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安

《傷寒指掌》~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傷寒變症

傷寒有本病。有變病。本病者。如太陽有頭痛、項強。陽明有潮熱、譫語是也。治法不外本經。故即附於本經之下。變病者。本不應有此病。只因治不中窾。或遷延日久。而變生諸症。如蓄血、結胸等症是也。治法不得不隨症用藥。因病施治。用列於左。以盡傷寒之變。

白話文:

傷寒變症

傷寒有本來的病症,也有因治療不當而產生的變症。本來的病症,例如太陽病會有頭痛、頸項僵硬;陽明病會有潮熱、譫語,這些都是。治療方法主要還是依循本經(指六經病理)的原則,所以直接附在六經病理的說明之後。變症則是指原本不應該出現的病症,是因為治療方法不對,或疾病拖延日久,而產生例如蓄血、結胸等各種症狀。治療變症時,不得不根據具體症狀用藥,針對病症施治,因此這些變症的治療方法列在後面,以涵蓋傷寒的各種變化。

3. 衄血(新法)

衄血者。血從鼻中來也。傷寒衄血。其因有三。太陽失表。熱瘀於經而衄者。有頭疼、目瞑之徵。宜清解之。羚羊角、黑梔子、連翹、赤芍、丹皮、元參、薄荷、黑荊芥、鮮生地、牛膝、澤瀉、茅根之屬。降之清之。不可再汗也。陽明失下。熱瘀於裡而衄者。有漱水不欲咽之徵。

宜下解之。生地、赤芍、丹皮、牛膝、楂肉、桃仁、大黃之屬。下之清之。此釜底抽薪。大黃不妨重用也。更有溫熱之症。藥宜涼解。誤用辛溫而動經血。亦能致衄。宜清血分。犀角、連翹、赤芍、丹皮、元參、生地、牛膝、茜根、茅根之屬。清之解之。如衄後身涼脈靜。邪從紅汗而解也。

若衄後病勢反劇者。更傷其陰也。大為危候。其衄勢必重。須大劑六味飲。加麥冬、五味主之。衄止則生。有衄勢太甚。陽隨陰走。四肢厥冷者。六味加牛膝、肉桂以鎮之。

仲景論云。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此桂枝湯補在上文當鬚髮汗下。又云。劇者必衄。衄乃解。麻黃湯主之。此麻黃湯補在上文當發其汗下。乃古人倒筆法。是申明致衄之由於失表。非謂衄後服麻黃桂枝也。觀下文衄家不可發汗之戒。義可知矣。

白話文:

鼻出血,就是血液從鼻孔流出來。傷寒導致的鼻出血,原因有三:

第一種,太陽經脈失於調和,導致熱邪瘀滯於經脈而引起鼻出血,會有頭痛、眼睛睜不開的症狀。治療應當清熱解表,使用羚羊角、黑梔子、連翹、赤芍、丹皮、元參、薄荷、黑荊芥、鮮生地、牛膝、澤瀉、茅根等藥物,以降火氣、清熱。此時不可再使用發汗的藥物。

第二種,陽明經脈失於通暢,熱邪瘀滯於內而引起鼻出血,會有漱口後不想吞咽唾液的症狀。治療應當瀉下解毒,使用生地、赤芍、丹皮、牛膝、山楂肉、桃仁、大黃等藥物,以瀉火清熱。這就像釜底抽薪一樣,大黃可以用較大劑量。

還有一種情況是溫熱病症,藥物應該使用清熱涼解的。如果錯誤地使用辛溫藥物,反而會刺激經血而導致鼻出血,此時應當清血,使用犀角、連翹、赤芍、丹皮、元參、生地、牛膝、茜根、茅根等藥物,清熱解毒。如果鼻出血後,身體感覺涼爽,脈象平穩,且從紅汗中排出邪氣,則病情好轉。

如果鼻出血後病情加重,說明陰氣受損,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鼻出血的勢頭也必然會更嚴重,需要使用大量六味地黃丸,再加麥冬、五味子等藥物治療。鼻出血止住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鼻出血非常嚴重,陽氣隨陰氣衰竭,四肢冰冷,則需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牛膝、肉桂來溫陽固本。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如果頭痛,必然會鼻出血,應該使用桂枝湯。這裡的桂枝湯,在上文中指的是發汗、瀉下的治療方法。又說,病情嚴重者必然鼻出血,鼻出血就是病情好轉的表現,應該使用麻黃湯。這裡的麻黃湯,在上文中指的是發汗的治療方法。這是古人倒筆的寫法,是說明鼻出血是由於表證未解引起的,並不是說鼻出血後再服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從下文中關於鼻出血患者忌諱發汗的論述,就可以明白這個意思了。

4. 吐血(新法)

傷寒吐血。每因失治所致。有因太陽感寒。無汗惡寒。頭痛發熱。寒邪外束。法當發汗。若失於表散。陽氣不得外泄。則逆走陽絡。絡血妄行。則致吐血。或由其人素有血症。寒邪犯肺而咳。震傷血絡。亦致咳血。均當以清疏營衛。表散寒邪為治。古人皆以麻黃桂枝等湯治血症是也。

然未免太峻。當小其制。用羌活、蘇葉、荊防、薄荷等。以去風散寒。橘紅、杏仁以降氣。芍藥、甘草以安營。微兼渴者。少佐黃芩以清熱。則營衛之邪解散。自然嗽止身涼。血不治自止矣。

