」,服用後,則會陰部出血如泉湧而立即死亡。將蓄血也說成發黃,其錯誤不小,所以特別加以辨析。

蓄血發黃,脈象沉細而結;濕熱發黃,脈象浮滑而數。

邵氏評述:這是辨別蓄血和濕熱發黃脈象的不同。

蓄血發黃,大便通暢而稀薄;濕熱發黃,大便黃而混濁。

邵氏評述:這是根據大便的黃濁或清利,來辨別發黃是因蓄血還是濕熱。

太陽經失於表,瘀熱停留在裡,外感表實無汗,小便不利,身體發黃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使黃疸從汗液排出。

邵氏評述:太陽經失於發汗解表,體表無汗排出,而內在小便不利,熱邪進入體內而不外泄,稱為瘀熱。熱邪蒸騰導致發黃,這是熱邪瘀滯而未成實證的症狀。由於有表裡症狀,所以使用麻黃、杏仁、生薑等發汗散表藥物,以及赤小豆、梓白皮、連翹根等苦寒清熱利水的藥物。因為發黃是熱邪瘀滯而未成實證,所以用發汗清利的方法,同時治療表裡兩證。

陽明經病,全身無汗,但頭部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是熱邪無法外泄,瘀滯在裡而發黃。茵陳蒿湯主治,使黃疸從小便排出。

邵氏評述:這是陽明經濕熱發黃的症狀,只有頭部出汗而全身無汗,鬱熱上蒸,邪氣無法外達。小便不利,熱邪又無法向下排出,又口渴想喝水,則體內蓄積的熱邪正盛,而外在的濕邪也未消除。濕邪與熱邪結合,瘀滯不解,無法表裡通達,必然蒸騰而發黃。使用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體內瘀滯的濕熱向下排出,則黃疸從小便排出。

傷寒論原文中有腹滿的症狀,因為邪氣無法外泄和向下通達,鬱熱導致發黃。邪氣深入裡而腹滿,是陽明經熱邪實證的症狀,所以方劑中用大黃清熱瀉下裡實。

太陰經病,小便不利,濕土被熱邪蒸騰而發黃者,茵陳五苓散主治,使黃疸從小便排出。

邵氏評述:太陰經濕邪潛伏,不從小便排出,停滯於內而被熱邪蒸騰而發黃,這是太陰經濕熱的症狀。使用五苓散宣通膀胱之氣而利小便,加入茵陳以清利濕熱。因為太陰經濕邪鬱積蒸騰而發黃,熱邪未成實證,應該宣通其氣化,使邪氣從小便排出。瘟疫論記載:疫邪傳入裡,遺留熱邪於下焦,小便不利,邪氣無處排出,經氣鬱滯,其傳變為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