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卷二 (2)
卷二 (2)
1. 腹滿
腹屬陰屬裡。故陽明裡症是腹滿。三陰俱有腹滿。太陽汗後腹滿。脾胃不和也。二陳湯加厚朴和之。陽明潮熱腹滿。燥矢也。下之。身黃小水不利腹滿。濕熱也。茵陳蒿湯。
邵評:腹滿有汗後脾胃不和之虛滿。有燥矢濕熱二症之實滿。當分因施治。
太陰腹滿。有虛寒。如腹滿時痛。食不下。吐利交作是也。理中湯加厚朴。有實熱。如腹滿大痛。咽乾便秘。或發黃。或暴下赤黃。此脾家實熱。為轉屬陽明。宜承氣加減。(合參準繩金鑑)
邵評:腹滿有虛寒。是太陰本症。宜溫中。有實熱。是太陰轉屬陽明。宜下之。
白話文:
腹部的屬性屬於陰,屬於裡,也就是內臟。因此,陽明經的裡證(內臟病症)主要表現為腹滿。三陰經也都有腹滿的症狀。太陽經出汗後腹滿,是因為脾胃不和。可以服用二陳湯加厚朴來調理。陽明經出現潮熱和腹滿,是燥屎(便祕)造成的,需要瀉下治療。身體發黃,小便不利,腹滿,是濕熱引起的,可以服用茵陳蒿湯。
太陰經的腹滿,有虛寒的,例如腹滿時疼痛,吃不下飯,嘔吐和腹瀉交替出現,可以用理中湯加厚朴治療。也有實熱的,例如腹滿疼痛劇烈,咽喉乾燥,便祕,或身體發黃,或突然排出赤黃色的糞便,這是脾臟實熱,轉屬陽明經,可以用承氣湯加減治療。
2.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太陽無腹痛。少陽有脅痛而無腹痛。陽明裡症有腹痛。三陰俱有腹痛。當分部位。中脘痛屬脾。脈沉遲者內寒。理中湯。陽脈澀。陰脈弦。小建中湯。
邵評:三陽惟陽明。有腹痛。三陰俱有腹痛。須分部位。當察其所痛之因。分別施治。
少腹痛屬厥陰界分。四肢逆冷。小便清白。是冷結膀胱。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溫之。如不厥冷。小便自利者。是血蓄膀胱。宜桃仁承氣湯。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五苓散。大小便俱不利者。是水熱蓄積。八正散。
白話文:
邪氣入侵到身體內部,與正氣相互搏鬥,就會導致腹痛。所以太陽經病症不會引起腹痛,少陽經病症會有脅肋疼痛,但沒有腹痛。陽明經的裡證則會引起腹痛。而三陰經的病症都會引起腹痛,需要區分部位。如果疼痛位於中脘穴,就屬於脾臟病變。如果脈象沉遲,則說明體內有寒氣,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陽脈澀,陰脈弦,則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
邵評
三陽經中只有陽明經病症才會出現腹痛,三陰經病症則都會引起腹痛。但是要區分部位,觀察疼痛的原因,再分別施治。
少腹痛
少腹痛屬於厥陰經的界分,如果伴隨四肢逆冷,小便清白,這是因為寒氣凝結在膀胱,應該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溫暖。如果沒有四肢逆冷,小便自利,這是因為血積在膀胱,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水積在膀胱,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大小便都不利,這是因為水熱積聚,應該用八正散來治療。
