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一 (14)
卷一 (14)
1. 察目法
一、兩目赤色,火症也。必兼舌燥口渴,六脈洪大有力,宜犀角、連翹等清透之。陽毒三黃石膏湯,表裡兼解之。若目赤顴紅,六脈沉細,手足指冷者,此少陰虛火上冒,假熱真寒也。六脈洪大,按之無力者,亦是。
一、兩目黃色,此濕熱內盛,欲發黃也。必兼小便不利,腹滿口渴,脈沉數。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大黃湯。若目黃小便自利,大便黑,小腹硬滿而痛,屬蓄血,桃仁承氣湯下之。若目黃身冷,口不渴,脈沉細,屬陰黃,茵陳理中湯。
邵評:熱瘀下焦,與蓄血下焦,其辨在小便不利為熱瘀,小便自利是蓄血。
一、病人目眵多結者,肝膽火盛也,宜清之。
一、病人目睛微定,暫時轉動者,痰也,宜加味導痰湯。痰去,目珠自然流動矣。
一、病人眼胞上下黑者,痰也。
一、病人目色清白寧靜者,多非火症,不可妄用寒涼。
一、病人目不識人,陽明實症可治,少陰虛症難治。
一、凡目昏不知人,或戴眼上視,或目瞪直視,或眼胞陷下,皆屬死症。
白話文:
察目法
-
**眼睛紅赤:**這是火症,一定伴隨舌頭乾燥口渴、脈搏洪大有力。應該使用犀角、連翹等清熱解毒的藥物,例如三黃石膏湯,來治療表裡症狀。如果眼睛紅赤、臉頰紅、脈搏沉細、手腳冰冷,這是少陰虛火上炎,假熱真寒,即使脈搏洪大,按壓卻無力,也是一樣的情況。
-
**眼睛發黃:**這是體內濕熱過盛,將要發黃的徵兆,一定伴隨小便不利、腹脹口渴、脈搏沉而數。輕微者用茵陳五苓散,嚴重者用茵陳大黃湯。如果眼睛發黃但小便通暢、大便黑、小腹硬脹疼痛,屬於瘀血,需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如果眼睛發黃、身體冰冷、口不渴、脈搏沉細,屬於陰黃,需用茵陳理中湯。
邵氏評註:下焦熱瘀和下焦瘀血,其區別在於小便不利為熱瘀,小便通暢為瘀血。
-
**眼睛分泌物多且黏稠:**這是肝膽火盛,應該清熱。
-
**瞳孔略微固定,轉動遲緩:**這是痰症,應該服用加味導痰湯,痰消除了,眼睛就能自然轉動。
-
**眼皮上下發黑:**這是痰症。
-
**眼睛清澈明亮、神態安靜:**多半不是火症,不可隨便使用寒涼藥物。
-
**眼睛看不清人:**陽明實症可以治療,少陰虛症難以治療。
-
**眼睛昏暗看不清人,或眼球向上看,或眼睛直瞪瞪地看,或眼皮凹陷:**這些都是危重症狀。
2. 六經本病
按:傷寒斷無日傳一經之理。仲景既無明文,其說始於誤解經義。《素問‧熱論篇》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背強;二日陽明受之,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三日少陽受之,故胸脅痛而耳聾。」此言三陽受邪發病之期,有淺深先後之次序,非謂傳經之日期也。故下文云:「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此言病之向愈,大約以七日為期,以七日始行盡本經也。故太陽病至七日始衰,而頭痛少愈,則六日內只在本經,非傳至厥陰明矣。註疏者,以六日為傳經已盡,以七日巨陽病衰為再傳經釋之。
致後人皆以日傳一經為常例,不知六氣之傷人無常,或入於陽,或入於陰。《靈樞》云:「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以此可知三陽各自受邪,非必從太陽傳入也。則太陽受病一日發,陽明受病二日發,其義顯然。故傷寒非必始太陽而終厥陰,亦非一經止病一日,亦非一經獨病相傳。大抵今之傷寒,無不兼經而病,即古人所稱合病、並病之症。後學不解此旨,而欲拘拘於六經傳次,印證今病,宜無一症合其式矣。茲將六經古法述於前,新法續於後,其各經兼併之症,列於六經正病之下,庶臨症者得其把握焉。
白話文:
傷寒的病程並非每日傳變一個經脈的。張仲景的著作中沒有明確說明這一點,這種說法源於對經義的誤解。《素問‧熱論篇》記載:「傷寒第一天,巨陽受邪,所以頭項疼痛,腰背僵硬;第二天陽明受邪,所以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睡不着覺;第三天少陽受邪,所以胸脅疼痛,耳朵聽不清。」這段文字說明三陽經受邪發病的時間,有先後輕重的次序,並非指經脈傳變的日期。下文又說:「第七天巨陽病勢減弱,頭痛好轉;第八天陽明病勢減弱,發熱好轉;第九天少陽病勢減弱,耳朵能略微聽到聲音。」這段文字說明疾病好轉,大約以七天為期,七天之內病邪才能完全在本身的經脈運行。所以太陽經的病症到第七天才開始減弱,頭痛也稍微好轉,那麼六天內病邪只停留在太陽經,並非已經傳到厥陰經。注解者將六天解釋為經脈傳變已盡,而將第七天巨陽病勢減弱解釋為再次傳變,
導致後人皆認為每日傳變一個經脈是常理,卻不知六氣侵犯人體並無一定的規律,有時侵犯陽經,有時侵犯陰經。《靈樞》記載:「邪氣侵入面部,則侵犯下陽明經;侵入項部,則侵犯下太陽經;侵入頰部,則侵犯下少陽經。」由此可知三陽經各自受邪,並非一定從太陽經開始傳入。因此,太陽經受邪第一天發病,陽明經受邪第二天發病,道理很明顯。所以傷寒並非一定從太陽經開始,到厥陰經結束,也不是每個經脈只病一天,更不是經脈之間病邪單純依次傳變。總的來說,現在的傷寒病症,大多數是多個經脈同時發病,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合病、並病。後學者不理解這個道理,而執著於六經傳變的次序來印證現代疾病,那麼就幾乎找不到符合這種模式的病症了。現在將六經的古法記述在前,新的方法記述在後,各經脈兼併的病症列在六經正病之下,以便診治疾病時能有所把握。
3. 太陽總要述古