邵評:此二方是風寒初起。邪在於表。用為表散之劑。至見吐血衄血。其邪已化熱入里。豈有再用辛溫表散之理。麻桂二方。斷非治血之方。古人所言風寒在表之時。不用麻桂發表。以致邪郁成熱。熱入傷營分而吐血衄血。非見血之後。再用麻桂止血也。學者切勿以麻桂二湯治血症。

致誤大事。此方實治寒邪不從表達。鬱而成熱。熱入於裡。營絡傷而吐血之正法。

若內有伏火。外感寒邪。熱被寒束。火逼絡血。而致衄血咳血者。外症亦惡寒發熱。但兼口渴舌乾為異。治宜辛涼。清解營衛。須用川羌、桂枝、石膏、羚羊角、黑梔、丹皮、黃芩、桑杏之屬。散之清之。次用和血清絡之品調之。

邵評:此與上條合。是傷寒而成吐血。上條寒邪在表。失於表散。寒鬱化熱。入里傷絡而吐血。此條內有伏火。寒束於外。火逼傷絡而吐血。學者最宜甄別。

有因風溫之邪。誤汗動血。有因三陽熱盛。沸騰經血。皆致吐衄。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亂。煩躁漱水。皆熱傷血絡之症也。宜犀角、生地、丹皮、山楂、川鬱金、淨銀花、赤芍、連翹、川連之屬。以清絡中之瘀熱。大便秘者。加製大黃尤妙。

邵評:此風溫症誤用辛溫發汗。熱盛傷營而吐衄之正法。與前二條傷寒吐衄不同。

若兼胸滿而痛者。血瘀於絡也。當攻之。犀角、生地、歸尾、桃仁、赤芍、楂肉、青皮、降香、大黃之屬。行之清之。

邵評:此治瘀血阻於絡中之正法。

有誤發少陰之汗。動其經血。從口鼻耳目中出者。名下厥上竭。不治。有暴吐臭腐之血。名內潰。不治。

白話文:

吐血(新法)

傷寒導致吐血,大多是因為治療失當。有些是因太陽經受寒邪,無汗、惡寒、頭痛發熱,寒邪束縛於體表,應該發汗;如果沒有及時疏散表邪,陽氣無法外泄,就會逆行於陽經脈絡,導致血液妄行而吐血。或者有些人本來就有血症,寒邪犯肺而咳嗽,震動傷及血脈,也會導致咳血。治療都應該以疏通營衛,散寒解表為主。古人常用麻黃桂枝湯等治療血症,但這些藥方過於峻猛,應當減輕藥性。可以使用羌活、蘇葉、荊防、薄荷等藥物祛風散寒,用橘紅、杏仁以降氣,用芍藥、甘草來安撫營血,如果略微口渴,可以少加些黃芩清熱,這樣就能使營衛之邪散去,自然咳嗽停止,身體涼爽,出血也就會自行停止。

邵氏評語:這兩個方劑適用於風寒初起,邪氣在表的情況,用於解表散寒。但如果已經出現吐血、鼻出血,邪氣已經化熱入里,怎麼還能再用辛溫解表的藥物呢?麻黃桂枝湯決不是治療出血的方劑。古人所說的風寒在表時不用麻黃桂枝發表,是因為如果不發表,邪氣鬱結化熱,熱邪入里傷及營血而導致吐血、鼻出血,並不是說出血之後再用麻黃桂枝來止血。學習者千萬不要用麻黃桂枝湯來治療血症,以免造成嚴重錯誤。這個方劑實際上是治療寒邪不能從表散發,鬱而化熱,熱邪入里,傷及營絡而導致吐血的正確方法。

如果體內有伏火,外感寒邪,寒邪束縛熱邪,熱邪逼迫血脈而導致鼻出血、咳血,外在症狀也表現為惡寒發熱,但兼有口渴舌乾的不同。治療應當使用辛涼的藥物,清解營衛,需要用川羌、桂枝、石膏、羚羊角、黑梔子、丹皮、黃芩、桑白皮、杏仁等藥物,既要散邪,又要清熱,然後再使用和血、清絡的藥物調和。

邵氏評語:這條與上一條相合,都是傷寒導致吐血。上一條是寒邪在表,失於表散,寒邪鬱結化熱入里傷絡而吐血;這一條是體內有伏火,寒邪束縛於外,熱邪逼迫傷及血絡而吐血。學習者最應該區分這兩種情況。

有些是因風溫邪氣,誤用發汗藥導致出血;有些是因三陽經熱盛,沸騰經血,都導致吐血、鼻出血。凡是見到眼睛閉合,眼白發紅,神志昏迷,語無倫次,煩躁不安,漱口不止,都是熱邪傷及血絡的症狀,應該使用犀角、生地黃、丹皮、山楂、川鬱金、金銀花、赤芍藥、連翹、川連翹等藥物,來清解絡脈中的瘀熱。如果大便秘結,加用制大黃尤佳。

邵氏評語:這是風溫病誤用辛溫發汗,熱邪盛而傷及營血導致吐血、鼻出血的正確方法,與前面兩條傷寒導致吐血、鼻出血不同。

如果兼有胸部滿悶疼痛,是血瘀阻於脈絡,應該攻破瘀血。可以使用犀角、生地黃、當歸尾、桃仁、赤芍藥、山楂肉、青皮、降香、大黃等藥物,既要運行血氣,又要清熱解毒。

邵氏評語:這是治療瘀血阻滯於脈絡的正確方法。

如果誤用發汗藥導致少陰經的汗液排出過多,震動經血,從口、鼻、耳、目中流出,稱為下厥上竭,無法治療;如果突然吐出臭腐的血液,稱為內潰,無法治療。