解釋:
這段文字是中醫對腹痛的病因和治療方法的描述。其中,邪氣指的是病邪,正氣指的是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根據不同的經絡和病症,以及脈象和症狀,醫生會選擇不同的中藥方劑來治療。
邵評的解釋進一步強調了區分部位和病因的重要性,並針對少腹痛的不同情況,給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案。
這段文字展示了中醫的理論體系,強調整體觀,注重辨證施治,並且根據不同的病症,採用不同的中藥方劑來治療。
邵評:少腹痛有血蓄、水蓄、水與熱俱蓄三因分別。治法甚精。惟桃仁承氣之大黃。宜用醋炒。
若大實。小腹滿痛。或繞臍攻痛。不大便。脈實者。承氣湯。
邵評:胃腑熱實。燥屎作痛。故用下法。
發熱口渴。脈弦洪而腹痛者。屬脾熱。芍藥黃芩湯。腹痛欲吐利。煩躁飽悶者。防痧毒。當刺委中、少商等穴。(合參準繩金鑑)
邵評:痧穢內滯。氣閉作痛。治宜芳香開泄。
按腹痛有虛實。按之痛甚屬實。按之痛減屬虛。有寒熱。自下逆攻而上者。火也。自上奔迫於下者。寒也。又傷寒腹痛。以涼水試之。其痛稍可者。熱也。轉甚者。寒也。
邵評:辨明虛實寒熱痛勢之不同。甚精。
又評:試辨寒熱之法亦當。
白話文:
邵評說:少腹痛可以分為血積、水積、水熱積三種原因。治療方法很精妙。但桃仁承氣湯的大黃,應該用醋炒。
如果肚子很大很硬,小腹脹痛,或繞著肚臍疼痛,不排便,脈象有力,就要用承氣湯。
邵評說:胃腑有熱實,乾燥的屎便引起疼痛,所以要用下法治療。
發燒口渴,脈象弦數有力,並且腹痛,屬於脾熱,要用芍藥黃芩湯。腹痛想吐想拉肚子,煩躁飽脹,要防治痧毒,可以針刺委中、少商等穴位。
邵評說:痧穢停留在體內,氣機閉塞導致疼痛,治療應該用芳香開泄的藥物。
按壓腹部可以區分腹痛的虛實。按壓時疼痛加重屬於實證,按壓時疼痛減輕屬於虛證。腹痛有寒熱之分,從下面逆著往上攻的是火,從上面往下衝的是寒。另外,傷寒腹痛,可以用涼水試探,如果疼痛減輕,就是熱症,疼痛加重就是寒症。
邵評說:區分虛實寒熱以及疼痛特徵的不同,非常精妙。
又評說:辨別寒熱的方法也很正確。
3. 發黃
傷寒發黃。惟陽明太陰兩經有之。陽明病。應遍身有汗。今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者。瘀熱在裡。內外無從發泄也。發汗已。身目皆黃者。大發濕家汗。風去濕不去也。發汗已。太陰病。身當發黃。因小便不利。濕土為熱所蒸。而黃色外現也。若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者。瘀血發黃也。
邵評:以小便利不利。分發黃蓄血。是已。惟膽汁入血為膽黃。其症治尚須補入。治法。陽明發黃。乃胃家移熱於脾。必二便俱秘。茵陳蒿湯。太陰發黃。是脾家濕熱。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茵陳五苓散。
白話文:
傷寒發黃,可能是陽明經或太陰經的問題。陽明經的病症,應該全身出汗,但現在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順暢,心裡煩悶,身體一定會發黃,這是因為熱氣淤積在體內,無法從內外排泄。已經發汗,身體和眼睛都發黃,說明發汗過度,濕氣沒有排出去。已經發汗,太陰經的病症,身體也會發黃,因為小便不順暢,濕氣被熱氣蒸發,導致黃色外露。如果小便暢通,小腹硬滿,則是瘀血導致發黃。