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葛根湯。五苓散。桂枝
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白話文:
太陽總要述古
這段文字列舉了一些常見的漢方處方,包括: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葛根湯、五苓散以及一些加減方,例如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4. 太陽本病述古
發熱。惡寒。惡風。頭痛。項強。體痛。
凡風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頭痛、項強、身痛、腰痛、骨節煩疼、發熱惡寒,此皆太陽經之見症。如無汗而脈浮緊,此營衛俱強而表實也,用麻黃湯以發表,使營衛之邪從皮毛而出,則諸症自除矣。如脈浮而弱,汗自出者,此營強衛弱而表虛也,用桂枝湯以解肌,使營衛和而邪自解矣。如不汗出而煩躁,此內有伏火,為外寒所郁也,宜大青龍湯,外散表寒,內清裡熱,則表裡俱解矣。若表不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者,此心下有水氣,不得化汗,干肺而喘咳也,宜小青龍湯,以行水發汗,喘加杏仁以下氣,如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以行水。
若身熱無汗,口渴而喘者,此外寒束內熱也,宜麻杏甘石湯,以解肺分之邪,其喘立止。如感寒而喘,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如身與骨節俱不疼痛,獨頭項痛而背強,牽引𠘧𠘧,脈浮,惡風無汗者,此風傷於太陽筋脈也。風能劫液,其牽引之狀,即變痙之端,宜葛根湯主之,以解肌表之風邪,而生陽明之津液,則筋脈舒而無牽引之患矣。
如汗後表熱未解,脈浮數,煩渴飲水,而小便不利者,此熱結膀胱,水停下焦也,五苓散微汗以利之。
如八九日,過經不解,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發,其人不嘔,非少陽也;小便清者,無裡熱也;面有熱色者,微邪未解也;身癢者,邪在皮膚中,欲出不得也,宜小汗之,桂枝麻黃各半湯。若有汗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若不汗妄下,瘀熱在裡,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體發黃,此太陽誤治變症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以分解表裡,使濕熱之邪,一從麻黃髮汗而出太陽之表,一從赤小豆連翹根之利小便而出太陽之裡,黃自退矣。
白話文:
太陽本病述古
發燒、怕冷、怕風、頭痛、脖子僵硬、全身疼痛。
一般風寒感冒初期,先侵犯皮膚和肌肉表面,外在症狀就會出現頭痛、脖子僵硬、全身疼痛、腰痛、關節疼痛、發燒怕冷。這些都是太陽經的典型症狀。如果沒有汗出,脈搏浮而有力,這是營氣和衛氣都旺盛,表層邪氣壅盛。可以用麻黃湯發汗,使營氣衛氣的邪氣從皮膚排出,那麼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如果脈搏浮而虛弱,汗水自然流出,這是營氣旺盛衛氣虛弱,表層虛弱。要用桂枝湯解肌表,使營衛氣調和,邪氣自然就會消解。如果沒有汗出,卻煩躁不安,這是體內有潛伏的熱,被外寒鬱阻。應該用大青龍湯,外散表寒,內清裡熱,這樣表裡都解了。如果表症不解,咳嗽並略微喘息,發燒但不口渴,這是心下有水氣,不能化為汗液,導致肺部乾燥而咳嗽喘息。應該用小青龍湯,促進水液代謝和發汗,喘息加杏仁可以降氣。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就去掉麻黃,加入茯苓以利水。
如果身體發熱無汗,口渴且喘息,這是外寒束縛內熱。應該用麻杏甘石湯,以解肺部的邪氣,喘息就會立即停止。如果因為受寒而喘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
如果身體和關節都不疼痛,只有頭項疼痛且背部僵硬,牽引疼痛,脈搏浮,怕風無汗,這是風邪傷了太陽經的筋脈。風寒能奪取津液,牽引的症狀,就是痙攣的開始。應該用葛根湯治療,以解表層的風邪,滋生陽明經的津液,那麼筋脈就會舒緩,沒有牽引的痛苦了。
如果汗出後表熱未解,脈搏浮數,煩渴飲水,而小便不利,這是熱邪結聚膀胱,水液停滯下焦。用五苓散微微發汗以利水。
如果八九天,病症超過經期未解,發熱怕冷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二三次,病人不嘔吐,不是少陽病,小便清澈,沒有裡熱,臉色發紅,是微邪未解,身體發癢,邪氣在皮膚中,想出來出不來,應該微微發汗,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已經出汗,用桂枝二麻黃一湯。熱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如果沒有出汗卻妄下,瘀熱在裡,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利,身體發黃,這是太陽病誤治後的變症。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以分解表裡,使濕熱邪氣,一部分從麻黃發汗排出太陽經的表層,一部分從赤小豆連翹根利小便排出太陽經的裡層,黃疸自然就會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