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9)

1. 發黃(述古)

身目如金,宜茵陳蒿湯。若用茵陳五苓散,不但不能退黃,即小便亦難利。此乃胃家移熱,是以大黃有專功也。

邵評:瘟疫濕濁之邪傳入陽明,熱在中下二焦,結而成實,氣不宣通,鬱而為黃。此陽黃實熱,用茵陳蒿湯,下其熱實也。蓋疫邪熱入於裡,陽明胃家熱而成實,故用茵陳蒿湯下其熱實,與上條濕熱發黃,熱而未實者不同也。

傷寒身熱發黃,無表裡症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邵評:此陽明之經症。表無邪郁,里未成實,故曰無表裡症。乃身熱發黃熱瘀陽明經也。故但治以清熱。

凡發黃,熱多脈必數,一身不痛,解毒為主;濕多脈必緩,一身盡痛,滲濕為主。

邵評:熱盛陽明,蒸郁為黃,脈數而身不痛者,陽黃也,清熱解毒治之。太陰濕勝,滯氣為黃,脈緩身痛,濕入經絡,而為陰黃,滲濕行氣主之。惟熱黃脈數屬陽明,濕黃脈緩屬太陰。

陽明發黃,熱多,二便俱秘:茵陳蒿湯。

邵評:此陽明熱實發黃之正法。

太陰發黃,濕多,小便不利:茵陳五苓散。

邵評:此太陰濕鬱發黃之正法。

身熱發黃,無表裡症:梔子柏皮湯。

邵評:此陽明經瘀熱發黃之治法。方中宜再加澤蘭、紅曲以消瘀。以上論陽黃症。

發黃汗出身冷,脈沉遲,小便不利,口不渴者,陰黃症也。五苓散加乾薑、茵陳。二便俱利者,理中湯加茵陳。

傷寒遇辰戌丑未年,太陽太陰司天,醫用寒涼太過,往往有陰黃之症。脈沉遲,肢體冷,而發黃者,宜理中湯加茵陳主之。小水不利,理中加二苓官桂。嘔者,理中合二陳生薑。若天久霪雨,濕令大行,又當理中合平胃為當。甚者加附子。

邵評:寒水濕土當令之年,如其人陽氣本虛,偶受濕邪,醫者過用寒涼,傷其中陽,而成陰黃之症。所見脈症,俱是陰寒之象,與陽黃之熱實者大相逕庭。用理中湯加茵陳,溫運中陽而化濕也。陰寒甚者,當加附子以扶陽泄濁為治。若中陽虛弱,寒濕內伏,陽氣不得宣化,而小水不利,加苓、桂以通陽利水。嘔者,理中合二陳生薑,以和其胃氣而化痰飲。惟久雨濕盛,陰濁之氣太甚,脾胃中土受戕,故用理中溫運中宮,合平胃除濕化邪。此脾陽虛弱,寒濕內伏而成陰黃,治以溫中化濕為主。

脾絕似黃症。一身盡黃,寸口無脈,鼻中冷氣,搖頭直視,環口黧黑,形如煙煤。此脾家真氣絕,非發黃也。第一書云:膽氣絕,則面黃;脾氣絕,則身黃。此皆黃如土色,乾枯無神氣者也。

邵評:脾為陰土。黃者,土之本色也。脾陽衰乏,陽氣不運,故寸口無脈。陽微欲絕,則氣冷不溫。所見各症,純是一派陰濁用事。微陽將欲埋沒,脾之真氣告絕。土之本色,發露無餘而外現,故一身盡見黃色。此臟絕之症,與發黃之有外邪者各殊也。

白話文:

發黃(述古)

全身皮膚及眼白發黃如金色,宜用茵陳蒿湯。若使用茵陳五苓散,不僅不能退黃,連小便也難以排出。這是因為胃部熱邪移轉所致,所以大黃有其獨特的療效。

瘟疫濕濁之邪入侵陽明經,熱邪停滯於中焦與下焦,凝結成實邪,氣機不通暢,鬱積而導致發黃。這是陽黃實熱證,用茵陳蒿湯瀉熱解實。因為疫邪熱邪入侵臟腑,陽明胃經熱盛而形成實邪,所以使用茵陳蒿湯瀉熱解實,與上文所述濕熱發黃,熱邪未形成實邪者不同。