邵評:發黃有太陰陽明濕熱虛實之不同。若發黃而二便俱秘者。乃陽明胃實。移熱於脾。故宜用下。若發黃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太陰脾濕蒸熱。故宜清利。
若發黃。汗出身冷。脈沉遲者。陰黃也。茵陳五苓加乾薑(參準繩)
邵評:寒濕留滯而成陰黃。故宜溫通。若更陽虛。可用茵陳四逆湯。
金鑑云。表實無汗發黃者。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裡實不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無表裡症而熱甚者。宜梔子柏皮湯清之。大便溏。小便不利。發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之。陰證發黃者。宜茵陳四逆湯溫之。環口黧黑。冷汗者。陰黃死症也。身體枯燥如煙煤者。陽黃死症也。
邵評:發黃有汗下清利溫五種治法。治黃之法。不外是矣。陰黃陽絕。陽黃陰涸。均是死症。
白話文:
邵評
發黃的病症,根據太陰和陽明的濕熱虛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 若發黃且大便和小便都祕結, 這是陽明胃實,熱氣移到脾臟,所以應該使用瀉下藥物。
- 若發黃且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 這是太陰脾濕蒸熱,所以應該使用清利藥物。
若發黃、出汗卻感到身體寒冷、脈象沉遲,
這是陰黃,應該使用茵陳五苓湯加乾薑來治療(參考準繩)。
邵評
陰黃是由寒濕停滯引起的,所以應該用溫通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患者還有陽虛的症狀,可以用茵陳四逆湯來治療。
金鑑雲
- 若患者有表實無汗、發黃的症狀, 應該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發汗。
- 若患者裡實不便, 應該使用茵陳蒿湯來瀉下。
- 若患者沒有表裡症狀,但熱度很重, 應該使用梔子柏皮湯來清熱。
- 若患者大便溏瀉、小便不利、發黃, 應該使用茵陳五苓散來利水。
- 若患者陰證發黃, 應該使用茵陳四逆湯來溫陽。
- 若患者嘴脣周圍發黑、出冷汗, 這是陰黃的危重症狀。
- 若患者身體乾燥如煙煤, 這是陽黃的危重症狀。
邵醫師說
黃疸的病症,根據脾胃的寒熱虛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 如果黃疸患者大便和小便都便祕,這是胃火旺盛,熱氣傳到脾臟引起的,所以應該使用瀉藥。
- 如果黃疸患者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正常,這是脾臟濕熱引起的,所以應該使用利水藥物。
如果患者出現黃疸、出汗卻感到冷、脈象沉緩,這是陰黃,可以用茵陳五苓湯加乾薑來治療(參考準繩)。
邵醫師說
陰黃是由於寒濕停滯在體內引起的,所以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患者還有陽氣不足的症狀,可以用茵陳四逆湯來治療。
金鑑記載
- 如果患者有外感風寒、無汗、發黃的症狀,應該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發汗。
- 如果患者內熱便祕,應該使用茵陳蒿湯來瀉下。
- 如果患者沒有明顯的外感或內熱症狀,但是熱度很重,應該使用梔子柏皮湯來清熱。
- 如果患者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發黃,應該使用茵陳五苓散來利水。
- 如果患者是陰虛導致的黃疸,應該使用茵陳四逆湯來溫補陽氣。
- 如果患者嘴脣周圍發黑、出冷汗,這是陰黃危重症狀的表現。
- 如果患者身體乾燥像煤炭一樣,這是陽黃危重症狀的表現。
4. 吐利
按太陰腹痛吐利。一屬寒濕。六脈沉細。舌潤不渴。是也。宜理中、二陳、藿、樸之類。溫中散寒。一屬濕熱。舌燥口渴。小便短赤。是也。宜二陳、二苓、枳實、厚朴、川連之類。清熱利濕。
邵評:太陰腹痛吐利二症。有寒濕濕熱二因。宜溫宜清。治法不同。必須詳辨。
白話文:
一、寒濕
- 脈象沉細,舌苔潤滑,不口渴,屬於寒濕證。
- 應當服用理中湯、二陳湯、藿香、厚朴等溫中散寒的藥物。
二、濕熱
- 舌苔乾燥,口渴,小便短赤,屬於濕熱證。
- 應當服用二陳湯、二苓散、枳實、厚朴、川連等清熱利濕的藥物。
邵氏評註
太陰腹痛吐瀉這兩種病症,有寒濕和濕熱兩種病因。應當根據病因分別採取溫熱或清熱的治療方法。治療方法不同,必須仔細辨證。
5. 太陰新法
東南之地。水潦歸焉。居其處者。多蒙濕邪之害。然閩廣濕勝。江浙則濕熱相兼。感之為病。內應太陰。以太陰濕土所主也。今將太陰本病傳經。並列於下。病無遁形矣。
凡見腹痛。吐利交作。脘悶不食。六脈沉細。或伏。舌苔黑滑。或白滑。口不渴飲。此太陰感寒本病也。當以理中湯為主治。兼外感加蘇葉。脹滿加厚朴。有食加青、陳、楂、曲之類。吐多加丁香、藿梗。瀉多加木香、木瓜。(太陰感寒)
白話文:
東南地區地勢低窪,容易積水,住在那裡的人常受潮濕之氣的侵害。其中福建、廣東濕氣較重,江浙則潮濕又熱。人若受其影響而生病,內在則屬於太陰經的病症,因為太陰主司脾胃,脾胃喜燥惡濕。以下將詳細說明太陰經的病症,以便對症下藥,讓病無所遁形。
凡是出現腹痛、嘔吐腹瀉、胸悶食慾不振、脈象沉細或伏、舌苔黑滑或白滑、口不渴也不想喝水,這些都是太陰經受寒導致的病症。治療應以理中湯為主,若伴隨外感症狀可加蘇葉,若有腹脹則加厚朴,若有食積則加青皮、陳皮、山楂、麥芽等,若嘔吐頻繁則加丁香、藿香梗,若腹瀉不止則加木香、木瓜。
邵評:此太陰感寒之正法。
有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燥渴飲。或大便泄瀉。小水不利。或二便俱秘。此濕熱內結於太陰。急宜開之。須半夏、赤苓、厚朴、草蔻、川連、通草、廣皮、滑石之類。如便秘不瀉。加枳實、大黃行之。此即轉屬陽明也。(濕熱內結)
邵評:此濕熱內結之正法。
如發熱不已。頭重身痛。大便順。小便澀。脘滿不飢。舌苔白膩。脈象沉細而緩者。此濕邪內著。太陰受病也。宜二陳、茅朮、厚朴、豬苓、澤瀉、茵陳、米仁、姜皮之類。濕邪去。熱自退矣。汗多加桂枝、秦艽。汗少加紫蘇。(濕邪內著)
白話文:
這段話描述的是濕熱內結於太陰經的正確治療方法。
症狀
患者持續發熱,頭重身痛,大便通暢,小便不暢,胃脘滿脹,食慾不振,舌苔白膩,脈象沉細緩。
病因
這些症狀是濕邪內著,太陰經受病所致。
治療方法
需要使用二陳、茅朮、厚朴、豬苓、澤瀉、茵陳、米仁、姜皮等藥物來祛除濕邪。濕邪去除後,發熱自然消退。如果患者汗多,可以加桂枝、秦艽;如果汗少,可以加紫蘇。