傷寒發熱伴隨發黃,沒有表裡證候者,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這是陽明經的病證,表證沒有邪氣鬱滯,裡證也沒有形成實邪,所以說沒有表裡證候。這是身熱發黃,熱邪瘀滯陽明經的證候,所以只用清熱藥物治療。

凡是發黃,熱邪盛者脈象一定數快,全身不痛,以解毒為主;濕邪盛者脈象一定緩慢,全身疼痛,以滲濕為主。

熱盛陽明經,蒸騰鬱積而發黃,脈象數而全身不痛,是陽黃。清熱解毒來治療。太陰經濕邪盛,氣機阻滯而發黃,脈象緩慢全身疼痛,濕邪入侵經絡而形成陰黃,滲濕行氣來治療。只有熱黃脈象數屬陽明經,濕黃脈象緩屬太陰經。

陽明經發黃,熱邪盛,大小便都祕結,用茵陳蒿湯。

這是陽明經熱實發黃的正確治療方法。

太陰經發黃,濕邪盛,小便不利,用茵陳五苓散。

這是太陰經濕鬱發黃的正確治療方法。

身熱發黃,沒有表裡症候,用梔子柏皮湯。

這是陽明經瘀熱發黃的治療方法,方劑中宜再加澤蘭、紅曲以消瘀。以上論述陽黃的症狀。

發黃、汗出、身冷、脈沉遲、小便不利、口不渴,是陰黃證。五苓散加乾薑、茵陳;大小便都通利者,理中湯加茵陳。

傷寒遇到辰戌丑未年(土旺之年),太陽太陰司天,醫生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往往會出現陰黃證,脈象沉遲、肢體冰冷而發黃,宜用理中湯加茵陳治療。小便不利,理中湯加二苓、官桂;嘔吐者,理中湯合二陳湯、生薑;如果長期陰雨,濕邪盛行,又當理中湯合平胃散為宜,病情嚴重者加附子。

寒水濕土當令的年份,如果此人陽氣本來虛弱,偶然受到濕邪侵襲,醫生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損傷了中焦的陽氣,而形成陰黃證。所見到的脈象症狀,都是陰寒的表現,與陽黃的熱實證大相逕庭。使用理中湯加茵陳,溫運中焦陽氣而化除濕邪。陰寒很嚴重者,應該加附子以扶助陽氣,泄去濕濁來治療。如果中焦陽氣虛弱,寒濕內伏,陽氣不能宣發,而小便不利,

加入茯苓、桂枝以通暢陽氣利水;嘔吐者,胃氣虛弱有寒痰,合用二陳湯、生薑,以調和胃氣而化除痰飲。只有久雨濕盛,陰濁之氣過甚,脾胃中土受損,所以用理中湯溫運中焦,合用平胃散除濕化邪。這是脾陽虛弱,寒濕內伏而形成陰黃,治療以溫中化濕為主。

脾臟衰竭類似黃疸的症狀,全身都發黃,寸關尺脈無脈象,鼻孔有冷氣,搖頭直視,嘴唇周圍發黑,形狀像煤煙,這是脾家真氣衰竭,並不是發黃。第一本書說,膽氣衰竭,則面色發黃;脾氣衰竭,則全身發黃。這些都是黃色像泥土顏色,乾枯沒有神氣的。

脾臟屬陰土,黃色是土的本色。脾陽衰弱,陽氣不能運轉,所以寸關尺脈無脈象。陽氣衰微將要衰竭,則氣息冰冷不溫暖。所見到的各種症狀,完全是一派陰濁邪氣作祟,微弱的陽氣將要被埋沒。脾臟的真氣衰竭,土的本色,完全顯露出來而外現,所以全身都顯現黃色。這是臟腑衰竭的症狀,與發黃是由於外邪侵襲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