總結
這兩段文字描述了太陰經受寒邪和濕熱內結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強調了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若發熱一身盡痛。而兼四肢微腫者。此風濕流注手足也。宜二陳。加米仁、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薑黃之類。足脛紅腫。合二妙。(風濕流注)
凡傷寒熱甚不解。但頭汗出。腹滿溺澀。目黃口渴。舌苔黃膩。此濕熱鬱於太陰。欲發黃也。急用茵陳二苓、枳實、厚朴、黃柏、梔子、茅朮、秦艽、車前、澤瀉等。利之清之。二便俱秘。小腹脹滿者。此轉屬陽明也。宜茵陳蒿湯。(濕熱發黃)
白話文:
如果發燒全身疼痛,並且伴隨四肢輕微腫脹,這是風濕侵襲手足的表現。應該使用二陳湯,再加上米仁、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薑黃等藥物。如果足脛紅腫,就要配合二妙散一起服用。
凡是傷寒發熱很嚴重,遲遲不退,只出頭汗,肚子脹滿,小便不暢,眼睛發黃,口渴,舌苔黃膩,這是濕熱困在太陰經,將要發黃病的徵兆。必須緊急使用茵陳二苓湯,加入枳實、厚朴、黃柏、梔子、茅朮、秦艽、車前、澤瀉等藥物,利水清熱。如果大小便都便祕,小腹脹滿,這是轉移到陽明經的表現,應該服用茵陳蒿湯。
凡遇傷寒發熱之症。已經解表清裡。俱不應。但看舌苔白滑黏膩。脘悶噁心。口不渴飲。雖熱不欲去衣被者。此外感風濕之邪。著於太陰肌軀之表。其病尚在氣分。宜解肌法。用桂枝。秦艽、紫蘇、半夏、苓皮、姜皮、厚朴、廣皮之類、微微汗之。則風濕俱去矣。(肌表風濕)
邵評:此肌表風濕之正法。若一身盡痛。可再加羌、防、白芷。
若外感濕邪。又兼內傷生冷。以致寒熱泄瀉者。太無神朮散加減妙。(內外寒濕)
以上諸條。皆太陰本經自病。
白話文:
凡遇傷寒發熱之症,已經解表清裡,俱不應,但看舌苔白滑黏膩,脘悶噁心,口不渴飲,雖熱不欲去衣被者。
這表示患者雖然有傷寒發熱的症狀,但已經服用過解表清裡的中藥,卻不見效。觀察舌苔白滑黏膩,脘悶噁心,口不渴飲,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想脫衣被,這些都是典型的寒濕症狀。
此外感風濕之邪,著於太陰肌軀之表,其病尚在氣分,宜解肌法。
說明患者是外感風濕之邪,侵襲到太陰經的肌膚表面,病邪仍在氣分,適合採用解肌法治療。
用桂枝、秦艽、紫蘇、半夏、茯苓皮、姜皮、厚朴、廣皮之類,微微汗之,則風濕俱去矣。(肌表風濕)
建議使用桂枝、秦艽、紫蘇、半夏、茯苓皮、姜皮、厚朴、廣皮等藥材,微微發汗,就能驅散風濕之邪。
邵評此肌表風濕之正法。若一身盡痛,可再加羌、防、白芷。
邵氏評論:這是治療肌表風濕的正宗方法。如果患者全身疼痛,可以再加入羌活、防風、白芷等藥材。
若外感濕邪,又兼內傷生冷,以致寒熱泄瀉者。太無神朮散加減妙。(內外寒濕)
如果患者外感濕邪,同時又因食用生冷食物而傷及脾胃,導致寒熱交雜,泄瀉不止,可以使用太無神朮散加減治療。
以上諸條,皆太陰本經自病。
以上所述的各種病症,都是太陰經本身的病變。
若邪從陽經傳入太陰。則熱愈深。毒愈甚。舌見純黃純黑。唇齒焦燥。目黃面赤。腹大熱。或晡熱。手足不欲暖蓋。小便赤澀。舌無芒刺者。熱毒暴下也。舌起芒刺者。大便不通也。三陰無竅。俱借陽明為出路。故兼見陽明證者為輕。大便通者。只宜清裡解毒。大便不通者。
兼導之清之。清裡解毒。如犀角、芩連、梔翹、銀花、人中黃之類。導下。如枳實、厚朴、檳榔、大黃之類。(陽邪傳入太陰熱症)
若由失表失清。以致毒邪凝結於裡。陷於太陰。每有發為五癍者。其症反脈靜身涼。有似邪退正復之象。但看舌苔純黃中見黑點。純黑中見紅點。或黑苔聚於中心。此皆生癍之驗也。火重者癍必紅。毒深者癍反白。若藍癍。則食毒俱足。胃將爛矣。紫癍發於少腹章門之間。毒傳於腎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從陽經傳入太陰,則熱氣越深,毒性越重。舌頭會呈現純黃或純黑,嘴唇和牙齒乾燥,眼睛發黃,臉頰發紅,肚子發熱,可能出現午后發熱,手腳不喜歡蓋被子,小便赤紅澀痛。舌頭沒有芒刺,表示熱毒往下走。舌頭出現芒刺,表示大便不通。三陰經沒有竅穴,都依靠陽明經作為排泄通道,因此同時出現陽明經症狀的比較輕。如果大便通暢,只需要清裡解毒;如果大便不通,則需要兼顧導下和清裡解毒。清裡解毒可以使用犀角、黃芩、黃連、梔子、銀花、人中黃等藥物。導下可以使用枳實、厚朴、檳榔、大黃等藥物。
如果由於失於表邪,失去津液,導致毒邪凝結在裡,陷入太陰經,經常會出現發疹的情況。症狀卻是脈象平靜,身體涼爽,看似邪氣退去,正氣恢復,但觀察舌苔,會發現純黃色的舌苔上出現黑色斑點,純黑色的舌苔上出現紅色斑點,或黑色舌苔集中在舌頭中央,這些都是將要發疹的徵兆。火熱重,疹子就會發紅;毒性深,疹子反而會發白。如果出現藍色的疹子,表示食毒俱全,胃就要潰爛了。紫色的疹子出現在小腹章門之間,表示毒邪傳入腎經。
黃癍發於手足唇口之上。毒歸於脾也。均屬危惡之症。治法亦只清解毒火。宣通氣血。用犀角、連翹、赤芍、銀花、川連、人中黃、栝蔞皮、牛蒡子、檳榔、楂肉、天蟲、角刺之屬。內外兩解。若見面白目青。則陽氣下陷。已屬不治。此藥又不可投。若見身上汗出津津。則元氣已泄。
其死尤速。蓋病邪傳裡。雖病太陰。而三陰與之同病者也。所藉者獨一肺經而已。肺氣開則面紅。肺氣閉則面白。若面黃則膽氣絕矣。身黃則脾氣絕矣。病在三陰。臨症者。尤宜深察焉。(陽邪內陷太陰癍症)
白話文:
如果黃斑出現於手足、嘴脣、口腔等部位,說明毒素已經侵入脾臟,這屬於非常危險的病症。治療方法只能是清解毒熱,疏通氣血。常用的藥物包括犀角、連翹、赤芍、銀花、川連、人中黃、栝蔞皮、牛蒡子、檳榔、山楂肉、天蟲、角刺等等,以內服和外敷的方式同時治療。
若見面白目青。則陽氣下陷。已屬不治。此藥又不可投。若見身上汗出津津。則元氣已泄。
如果病人面部蒼白、眼白發青,則說明陽氣下降,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狀態,上述藥物就無效了。如果病人全身出汗,汗液濕潤,說明元氣已經耗盡。
其死尤速。蓋病邪傳裡。雖病太陰。而三陰與之同病者也。所藉者獨一肺經而已。肺氣開則面紅。肺氣閉則面白。若面黃則膽氣絕矣。身黃則脾氣絕矣。病在三陰。臨症者。尤宜深察焉。(陽邪內陷太陰癍症)
這種病症的死亡速度非常快,因為病邪已經深入內臟。雖然主要病症在太陰經,但三陰經都同時受到影響。唯一能維持生命的只有肺經,如果肺氣通暢,面色就會紅潤;如果肺氣不通,面色就會蒼白。如果臉色發黃,說明膽氣已經耗盡;如果全身發黃,說明脾氣已經耗盡。這種病症影響三陰經,醫生在診治時一定要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